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过分嫉妒,明显防卫
这种人经常防备他人,带有明显的嫉妒心。这种人有很强的自尊心,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其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极力去打击别人,排斥别人。当别人失败时,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同时,在别人成功时,这种人常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自负者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产生自负的个性。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合作,过分的自恋和自我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其实人在生活中,时常需要一点儿自负,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负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他们能勇往直前。但是,自负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人们成就事业,反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有自负心理的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走出自负心理的误区:
1.接受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
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接受批评即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方法。它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服从于他人,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
2.与人平等相处
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无理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
3.提高自我认识
要全面的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未免失之偏颇。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4.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可能标志着你过去是个英雄,但它并不代表着现在,更不预示着将来。所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这样能减少自负心理。
避免出现干涉心理
在各种交际场合中,要充分体察每个人的空间领域感,既不要任意侵犯别人的领土,干涉他人的私人空间,也不要肆意扩大自己的领土,和人发生不必要的争执。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有意或无意地承担了“碎嘴婆”的角色。这些人好管闲事,对别人的一言一行进行监督、评论,甚至对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也进行干涉。有的人在婚后干涉配偶的生活,不能单独会见朋友,不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事一些业余活动,使配偶的生活一直围绕着自己转。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管教极其严格,严格限制孩子的人际活动范围,给孩子留下的私人空间狭小,导致孩子的腻烦和对抗。有的人则以打听、传播和干预别人的私事为乐趣,他们偷听别人的私下谈话,偷看他人日记,私拆他人信件,胡乱猜测人家不愿公开的隐私,从而引起了别人的反感。
以上行为就是交往中存在的干涉心理在作祟。在动物世界中,我们常常听说动物们有一种靠在自己领土范围留下排泄物以圈出自己势力范围的“圈界行为”,其实在人类的自然交往中,也存在这种“圈界”心理。这种“个人空间”感常常会使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他人过于干涉自己的范围,就是侵犯了自己的领域,从而导致产生反感和防御心理。这就严重阻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
为避免干涉心理的障碍,我们需要把握好人际交往中的距离,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交往距离”。交往距离能够体现人的“个人空间”感。按照与人交往的亲密程度,可以将这种交往距离分为以下四种:
1.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一般指关系十分亲密的人之间,在交往中所保持的“亲密无间”的距离。这种距离多表现为父母子女之间、情侣夫妻之间、同学挚友之间。这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使得双方的身体很容易碰触,因此也会使心理上产生一种亲密和舒适的感觉。但是,亲密距离是个十分敏感的交往领域。如果双方的交往关系未达到亲密程度,切不可采取亲密距离,否则就会形成令人反感的干涉。
2.私人距离
私人距离是指一般私人关系交往的距离,这比亲密距离要保持得稍远一点。比如同事、朋友、同学之间。在交往中,应保持在不易接触对方身体的距离。在私人交往中,不注意保持这种私人距离,随意与对方打打闹闹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3.社交距离
这是指在社交场合人与人之间保持的礼仪性的交往距离。这种距离随着不同的交往对象的变化,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多是只有几面之缘的关系,往往可以隔几步点头致意即可;若是想表达你的亲近感,可以稍微缩短一些距离,礼貌性的说上几句话,表示友好即可。这种距离如果表现得过分亲密,就会遭人反感。
4.公共距离
一般指在公共场合下,集体交往的距离。这种距离是最常见最自然的距离。比如散步在公园中,偶感疲倦想休息一下的时候,而长廊上又坐了不少人,这时人们会选择一个与他人有一定距离的位置坐下。当你坐下后,突然有个陌生人靠近你坐下,你就会感到很别扭,从而下意识地挪动一下身体,这就是公众距离。
以上四种距离都有它的人际关系范围。总而言之,在各种交际场合中,要充分体察每个人的空间领域感,既不要任意侵犯别人的领土,干涉他人的私人空间,也不要肆意扩大自己的领土,和人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在交往中也要随时注意每个人对距离变化的敏感度,从而随时调整自己的交往距离,以维持自己良好的交际关系。
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仇视心理
怀有深刻仇视心理的人,会表现于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避免出现敌视心理。有些人,尤其是一些涉世未深、受过挫败的年轻人往往靠自己挫败的经验,把人与人之间的关心视为尔虞我诈,从而无端仇视他人,甚至认为别人会寻机陷害他,从而逃避与他人之间的正常交往。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存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在遭受到这方面的挫败之后,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
这种心理往往来根源于较弱的承受能力,以年轻人居多。人性都是有弱点的,这才是真实的人。可是,年轻人怀着一颗慈悲、怜悯、天真又毫无防备的心投身于社会之后,残酷的现实颠覆了他们全部的观点。在经受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及种种挫败感后,就产生了消极厌世乃至交往中对他人的敌视心理。
当今社会,人们常常仇视的大致有四类人。分别是:官员,富人,医生,教师。对于官员,事实上,多数人是在踏踏实实做事情的,可是人们只要一提到官员,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一定“有问题”;对于富人,不管他是不是靠自己的智慧致富,总之提到富人,就认为他们肯定非法敛财;对于医生,不分青红皂白就认为个个冷漠麻木,聚敛患者的红包;对于教师,全都认为他们想办法乱收费,敛财。
另外,在人际交往中,有仇视心理的人,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们认为想与自己交往的人都心怀不轨,他们把同事的关心当成是尔虞我诈,把朋友的招待当成是贪财功利,就连街边卖鸡蛋的大妈,他们都认为对方欺骗自己不会识斤认两和缺乏经验。总之,对任何人他们都怀有深刻的成见和敌视心理。
怀有深刻仇视心理的人,会表现于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其实,仇视心理是一种投射效应,如果先对别人持有一种不友好的态度,就会不自觉地把别人的所有举动都向不友好的方向去解释,从而感觉到别人对你不怀好意。所以,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不在于改变别人或环境,而恰恰在于改变自己。
首先,我们要信任他人,以此来建立安全感。
敌视心理又是由对人的不信任,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引起的。因此,必须从建立起对人的基本信任感和自身的安全感入手。对他人不信任与缺乏人际沟通有关,沟通不良会造成人与人心理上的疏离,还会造成自己对别人的误解及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因为,要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应从促进沟通开始。有了良好的沟通,就会更多更深地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真实态度,自己就会慢慢地变得安全起来。
其次,要消除敌对心理,还可以从“视觉转换疗法”入手。
所谓“视觉转换疗法”,即通过换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以达到改善情绪和观念的目的。怀有仇视心理而无法正常交际的人,目前更多地看到别人的缺点及别人行为中消极的一面,那么可以采取视觉转换,只关注别人行为当中的积极成分,不要关注消极的成分。因为,很多消极的情绪并不都是事实本身造成的,而是由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