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广东人的生意谋略
14886000000012

第12章 现金主义,重实利与务实(2)

1972年,罗忠福这个乡下知青返城之后,先在遵义市一家国营大厂当学徒。在工厂期间,罗忠福显示了他善于把握机遇,善于投机的天性。他订了15份报纸,每天潜心阅读报纸上的每一篇文章,潜心琢磨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趋势,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机会。

一个偶然的机会,罗忠福在废旧汽车上发现了汽车车座的构造与沙发的造型极似。于是,罗忠福灵机一动:何不趁机办个家具厂,专门加工沙发呢?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罗忠福找了要好的朋友,开办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工厂:家具加工厂。他想到了辞职,但厂里不允许,况且他是车间主任。然而在这个束缚手脚的年代里,罗忠福的创业激情如一股即将喷发的“岩浆”一样在地下酝酿。难捺创业激情的撞击,于是决定请长假。

家具加工厂一开业就相当顺利,因为他从时间上抓住了市场紧缺沙发的时机差,于是,加工出来的沙发供不应求,一次几百套刚刚做成就被抢购一空。

在市场中要抢占市场的制高点。谁先投入市场,并巧妙地运用市场所产生时间差而进行占领市场高地的投机,从而捷径取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喜好谋略却被束缚已久的罗忠福,终于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1983年,辞职经商的罗忠福出手不凡,再一次显示出他善于把握机遇,着眼于投机的英雄本色。到公司就任总经理之后,罗忠福陪董事长出差到河南,参加一个商品展销会。

会上,有家企业抛售钢材,罗忠福相中后,当机立断,同那个厂家签订了购买20吨钢材的合同。

第二天,抛售钢材的厂家收摊回家,罗忠福便亮出牌子,每吨钢材加价200元,将刚到手的钢材转手抛出,一下子就净赚了4万元。

这一天,罗忠福还将9套海外亲戚寄给他女儿的衣服挂在展销大厅,引来许多客商的注目。因为这些童装新颖独特,异域风情浓郁,十分吸引人。除了签订200万元供货合同之外,有的厂家还要购买他的童装专利。然而在没有自己的生产加工厂的前提下,这9套衣服如同虚设的“幌子”一样,虽然签订了200万元的订货合同,但是如何按时交货却是让人十分担忧的。总是窥避常规、出招怪异、以速度制胜的罗福忠早已有了两全其美、便捷迅速的策略。

此时,罗忠福再一次显示了他出色的投机技巧。为了供货及时,节省开支,他马上就地找到一家服装厂,要求对方马上依样投产,产品包销,直线供货,三家结算。又为公司赚得了20多万元纯利润。

当这笔生意结束之后,再回顾整个运作过程,罗忠福在其中所提供的实物仅是海外亲戚所提供的9套服装“幌子”,其他一切复杂的生产、包装等流程也都是“幌子”身后借来的“幌子”,然而这一切虚拟的运作过程的成功,却源于罗忠福一个虚拟的“投机”思维。实在让人难以想象,一个具有“投机”天才的商人,他所拥有的财富的空间是如此宽广。

不到半年时间,这位极善于“投机”的总经理便为公司赚进了90万元。

这时候他已不习惯于替别人干,他需要有自己的天地,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一名真正的老板。

于是他又回到了遵义,重操旧业。同时他开办了工艺装璜厂,开设了三个商店,经营百货服装、装饰材料和沙发家具,生意蒸蒸日上。但遵义的发展空间有限,与罗忠福虚拟思维的无限形成了鲜明的不和谐,这块土地上已远远不能满足罗忠福施展拳脚了。因此,他要选准时机,再搏一回。于是他开始寻找机会。

1986年,罗忠福完成了对珠海的详细考察之后,便马上返回遵义,将多年来创下的基业全数转让了,换来了100多万元资金,然后,只身闯珠海!注册开办了黔海工贸实业公司,主要经营制衣、工艺、家具和综合电器。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地推敲之后,他又开设了私营的“黔海典当行”,这在当时尚属全国第一家私营典当企业。通过典当行,他又筹集了大批资金。

