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孔子学院
14891800000023

第23章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也——孔子与现代人追求成功的心态(2)

“是的,我们是在为老板工作,但是,也是在为自己而工作。”汉斯的回答十分肯定有力。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工作——你不仅为自己赚到养家糊口的薪水,还为自己积累了工作经验,工作带给你的远远超过薪水以外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真正是为了自己。

我们常常讲敬业,那么什么是敬业呢?敬业就是敬重自己的工作!从低层次讲是拿人钱财,给人消灾,对雇主有个交代;更高层次上则是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融入一种使命感和道德感。而无论哪个层次,敬业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的工作态度。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颗“如在”,不要在老板在时才认真工作,老板一走就三心二意。

敬业是一种习惯,尽管一开始并不能为你带来可观的收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缺乏敬业精神的人,是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就的。一旦散漫、马虎、不负责任的做事态度深入其潜意识时,做任何事都会随意而为之,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4.不要有过多的贪欲

原文: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大意: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毅的人。”有人说:“申枨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贪欲,怎么可能刚毅呢?”

有贪欲就不可能刚毅,所以有成语无欲则刚。

这里也有另一种说法: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要是不彻底呢?那就有所畏惧了。

欲与刚的关系也是这样。

无欲则刚。

无欲不是指一点欲望没有,像个木头人或非出家不可,而是说没有过分的欲望——贪欲。没有贪欲,就可以做到“软硬不吃”,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至大至刚。

而一旦有了贪欲,不是“吃人家的口软,拿人家的手软”,就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刚毅呢?

在“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的时代,贪污腐败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其根源和背景固然是相当复杂,但从贪污腐败者个体的情况来看,无一不是因为欲壑难填而造成的。这正如孔圣人所说的那样:“申枨贪欲,怎么可能刚毅呢?”不管你职位再高,资历再老,一旦陷入贪得无厌的欲望之中,就会成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陷入万劫不在的深渊之中,身败名裂,还有什么刚毅可言呢?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腐倡廉就是节制贪欲。

当然我们也不提倡禁欲主义,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晋代陆机《猛虎行》有云:“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阴。”讲的就是在诱惑面前的一种放弃、一种清醒。

以虎门销烟闻名中外的清朝封疆大吏林则徐,便深谙放弃的道理。他以“无欲则刚”为座右铭,历官40年,在权力、金钱、美色面前做到了洁身自好。他教育两个儿子“切勿仰仗乃父的势力”,实则也是本人处世的准则:他在《自定分析家产书》中说:“田地家产折价三百银有零”、“况目下均无现银可分”,其廉洁之状可见一斑;他终其一生,从来没有沾染拥姬纳妾之俗,在高官重臣之中恐怕也是少见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种放弃的清醒。其实,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今天,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诱惑实在太多,特别是对有权者来说,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放弃。如果抓住想要的东西不放,甚至贪得无厌,就会带来无尽的压力、痛苦不安,甚至毁灭自己已有的成功。

人生是复杂的,但有时又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只有取得和放弃。应该取得的完全可以理直气壮,不该取得的则当毅然放弃。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弃则需要巨大的勇气。若想驾驭好生命之舟,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永恒的课题:学会放弃!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过一短篇故事:有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但收成很少;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断往前跑,他跑过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归给他。

于是,农夫兴奋地向前跑,一直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来耕作、来赚钱啊!所以,他又拼命地再往前跑!真的累了,农夫上气不接下气,实在跑不动了!

可是,农夫又想到将来年纪大,可能乏人照顾、需要钱,就再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身子,再奋力向前跑!

最后,他体力不支,“咚”地倒躺在地上,死了!

的确,人活在世上,必须努力奋斗;但是,当我们为了自己、为了子女、为了有更好的生活而必须不断地“往前跑”、不断地“拼命赚钱”时,也必须清楚知道有时该是“往回跑的时候了”!因为妻子、儿女正眼巴巴地倚着门等你回来呢!

人要生存,就需要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但又不可贪得无厌,因为人生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最基本的需求,也就是不可存太多的贪欲,否则便真会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

5.信自己莫信鬼神

原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大意:子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人都还难于侍奉好,谈什么侍奉鬼呢?”

子路又问:“能问问死是怎么回事吗?”孔子回答道:“生还没弄清楚,怎么能搞得清死呢?”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子路所提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不问苍生问鬼神”的问题。

在《雍也》篇里,当孔子回答樊迟关于什么是明智的问题时,已主动以鬼神的问题为例说:“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对鬼神报敬而远之的态度。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

现在,子路仍然不明智地提出这个问题,所以孔子反问他说:“人都还难于侍奉好,谈什么侍奉鬼呢?”

问题是,子路就是这样一个“不明智”的人,一问不成,又生一问:“能问问死是怎么回事吗?”其实还是一个“鬼”问题,所以孔子又一个反问把话推开:“生还没弄清楚,怎么能搞得清死呢?”

那可真是问得蹊跷,答得巧妙。

其实,孔子也不完全是顾左右而言他,把子路的问题推开在一边。在孔子看来,鬼神的问题,生死的问题,都是探索宇宙奥秘、生命本质的大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也不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所能搞得清楚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所以,对自己搞不清楚的问题,既不要盲从迷信,也不要简单否定,最好是报一种“阙疑”的态度,敬而远之。这种态度实际上是现实而理性的态度,也是最明智、最科学的态度。

医生认为“死”是现代医学都还难以解说清楚的概念,至今人们也只能以“心脏停止跳动”来“描述”“死”;佛教、道家则谓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从”四大皆空”的理论看来,生与死并无明显的界线和区别;迷信的人则认为,死就是灵魂出窍,任何生灵都有不可见的灵魂和可见的躯体两部分,灵魂可以升天,可以入地,生灵可以互相转化,持此说者便相信鬼神;无神论者则认为人死如灯灭,死了就了了,什么也没有了。至于死者临终的心情、感觉如何,这是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等等手段,经过长期研究和探讨,至今还“说不清楚”的问题。既然如此,孔子又怎能向他的弟子解答得清楚呢?

