书城传记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14913500000212

第212章 米开朗基罗(4)

米开朗基罗爬上脚手架,吩咐阿琴托等助手转动工作台。

“就在这里,看见了吗?”米开朗基罗高声喊道,半空撤落下白色粉末。

阳光为5米多高的大卫雕像轮廓(雕像净高4.1米)四周镶上了五彩的金边,大卫的脸部背着阳光,那个高高隆起的部位大约是鼻子。

“看见了,多漂亮的鼻子。”索德里尼发出了赞叹,引起了周围一片附和的啧啧声音。

“我再修正一下。”随着米开朗基罗的喊声响起,纷纷扬扬的白色粉末又飘下来。

不幸的是一丁点的细微白色粉末钻进了索德里尼的眼睛里,他顿时觉得又涩又疼,泪水硬是被挤出了眼眶。

“看见吗?”米开朗基罗还在高声叫喊,但再也没有人仰脸观看了。

阿琴托和几个助手躲在一边,“吃吃”地捂着嘴偷笑。他们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没听见“当当”声音,哪来的白色石粉末。

米开朗基罗拍拍手中的石粉,拿起锤子和凿子,埋头干起来,再也不去理睬脚手架下面尊敬的大人了。

工作场角落里的杂草已经绿了两次,现在又枯了。大卫的漂亮鼻子终于显露出来了。

执政官索德里尼也想不起眼睛与白色粉末有什么联系,他正在和30人组成的艺术委员会一起讨论一件重大的事情:

米开朗基罗提出把大卫雕像放置在市议会广场上,直接感受到阳光。这意味着推翻都奇奥生前的遗愿,放弃教堂里的闭塞环境。

大名鼎鼎的披着红发的达·芬奇也在这次讨论会上。他对众多著名艺术家用尽一切华丽词藻赞美大卫雕像的做法,表示反感。

“我的意见是,一门艺术离开手工愈远,便愈完美。”谁知他双关语的话,也被认为是对米开朗基罗高度的评价。

达·芬奇有些气恼(以后他对于绘画和雕刻讲了许多并不公正的话),不过他也承认大卫雕像可以与自己绘画相媲美。

大卫的身体大部分比例是那么的精确,即使用解剖医生苛刻的眼光去衡量,也不得不佩服米开朗基罗的精确水平,仿佛在大卫的肌肉下还蕴藏着最微细的血管和神经。

达·芬奇和其他艺术家也已注意到了大卫的手关节较大、大腿过长的夸张艺术处理,这反而衬托出作为一个巨人英雄的大卫形象。

对于米开朗基罗放置大卫地点的请求,芬奇等人并不反对。大家的心里都想竭力抹去萨沃纳罗拉被焚烧的阴影,让一尊崭新的年轻英雄雕像作为佛罗伦萨市的骄傲象征,出现在阳光下,重新唤起市民们的尊严和勇气。

1504年4月,世界美术史上的伟大雕像《大卫》诞生了,璀璨群星中又多了一颗异常明亮的恒星。

从此,米开朗基罗的名字被正式载入伟大雕刻家的史册里。

一个多月之后,工作场后面的围墙被拆除出一个大豁口。地上铺着圆木,大卫雕像被放置在一个大木框内。

40个人拉着、推着、扶着,一小时只能移动六七米远。

“这是我们的英雄——大卫。”

“美——”

“主,啊,请宽恕我们的眼睛。”

“亵渎上帝的魔鬼,砸死他。”……围观的拥挤人群堵住了街道,沿街的窗子打开了出了形形色色的脑袋。

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评语,不同的观赏角度。

夜幕降临了,《大卫》雕像暂时停留在普罗康索罗大街的拐弯处。市议会派人严加保护,以免激进分子破坏。第二天圆木又开始蠕动了,直至第四天,《大卫》雕像才移到市议会广场上。

太阳和月亮将忠实地伴随着他——大卫。

这时,米开朗基罗感觉到阿尔卑斯山的雪峰俯瞰着碧绿的波河平原,自己虚弱的身体软软地倒在绿茵草地上,像一只小甲虫,贪婪地吮吸着清新的露汁。

他每天经受着的无数次的“当当”振动感觉未消失,仍在敏感的肌肉神经末梢上作出下意识的反映。太阳穴在一跳一颤,关节的酸疼迅速布满了全身。

累了,乏了,困了,睡了。

他仿佛睡在大卫的脚边,腿部肌肉偶尔抽搐着。

老骥伏枥

自1508年5月到1512年10月,历时4年,米开朗基罗完成了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的近500平方米壁画,这是世界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其中形体鲜明的人物有343个之多,大部分比真人还大,有的甚至大2倍。米开朗基罗在马塞尔·戴伊·科维街上拥有了一个新居,马厩、花园、木屋和顶楼的设施齐全。他的工作室占据了住房的一半,并有6名年轻助手应聘前来。