有了大量资金作后盾,罗忠福便考虑如何实现质的飞跃,这时,他的投机眼光,盯在了珠海市场房地产业上。

1990年,中国大陆房地产业一片萧条。作为善于“投机”的高手,罗忠福认为,房地产市场目前虽萧条,却正是投资者入市的绝好机会,机不可失,他把眼光转移到白藤湖这片黄金土地上,投资近亿元买下了白藤湖50多万平方米的地皮,同时,抓紧有利时机开发湖中湖公园别墅区。

罗忠福这一次又大获成功。

1992年,经历了两年多的低潮之后,房地产业开始渐渐升温,而罗忠福此时已将湖中湖第一期120多栋别墅销售一空,收回资金2亿多元。这为罗忠福日后的经商历程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石。

此时再次回头,看罗忠福的创业历程,给人的感觉除了他善于通过“投机”抓商机而谋利之外,让人更吃惊的是他更善于“空手套白狼”的虚拟运作。罗忠福的投机之高明,一次又一次为他牟取了厚利。

粤商经商的天才,经商生命力的强韧,经商手段的高明,粵商的实利主义和务实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五、注重实际,勤劳务实

与中原正统主流文化相比,处于“边缘文化”的岭南文化更重实际、讲求实利、反对空想,在岭南文化重实用思想的熏染下,广东人摒弃了北方“耻言利”的传统意识,普遍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形成了重实利与务实的精神物质。他们对事物、对人则更倾向于实在的内容和价值。

广东重商的传统文化,造就了许多实业家,然而实业家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他们中的不少人曾在社会底层品尝过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和辛酸,但他们以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横下一条心,向命运挑战,搏风雨,历尽沧桑,最后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广东人天生勤劳,能吃苦,以赚钱为人生第一要义,孜孜不倦地追求金钱。广东人善用科技致富,贵在务实有效。在务实中求发展,寻找一个亮点、突破口,定目标而后为,一步一个脚印的趟出一条成功之路。

科龙的故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人公是一个叫潘宁的人。就是他曾经带领科龙12000名员工紧紧地拧成一股绳团结奋斗,为后来科龙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业。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资金、设备、技术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方面的原因,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容奇镇,大多数企业处于产品滞销、生存艰难的尴尬境地。当时的镇领导决定将镇上两家濒临倒闭的容奇味精厂和容奇镇第二机械厂合并到效益较好的容声家用电器厂,然而容声电器厂的主导产品电饭煲、电风扇调速器亦面临市场日趋饱和的不利前景。

1983年,容奇镇的镇工办副主任潘宁,容声电器厂的厂长兼党支部书记梁贵添和副厂长陈福兴等人,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考察一下市场,希望能为企业找到一条出路。经过长达1个多月的调查之后,他们决定把宝押在电冰箱上。

当时电冰箱在发达国家的家庭普及率已经高达90%以上,而中国有10多亿人口,加上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冰箱的需求也日趋加大。但国内冰箱自1956年诞生以来,到改革开放前的22年间,全国累计只生产15万台。1979年全国冰箱产量仅3万多台,其档次大都集中在单门冰箱上。在当时来讲,由于冰箱是绝对的高科技产品,同时出去考察的一位负责人欠缺经验又害怕冒险,所以不愿意接手冰箱试制业务而打了退堂鼓,最后,潘宁带着对冰箱发展前景的充足信心而接受了任务,以筹建组组长身份组建顺德珠江冰箱厂。

要创业,最为关键的是资金。潘宁能制造冰箱吗?这是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的,潘宁向镇政府提出了要9万元试制费的要求,接着就打响了试制冰箱的攻坚战。

资金问题勉强解决之后,没有制造电冰箱的专业技术人才便成了当时最大的问题。潘宁将手上兵马分四路,第一路人马是筹备组的两名技术人员,去西安交通大学学习制冷技术;第二路人马则是派去全国各地冰箱厂参观、“拜师学艺”;第三路人马是前往全国各地进一步考察消费者对冰箱的意向;第四路人马则集中调查与本行业相关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趋势,调查竞争者的基本情况,购买国内外各种型号的冰箱做样机,剖析研究,吸收众家之长。

除了“拜师学艺”这批人出了一些麻烦之外,其余各路兵马都收获不小。调查消费意向的了解到消费者不仅把冰箱当作高级日用品而且还当作厅堂的装饰品,这要求冰箱在质量好的同时,还应具备外形新颖、豪华美观等特点,筹建组选定了“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双门双温103升电冰箱作为开发项目的突破口。

