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孔子学院
14891800000015

第15章 成大事也有捷径——孔子学问与做事的诀窍(2)

有些人可不这么认为。他们相信做了计划之后,才有明确的目标,方向才不会走偏,万一中途有变卦,计划可以再修改,即使最后没有百分之百到达目的地,但至少完成了大半,“如此,你知道你的距离还有多远,总比站在原地好!”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如是说。这种人,坚持“先要有作法,尔后,想法就会逐一实现”。

的确,盲目而没有焦点,很容易让人走上岔路,白费力气。

你不妨观察农民施肥的方法,他们在什么地方施肥,什么地方的农作物就会生长得特别茂盛。如果他们将肥料乱撒一通,结果就是该撒到的地方没撒到,不该撒到的地方(譬如杂草区)却特别肥沃。

行为学专家魏特利博士就曾经指出,一个人想要成功,通常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第一,先要拥有梦想,并把梦想写成明确的目标与计划;第二,融入知识,放进技术、经验与知识;第三,全力以赴,不要犹豫,立即行动。

魏特利博士观察,缺乏明确目标和动机的人,由于背后没有强大的信念支撑,每当困境来临的时候很容易就被瓦解。

计划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力,它可以让你集中心力专注于目标上,避免受外力打扰。

譬如,有些人非常容易见异思迁,很多不相干的事都想凑一脚,结果却忘了自己原先设定的目标。当你心有旁骛的时候,赶紧把你的“计划”拿出来,贴在最醒目的地方,如此就可以提醒你立刻回到轨道上,把那些无关的杂事一律抛开。

记住,心不在焉绝对无法让你完成任务,所以,一定要保持专心,不让注意力分散到其他的事。

每年开春,张先生总是不忘在记事本上为自己定出一年内要达成的目标。通常,他的计划包含三大项:财务,今年预期的收入;事业,包括晋升、专业训练与进修;健康与家庭。

从小,张先生就很懂得替自己做计划。他的家境很穷,父亲是个连字都不认识的仓库管理员。但是靠着自食其力,张先生不仅顺利念完大学、研究生,而且,一口气拿到七、八张和会计、保险、管理相关的专业执照。

隔了两年,另一家公司来挖角,待遇足足是他原来的两倍,张先生却不为所动,坚持留在原地。不久,他的老板知道这件事,注意到这个年轻人的潜力,而公司正好面临改组,便将他晋升为亚太区财务主管的位置。那年,张先生不过才6岁。

之后,张先生将事业阵地移转到台湾,历经福特汽车财务长、美商瑞泰人寿财务长,一直做到副总经理。观看张先生事业发展的曲线图,便不难发现他充分发挥了会计人“精打细算”的特色。“我对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很周密的计划,算得很精确,但是绝对不夸张。”他满足地说道。

从小到大,张先生始终谨记着一句座右铭:“绝对不要浪费任何一分钟在无价值的事情上面。”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知道何时该选择“要”与“不要”。

他说,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需求都不一样,有些在别人看来认为很有价值的事,对自己却可能是一文不值。譬如,在他们这个行业挖角、跳槽的风气很盛,很多人看到的只是一时的利益,忘记长远的目标,虽然赚到了钱,却失掉方向感。对他而言,这种没有目标的人生,不是他要的人生。

农民耕耘田地需要力气,你的人生目标当然也需要你努力去灌溉,给与充足的养分,才可能结出果实。很多人在果树的种子才刚刚埋下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计算自己可以有多少收成,忘记在栽培的过程中需要定期除草、施肥。重点是,计划拟订之后绝不可偷懒,否则,最后还是一事无成。

5.具备博而又专的才能

原文: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手?吾执御矣。”

大意:达巷的一个人说:“博大啊,孔子!学问广博而无法称他为哪一方面的专家。”孔子听到后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专门做什么好呢?专门赶马车好呢,还是专门射箭好?我赶马车好了。”