但是,孔子毕竟是伟大的教育家,当他遇到学生向他提出自己难于解答的问题时,他不是简单地回答“不知道”,也不指责学生,而是绕开问题,用“未知生,焉知死?”一句反问,引导学生的思想,既保护了学生探讨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又回避了解答不清楚的问题。

再从孔子对第一个提问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孔子重视“生”而忽略“死”,主张要好好对待活着的人,即厚养薄葬。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不信鬼神的无神论者!要不,他怎么不借学生提到这类问题时,大谈其鬼神之事呢?相反,用了“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未知生,焉知死?”两句反诘语,表明了他无神论者的坚定立场。

新中国成立数十年来,我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犹如“宝塔镇妖”似地镇住了迷信。但近些年来,这“宝塔”的砖石像被人逐渐偷走,宝塔有了些摇晃,阴魂未散的迷信又溜了出来,开始在各地布烟撒雾。其表现为:许多地方以开发旅游资源、弘扬传统文化为名传授迷信。似乎无庙、无神、无荒诞不经的传说便无以吸引游客,似乎旅游不是看山赏景寻求休息娱乐,而是为了看神瞧鬼寻找精神麻痹。投巨资大修“地狱之城”、“鬼的世界”,是为了“重现中华鬼文化”、“招商引资”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农村中的尼姑庵、奶奶庙、娘娘庙、观音殿、土地堂又一个个占据一方,供人顶礼膜拜。说是现今“人心不古”了,就该拿古代的各种神来震慑人,“多拜神少事端”便是上述行为的理论基础!一些封建迷信帮会也由此而产生。时下的许多文学、文艺作品、广告里,也夹杂着迷信的内容。

尤其令人惊异的是,除了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易“迷”之外,教授、高工、博士、硕士也大有“迷”而不“醒”者,而且他们“迷”的“科学性”、“证明性”、“影响性”比起神汉、巫婆来还要更高一筹。有些地方政府甚至组织农民集资兴建迷信设施,开展迷信活动,造成迷信的“合法”性。有的干部在面临个人职务变更和重大决策之际,也临时抱佛脚,去求神问卦……干部们迷信的言谈举止,对迷信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工作、对个人也为害不浅。

对于迷信的泛滥,如果只是轻视之、听之任之或“装一次糊涂”的话,那么当它形成洪水猛兽之势再回头治理,恐怕为时就晚矣!

6.失意在所难免,且把心放宽

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于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大意: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知道我的,大概就只有天吧!”

所谓“天才知道!”圣人的感慨是很沉重的。

《里仁》篇里已经说过,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这是圣人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虽然他曾多次说过“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之类的话,反复说不被人知道没有什么关系,在这里又再次明确说自己“不怨天,不尤人”,只管“下学而上达”,但他毕竟还是在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所以,说圣人完全不在乎有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确是不合于实际的。

事实上,古往今来,哪个读书人又完全摆脱得了“名”的羁绊呢?

君子不图名图利,两袖清风,一生廉洁的读书人倒是见得不少,可完全不在乎名,不计较别人是否知道、了解自己的读书人却是难以见到。

追本溯源,就是圣人也不能心如止水,全然超脱啊!

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心上的疙瘩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方可解开,朋友的话,善良人的话都只是催化剂。自己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人生偶有失意,在所难免,一时得意容易让人忘形;但为失败哀怨,对现实不满也是无用之举,一切当以心宽化解之。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此人生岂不让人伤心透了?否。有句话你是知道的,叫“好事多磨”。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念:失意是一种磨炼的过程,心即使在冰冻三尺之下也不会凉的。有瑞雪兆丰年之说,雪愈大,年愈丰。

“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不论如何折磨人,如何将你压缩在一个四方的小盒子里,但思维的空间是不受限制的,心灵的视野没有藩篱,无比宽广,任你驰骋。来去自如,生命的迷人之处就在这里!

站得高,你就看得远。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人生,各色不同;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各有所好;喜怒哀乐悲恐惊,七种情感,品之不尽。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如果一生无挫折,未免太单调、太无趣、太乏味。没有失败的尴尬和忍辱,哪来成功的喜悦?也许你就是忍受不了人情的冷暖和失败的打击,抱头哀叹,早已说过“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自己还会遇到,那就当它是横亘于面前的一块石头吧。摆正它,踏上去!也许视野会更开阔、心胸会更豁达呢!

人很善良,常常把宽容给了陌路人,把温柔给了爱人,却忘了给自己留一点。有一句话很有用,叫“没什么”。对别人总要说许多“没什么”,或出于礼貌,或出于善良,或出于故作潇洒,或出于无可奈何:或是真不在意,或是别有用心。不管出于什么,谁让生活有那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果你要劝解自己,也要学着这么说。缺少阳光的日子很忧郁,你要学会说“没什么”,失去朋友的生活很寂寞,你要学会说“没什么”。自己已经很累了,他需要一种真诚的谅解,说句“没什么”,对你自己疲惫的脸容,对自己疲惫的心灵。这么说着,并不是让你放纵所有的过错,只是渴求自拔;也不是决意忘怀所有的遗憾,只是拒绝沉溺。自己劝慰自己才管用。

人有同情心,见别人伤心——除了敌人和仇家——自己也不会快乐,总要上前劝一劝。劝告是出于善心,言语也很有哲理,然而听的人未必都能听得进去,听进去了也未必照此行事,因为剧痛使人麻木。总之,失意在所难免,权且把心放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