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14913500000181

第181章 安徒生(2)

这一天,教授家里高朋满座、名流如云。在座的有著名作曲家惠斯,丹麦民族歌剧的创始人贝格生和其他一些有声望的音乐家。丰盛的酒宴过后,客厅里欢声笑语,琴声悠扬。西博尼教授正在高谈阔论,向大家介绍童大利音乐的辉煌成就。这时,女管家进来通报,说前厅有人求见。教授忙问是哪位贵宾。女管家说是一个从欧登塞来的穷孩子,已在前厅等了半日,接着她又把这个穷孩子来哥本哈根奋斗的经过叙说一番——这是她刚刚从安徒生的自我介绍中得知的。贵宾们听了后都很好奇,一致同意见见这位不速之客。

安徒生被带进客厅。面对这么多的著名音乐家,一时竟噤若寒蝉。不过他很快就看出,人们对他非常和善。西博尼先生笑容可掬地称他为“同行”,一再鼓励他镇静下来给大家唱个歌。安徒生鼓起勇气,唱起了歌剧《乡村之恋》中的一个咏叹调,由西博尼教授给他作钢琴伴奏。他虽然没有受过声乐基本训练,但噪音还是不错的。唱着唱着,他联想起自己的痛苦生涯,感情愈加充沛。唱到最后他十分激动,禁不住热泪滚滚。在座的音乐家们都深受感动。大家看得出,这孩子对音乐还很无知,但素质很好,特别可贵的是他对艺术怀着深厚的感情。贝格生预言这孩子将来大有作为。惠斯先生尤其感慨万分,因为他从前也是个穷孩子,独自跑来哥本哈根,辛苦奋斗多年后才成名的,所以,建议西博尼收下安徒生。西博尼点头同意。他说:“对每一个真诚地热爱缪斯的人,我西博尼从来都是竭诚相助的。”这突如其来的成功,使这位“热爱缪斯”的穷孩子一阵晕眩,几乎跌倒,加上饥饿、紧张、激动,简直快要虚脱了。惠斯立即察觉了。他说:“该好好招待一下我们捡来的孩子。”西博尼立即吩咐款待他的新学生。惠斯乘大家高兴,提议众人慷慨解囊,筹集安徒生的生活费用。大家一下子就凑了七十块钱,够安徒生用半年的了。从此,安徒生就进了西博尼的歌唱学校,他的生活和学习总算有了着落。

在歌唱学校里,安徒生刻苦钻研,进步很快。他还经常去惠斯教授家里阅读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的名著以及丹麦的古典作品。他踌躇满志,以为这回当演员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但命运似乎专门和他作对。这年冬季他一直是病魔缠身,长期的剧烈咳嗽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声带。第二年春天,西博尼教授明确告诉他,他学声乐已毫无希望。安徒生强忍着巨大的悲痛,默默走出了歌唱学校。

但是,他献身艺术的决心并未动摇。学唱歌不行,学舞蹈还是可以的吧,他决定去找新近认识的诗人古尔登堡,请他把自己介绍到舞蹈学校去。古尔登堡拿出了一套干净衣服叫他换上,然后写了封引荐信,让他去找芭蕾舞学校的负责人达朗。达朗也被安徒生的苦斗精神所感动,于是把他留下来,让他学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一八二一年四月,沙尔夫人主演了芭蕾舞剧《亚美达》。安徒生在剧中扮演了一个侏儒,这不过是跑跑龙套的角色,但他却非常高兴,因为他毕竟同沙尔夫人同台演出了。而且,他坚信自己以后也会成为第一流的舞蹈家的。但是好景不长,当教师再教他一些较难的动作时,他的手脚就再也不听使唤了。不久,达朗又明确告诉他,学舞蹈也毫无前途。安徒生又一次强忍着巨大的悲痛,默默离开了舞蹈学校。

这接二连三的挫折,仍没有使安徒生灰心。他又去找古尔登堡教授帮忙。好心的教授又把他介绍给一位老演员,让他鉴定一下安徒生去舞台上是否还能演点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安徒生又一次失败了。这使他懂得,他要当演员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了。不过,四年来的艰苦奋斗,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博览群书,他又爱上了写作。童年时他就善于编傀儡戏,现在何不把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写成剧本呢?那不是同样可以为艺术作贡献吗?当然,在创作道路上也会遇到艰难险阻的,但只要能以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伟大作家为榜样,勇于奋斗,百折不回,那就会攀上文学的高峰,赢得巨大的成就。于是他满怀信心地拿起了笔。