在《为政》篇里,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的话,要求君子不要像一个器皿一样,只能派某一方面的用场,而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努力使自己成为能适应各个方面的通才。在这里,借达巷人的口,使我们知道。孔子不仅是这样要求别人的,他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这里牵涉到博与专的问题,这个问题仔细考究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实际上,博与专不是可以如此清楚地割裂开而让人选择的,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后,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因而越需要专门的人才;另一方面是专业人才越来越需要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专”得起来。所以,一方面的确如孔子所说:不要像一个器皿一样,只能派一种用场,装酱油就装酱油,装醋就装醋。或者如孔子在这里听到达巷人的话后风趣而幽默地所说的那样,驾车就驾车,射箭就射箭。而是除了驾车——去一所驾校学两个月拿一个驾驶执照外,还要去学电脑,学英语,如此等等,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而多才多艺的人。但是,另一方面呢,如果没有哪一方面的专长,或者说没有一技之长,在今天的社会里也是寸步难行的啊。弄不好,就会成为人们所挖苦的“样样懂,门门瘟”,恐怕连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还找不到呢,那就只有失业了罢。

所以,更为理想的追求实际上不是“博学而无所成名”,而是要既博学又要有所成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又博又专,“样样懂,门门精”。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圣人其犹难诸?”恐怕连圣人也难以做到吧?又何况我们这些等闲之辈呢!

相传有一种鼯鼠,具有五种本领。但会飞而过不了屋,会缘而不能攀登至顶,会游而不能渡河,会穴而不能掩身,会走而不能先人。鼯鼠显然也称得上是“博学”,但还远远不具备称为“灵兽”的本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没有一项拿得出手的专长。

孔子教学生以博学,他自己便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他一生从政、讲学,培养了弟子3000,建立了流传千古的“儒家学说”,不可谓不伟大,不可谓不博学!

今之从教之人,为了向学生传授文、理、生、化、电等各方面知识,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耗去了自己的宝贵光阴和青春年华。又哪有功夫去深钻一行,成为某学科领域的高、精、尖人材,跻身于“专家”的行列?但他们的门徒,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长为某专业的拔尖人才。学生的成才,不就是作为“园丁”的教师们辛勤“浇灌”的成果吗!

6.磨刀也可不误砍柴

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大意: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工匠做工与思想品德修养从表面上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实质上有相通的道理。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解说:“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其实,这也正是《颜渊》篇里曾子说君子“以友辅仁”的道理。

从另一个角度说,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选择交往的对象是非常重要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人们熟知的名言。一个做工的人要把工作完成好,必须先把工具准备好。同样,要想行仁,也要借助锐利的工具。否则,必然出现“手长衣袖短”,想得到做不到的窘况。子贡是孔子弟子中的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以他的地位、身份行仁,首要的是了解国家的国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然后才能步入政界,有所作为;富民济民,实现仁的目的。于是,孔子提醒他注意运用手段,利用关系;结交包括政坛要人在内的上流社会人物,与社会贤达交朋友。

但是,孔子所云手段,仅就为仁的目的,是实行仁政以救黎民而采取的谋略。其实,手段无所谓好坏,不过,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善用之。现在有些人不讲道德,只记得使用手段,甚至不择手段。行起事来,不讲良心,投机钻营,落井下石,欺上瞒下,贪天之功,喜欢耍阴谋搞诡计,大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姿势。这种人自以为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总之,有才干,没有仁德,必定成歪才,为害社会;自恃有德,没有才干,必定是甫才,就像《红楼梦》中的贾政一样,是个“空心老大”,无所作为。有志于成才的人,必须从仁德和才干两方面同时修养。唯德才兼备者才是人才。

7.不要在一时的过错中纠缠不清

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大意: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上加错了。”

《韩诗外传》卷三还引孔子的一句话,凑在一起刚好是从正反两方面谈同一个问题——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改之,是不过也。

说来也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在于,有了过错怎么办?正确的态度当然应该像孔子在《学而》篇和《子罕》篇里反复说过的:“过则勿惮改。”

