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善解家人心情:爱心家庭心理学
14906200000017

第17章 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孩子心理误区(5)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件也许父母并不是很在意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如“别人有,我没有”,“妈妈抱妹妹,没有抱我”等细节,却很可能激起孩子的嫉妒之心了。这些小事却会被孩子认为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从而生气或哭泣,甚至攻击别人。

孩子嫉妒心理的产生也有父母教育方法不当的因素。孩子总会毫不掩饰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东西的欣赏,会毫无顾及地表达出自己的喜爱。当孩子告诉父母某某同学多么优秀的时候,有的父母便拿孩子的短处去跟孩子崇拜的人的长处进行比较,然后对孩子进行批评,比如,“看人家多聪明,多努力啊!哪儿像你这么懒啊!”等。父母的这种批评式教育方法,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被父母批评,而又无法超越自己欣赏的对象时,便会产生嫉妒的心理。

孩子嫉妒的核心是“自己”,即孩子认为我最好,别人不准超过自己。其原因,也有父母对孩子过分、片面的夸奖和赞扬的因素在内。父母对孩子过分、片面的夸奖和赞扬,会使孩子稚嫩的心灵里埋下了只喜欢听表扬话、听不得批评话的种子,渐渐地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这使孩子无法承认别人的实力,从而出现嫉妒的心理。

当然,孩子如果能力较强,同时也认为自己很有能力,但是却没有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注,那么孩子也会因为对别的有能力的小朋友过于羡慕,而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它是对别人在品德、能力等方面胜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不满和怨恨,是一种被扭曲了的情感。孩子如果把嫉妒心理保留到长大以后,那么孩子将很难协调与他人的关系,难以心情舒畅地生活。但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对于孩子来说,嫉妒,这个抽象的心理是孩子无法把握的。因此,父母要给予孩子的,不应该是斥责,不应该是娇纵,也不应该是回避,而是要相信孩子,要用智慧和耐心,从平息孩子的嫉妒心开始,引导孩子健康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和欲望。

孩子表现出嫉妒心理,其实更需要的往往不是欲望的满足,而是希望父母能倾听孩子的诉说,听听孩子的不安和烦躁,并理解、体谅孩子。父母耐心的倾听,以及对他们内心感受的肯定。因此,当孩子嫉妒心理爆发的时候,父母首先应对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而不是严加批评指责,用父母的理解安抚孩子激动的情绪,用父母的轻松和微笑帮助孩子控制住嫉妒的心理。

其次,当孩子感到嫉妒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找到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力求转化,将孩子嫉妒心理转化为激励孩子前进的动力。比如,孩子对幼儿园别的小朋友玩具飞机爱不释手,非常嫉妒,而自己又因为喜欢乱花钱买不了而闷闷不乐。此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要是你不乱买零食,省下来钱不就可以买许多玩具飞机了吗?”这样孩子就可能会下决心改变乱花钱的恶习,省下钱去买玩具飞机,自然就不必去嫉妒了。

父母有时在谈论其他孩子时,一句无心的话、一个耸肩的动作或者一个微笑都可能被孩子认为是在和人做比较。尤其是当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的时候,孩子更容易对那些有能力做好的孩子感到嫉妒。因此,父母们还应记住,对孩子有期望可以,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作无意义的比较。

最后,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产生嫉妒心。因此,对这类孩子来说,父母的爱、赞扬和理解是克服嫉妒的良药。当孩子拥有自信的时候,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别人在某些方面得到比自己更多的关注。而且,这种自信也有助于孩子塑造自我,这才是父母更需要给孩子培养的本领。

孩子为什么害怕睡觉

珠珠开始上学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和妈妈分床。在珠珠的记忆里,她都是和妈妈一起睡觉的,她不明白为什么妈妈要和自己分床睡觉,她很害怕,特别是妈妈将灯关上的那一瞬间……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孩子除了在分床时期有害怕的心理之外,其他的时间同样有这种心理。比如有的父母可能发现孩子不喜欢早睡,即使父母叫他们很早就上了床,但他们也不能很好地睡觉。父母如果此时说他们,他们会立刻和父母着急。当孩子黑着脸钻进被子里,再也不理父母时,父母就会很为难,到底怎样让孩子乖乖地睡觉呢?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在孩子1岁之前,每天中午都会小睡一会。可是一旦孩子进入1岁,孩子就拒绝中午的小睡了。他们很有精神,一直玩到下午三四点钟。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孩子困了,倒下来呼呼睡,这样一来,晚饭后的那一觉可能就省去了,到了晚上就一点也不困了。