1822年,安徒生一口气写出了剧本《维森堡大盗》和《阿芙索尔》。脱稿的那天,他激动得夜不能寐,盘算着如何请一位权威人士来鉴定他的作品。想来想去,他决定去找莎士比亚剧作的翻译家比得·吴尔芙。次日,天刚破晓,他就起身,也顾不上吃饭,就带着文稿一头闯进了吴尔芙的家。这位翻译家正准备用早餐,突然见一个陌生人冒冒失失地闯了进来,竟吃了一惊。安徒生简单地说明了来意后,就打开《阿芙索尔》读了起来。主人看到他那饥饿和疲倦的神色,就打断了他,邀请他共进早餐。但安徒生求教心切,哪里有心吃饭。他谢过主人的好意,就又滔滔不绝地读了下去。吴尔芙不禁感到好笑,但随即就被作品的内容吸引住了,一直听他把全剧读完。安徒生合上文稿后,像在法庭上听候宣判似的,急切地等待着吴尔芙的评价。吴尔芙沉思片刻。他明白,这个莽撞的小伙子还缺少文学素养,作品颇为粗糙,但内容甚为可取,有些句子也写得很美。特别可贵的是,他有严肃的写作态度和烈火般的创作激情。于是他称赞了安徒生的作品,肯定了他的才能,鼓励他继续写下去,并欢迎他今后常来。安徒生得到了如此的好评,真有说不出的高兴。他谢过主人的指点,急忙跑回去吃点东西,然后就又写了下去。不久,一家刊物对《阿芙索尔》也发生了兴趣,选出了其中一场刊登出来。一位友人还把此剧推荐到皇家剧院,希望能够上演。

皇家剧院的经理拉贝克教授收到了《阿芙索尔》。当他看到封面上署着安徒生的名字时,不禁皱起了眉头。这不是那个到处乱跑乱闯,而终不成器的莽撞小伙子吗?他也能写剧本?他好奇地打开第一页,鼻子里“哼”了一声,果不出所料,文理不通,韵律不整,无一是处。但再往下读,他那紧皱的眉头就有点舒展了,嘴里“嗯”了一声:还有点意思,剧本的内容很可取。又读了一阵,他眉开眼笑,频频点头,读到最后,就象发现了一颗新星似的连连拍案叫绝。当时皇家剧院正缺少编剧人材。剧院经理拉贝克心想,旧的剧本演来演去已不受欢迎,看来这个莽撞的小伙子以后会拿出新花样来。拉贝克决定把安徒生的情况报告给国王,为他申请一笔皇家公费,然后送他进学校深造。这位经理在《阿芙索尔》上批道:“尽管文化水平极差,缺乏普通的文化知识,但却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接着,他就去找剧院的另几位负责人商讨为安徒生申请皇家公费的问题。

几天以后,皇家剧院另一位经理约那斯·柯林把安徒生找去详细询问了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之后,柯林先生的奔波有了结果。国王弗雷德里克四世答应在若干年内每年给安徒生一笔一定数量的款项。通过柯林的关系,拉丁学校的董事们准许安徒生到斯拉格尔塞的初中免费受教育。

这对安徒生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高兴得简直无法形容。上拉丁学校的梦想就要成为现实了。这将成为他成功道路上多么重要的一个阶段啊!过去所受的一切屈辱都成了过眼烟云,欺负过他的所有人们在他心目中已无影无踪了。眼前的情景有多美好啊!这个世界有多美好啊!安徒生内心充满了激动,充满了对在困境中向他伸出救援之手的人们的感激之情。

他特别感激柯林先生,再次去向他表示感谢时,柯林先生热情地说:“你需要什么,就不客气地写信给我吧。请你常常告诉我你的情况怎样,好吗?”以后柯林先生一直是最关心和爱护他的人,并且长期给他以经济支援。

在学校中的磨炼

1822年10月26日,安徒生乘邮车离开哥本哈根去斯拉格尔塞上学。一个大学生坐在他旁边,他是回家去看望父母的,见安徒生才去上初中念书,对安徒生说,他要是像安徒生那样大了才念初中,那真是太不幸了。可是安徒生却为眼前展现的前景而欢欣鼓舞。他认为,他母亲接到他写的一封喜气洋洋的信也会非常高兴的。要是他父亲和老祖母还活着,能听到他上拉丁学校念书的消息,那该多好啊!

傍晚时分,他到达了斯拉格尔塞,找一家小客栈暂住一夜。

安徒生第二天就到拉丁学校报名入学了。他被编到二年级,这所拉丁学校的主任名叫西蒙·梅斯林。他是一位翻译家,在古代语言方面造诣很深。他还写悲剧,参加国内的文学论争。安徒生觉得,他将是自己的一位好的导师,师生两人都喜欢诗歌,都写悲剧,一定有共同的语言。

