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14913500000190

第190章 泰戈尔(1)

文明古国里的诗歌守护神(印度1861~1941)

逃学诗人

印度加尔各答市中心有一个名为乔拉桑戈的地方,那里有一座豪华的府第,这便是泰戈尔家族的旧宅。

主人代温德拉纳特·泰戈尔(1817~1905),人称大仙,因为他是一位宗教哲学家,热衷宗教事务,过着简朴而纯洁的生活,喜欢静坐或去山林中漫游,酷似印度古代净修林中的仙人,所以被人尊称为大仙。他就是著名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父亲。

女主人夏勒达·黛维是一位普通的印度家庭妇女,主持这个大家族的内务。她不爱显露自己,却以一颗慈爱之心凝聚着这个四代同堂、上百口人的大家庭。她本人没有什么名望,也没有留下永恒的东西,但却以她14个孩子而显得不同寻常。子孙中成为名人的能上两位数,其中最耀眼的当然是她最小的儿子,也就是我们的主人公。

1861年5月7日,伟大的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诞生在这个既传统又文明的大家庭里。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罗宾德拉纳特——家人都亲切地称他为“罗宾”——便成为整个家庭中所有成员都钟爱的小孩子,可是,大家又从不溺爱他。

泰戈尔家族生活富裕,但泰戈尔的童年生活是俭朴的。他回忆说,“我在童年几乎不知奢侈为何物”,“膳食是没有什么美味的”。泰戈尔家的孩子在衣食住行、谈话和娱乐等方面与长辈距离很远,他们在满10岁之前,无论如何也穿不上鞋袜,冬天就在布衣上加一件棉布外褂。不过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算是寒伧,“心灵没有受到不断的娇养、奢侈和盛饰的迷惑”。也许正是这种教养,使泰戈尔日后能够对印度的贫穷和农民的苦难有清醒的认识。

泰戈尔自小聪慧。他在东方学校读书时,接受一位老师用孟加拉语进行的考试,得到最高分数却被控告考试有徇私,第二次再考,校长坐在考官旁边,结果还是考了个第一。当然,天才也需要诞生和成长的土壤。泰戈尔自己说:“我生于1861年。这一年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可以大书特书的,但在孟加拉却属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国家生活中出现了三个运动。我家的成员全都积极投身于当时兴起的这三大运动。我在这三大革命运动汇合在一起的环境中诞生、成长。”(《艺术家的职责》)这三个运动就是宗教改革运动、文学革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它们汇合起来,构成伟大诗人泰戈尔诞生和成长的土壤。

幼年的泰戈尔大部分时间在外院东南角的下房里度过。有一个叫夏玛的仆人,为了从看管孩子的灾难中脱身,把他放在房中一个选好的地方,用粉笔划一个圆圈,警告他说,“不要走出这个圆圈,走出去会被魔鬼抓走”。泰戈尔听过《罗摩衍那》的故事,知道悉多因为走出罗什曼那所画的圆圈而被魔王抢走了,所以很害怕,从来不敢走出去,只能沿着圆圈走到窗前,观看外面的景物。

长到七八岁,那个粉笔魔圈便圈不住他了。泰戈尔自己找到一个能够躲避家中的嘈杂和喧闹,驰骋自己的想像和幻想的所在。

爱幻想本是儿童的天性,然而小泰戈尔似乎更善此道,家中的各个角落,一草一木都曾激发他的想像和幻想。

家中小小的内花园成了小泰戈尔的乐园,初秋的黎明,他一醒来就跑到那里去。他感觉到一阵露湿的花叶香气迎面扑来,带着早晨清凉的阳光,从花园的东墙上,椰棕颤动的穗叶之下向他窥视。房子北面的一片空地,早年曾当过谷仓,这块人迹罕至的荒芜之地对小泰戈尔却有着无穷的魅力,他在这儿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进行自由的游戏。

小泰戈尔默默的忍受着家庭和仆人的管束。不是由于他天性温顺,而是由于他的想像力和好奇心,使他在细小的事物中也能寻出自己的乐趣。管束的魔圈可以圈住他的身体,但圈不住他的心灵,他的遐想冲破时空的限制自由飞翔。这种好奇心,想像力和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体验中获得快乐的能力,是他成为诗人的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