这个时候即使父母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别想叫孩子进入梦乡。

对以上这些状况,父母可以让孩子在上午的时候稍微休息一下,如果孩子此时玩兴太足,父母可以让孩子静静地躺一会或坐一会,以此法来取代上午饭前的这一觉。

还有的孩子并不属于以上这样的情况,他们不想睡觉的时候,如果父母强硬将他们放在床上,他们会非常恼火,根本不愿意休息。这个时候父母可以聪明一点,比如将午饭提前到11点半,甚至是11点。这样,吃过午饭后,孩子就能睡一个长觉了。这样,无论孩子是午饭前休息,还是午饭后休息,到了晚饭后,孩子怎么着都会觉得非常困倦,就不会有那么多事情,而安心地入睡了。

孩子到了2岁之后,最害怕的是和父母分手。他们会极力拒绝上床睡觉。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一上床,父母就离开了,有时孩子会非常害怕而苦恼好几个小时。如果父母坐在小床旁边一动也不动,孩子也能老老实实地躺下来。但是,只要父母一朝门口走去.他就会立刻站起来。

还有的孩子会非常害怕自己尿床,所以他在睡觉时会不停地说:“尿!尿!”或者用他表达要撒尿的别的字。但是当父母把他带到厕所以后,他却只尿几滴。可是等他刚回到床上,就又嚷嚷着要撒尿。这样的孩子也非常容易产生对睡觉的恐惧,即使晚上他们睡着了,也会每隔两个小时醒一次。如果孩子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害怕睡觉,父母可以设法打消孩子的这种念头。告诉他尿床没有什么关系,父母仍然会喜欢他。

如果孩子一睡觉就害怕,最有效、也是最难实施的办法就是大人放松地坐在他的小床边,一直陪他睡着为止。在孩子入睡前,父母不要急于悄悄离开,以防再一次引起孩子的警觉,从而使他更难以入睡。如果父母和孩子分床,父母最好能坚持陪伴孩子几个晚上。如果孩子出生后父母第一次外出工作,每天出门时要亲切地向孩子说“再见”。但是要表现得愉快,态度要坚决。如果父母脸上挂着一种苦恼的表情,好像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出去工作,那就只能加重孩子焦虑不安的心情。

在父母和孩子分床的时候除了陪伴孩子之外,还要告诉孩子夜晚并不可怕,夜晚有许多可爱的东西会出来陪伴孩子,比如星星、月亮,以及你能想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只要孩子不觉得夜晚是冰冷的,就不会觉得寂寞和恐惧。

除此之外,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还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首先,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保护孩子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保护孩子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是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所以,父母不要用各种恐怖的手段来吓唬孩子,不要让孩子听恐怖的故事、看恐怖的电视(电影),避免他们受到刺激。

其次,孩子在5~6岁的时候最容易有恐惧的心理,这些孩子常常说什么都不怕,但是心里却非常害怕。父母要仔细地观察孩子,保持和蔼可亲的教育态度,十分委婉而平静地向孩子说明:“很多像你这么大的小孩都会害怕的,我自己小时候也害怕过,只是以后才不怕的。”

让孩子明白,任何时候,都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才会害怕,允许孩子将他的恐惧毫无顾忌地流露出来,并给予开导,使孩子懂得恐惧是会消失的。

然后,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要明白他们害怕的事物是什么。一般来说,孩子最害怕的是鬼和怪物。如果父母仅仅对孩子说,世界上没有鬼怪,这对孩子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对孩子来说,鬼怪都是实际存在的。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实际上,孩子的许多恐惧是想得到父母的安慰和爱的无意识渴求。

最后,父母可以从生活中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时刻注意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决不能给他们留下胆小害怕的印象,家庭其他成员和大人们都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的环境。

另外,也有的孩子并不是真的恐惧,而是想以此来骗取父母的爱和怜悯。因此,孩子会装出想和父母一起睡的样子或一副可怜而害怕的样子来。如果父母发现了孩子的这种毛病,一定要指出来,加以诱导,不受孩子的摆布。