可是这位主任脾气古怪,喜怒无常,说话尖酸刻薄,特别喜欢挖苦人。上课时学生对他提的问题回答得不好,都要受到他的讽刺与责备,好像只有这样才是对学生严格要求似的。

安徒生在这以前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好多东西都没学过,拉丁语知识几乎等于零,希腊语、几何学,甚至地理课对他来说也全是新的东西。刚到学校时,他站在地图前面都指不出哥本哈根在什么地方。在这所学校学习,对他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安徒生的学习决心很大。上课时聚精会神听讲,竭力不放过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努力弄清老师讲的内容,晚上认真复习,打瞌睡时,就用冷水洗头,或者一个人在房后的花园里跑上几圈,让头脑清醒过来,又继续复习,努力去领会书本上的内容。

安徒生听说学识渊博的巴斯托尔姆先生住在附近,他曾经是斯拉格尔塞的《西兰岛报》的编辑,找了个休息时间去拜访他,把两部早期作品呈送给他。他于1823年2月1日非常诚挚地写了封信给安徒生。信里说:“我的青年朋友,我已经读了你的序言。我必须承认,上帝赋予了你生动的想像力和一颗富于同情的心,但你的智力仍然需要培养,这是可以达到的,因为你现在有一个实现它的好机会。你坚定的目标应当是努力以最大的热忱完成你的学业,而且为了这个理由,你应当抛开一切旁杂事宜。”信后面又写道:“在你目前的求学时期,我劝你少写点诗,只在你需要抒发感情时才写。不要去写你还得挖空心思和搜索枯肠才能得到的东西,只是某种念头激发了灵感以及真挚的感情使你的心激动时才写。”最后告诉他:“仔细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和观察你自己,你才可能获得你的诗歌的素材。从你周围的事物中做出选择,以各种观点反映你所见到的事物,拿起笔来就像你不知在你之前世界上还有过什么诗人似的,或者就像你不必向任何人学习似的,保持那样高尚的思想,那种纯洁、崇高的精神,没有这些,诗的花冠是不会戴在一个凡人的头上的。”安徒生很佩服巴斯托尔姆先生,他的劝告是多么真挚中肯啊,“提出了一个可能使人们永远铭记在心的真理”。

拉丁学校第一年的学习生活结束了。安徒生没有白下功夫,各门课程都获得了所期望的成绩,除希腊文只得“良好”外,其他各科都得了“优秀”。希腊文得到“良好”已经是最高指望了。每个月的操行都获得“非常好”的评语,只有一个月得了“很好”的评语。日子过得很快,新学期开始了,他又回到了闭塞的斯拉格尔塞。现在,他是三年级的学生了。三年级的学习更加艰苦。他最害怕的是希腊文课。

安徒生的希腊文本来就没有基础,再加上他课余时间喜欢写写诗,自然就成了被挖苦的主要对象。说实在的,每次上希腊文课,安徒生都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常常把一本书背得滚瓜烂熟,但一到课堂上,看见老师像猫盯老鼠似地盯着他,他的一颗心就扑扑跳起来,到向他提问题时,他全慌了神了,连好好掌握了的东西都回答错了。

暑假来了。他利用假期回欧登塞一趟。安徒生的继父去世了,母亲现在又孤单单一人了。她已老态龙钟,背也驼了。家里的那个铜制的鼓形大火炉,作为税款的抵押,被官方没收了,据说可以用它来铸造硬币。家中只剩下一些破旧衣服,一张小桌子,两把旧椅子,一只旧松木箱子,几件瓷器和玻璃器皿了。这就是全部家当了。母亲的生活困难极了。

但他母亲一看见儿子回来,显得容光焕发,好像年轻了许多。她同儿子走在街上,人人都注视着她儿子,有的开门出来观看,有的打开楼上的窗子探出头来看。

“你瞧,鞋匠婆的儿子,现在是皇家公费生了,”一个邻居说,“这真是没有想到的事。”

“可惜他的老祖母去世了,”另一个说,“要是还活着,看到小孙子今天的情况,该有多高兴啊!”

过去这只没几个人瞧得起的丑小鸭,现在是人人羡慕的皇家公费生了。欧登塞还没有第二个皇家公费生啊!邻居们把他当作与众不同的大人物看待。他去任何地方,都受到盛情接待。做母亲的为他高兴,感到自豪。

安徒生登上一座高塔,从那儿俯看全城和周围的乡村。他看到下面济贫院里一些他小时候认识的老太婆,她们发现了站在塔楼窗口的安徒生,纷纷高兴地向他招手致意。安徒生似乎感到,他现在不是站在塔顶上,而是站在幸福的顶峰上。

安徒生去拜访古尔登堡上校。古尔登堡上校和闻讯赶到古尔登堡家看望安徒生的主教一家,一同陪他和他母亲在欧登塞的河上扬帆游览。安徒生跟他们畅谈小时候的情况和这几年在外的见闻。母亲看到儿子“像伯爵的孩子那样受到尊敬”,兴奋得流下了眼泪。

安徒生在欧登塞探亲访友之后,告别母亲和乡亲们,来到哥本哈根继续度暑假。他在这儿有许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