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孔子学院
14891800000004

第4章 内智外愚——孔子的做人绝学(2)

这一程情深缘浅,走到今天,已经不容易,轻轻地抽出手,说声再见,真的很感谢,这一路上有你。曾说过爱你的,今天,仍是爱你。只是,爱你,却不能与你在一起。一如爱那原野的百合,爱它,却不能携它归去。

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程相伴也都令人迷醉。是不能拥有的遗憾让我们更感缱绻;是夜半无眠的思念让我们更觉留恋。感情是一份没有答案的问卷,苦苦的追寻并不能让生活更圆满。也许一点遗憾,一丝伤感,会让这份答卷更隽永,也更久远。

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她,我才遇到了你。继续走吧,你终将收获自己的美丽。

爱情没有永久保证书。有个男士饱受一位前女友骚扰,骚扰范围之广,等于古代的“诛九族”,所有亲戚朋友都备受这位不甘离去的女友的电话恐吓。后来他亲自去恳谈和解时才发现,原来他的前女友已经有新的同居人——她自己有新欢,但就是不让他轻松自如。新的已来,旧爱还不愿割去。

最近还有一个令人震惊的例子,一位在婚姻关系中不断有外遇的丈夫,在因前妻以验伤单为由诉请离婚后,过了几年还来泼前妻硫酸,导致前妻一眼失明,全身百分之四十烧伤。

她失去工作,严重地破了相,更必须抚养两个孩子,还在担心因伤害罪入狱的前夫假释出狱,继续伤害她。更可怕的是她的前夫沾沾自喜地叫人来传话:现在你没人要了吧,我还是可以要你,你乖乖把孩子带回来……一个永远不想失去你的人,未必是爱你的人,未必对你忠贞不移,有时只是这种脑袋不清的强烈占有欲者,他们才会做出各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还如此理所当然。

心中如果有“曾经拥有就永远不要失去”的偏执与占有欲,那么越想要获得爱的永久保证书,只会越走越偏离。

谁说喜欢一样东西就一定要得到它。有时候,有些人,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东西,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甚者可能会不择手段,以至走向极端。也许他得到了他喜欢的东西,但是在他追逐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无法计算,他付出的代价是其得到的东西所无法弥补的。也许那代价是沉重的,直到最后才会被他发现罢了。其实喜欢一样东西,不一定要得到它。

有时候为了强求一样东西而令自己的身心都疲惫不堪,是很不划算的。再者,有些东西是“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瞧的”,一旦你得到了它,日子一久你可能会发现其实它并不如原本想象中的那么好。如果你再发现你失去的和放弃的东西更珍贵的时候,你一定会懊恼不已。所以也常有这样的一句话“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所以当你喜欢一样东西时,得到它并不一定是你最明智的选择。

谁说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和他在一起。有时候,有些人,为了能和自己所喜欢的人在一起,他们不惜使用“一哭二闹三上吊”这种最原始的办法,想以此挽留爱人。也许这样能留住爱人的人,但却留不住他的心。更有甚者,为了这而赔上了自己那年轻而又灿烂的生命,可能这会唤起爱人的回应吧,但是这也带给了他更多的内疚与自责,还有不安,从此快乐就会和他挥手告别。其实喜欢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和他在一起,虽然有人常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快乐。喜欢一个,最重要的是让他快乐,因为他的喜怒哀乐都会牵动你的心绪。所以也有这样一句话“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因此,当你喜欢一个人时,暗恋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有一首歌这样唱:“原来暗恋也很快乐,至少不会毫无选择。”为何从不觉得感情的事多难负荷,不想占有就不会太坎坷:“不管你的心是谁的,我也不会受到挫折,只想做个安静的过客。”所以,无论是喜欢一样东西也好,喜欢一个人也罢,与其让自己负累,还不如放轻松地面对,即使有一天放弃或者离开,你也学会了平静。

喜欢一样东西,就要学会欣赏它,珍惜它,使它更弥足珍贵。

喜欢一个人,就要让他快乐,让他幸福,使那份感情更诚挚。如果你做不到,那你还是放手吧,所以有时候,有些人,也要学会放弃,要知道很多事情是无可无不可的,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4.施展才能要看时机和环境

原文: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大意:孔子对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有官做,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也不致被刑罚。”

用现在的话讲解孔子的意思,就是在太平之世施展抱负,在黑暗之世保全自己。

由此可知,圣人并不主张我们去做一个黑暗时代的牺牲品,而是要求我们讲究一点处世的艺术。

南容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以保证侄女在乱世来到时不会守寡。

公冶长人品好,南容人品也好。有意思的是,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坐牢的公冶长,而把侄女儿嫁给处世很有一套,不会有坐牢之苦的南容。这种做法很有分寸,既对得起死去的兄长,又不会受到世人的指责。说起来,也是一种高明的处世艺术。