后来成为科龙集团副总裁的陈福兴担任了冰箱试制组组长后,他买了一些制冷技术的书籍,在反复研读之后,终于理清了思路。然后将手下的人分成了五组,按筹建组选定的双门双温电冰箱开发突破口和设计方案各自开展攻关。当然,陈福兴在抓好组织协调的同时,也亲自出招,迎战一个个不易对付的挑战。在试制过程中曾跳出了一只拦路虎——自制的“真空拉塑机”质量不过关,塑料“内胆”总是成不了型。于是陈福兴横下一条心要“吃掉这头拦路虎”,还向潘宁立下军令状:制不服这只拦路虎我就不出车间大门。

陈福兴卷着铺盖搬进了车间。“制服不了拦路虎,不出车间大门”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执著与专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狂热的表现。在58个小时的连续实验之后,也就是在陈福兴住进车间的第三天下午3点多钟,终于搞出一个完整的能用的塑料内胆来,此时,连续58小时没有睡觉的陈福兴,早已精疲力尽。

陈福兴安排用简陋工具去敲冰箱外壳的工人满肚子疑惑“我们整天这么敲外壳,真的能做出冰箱来?”直到安装那一天他们才恍然大悟。陈福兴采用了“化整为零、逐个击破”的办法,让大家分头攻关去了。在第一台冰箱试制品组装好了之后,陈福兴让人买了10瓶汽水回来装进冰室,插上电源后,让谁都不准动它,然后回家休息。

第二天上班,大家都早早地赶到厂里,陈福兴拉开冰箱门冷气从里面一喷而出,可装着汽水瓶的冰室却拉不开。费了半天劲,好不容易弄开往里一看,大家都傻了,冰室里的汽水瓶已经冻破了。冰室里结满了厚厚的“汽水冰”,当温度计测出零下18摄氏度时,大家欢呼雀跃,相互拥抱,喜悦的泪水溢满每个人的眼眶。

1983年9月,科龙的创业者们以零件代模具,用汽水瓶做试验品,用手锤、手锉等简陋方法制作冰箱外壳,等等,经过反复实践,日夜奋战,终于试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双门电冰箱,并有了自己的名字——容声牌BYD-103双门双温露背式家用电冰箱。

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要得到生产冰箱的材料,必须成为国家的定点生产厂,于是他们找到了广东省机械工业厅。但当潘宁踌躇满志地带着两台冰箱与省机械厅电子仪表工业公司的领导一同前往北京汇报情况时,竟被机械工业部的领导认为是骗局,说他们是在从中国香港买来的产品上贴上自己的标签。后来机械工业部的一位领导同意派人到工厂里看看。当6人组成的鉴定小组挟着厚厚一摞照片回到北京之后不久,北京传来消息说:支持定点,定额5万台。

容声冰箱生产出来后,潘宁带领三两个副手到北京、四川跑销售。北京那时有一个大名鼎鼎的“雪花”冰箱,做了很多年了,卧榻之旁,哪里容得下一个无名小卒“容声”来“蹭饭”。为了省钱,潘宁等人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的地窖,然而收效甚微。心里打鼓的潘宁只好转战四川。在嘉陵江边的一个卖瓦罐的小店里,店主人好歹同意潘宁等人寄卖冰箱的恳求,挂出牌子:本店主卖瓦罐,附售容声冰箱。

这就是科龙产品销售的起步阶段。虽然是上门推销,但那毕竟是个“饥饿经济时代”。商品只要产得出,就走得动。

科龙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构建的生产单一产品BYD-103双门双温直冷式容声电冰箱流水线上,用土洋结合的办法,于1984年10月28日开始了她神奇的光荣之道。容声冰箱因为价廉物美,加上借助于先人一步的明星传播,很快后来居上,成为一时翘楚。

“科龙”自1984年靠着9万元起家创立,到1999年15年间,取得了众所瞩目的成就,成为国内外制冷行业的佼佼者。科龙资产总额已达78亿元,其中净资产46亿元。公司拥有员工逾万人。先后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最佳300家企业前二十位”,连续被中国香港《亚洲货币》杂志评为中国最佳管理公司和中国最佳投资者关系公司。

纵观近代以至当代广东商人的经商历程,成功的商人几乎都具有勤劳务实的实干精神以及坚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