不许走出家门,甚至没有走遍全部屋子的自由。越是这样,小泰戈尔对外面的世界越感到神秘;越觉得神秘,便越发向往。稍微长大些后,他被允许到屋顶凉台上去玩,他总是伫立凝望,目光穿过内花园的椰子树,看到外面的形式不同、高低错落的屋顶,反射着中午的阳光,远处房子通向凉台的楼梯,看上去就像有人伸出一只手指头向上指点,并且使着眼色,暗示它们里面的秘密。有时从天空的深处,传来一只鸢鸟的微小尖锐的叫声;卖镯子的小贩走街串巷,在午憩的寂静中唱着:“镯子,亮晶晶的镯子!”这时候,小泰戈尔多么羡慕那个小贩啊!他一点儿也不受拘束,可以自由走动、随意吆喝。

被束缚的痛苦和对自由的渴望,使他痛恨一切的桎梏和压迫,同情失去自由的各种生命。有一段时间,加尔各答流行养鸟,泰戈尔的嫂子养了一只画眉,又要养松鼠。泰戈尔提出反对和抗议,没有见效。于是他趁嫂子不在,偷偷把两个小东西给放走了。为此他们吵了一架。

其实外面的世界也不都是好的、自由的,对此泰戈尔后来才有所体验。有一天,他看见比他大两岁的六哥和外甥坐上马车去上学。自己从来没坐过车子,没出过家门,因此非常羡慕。特别是外甥萨提亚,放学回家后眉飞色舞地讲述经过浮夸的外面的故事,泰戈尔在家里再也呆不住了,哭着闹着要去上学。家庭教师打了他一个耳光,说道:“你现在哭着要上学,将来你会为摆脱学校哭得更凶!”后来的事实说明,这位教师是很有预见性的。

10岁那年,泰戈尔被送进英国人创办的孟加拉中学,希望他在那里学好英语。这里的学生令他讨厌,因为他们经常对他进行恶作剧式的骚扰。那时,泰戈尔经常旷课,惧怕考试,功课常常考不及格。这些事成了家庭中的谈笑资料。他在1935年4月13日给去英国留学的孙女南迪达的信中说,希望她大学入学考试不及格。如果她顺利通过了考试,那么她那曾考试不及格的祖父还有什么脸面再见人呢!

填鸭式的家庭教育,机械呆板的学校生活,使泰戈尔的身心备受“教育的折磨”。他对学校深恶痛绝,把它比作“病院”、“监狱”、“磨坊”和“制造读书写字工具的工厂”,把学习看成是安达曼群岛上的苦役。为了摆脱这种苦役,逃学便成了泰戈尔的惟一选择。

不过,在儿童时代中,有一件事给小泰戈尔带来过极大的快乐——那就是8岁时他写了自己的第一首诗。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比他大8岁的堂兄乔迪要他写诗玩,依乔迪的说法,世上没有比写诗更容易的事了,只要把一个个的字填入十四个音节的模式里,一首诗就成了。于是,小泰戈尔也就依法炮制,果然他的第一首诗就诞生了。诗人后来追忆道:“立刻一朵十四音诗句的莲花就开放了,而且有蜜蜂飞了上来。诗人与我之间的距离开始消失了,从那时起就一直消失下去。”

就在经历过这次偶然的“游戏”之后,泰戈尔感到生活中有一扇快乐之门向他打开了,写诗简直使泰戈尔着了迷。他找到一个蓝色的笔记本,在上面写满了自己的诗句,拿着自己的诗不断地找人请教,“就像一只小鹿以新生的嫩角到处乱磨,我也以萌芽的诗歌到处去麻烦人。”泰戈尔很快地被人们视为一个小诗人,他在家中常常朗诵自己的诗作,家人们都为年仅6岁的小诗人感到骄傲。有一回,泰戈尔写了一首诗,大意是这样的: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朵可爱的莲花,有人为了采摘它,跳进河中游泳过去,可是莲花却被他激起的波浪越推越远,无奈的人永远不能得到那美丽的莲花。诗作表现了一种悲哀的感情。长辈们听了这首诗后,脸上都露出喜悦的笑容,一致夸奖这小孩有着与生俱来的诗才。

