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14913500000165

第165章 歌德(4)

歌德知道自己的时日已屈指可数了,他加紧工作,终于在1831年7月基本上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巨著《浮士德》的第二部。他的日记写道:“大事已完成,最后定稿本。全部誊清装订好。”(1831年7月22日)

如果说,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使歌德一鸣惊人,给他带来世界性声誉,那么,诗剧《浮士德》是使歌德能与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齐名而永垂不朽的作品。

德国16世纪出版有《浮士德博士的故事》(1587)。据汉斯·亨宁1959年发表的文章,浮士德在历史上实有其人。1480年浮士德出生在符腾堡附近的克尼特林根。约于1540年或1541年死在弗莱堡的布莱斯高。他从未上过大学习,却妄称硕士和博士,所以称浮士德博士是无根据的。1507年他在弗兰茨·封·济金根处当过教师,1513年当过算命先生。在埃尔富特给学生们讲授荷马,据说能用法术将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召唤至听众面前。当时他被教会视为异类,于是他从1520年开始漫游,到过德国境内许多城市,也到过布拉格、维也纳、威尼斯和巴黎,他在威尼斯当众表演过飞行。他在南德做过星相学家,1536年他向朋友预言查理五世将对法国国王弗兰茨一世进行战争,因而声名大振。但是他并不能每言必灵,渐渐有人说他是骗子。马丁·路德曾多次指责他搞骗人的魔术,是魔鬼的亲戚。他死后,人们越传越神。这本民间故事书有68章,230页。《浮士德博士的故事》就是说他用自己的血签字与魔鬼订立为期24年的盟约。在盟约有效期间,魔鬼为浮士德服务,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其交换条件是:浮士德必须放弃基督教信仰。条约期满后,浮士德必须死去,死后灵魂属于魔鬼。这本书的目的是劝人信教,不要相信异端邪说,但客观上却起到了反作用。通过浮士德同魔鬼上天入地,探讨天堂、地狱、宇宙形成等奥秘,促使人们反对黑暗的中世纪的宗教愚昧和禁欲主义,鼓励人们去追求和探索。

英国戏剧家马洛在本书出版的第二年就写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德国的戏剧之父莱辛写过《浮士德片断》(1755),海涅向歌德谈及自己打算写浮士德,还曾引起歌德的不高兴。歌德觉得海涅太狂妄。海涅不知道,歌德正在写《浮士德》第二部。《浮士德》是一部充满矛盾辩证统一、充满幻想的伟大作品,也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稀奇古怪的作品。里面不仅有天帝和魔鬼,还有各路神仙和精灵以及各种神话人物和怪物。

歌德写作《浮士德》的60年间,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电动机问世了,巴拿马运河动工开凿了。浮士德回到书斋,培育出了一个“何蒙古鲁士”(一个“人造人”,即今天的试管婴儿,不过这个幻想出来的“人造人”比今天的试管婴儿还要先进)。

《浮士德》描写了上下3000年的人类历史,用许多艺术形象概括了各类人和事。

歌德并没有把浮士德创造成绝对的善良人,也没有把魔鬼靡非斯特看作绝对的恶。浮土德代表积极向上的力量,靡非斯特代表否定的精灵,“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在浮士德身上有善也有恶。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中,一个想要同另一个分离!他同靡非斯特形影不离,等于是他心中的恶。“善恶一念间”,“人之善恶,存乎一心”。这种哲学理论在《浮士德》中通过各具性格的形象表达出来。

歌德也深知他自己写了“一部怪书,超越了一切寻常的情感,浮士德是个怪人……靡非斯特的性格也很难理解”,“要想单知解力去了解它,那是徒劳的”,“谁要是没有四面探索过,没有一些人生经验,他对下卷就无法理解”。他在辞世前几天给威廉·封·洪堡写信说:“……我确信我为这一稀有的事业而付出的正直的、长期进行的努力将会得不到什么补偿,将会像在海难中被粉碎的船舶那样被冲上海岸并首先被时间的流沙所湮没。”(1832年3月17日)事实证明,这部名著仍拥有读者。虽然它不易读懂,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已出了5个中文译本。

