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善解家人心情:爱心家庭心理学
14906200000016

第16章 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孩子心理误区(4)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上幼儿园

东东是个4岁的孩子,按说应该送进幼儿园了,但是妈妈却没有一点办法。因为东东总是不愿意去幼儿园。每当东东感到要去幼儿园了,就哭着喊着,硬说妈妈不要东东了。更有甚者还找借口,说身体不舒服不肯走;妈妈好不容易把东东带出家门,东东却依然憋着小脸哭着要回家!好不容易送进了幼儿园,当妈妈要离开的时候,东东就抱着妈妈的腿不肯松手。看着小家伙又是鼻涕又是眼泪的,当妈妈的心疼极了。

但是不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又该如何是好呢?自己要上班,孩子谁来照顾呢?

经过和幼儿园的老师沟通后,妈妈了解到,东东在幼儿园表现得紧张、压抑,总说有小朋友欺负自己,不和别的孩子玩耍,甚至不吃不睡……对于东东的这种情形,妈妈很担心。和东东交流为什么不愿意去幼儿园时,答案却是让妈妈充满疑惑,孩子或者说幼儿园里没人陪自己玩;或者说幼儿园是个可怕的地方;或者说怕妈妈要抛弃自己……。妈妈看着孩子害怕的眼神,心都快碎了:如此下去该如何是好呢?

而对于年轻父母来讲,将孩子送进幼儿园不仅能使孩子学到知识,还能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来工作。但是,对于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行为,父母往往束手无措。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是和他们的心理息息相关的。因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还没有适应幼儿园这个集体生活,当父母要将孩子送进幼儿园的时候,孩子的内心会有一种潜在的意识告诉自己:自己即将和父母分离了。因此,在前往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大多不愿意,因而会哭闹不停。哭闹大多是父母所要经历的第一大关口,度过这个关口的重点就是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不要觉得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了,就万事大吉了。孩子可能会抱着父母的腿,不愿让父母离开,可能是向父母编一些谎言说自己被欺负了,也可能是对幼儿园以及别的小朋友,表现得不感兴趣,即使开始能安静一会,也会很快地向父母要求回家。

看着孩子哭花了的小脸,父母心中自然是一阵阵地难受,而当看到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欢快地玩耍时,又是一阵地羡慕,同时也是满腹地疑惑:孩子不都一样吗,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为了不去幼儿园而哭闹,别的孩子却能在里面玩得无比开心呢?

心理学家认为,虽然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原因是最为主要的,那就是孩子的分离性焦虑情绪。

分离性焦虑大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因为在父母教育、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对父母会形成一种依恋关系,孩子懂得了父母在自己身旁,是自身安全和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根本保证。因此,当孩子初次进入幼儿园,来到陌生的环境和人群面前后,就会觉得失去了安全感,并出现明显过分焦虑的情绪,甚至会无根据地出现种种奇怪的想法:担忧父母可能会离开自己;担心父母会发生危险,会发生意外,遭到伤害;担心自己会大祸临头,会被拐骗等。因此,孩子会不愿意离开父母,不愿意上幼儿园。

有的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比较弱,也是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原因之一。有的孩子由于性格内向或因为不懂得与人相处的技巧,在幼儿园里无法与其他同伴融洽相处,自然也就没有小朋友会和他一起玩,甚至会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排挤,那么,孩子自然是不想上幼儿园了。

从家庭教育情况来看,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喜欢使用一些恐吓性的语言,而这些语言通常与幼儿园有关,也是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原因之一。例如,当孩子的行为表现不好时,父母就对孩子说:“你再这么不乖,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让老师管管你。”这类恐吓性质的话,可能会一时起到让孩子听话或安静的作用,但是也会在潜意识中暗示孩子,幼儿园不是个好地方。因此,当父母让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不愿意去了。

进入幼儿园,是孩子生活中的一个大转折,也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因此,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做好从家庭到幼儿园的准备工作,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父母不要理睬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现象

孩子离开父母,初到幼儿园,因为分离性焦虑的心理难免会哭,只要父母不把这种情况看得很严重,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那么经过几次后,孩子知道哭也没用,以后就不哭闹了,并逐渐对幼儿园的生活习惯起来。因此,父母对孩子上幼儿园时的哭闹一定要理智,不能看到孩子哭闹就表现出担心的样子,或总是不放心而久久不离开幼儿园,这样做只能加剧孩子的依恋和焦虑,并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有效的。同时,父母可以采取一些减轻孩子焦虑的办法,如在征得幼儿园老师同意的情况下,给孩子带一件最心爱的玩具,这样孩子在离开父母期间,会把依恋的情感暂时迁移到心爱的玩具身上,有助于减轻孩子的焦虑情绪。

