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跌打损伤奇效良方
14883100000016

第16章 骨折(16)

【方剂出处】高新祥.防己黄芪汤治疗踝部骨折后肿胀100例.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1):9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股骨干骨折后发热【药物组成】青蒿15g,黄芩12g,半夏、竹茹、陈皮、枳壳各10g,青黛4g,茯苓、滑石各20g,甘草6g。

【随症加减】热重加栀子。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3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透和解,渗湿除热。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2例,治愈30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2%。

治验:患者,男,17岁,因被重物砸伤,右下肢肿痛、不能活动2h,以右浮膝损伤急症行手术治疗,术后体温在37.4~38℃不定。应用抗生素治疗。术后第7天开始,晨起体温38℃左右,午后则升至39.4℃左右,半夜后体温略下降,复查白细胞总数8.6×109/L,加大抗生素用量,加用清开灵,用药5d,无明显改善。患者时发热、汗出,微恶寒,略头晕,口略干,口苦,胃脘胀满,纳差,偶有恶心,舌质稍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数。治则:清热利湿。

方用蒿芩清胆汤加栀子。青蒿、滑石、茯苓各20g,黄芩、栀子各12g,半夏、竹茹、陈皮、枳壳各10g,青黛4g,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用1剂后体温37℃,午后体温37.5℃,用2剂后体温正常。又服3剂巩固疗效。

【经验心得】患者伤后卧床,情志不畅,亦有瘀血内阻,致气机不畅,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停聚。加之补养失度,饮食内积,蕴生湿热。湿热蕴结于内,又阻滞三焦气机。《重定通俗伤寒论》中有:“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予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故湿热内蕴,既影响三焦气机,又影响少阳枢机,使少阳枢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法与之不符,而单用柴胡剂或单用渗利剂,都难以使湿和热分离,把热从半表半里枢转出来,所以必须治以清透和解,蒿芩清胆汤是首选方剂。以青蒿、黄芩清透三焦湿热;竹茹、半夏清化痰热;陈皮、枳壳宽胸畅膈;碧玉散引相火下泄,下焦之气机通畅;茯苓使湿热下出,均从膀胱而去;加用栀子以加强清泄内热之力,加用苍术以加强祛湿之力。如此配合,使三焦湿热得以宣透,少阳枢机得以恢复,则热退病自除。

【方剂出处】谷右天,等.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股骨干骨折后发热42例.山东中医杂志,2004;23(2):84和营膏治疗前臂骨折后桡神经损伤【药物组成】黄芪300g,当归150g,红花100g,川芎100g,桃仁100g,地龙60g,赤芍150g,桂枝90g,鸡血藤150g,海风藤150g,桑寄生150g,郁金100g,黄精120g,青皮90g,麦冬150g,知母120g,桑枝100g,谷芽120g,麦冬120g,甘草30g。

【治疗方法】上药浓煎取汁1500ml,加蜂蜜1000g,收膏后,每日30g开水冲服。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和营通络,滋阴润筋。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2例,治愈:疼痛消失,前臂关节活动自如,8例;显效:活动基本自如,前臂按之仍稍有压痛,4例。总有效率100%。

治验:周某,男,67岁,因半年前左桡骨中下段骨折,手法复位固定后一直感左前臂自肘关节起至腕关节及左手五指和手掌刺痛,不能伸掌,经骨科检查为桡神经损伤,经理疗后疼痛有所减轻,但左手腕关节感僵硬,前屈后仰皆不利,五指不能伸张,更不能紧握成拳。诊见:左手腕关节肤冷僵直,五手指成内屈状,不能紧握或伸展,用手扳之始能伸直,左前臂按之疼痛,舌红,苔薄,脉弦细。服用和营膏3个月,症状消失,手指腕关节活动自如,前臂压之已不痛,达治愈标准。

【经验心得】和营膏为补阳还五汤加味。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和营通络,再配以鸡血藤、郁金等以增强其活血通络之功,并用黄精、知母为辅以滋阴润筋。加用地龙通络,但因其性寒凉,多服碍胃,故配以桂枝温通经脉,不仅无寒滞经脉之弊,且加强血脉的畅通。诸药合用,药证相符,故疗效显著。