这一切是朱理二世临死时付给他的剩余报酬,也作为对他天才的创造——西斯廷小教堂天顶壁画的真挚感谢。

也许是受到西斯廷小教堂天顶壁画成功的影响,他为朱理二世陵墓雕刻的《垂死的奴隶》(约1513年)和《摩西》(约1516年)也与壁画构思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后来,米开朗基罗又想起了自己留在罗马的工作,他重新返回到罗马,开始为从前的教皇朱利亚斯的陵墓雕刻石像。

这期间,米开朗基罗又经历了社会的政治斗争,还有教皇的更替,这些都使他很难安安静静地工作几天。几乎每个新上任的教皇都要把米开朗基罗叫去,让他为他们完成什么雕像或壁画。西斯廷教堂那幅至今让人叫绝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就是这期间完成的。

就这样,直到1545年,米开朗基罗已经70岁了,朱利亚斯的陵墓才算基本完工。从他开始计划,直到陵墓的最终完工,前后一共经过了30年时间。

这时候的米开朗基罗由于常年的劳累,精力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旺盛,还常常生病。

但是,他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自己的工作,有很多订货等待他去完成。而且,他自己又常常想出一些新主意,总是希望什么时候,他能把必须要做的工作做完,好静下心来,抛开一切束缚,完成一个真正只为他自己的作品。

1547年的一天,米开朗基罗又被当时的教皇保罗三世叫去。回来以后,米开朗基罗难过地说:

“教皇的大笔一挥,我又要由雕刻家变成建筑师了!”

原来,教皇保罗三世命名米开朗基罗为总建筑师,负责建造圣·彼得大教堂。

他原来虽然也和山加罗学过一点建筑艺术,但是只是看看、欣赏欣赏,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真正指挥建造一座大教堂。

可是,教皇的命令不能违抗,已经72岁的米开朗基罗,就凭着自己从前学到的一些建筑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不断地探索,最后由他指挥完成的圣·彼得大教堂,竟然成为欧洲建筑史上的精品。

在米开朗基罗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的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他仍然不忍心放下自己心爱的凿子。

这段时间里,米开朗基罗记起了他年轻时雕刻的那尊《悲恸》,对那一主题又开始感兴趣了。于是,他决定重新再雕一尊《悲恸》,这尊雕像只为他自己。

一天傍晚,米开朗基罗觉得不舒服,很早就上床躺下了。可是,他翻来覆去地,怎么也睡不着。直到深夜,他还在想着他刻的那尊《悲恸》,越想越觉得圣母的表情应该改变一下。

米开朗基罗这样想着,于是翻身下了床,戴上他的顶着蜡烛的帽子,就开始干起了。

可是,他越干越发现,自己心中的想法总是不能真正地体现,手中的凿子怎么也不像年轻时那样听摆布。他开始急躁起来,觉得简直要被这不听使唤的凿子气疯了。他站起身,看着这尊没完成的雕像,越看越觉得不满意。他不能忍受自己雕刻出这样糟糕的石像。最后,他举起了凿子,使足了力气,把他面前的石像敲得粉碎。

米开朗基罗感到自己实在是已经老了。他又躺到自己的床上,想到自己还有那么多想法没有实现,心中非常难过。

第二年春天,米开朗基罗已经89岁了。

春天的到来,也许给人带来一些希望,米开朗基罗的身体也有一些好转。他就又开始雕刻他的《悲恸》。

有一次,他在前一天晚上病得挺厉害。第二天一早,他的仆人冒着雨去找医生,可是当医生赶来时,却发现病人不在自己的房间里。

过了一会儿,只见米开朗基罗回来了,脸上带着一丝平时少有的微笑。他一进门就看到大家都有一些生气地看着他,于是他说:

“别生气,我的朋友们,我很好。你们看,我和它们一样,痛饮了上天降下来的甘露。”

说着,米开朗基罗把手里的紫罗兰花举起来,给大家看。可是,大家都看得出来,冒雨走了一早晨,米开朗基罗已经累得精疲力尽了,他和人们说完这些话,就走到自己房间里,倒头就睡。

当天,米开朗基罗发了高烧。

1564年2月18日,那天是星期五。意大利伟大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的床前,围着他的一些朋友和亲戚。

大家都知道,米开朗基罗要离开他们了。米开朗基罗自己也很清楚,他低声对身边的人说:

“我的灵魂归于上帝,而身体归于佛罗伦萨的土地,即使我死了,我也要返回那里去……”

那一天的黄昏,太阳的最后一抹余辉消失的时候,米开朗基罗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现在人们到佛罗伦萨参观圣十字架教堂时,就会看到米开朗基罗的石棺放在进门首位,占据空间最大,石棺上方的墙上镶嵌着用彩色大理石雕凿出的高达4、5米的帷幕。

祭坛上放着他的胸像,墓的下面有3个妇女雕像,象征着雕刻、绘画、建筑。墓碑上写着:“著名雕刻家、画家、建筑家之墓”,建于15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