春秋时期的晋灵公是个贪婪、暴虐、狡诈的人。他不顾百姓生死巧取豪夺,将聚敛来的财富空耗在宫殿廊阁上;他有一个凶狠的恶习,喜欢用弓弹射人取乐。更残忍的是,他的厨子没有把熊掌煮烂,就把厨子杀死,装在篾筐里放在敞车上,叫人推着从朝上经过,让众人观看,自己却乐呵呵地看众人的惊惧状。士会等大臣很为晋国忧虑,他们担心国家发生祸乱,就决定去劝劝国君,让他改过。晋灵公这个人口头认错很快。他一见到士会来,马上说:“我晓得我的过失了,就改就改。”但他并非真心改过,他只是为了避开大臣的烦扰絮叨。士会一看他的神色就知他的真心,知他不会改,但也拿他没办法,只好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士会的话是从正面讲的,孔子的话则从反面讲的,他们的话都是很正确的。哪个人没有过错呢?一个人有过错,特别是偶尔犯了过错,并不打紧,不必惊慌失措,更不可认为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比如自家的孩子因一时口馋偷摘了邻家的几个果子,自然犯了一点小过,为此就狠揍他一顿,狠骂他一阵,甚至就认为他的品质很坏很危险,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这就是不懂得过与善转化的辩证法,事实上完全没有必要对孩子如此大动干戈,提醒他注意一下就好了。

一个人有了过错,真心悔过,把过改过来就好了。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有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公开改正自己的错误的勇气,这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提高威信。古人对于过的认识,在今天仍闪着智慧的光芒,是我们应当牢记的有益的格言。绝对不要像晋灵公那样,假认过或不认过,过而不断,终成大过直至酿成大祸,危害了自身的人格和我们的事业。

英语中有一条谚语是:“不要为打翻的牛奶掉泪,已经过去了的事,如果无法挽回,就不要再为它发愁、难过。”

生命是有限的,但人们在有限的生命里,究竟把多少时间用在了现在,用在了的眼前的事情上?在时间的长河里,昨天已经去了,明天还没有来,只有今天属于自己,属于已经兑现了的“现在”,但很多时候,人们却把时间用在思前想后上,用在沉湎旧事、旧情、旧物上,用在对往事中某些失误的悔恨上,或者用在对以后岁月的空想上,而这一切都是没有效益的,都是对时间的浪费。为了已经过去了的事情忏悔、愁闷、叹息实在是毫无价值的,这样做不但浪费了你的时间,浪费了你的情感,也浪费了你的精力,浪费了你许多宝贵的东西。

时光一去不返,无论你怎样内疚悔恨,已经发生的事是无法挽回的。

许多人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内疚悔恨情绪的影响,他们简直成了一台名副其实的悔恨机器。这种机器的运转程序是这样的:某人发出一个信息,这一信息反馈到你的身上,而你根据自己所说或未说、感到或未感到、已做或未做的事情来看,你似乎可以得出一种结论:你已变成一个坏人。于是,一旦你听到这一信息,你便会在现时中感到情绪低落,并为自己过去的事情感到后悔和不安。这样你便成了一部悔恨机器——一种能够行走、说话、呼吸的装置。只要他人给你加入适当的燃料(即有关信息),你便可以再生内疚悔恨。如果你完全符合我们社会——滋长悔恨的社会的要求,作为悔恨机器,便总是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实际上,仅靠悔恨是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期望满足他人的渴求并争取赢得他人的赞许,一旦自己未能如愿,往往会首先产生一种内疚悔恨情绪。

这种情绪是从幼时的记忆中保留下来的某些印迹,在这些记忆中,有许多可以诱发内疚悔恨心理的信息,虽然这种信息仅对儿童似乎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当他们进入成年之后,却依然不能摆脱其影响,这里所说的促使儿童产生内疚悔恨的信息主要是指父母对儿童的一些训斥,例如:

“你再这样做,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这样做真令人感到羞愧。”

“如果你非要这样做,我也没有办法,我不过是你的妈妈……”

“你要像……那样听话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