孩子为什么爱冲动

小丹的妈妈对小丹容易冲动的行为感到非常地头痛。妈妈抱怨说:这孩子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做客,他都很容易冲动,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只要他有所感觉,他都会大声喊叫;上课喜欢自由发言,下课与小朋友玩时又不守游戏规则,常常与同学发生争吵,还打同学;写作业也不好好写,总在在作业本上乱画……然而,小丹却不觉得自己冲动,小丹觉得在家里面不如在公园好玩,控制不住自己;自己很想和同学们一起玩,但他们不想和自己玩,还经常到老师那里打小报告,那就只好打他们了;写作业的时候,总比别人写得慢,不想写,只好在作业本上画画……虽然妈妈事后与小丹一起分析,小丹都会表示后悔,可小丹就是不改,真拿小丹没办法!

虽然孩子都是好奇心强而且好动的,但是有的孩子好奇心特别强,也特别好动,往往凭本能去做事,这样就会使父母觉得孩子有点爱冲动了。比如,孩子可能仅仅因为父母不让孩子在睡觉前吃糖而大吵大闹,也可能因为小朋友不和自己玩游戏而和人家打上一架,甚至仅仅因为父母责备了一句,而冲动地说一些过激的话或者做一些过激的行为。孩子的冲动行为经常给别人或自己造成麻烦,不仅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而且会让孩子更难控制自己。

很多父母感到奇怪,孩子为什么这么爱冲动呢?

首先,孩子因为年龄比较小,虽然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有发展,但很不成熟,兴奋过程仍占优势。因此,孩子的情感是不稳定的,一旦遇有紧张刺激,很容易引起兴奋,不能约束自己,从而发生冲动行为。

其次,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也是孩子产生冲动心理的一个原因,而且会使孩子的冲动行为得以强化。

然后,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和限制,如不允许孩子与小伙伴在一起玩等,会使孩子封闭自我,缺乏合作的体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一旦有什么不满就会表现得非常冲动。同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而产生争吵,会使孩子感到不安全和不知所措,进而产生冲动心理。

最后,遭遇疾病或外伤的打击等也会导致孩子的兴奋而产生冲动情绪。这类好冲动孩子的父母经常为孩子的冲动行为而焦躁不安,父母的这种担心也不无道理。如果孩子几岁了都无法安静的坐下来,如果孩子不顾禁令抵挡不住诱惑,如果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意等待,那么孩子今后的确很有可能会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

因此,父母应慎重对待孩子的冲动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地发现孩子的冲动表现,对孩子进行教育,帮助孩子克服冲动心理和学会自我控制。

一、父母应懂得理解孩子

孩子做事很少经过考虑,多半是兴趣所至。因此,孩子偶尔冲动在所难免,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不必太担心。比如,认为孩子有了多动症等,更不要随便地责骂或过分地纠正,当孩子慢慢长大,能够较好地思考之后,冲动的行为就会逐渐减少。

二、父母应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要善于调控自己的举止行为,不要过度紧张、急躁,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向孩子展示怎样克服冲动,还应多反省自问:“是不是对孩子的要求太多了?太严了?”改掉动辄打骂的教育方法。

三、父母吩咐孩子干什么时应简明扼要

父母在生活中吩咐孩子干什么时,要尽可能简明扼要;如果事情较多,要尽量给孩子缓冲调整的时间;孩子不愿意时,父母不能妥协。简明扼要,也就是父母不要同时给孩子下几道指令,也不要采用询问式的语气,以免给孩子造成他可以选择的错觉。如果孩子在玩,可能故意装作没有听到父母的话,或者不愿意去,这时,父母一定不能妥协,要强制性要求孩子去做。

孩子因为智力的关系,往往无法突然完成从一种行为方式向另一种方式的转变,从而冲动起来,父母可以提前告诉孩子下一步会有什么安排,孩子该怎么应对,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

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玩,快要走时,可以告诉孩子:“我们过会就要走了,你要抓紧时间完成你的游戏,然后去和你一起玩的小朋友说再见。”

四、父母应对孩子的冷静及时地进行表扬

如果在一些对孩子而言很困难的情况下,孩子仍能保持冷静,那么父母就应及时地给予表扬。比如,父母不许看一些电视节目的时候,孩子控制住了自己,没有大发脾气,那么父母就应表扬孩子,巩固孩子这一有自制力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