二、给孩子找一些适当的反面教材

父母可以故意说某某孩子不爱上幼儿园,每次去的时候都哭,真不乖,一点不勇敢,不是个好孩子。父母在说的时候一定要尽量让孩子理解话语的意思,这样孩子听后知道在父母的眼里不上幼儿园的孩子不是好孩子,那么自己不上幼儿园会不会也被认为不是好孩子呢?于是,孩子就会逐渐改变自己的想法,思考自己要怎么做。

三、在孩子是否上幼儿园的问题上父母意见应统一父母应该让孩子上幼儿园,不要分成两派,如果父母中有一方认为孩子不喜欢就不要去了,孩子也会认为幼儿园是可以不去的。同时,父母要向孩子灌输幼儿园很好的思想,不能用幼儿园来恐吓孩子,让孩子产生惧怕心理;或者把父母对幼儿园及老师不好的意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孩子会发现父母对幼儿园和老师的敌意,从而不愿意上幼儿园。

四、积极为孩子上幼儿园做好准备工作

父母也应做好孩子上幼儿园的准备工作。例如,经常给孩子讲幼儿园的生活;告诉孩子幼儿园里有许多小朋友,大家在一起做游戏非常开心;也可以带孩子到幼儿园走走、看看,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兴趣。

五、坚持按时送孩子上幼儿园

父母要坚持按时送孩子上幼儿园,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适应的阶段,孩子上幼儿园也一样,父母一定要坚持直到孩子养成习惯适应了为止。当然,父母在孩子刚入幼儿园的时候,可以陪同孩子在幼儿园里玩玩,当孩子与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师熟悉、亲近起来之后,父母再逐渐减少陪伴的时间,直到最后完全放手,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

小明的爸爸要去朋友家玩,让小明去外婆家玩,爸爸为了让孩子答应,于是许诺星期天带小明去游乐场玩。小明很高兴,然而星期天到了,爸爸却食言了。而带小明去游乐场玩的日期无限期地推后了。小明的希望落空,他认为是爸爸在欺骗自己,在向自己撒谎。在小明生气的同时,也从中得到了一些经验:为了要达到目的,夸张一点说话、许诺也无妨,撒谎也是被允许的。

小明得到了这样的经验后,也开始模仿父母,开始撒谎了。比如,明明在外面玩,却告诉父母说自己在温习功课……。小明的谎言虽然很拙劣,但有的时候,小明的谎言也能够成功;有时候小明的谎言会被父母识破,这时小明往往会被父母责罚。小明被责罚后,又得到了一个经验:撒谎被父母戳穿了,会被父母打,所以谎言一定要圆满。于是,小明就开始思索如何能将谎言编得合理,不容易被识破,更能让人相信……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说什么是父母最担心的,那大概就是孩子撒谎了。谎言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不仅会使孩子失去信誉,还可能会把孩子的成长引入歧途。

很多父母都有一个疑问,原本孩子是那么的纯洁、善良,怎么突然就学会撒谎了呢?

想明白孩子撒谎的原因,要先从孩子的心理特征谈起。因为孩子年龄小,心理发展不健全,因此有的孩子无法分清想象与现实,容易将未满足的愿望或幻想当成现实。

对待犯错误孩子,有的父母常采取打骂等惩罚手段,这样可能造成孩子强烈的畏惧心理,为了保护自己,孩子可能以撒谎来逃避惩罚。也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话语过于相信,很少核实,于是孩子发现有些目的不能从正常途径得到的,但可以通过撒谎得到。比如,有的父母很少让孩子玩,孩子就会以“今天学校有事”等非正当途径来实现玩的愿望。

从心理学上来看,孩子的撒谎行为分为两种:“过失撒谎”和“有意撒谎”。“过失撒谎”主要是因为孩子没有撒谎的动机而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性质不算严重,也比较容易纠正。而“有意撒谎”则比较让父母感到头痛,大多是孩子故意编造,以达到造成某种的目的。

其实孩子的撒谎行为,大多是因父母等长辈影响造成的。例如,有的父母以谎言恐吓孩子,希望孩子不要撒谎。以谎言来教导孩子不要撒谎,父母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在教导孩子如何去撒谎,孩子也会效仿。