歌德完成《浮士德》第二部这件大事后,心情轻松愉快。为躲避人们对他82岁华诞的盛大庆祝,他带着两个孙儿******和沃尔夫冈及仆人,到伊尔梅瑙去了。在生日前夕,即8月27日,他把仆人和孙儿们安排在林区看烧炭工人、樵夫和吹玻璃工人如何干活,便由山区视察员约翰·克里斯蒂安·马尔陪同,吃力地爬上小丘,向猎人小屋走去。小屋的南窗旁,窗子左边有歌德曾用铅笔写的一首诗。

一切峰顶的上空

静寂,

一切的树梢中

你几乎觉察不到

一些声气;

鸟儿们静默在林里

且等侯,你也快要

去休息。

歌德反复吟诵,泪流双颊,他缓慢地从他深褐色棉布上衣里掏出雪白的手帕,擦干眼泪,以柔和伤感的口气说,“是呀,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他沉默半分钟,又望了望窗外幽暗的松林,随后转身向马尔说了一句:“我们现在又可以走了。”

6天以后,歌德在9月4日写信给音乐家泽尔特,提到这件事,信一开始就说:“这6天是整个夏天最晴朗的日子,我离开魏玛到伊尔梅瑙,我往年在那里做过许多工作,可是长期没有再去了。周围都是枞树林,最高山顶上一座孤单的小木板房壁上我找到那首1783年9月6日的题词,你曾使这首歌驾着音乐的翅膀传遍全世界,那样亲切地抚慰着人们。……过了这么多年,真是阅尽沧桑。有持续着的,有消逝了的。成功的事物显露出来使我们高兴,失败了的都忘记了,在痛苦中忍受过去了。”

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在自己的生日前后三次来这个小屋,而且头两次相距30年,后两次相距20年,前后相距50年,怎不感慨万千呢?50年来,多少成败,多少是非,多少朋友已经作古,他还健在,也已是年过8旬的老人,他曾从意大利、从耶拿、从格尔德米勒、从玛丽恩巴德,一次又一次获得新生,获得青春。他还能像浮士德那样,喝魔汤而返老还童吗?决不会有了。他俯视群峰,树梢,小鸟,从无生物到生物,都一片静寂,稍等候一下,他也要休息。当年来此是为了“躲避城市的喧嚣,人们的怨诉,无法改善的混乱”,求得身心的安宁。这次说不定他也要永久安息了。

第二年,他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他向老朋友米勒立下了遗嘱,全权处理他的作品和出版全集事业,也向爱克曼就出版《浮士德》第二部作了交代。歌德在家呆了整个冬天,感到心情烦闷和急躁。他急于到室外活动一下,渴望春天。3月15****乘马车去外面散步,结果着了凉,患了重感冒。这时他身体已经不行了,他已成了一个干瘦驼背的小老头。他胸部疼痛,两眼深陷,面色如土,不得不卧床休息。

过了几天,病情有所好转,但是随即病情又转重。他在床上躺不下去,只好斜靠在沙发上。

3月22日早晨,他还翻阅了一本谈论法国七月革命的书。他问了日期,随即入睡,口说胡话。他还想到老友席勒,又似乎见到了漂亮女子的卷发。他睁开眼睛,看到窗帘被拉上了,便望着窗户喊道:“打开百叶窗,让更多的光进来。”

垂危之时,他用手在空中舞动着,据在场的人说,好像他写了一个大写字母“B”字,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正如“更多的光”引出许多解释一样。

正好在他出生的时刻,这位伟大的诗人在沙发上溘然长逝了。翌日公布了他的死讯,由儿媳署名发了讣告。在遗体告别仪式之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