宁武子是春秋时代卫国很有名的大夫。“邦有道则知”,当国家政治清明,政通人和之时,他便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邦无道”的时候,他便表现得愚蠢鲁钝,碌碌无为的样子。在国家兴盛,政治稳定之时,人人都竭尽全力,大展其才。而在社会混乱之时,像宁武子一样,能韬晦沉冥,隐藏自己的智慧,“存身以求济大事”,安于朴实无华、老实平淡,就很难了。所以,孔子说:“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就是一个很会看时机和环境的人,汉王朝末期,天下大乱,群雄称霸。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横一时。虽然此时刘备从卖草鞋的一直升到左将军,但仍处于劣势。不久,不满曹操专横的人,暗自计划要推翻他,推举刘备为首领,集体签名上书。刘备为了避免曹操的怀疑,一心在家里的院子里种菜。但是有一天,曹操突然把刘备叫去,问道:“最近,听说你在干什么有趣之事。”刘备听后先吃了一惊,当他探明曹操是指种菜的事时,就放心了。过了一会儿,在酒宴上,曹操问刘备:“你辗转经行各地,觉得当今世上谁堪称英雄?”刘备举了好多人物,曹操都一一否定,最后说道:“当今天下胸怀大志的英雄,就是你、我两人。”刘备心想韬晦之术终于被看破,不觉脸色大变,筷子也掉了。恰巧这时,阴沉昏暗的天空中突然响起惊雷,刘备马上说:“听雷受惊,不免失态了。”勉强蒙混过去。《三国演义》在这一段叙述之后,有一首诗赞扬刘备道:“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清朝名士郑板桥说过一段话:“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绝顶聪明之人,要收敛自己聪明的锋芒。刻意隐藏“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没有一点“卧薪尝胆”的功夫是难以做到的。”“敢为天下先”也是需要视时机和环境而定的。

5.不要买弄你的小聪明

原文: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大意:孔子说:“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谈话丝毫不涉及道义,却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办啊!”

我们今天的人尤其容易犯这种毛病。茶楼酒馆、卡拉OK厅等娱乐消闲场所一坐就是半天,大家说些天气,说些股票,说些海湾战争、中东问题,这还算好的。更糟糕的是说些东家长,西家短,某某领导和某某领导之间有些什么瓜葛,某某男同事与某某女同事之间又有些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没有一句话是上得台盘,见得世面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现象,有点近似于我们所说的“清谈”之风。明末清初,顾亭林就曾经批评当时南方的读书人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而北方的读书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言不及义也罢,无所用心也罢,都还只是无聊而已。可偏偏就是有些人还喜欢卖弄小聪明,大家凑在一起就专门研究张三,研究李四,耍些小心眼,出些鬼点子整人,今天攻击张三,明天攻击李四。在这些小聪明方面,这些人真正是天才,添油加醋,捕风捉影,甚至造谣中伤,无中生有,整起人来一套一套的。

所以,我们切不可轻视了这种小聪明的危害。

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真正聪明的、有智慧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那是因为他们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时不会轻易使用,一定要貌似平常,让他人不眼红。一味地耍小聪明,不管必要或不必要,不管合适不合适,时时处处显露精明,不仅无益于成功,还往往招来祸根。

有大智若愚,同样也有大愚若智,区别在于是否有自知之明。

《老子》中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不自以为是,反而会超出众人;不自夸成功,反而会进步。又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不长。”这是说:那些盲目自傲,不宽容,耍小聪明,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好大喜功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是很难成功的。

在从政的过程中,在出将入相的过程中,切忌只知伸,不知屈;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耍小聪明,不知深藏于密;只知自我显示,不知韬光养晦。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于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是假聪明。

在政治谋略中,“小聪明,大糊涂”更是万万要不得的。而杨修恰恰是犯了这个错误才作了曹操的刀下之鬼。

杨修是曹操的主簿,在《三国演义》一书中,他是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有将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听到后即令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众将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大家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之要害的。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关,到兰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掳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葫笳十八拍》,流传入中原。曹操深怜之,派人去赎蔡琰。匈奴王惧曹操势力,送蔡琰还汉朝。曹操把蔡琰许配董杞为妻。曹操去访蔡琰,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杵臼”8个字。曹操问众谋士谁能解此八字,众人都不能答。只有杨修说已解其意。曹操叫杨修先勿说破,让他再想会。离开董家后,曹操上马行3里,方才省悟。原来此含隐语“绝妙好辞”4字。曹操也是绝顶聪明的人,却要行3里才思考出来,可见急智捷才远不及杨修。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后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宇。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3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取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