【方剂出处】王长俊.和营膏治疗前臂骨折后桡神经损伤12例.吉林中医药,2004;24(9):27活血利水法治疗损伤性肢体肿胀【药物组成】泽兰12g,赤芍10g,丹参15g,木通10g,红花10g,桃仁10g,延胡索12g,泽泻10g,茯苓(或猪苓)10g。

【随症加减】上肢损伤加桑枝10g或桂枝6~10g,下肢损伤加牛膝12g,木瓜10g,新鲜损伤加生大黄6~10g,陈旧损伤加制乳没各10g或三棱10g,莪术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6例,服药最少者7剂,最多者24剂,平均服药12.5剂,所有患者治疗后,肢体肿胀均消失或基本消失,肿胀消退最快者5d,最慢者21d。

【经验心得】肢体被外力所伤,必有不同程度的脉络破裂,血溢脉外,滞留于皮肉筋骨而为肿为痛,成青紫瘀斑。治之当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此为治疗之常规。然中医学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瘀血”虽为局部筋骨损伤的病理产物,但亦可成为致病因素,影响脏腑气血的生理功能,使气血运行受阻,气机失调不能正常输布津液,导致水饮外溢,滞留于皮肉肌肤之间而见肿胀(张力性水泡),停积于关节,可致关节积液。故《血证论》有“瘀血既久,化为痰水”、“血病不离于水,水病不离于血”、“血积既久,亦能化为水”之说,因此,对于损伤性肢体肿胀,不宜单纯用以活血化瘀药物,而应以活血利水之法论治,才能取得切实的治疗效果。

【方剂出处】王月亮,等.活血利水法治疗损伤性肢体肿胀46例小结.江西中医药,1997;28(1):58活血化瘀方防治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药物组成】桃仁12g,红花8g,川芎10g,赤芍15g,当归10g,泽兰10g,柴胡10g,蒲公英10g,野菊花10g,延胡索10g,泽泻10g。

【随症加减】若术后形成或可疑深静脉血栓者加三棱10g,莪术10g,玄参10g。

【治疗方法】术后第2天根据中医辨证用活血祛瘀佐以清热解毒的治则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预防性用药1周,有症状者用药3~4周至临床症状消失。鼓励及指导患者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如踝屈伸活动,有利下肢肌肉收缩,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清热利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6例,出现或可疑有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者3例,占3.49%。其中股方肌骨瓣植骨术1例,旋髂深血管骨瓣加旋股外血管束联合移植术2例。经用药,2例3周内临床症状消失,1例4周内临床症状消失,彩超复查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验心得】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静脉内凝结并阻塞静脉腔,导致深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血栓远端静脉高压和肢体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相当于中医学脉痹、瘀血流注等范畴。骨折或伤后卧床可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痹阻经络,营血运行受阻,则水津外溢,聚而为湿,流注下肢发为肿胀;久而水湿内困,郁久化热,则湿热内蕴,浸淫经脉,脉道涩滞,加剧瘀血内阻。现代医学认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老年患者血黏稠度及术前术后肢体活动情况等有关。当老年患者骨折后患肢制动,处于强迫体位,肢体静脉回流缓慢,血液瘀滞于静脉而致局部组织水肿、变性、炎症,导致肿胀、疼痛、低热等临床症状。临床应用中药活血化瘀佐以清热利湿,选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川芎为血中气药,加延胡索活血化瘀止痛,辅以赤芍、当归活血补血;蒲公英、野菊花、泽泻等清热利湿;泽兰活血利水消肿;用柴胡疏肝行气,使痹阻得通;若有临床症状者用三棱、莪术破血逐瘀;玄参清热凉血,使得血活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该方作用在于促进患肢局部血流畅通,改善微循环,促进局部瘀血、水肿、炎性渗出的吸收,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方剂出处】刘明伟,等.活血化瘀方防治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86例.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2):722活血止痛散治疗骨折术后肿胀【药物组成】当归15g,赤芍20g,桃仁15g,红花15g,水蛭15g,血竭5g,乳香5g,没药5g,延胡索15g,炒杜仲15g,木香10g,香附12g,厚朴10g,枳壳10g,三七粉3g,琥珀3g,甘草6g。

