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孔子学院
14891800000022

第22章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也——孔子与现代人追求成功的心态(1)

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也是《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在《雍也》篇中,孔子说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乎矣!”,这更是将中庸推崇为了至高无上之德。

对于现代人来说,生存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变的“异常困难”。这时我们显然需要一种正确的心态来支持我们追求成功、面对成功。而孔子的中庸之道在这一方面对我们很有些意义。

1.成功需要积极的自我反省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大意: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法华经》说:“人若知自爱,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事实上,自我反省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三点,还包括许多别的方面。大凡想成功者都要学会明智地反省自己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成功的含义和创新。

成功学家卡尔博士认为“成功意味着许多美好积极的事物。成功意味着个人的兴隆:享有好的住宅、假期、旅行、新奇的事物、经济保障,以及使你的小孩能享有最优厚的条件。成功意味能获得赞美,拥有领导权,并且在职业与社交圈中赢得别人的尊宠。成功意味着自由:免于各种的烦恼、恐惧、挫折与失败的自由。成功意味着自重:能追求生命中更大的快乐和满足,也能为那些赖你而存的人做更多的事情。”

的确,成功意味着很多很多东西,并且根据个人理解的不同,上面的描述还可以无限的延长下去。但是究其本质,成功是什么呢?

成功其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社会承认了个人的价值,并赋予个人相应的酬谢,如金钱、地位、房屋、尊重等等。二是自己承认自己的价值,从而充满自信、充实感和幸福感。用哲学的话说,成功就是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成功的后一种含义,认为只有在社会承认我们、他人尊敬我们时,我们才算度过了成功的人生,只有在鲜花和掌声环绕着我们时,才算是到了成功的时刻;而仅仅自己认为自己成功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有狂妄自大的嫌疑。

实际上,一个人只有在对自己有较高评价并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时,他才可能走向成功。这中间的道理也很简单,那就是人不可能给别人连他自己也没有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那么又怎么可能给社会创造价值、并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呢?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教导我们要“自谦”、“自制”的环境中,许多人生箴言如“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夹着尾巴做人”等等,更无时不在提醒我们要压抑自己、小看自己。尽管这些观念在有的时候可能是一种对外的托词,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但是任由这些观念泛滥,就会形成一种洪流在社会上流淌,人刚开始就像一个个棱角犀利的岩石,在这种抹杀个性的观念洪流中,久而久之被变成了没有棱角的鹅卵石,失去了自信,甚至失去了期望,不敢再有什么美好的憧憬,碌碌无为地度过了一生。

人们常说“期望什么,得到什么”。期望平庸,就得到平庸,期望伟大,就有可能真的伟大。公交战线的标兵李素丽上中学时的愿望是当一名播音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当了一名公共汽车售票员,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她的希望是破灭了,她完全可以放弃原来的期望,带着失败的感受,作一个普通的售票员,但是她不是这样,即使在售票员的岗位上,她仍然用播音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字正腔圆地报站名,兢兢业业地为顾客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记得在学习李素丽的活动中有这样一次电视采访,一群演员、歌唱家、播音员登上李素丽服务的车组进行观摩,有人问她还想当播音员吗,李素丽自豪地说她本来就是播音员,汽车上的播音员。她的这种自豪感肯定不是在她当上标兵、评上劳模之后才有的,这种自豪必然是她的一贯的心态,正是由于她心中不灭的期望和对成功的渴望与追求,使她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严格的高标准服务,并受到众多乘客发自肺腑的感激和赞扬。正是她的这种不灭的期望和自豪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坚定行动,树立了售票员的新形象。

人生就像一部行进中的汽车,而期望就像汽车的变速档,而心中的怀疑、自卑、愤恨、失败感等消极的想法就像汽车发动机里的锈斑和污垢,只有在清除这些污垢并挂上高速档时,人生这部汽车才能快速地奔向成功,而一个对自己期望很低并且自卑的人则好像一辆只有低速档的冒着黑烟的老爷车。正如一句唐诗中描绘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现代社会更是一个人才济济、充满竞争的社会,只有自信并敢于行动的人才有成功的机会。在美国哈佛大学约翰·科特关于美国成功的企业家的一项调查中,研究了数百个成功的个案,他发现成功人士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很高的自我评价,始终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成功之旅,加深自己对成功理解,认为自己的行为代表正确的方向,同时他们都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当然,在生活中也有另外一面,那就是任何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每个人都难免产生烦恼、悲哀、内疚、失望等情绪。面临失败,有人会不断地提醒自己是个失败者从而在战战兢兢中等待下一次失败,而失败也常常如约再次降临到这些人身上,所以失败有时也是自找的,在真正的失败到来前,他们已经在心中对自己的能力发生了怀疑,放弃了努力,坐等失败的来临。

谁都有失败的时候,但是面临失败成功者的仍会满怀自信。他们会把失败当作特例,他们会对自己说:“这不像是我干的,我会干得更好”;他们会从失败中找到积极的一面,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们会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弥补过失,转移自己的消极情绪。通过这些行动,他们不仅再次具有了较高的自我评价,同时又为现实中的成功作好了准备。对于他们,失败正是成功之母。

“人贵有自知之明”,其潜在含义常常是要人们多看看自己的缺点,不要自满等等。其实这种专挑缺点的“自知”并没有多大积极意义,它只使人明白什么是要避免的,但不能告诉自己什么是要发展的。要知道“君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现代人虽然可能达不到古代君子的内省标准,但在生活中也要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方向和内容对人有很大的关系,只看自己的缺点好像千百遍地听人说“你这不行,你那不行,不准干这,不准干那……”,但从来不知道自己哪儿行、不知道要干什么,这种情景是令人非常绝望的。然而如果自我评价的方向是正向的、自我肯定的,个体不仅会由此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将更有可能发展出好的行为,产生良好的结果。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成功的到来也正如一副对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副对联应该有一个画龙点睛的横批,那就是“自我评价”——你认为你行,你就能行,你认为你不行,那就真的不行。

态度决定一切

原文: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大意: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能可贵。有事情晚辈出力,有酒菜长辈吃喝,这难道就是孝了吗?”