后来,泰戈尔会写诗这件事传到了老师的耳中。一天,老师唤来泰戈尔,要他以一句名言为题材作诗。第二天,泰戈尔拿出了诗稿并遵照老师的意见当场朗读给同学们听。不幸的是这首诗并没有成为泰戈尔确有天才的明证,反而令所有在场的学生嫉妒或猜疑,大家认定这是抄袭之作。诗人日后回忆起这件事时,幽默地说:“关于这首道德教诲诗,惟一值得赞扬的是,它很快就消失了。这首诗留下的道德影响,离开道德教诲十万八千里。”

1873年泰戈尔暂时中断学业,随父往喜马拉雅山旅行途中,在第一站桑地尼克坦歇息的时候,躺在一棵小椰树下写成了他的第一部诗剧体的英雄诗篇,描写******打败国王纳兰什·帕勒塔维的故事。可惜它的手稿已经散失了。同年,在回到加尔各答以后,他又写了他的第一首题为《心愿》的长诗,第二年刊登在泰戈尔家族创办的《哲学教育杂志》上,但没有署名。前面提过,1875年2月,他在孟加拉的英文周报《甘露市场报》上,第一次署名刊登了他在“印度教徒集会”上朗读的爱国诗歌。不久,他又在另一个文学集会上,朗读了题为《自然的游戏》的诗作。3月他的母亲去世后,他的五哥乔迪楞德拉纳特·泰戈尔带他到自己在孟加拉东北部拉什依德赫的庄园去旅行。泰戈尔在那里曾经别出心裁地想用花朵的香汁写诗,并亲自设计了制造花汁的机器,但没有取得成功。他在《回忆录》中说:“在我的生活里就是这一次,我企图插手工程技术。”同年,他在《知识幼苗》文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野花》的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在喜马拉雅山上一住就是几个月,终于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父亲派了一个仆人将小儿子送回到加尔各答的家乡。然而逃脱了学校枯燥无味生活的这几个月,不仅使泰戈尔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更使他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锻炼,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增长了许多知识。在泰戈尔的心目中,喜马拉雅山之行是他童年时代一段最幸福最完美的日子。这段美好的时光给了正在成长的少年泰戈尔以深刻的印象,是他真正的启蒙教育,并成为他创作的丰富源泉。

从喜马拉雅山归来之后,泰戈尔从英国普通学校转到孟加拉中学读书。此时的泰戈尔,对学校教育已感到无法忍受,他想尽一切方法来逃避学校生活。后来,家人便把他送到圣维尔中学,这已是泰戈尔就读的第四所学校了。可是,这里的空气同别处一样凝滞乏昧,并且还固守宗教习俗。泰戈尔后来回忆起这里的教育时称它为“机器推动的磨石式的”教育,他说:“这个教育机器无情而有力,再加上宗教外面形式的打磨,年轻的心就真正地被碾干了。”

1875年,14岁的泰戈尔终于不愿意上学了。家人们对他作了一段时间的劝说后,也感到无能为力了,于是便不再责备他。

摆脱学校教育的樊笼以后,泰戈尔并没有停止学习,他天性中爱读书和写作的才华逐渐显示出来。

1877年,泰戈尔在文学月刊《婆罗蒂》(或译《婆罗多》)上发表了长篇叙事诗《诗人的故事》。到1879年(或1878年),他的朋友帕勒鲍塔钱达拉·考什偷偷地把它送去印刷成书,因而成为泰戈尔最早成书的一部作品。长诗叙述一位在大自然怀抱中长大的少年诗人,由于逐渐增长的空虚感而在森林里不安地游荡,由此邂逅了一个名叫纳莉妮的姑娘。两人一起生活,诗人逐渐由快乐转生厌倦,于是抛弃情人出走,去寻找另一个爱的世界。诗人失望归来时,纳莉妮已经因思念成疾而至病危,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徒劳地去寻找爱,其实对纳莉妮的爱一直埋藏在自己的心底。可惜为时已晚,纳莉妮病逝,使诗人陷入对人类之爱的沉思中。

以上这些,可以看作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前奏。其间,大约经过6个年头。

暮曲晨歌

泰戈尔一生的诗歌创作,除了上述那个必要的准备阶段之外,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878—1900年为早期,1901—1918年为中期,1918—1941年为后期。早期的诗歌创作又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1878—1883年是第一阶段,其成果包括《帕努辛赫诗抄》、《晚歌》、《晨歌》三部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