还有的父母给孩子提出一些两难问题,使孩子不知怎样回答,引逗孩子说谎。无奈之下,孩子只好用一些善意的谎言,来哄父母等长辈开心。比如,妈妈问孩子是“是妈妈好还是奶奶好”,孩子往往感到很为难,不知道怎样回答,为了不使妈妈失望只好告诉妈妈,是妈妈好。

孩子撒谎很多时候是无意的,特别是在幼小年龄的孩子中,常有这种情况产生。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谎言一定要了解、分析孩子撒谎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根除孩子撒谎的毛病。

有的父母对撒谎的孩子施以重重的惩罚,但这种惩罚只会使孩子认为,被惩罚的原因是谎言被父母戳穿了,而不是撒谎本身。结果只会事与愿违,孩子撒谎会更频繁、更老练,就如同例子中的小明一样。因此,父母面对孩子的谎言要有一定的策略。

孩子撒谎了,说明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父母首先要相信孩子会改正错误,并给孩子提供一个改正、补救的机会。父母此时还应耐心地教育孩子要勇于承认错误,要严肃地指出撒谎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让孩子明白撒谎的后果。同时,父母也要进行适当地反思,父母是否在平时对孩子过于严厉,让孩子只能用撒谎来弥补自己的错误。

其次,要彻底改变孩子撒谎的习惯,父母还要以身作则,既不要自己撒谎,不要给孩子树立撒谎的坏榜样,也不要引逗孩子说谎。孩子说了谎,父母不要如临大敌,而要坦然面对,要让孩子明白撒谎是没有必要的,撒谎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才是关键。

最后,父母对孩子要多一点情感关注。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得多,但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却关注得少,以至于孩子跟父母间的情感变得生疏,孩子为了不影响父母和他们之间的感情,会很自然地选择一个相对自己有利的表达方式。因此,父母不要一味认为撒谎是孩子的错,而要将之视为孩子的一种求助信号,多关心关心孩子的心理世界。

孩子为什么会嫉妒

3岁的君君是一个很漂亮的小女孩,不过有段时间却被妈妈狠狠地批评了一番。妈妈说她太爱嫉妒了,太自私了。为什么呢?原来,君君有一个小妹妹,非常可爱。朋友来访时给君君的妹妹带来一个漂亮的芭比娃娃,然后就和君君的父母聊起了天。君君看着帮娃娃换新衣、新鞋的妹妹,非常生气,于是冲过去抢过芭比娃娃,丢在地上,并大声说:“臭芭比娃娃,好丑好丑!”妹妹哭了,君君的父母也非常尴尬。

君君虽然被妈妈批评了,但很不服气,总觉得妈妈偏心,不喜欢自己了,而随后的一些事情似乎证实了君君的判断。父母买了很多新玩具、新的故事书给妹妹,都没有自己的份儿。虽然父母经常向君君解释那是妹妹所必需的,但君君根本不听,总是趁着父母不注意的时候打妹妹或抢妹妹的玩具。君君的父母看着君君那双饱含着嫉妒的眼神,真是一筹莫展。

妒忌是人类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感情之一。从心理学上来看,妒忌是一种不健康但又常见的消极情感。和父母等大人们一样,孩子也会妒嫉,而且孩子的妒嫉心理往往更加强烈且奇特。当孩子发现别人那儿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孩子的兄弟姐妹“分担”了父母的爱时,孩子的内心都会有一种小小的嫉妒油然而生,甚至会慢慢壮大,表现出不愿意让父母亲近或恨其他孩子的样子。

孩子的嫉妒,不仅在家里有,在学校里也有。如果父母稍加留意,也不难发现:孩子会因为邻桌赢得了一朵小红花或受到老师表扬而闷闷不乐;或对别的小朋友在游戏中胜利了而感到不快;或对别人穿上了好看的新衣而莫名其妙地耿耿于怀……有人经过研究后发现,孩子大概从1岁左右就会开始产生嫉妒心理,2~3岁时嫉妒心理会变得比较明显。有些父母可能觉得奇怪,孩子生理、心理发育得都不完全,甚至可能连很多情感究竟是什么还分不清的时候,怎么就会产生了嫉妒的心理呢?

心理学家分析表明,孩子2~5岁时期,是一个认识自我的时期,孩子会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独立个体来认知。而孩子认识自己的方法,就是靠主动地把自己和其他的人来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