专心和态度其实是一个问题的里外两面。《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所以,孔子回答子游和子夏的两段话实际上是同样的意思。无论你是否为老人做事,也无论你是否拿好吃的给老人吃,只要你内心不恭敬,态度不好,脸色难看,就是失去了孝道的根本。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注意。

而更应引起我们所注意的是做事的一种态度。同样完成一件事,不同的态度收获可能不同。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态度都是一个大问题。健康积极的态度是面对一系列问题所必不可少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前国足总教练米卢的“态度决定一切”是非常正确的。

一位心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实地了解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在心理上所反映出来的个别差异,他来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敲石工人进行访问。

心理学家问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

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而这些石头又特别的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

心理学家又继续找到第二位工人,问他:“请问你在做什么?”

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的工资500元,我才会做这件工件,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份敲石头的粗活?”

心理学家问第三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

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可以容纳许多人来做礼拜。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再次接受上帝的爱,心中便常为这份工作献上感恩。”

故事中3个工人对于自己那份工作的态度,正反映出人们对于自己人生的看法。而您愿意用哪一种态度来看待自己将来的前程呢?

或许在过去的岁月中,我们时常怀有类似第一位或第二位工人的消极看法,认为人生就是无尽的苦海,每天只好怀着抱怨活下去;或受困于生活的无奈,为五斗米折腰,一日复一日,过着贫困的生活。

不论您过去对人生的态度究竟如何,并不重要,毕竟那是已经过去的了,重要的是,您对未来的态度又是如何?

您可以选择如以往一般,继续消极地下去,每天常常谩骂、批评、抱怨、四处发牢骚,那是轻易而无需学习便可办得到的。问题是,您真的愿意让自己的一生被这些垃圾来填满吗?

还是您愿像故事中的第三位工人那样,怀抱积极乐观的态度;虽然知道自己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却能为更多人所能获得的好处,为自己的辛苦工作献上感恩。

积极向上的态度正如这位工人所传达的,它并不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认为凡事在他看来,都是好得不能再好。真正的积极思想者,是能够运用智慧,审慎判断当前的难处,从中找出正面的定义,给予肯定的评价,并从其中看出未来的美好结果,同时为此深深地感恩。积极思想者必须具备能够看清消极面的能力,且拒绝让自己与消极意识共浮沉,愿意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更光明的人生。

让您的思想积极乐观,您已成功了一大半。

3.拥有一颗“如在”的心

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大意:祭祀祖先就好像祖先在眼前一样,祭祀神就好像神在跟前一样。孔子说:“我不亲自参加祭祀,就如同不曾祭祀一样。”

祭祀贵在虔诚,心诚则灵。

祭祀祖先要像在祖先面前一样恭敬,求神要像在神面前一样虔诚,这就是所谓“如在”的心。

既然如此,当然不能请他人代劳。所以孔子说,如果自己不亲自参加,那就等于没有参加。别人替自己烧香求福是没有用的。

祭祀如此,成功的道理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个人立身处世,成家立业,都应该有这种“如在”的心,做到表里如一。否则,表面一套,内心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鬼鬼祟祟,躲躲闪闪,那有奢谈什么成功呢?退一步将,即使取得了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如在”的心也就是一种强调事必亲为才能知道个中甘甜的意思。“诚其意”固然重要,“恭其行”的举动更必不可少。因为有些事,不经历永远不会知道结果会怎样。“慎独”的心、“如在”的心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却不可偷懒,要有一种冥冥中另有一个神灵在监视自己的自律感和紧迫心。

现实生活中,很多深处职场的员工却不懂得这一点,老板在时就假装敬业,老板一走就立马把工作抛到九霄云外,不是上网,就是和同事闲聊,这样的人要获的成功,无疑是难比登天。

事实上,一个好的员工,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员工都应该像孔子说的那样有一颗“如在”的心,时刻谨记:你是在为自己工作。

在军队,绝对不允许一个士兵有“我不过是在为上司卖命”的想法,其实,这也不可能。但“我不过是在为老板打工。”这种想法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许多人看来,工作只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对自己意义并不大。

汉斯和诺恩同在一个车间里工作,每当下班的铃声响起,诺恩总是第一个换上衣服,冲出厂房,而汉斯则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他十分仔细地做完自己的工作,并且在车间里走一圈,看到没有问题后才关上大门。

有一天,诺恩和汉斯在酒吧里喝酒,诺恩对汉斯说:“你让我们感到很难堪。”

“为什么?”汉斯有些疑惑不解。

“你让老板认为我们不够努力。”诺恩停顿了一下又说:“要知道,我们不过是在为别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