【治疗方法】研为细末冲服,每日3次,每次3g。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利水消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90例,显效28例,有效6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78%。

【经验心得】骨折术后肿胀的发病机制在于,骨折及骨折术后筋膜间隙内肌肉出血肿胀,使间隙内容物的体积增加,静脉压增高,渗出增多,内容物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中医学认为,骨折后筋脉受损,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瘀积不散而致肢体肿胀,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伤痛,形伤肿。”损伤日久,水肿不消,经脉受阻,气滞血瘀,营卫不和,发为肿痛。清·陈士铎在《辨证录》中指出:“内治之法,必须以活血化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由此可见,治疗骨折的首法是活血化瘀,使瘀血祛除,才能为加速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心主血脉”,“肝藏血”,故本方选用入心、肝经为主的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使血归经,其中桃仁、赤芍既可活血又可凉血。血竭、乳香、没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水蛭破血逐瘀消肿,配伍乳香、没药可治骨折疼痛。通则不痛,肿痛早消,通则瘀祛,祛瘀生新,故用延胡索、木香、香附、厚朴、枳壳行气活血,散瘀止痛。三七粉活血止血,化瘀消肿。肿胀日久,气血耗伤,肝肾亏损,筋骨不强,故用炒杜仲补肝肾,强筋骨,且能利尿行水。琥珀活血散瘀,利水消肿,配当归治骨折瘀肿,共奏祛瘀以行水、利水以活血之功。甘草调和诸药。各药配伍,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利水消肿,可收相得益彰之效。

【方剂出处】王卫国,等.活血止痛散治疗骨折术后肿胀90例.山东中医杂志,2004;23(8):469加减消肿方治疗外伤肿胀【药物组成】当归15g,川芎10g,黄芪20g,鸡血藤15g,桂枝10g,土鳖虫9g,地龙10g,丹参15g,茯苓15g,泽泻10g,猪苓10g,木通10g,川牛膝10g,路路通10g,广木香10g,生甘草3g。

【随症加减】新伤加泽兰18g,伸筋草18g,大黄10g;宿伤则重用当归、黄芪、鸡血藤,加黄柏、黄芩各10g。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

【治疗方法】活血行气,通络利水。

【功效主治】本方适用于新伤肿胀严重,肢体广泛皮下淤血,甚至发生张力性水疱者;或骨折脱位伤筋后致使肢体肿胀长期不消,按之凹陷,皮肤僵硬者。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0例,痊愈24例,显效19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经验心得】外伤肿胀,早期为筋脉受损,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肿胀,正如《内经》所云“形伤肿”。损伤日久,水肿不消,气滞血瘀,营卫不和,发为肿痛。治疗上,新邪宜急散,宿邪当缓攻。唐容川在《血证论》云:“瘀血去路,不外二便。”应用本方重在引导瘀血从便溺而解。方中当归行血中之气,使血归其经;黄芪生用重用则力专而性走,用之补气以活血通络;鸡血藤补血行血、舒筋活络;茯苓、泽泻、猪苓、木通行气利水;路路通活血行气、通络利水;丹参既能扶正又能祛瘀,具有扩张血管、促进微循环的作用;土鳖虫、地龙性善走窜,深入经络,搜剔痼疾;川芎、牛膝、桂枝活血通络,引药直达病所。新伤加用泽兰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伸筋草舒筋活血通络,大黄攻积导滞、泻火凉血,引瘀血下行从二便出;宿伤加黄芩、黄柏清热利湿,解其化热之势。故本方对创伤后急、慢性肿胀有较好疗效。

【方剂出处】魏会东.加减消肿方治疗外伤肿胀50例.山东中医杂志,1997;16(8):357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下肢骨折早期肿胀【药物组成】生大黄12g,桂枝6g,芒硝6g(冲服),桃核15g,红花15g,青皮10g,泽兰30g,陈皮10g,川牛膝15g。

【随症加减】便秘体实者大黄可增至20g;局部肿胀较甚者加木通10g;瘀血化热,红肿热痛,身热口渴,舌苔黄燥,脉滑数者加生地黄15g,牡丹皮12g,连翘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72例,服药最多18剂,最少1剂,平均10剂。优52例,良16例,差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