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宁波盐业史研究
14857600000030

第30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宁波盐业(1)

第一节 宁波的改盐归农

宁波盐产历史悠久,盐区时有改盐归农。历代宁波盐区改盐归农的原因虽各不相同,但大体可分为因自然条件改变改盐归农和因经济因素促进改盐归农两大类,或两种情况共存。粉碎“******”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宁波也因之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其实际的改盐归农的盐业发展之路,盐业经济由此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改盐归农的政策导向及成因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务院为平衡产销,在其1950年1月20日颁布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全国盐务工作的决定》中,就提出生产方面“采取公私兼制,按销定产,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减低成本的方针”,规定“凡产盐集中、便于管理、成本低质量高、运输便利的盐场,应增加投资,改进设备,加以恢复与发展。凡无发展前途、但为当地民食所需要、而盐工又不易立即转业的盐场,均暂维持现状,凡条件很差、对民食无大关系、盐工又易于转业的盐场,应逐渐减产至最后裁废”。在第二届盐务会议上又就上述政策的实施制定了《关于稳步进行部分盐场废场转业的决定》,将盐场废场转业的工作大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废除私滩、野灶。凡盐场分散,产量少,转业易,并在目前已经具有转业条件者,应立即着手裁废。第二步,废除半农半盐地区的滩灶。为照顾盐民生活,此种盐场,首先采取减产、限产的办法,除帮助其扩大农业部分的收入外,再按生活情况,许其产制一定数量的盐斤,俟能完全转业时,再予以裁废。第三步,对某些产盐历史悠久、当地群众全赖产盐为生、转业条件很差的盐场,只能暂时维持现状。在一定时期内,可在经营范围、税收政策及具体工作等方面,加强管理,首先不使其再行发展,然后逐渐创造转业的条件。1951年1月31日,中财委又批准以20万吨海盐税款收入作为废场的转业专款,用于补助兴垦废盐,帮助盐民转业。可以说,裁废盐场,兴办农场,既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又防止了土地的盐碱化,是可取的,也是成功的。

1991年10月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浙江省盐业管理实施办法》,对于盐场的兴建与废转都有严格的规定。其中,第十条规定:“开办制盐企业(盐场),须经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上报省盐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由省人民政府或省人民政府授权的单位批准。”第十五条规定:“盐田的废转,面积在500亩以下的,经县人民政府同意,报省盐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土地管理部门审核批准;500亩以上的,由省盐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审查,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严令盐田不得抛荒。依据这一办法,经省盐务局和省土地管理局共同审查,慈溪市即于1993年6月废转了57公顷常年失修的低产盐田。

是时,宁波市盐田废转主要有4种形式:一是低产盐区,重点废转。慈溪庵东盐区海水浓度低,不利于盐业生产,盐民经济收益低于农民,是盐田废转的重点。二是分散小场,全场转废。对于象山、北仑、奉化等地的一些零星分散,不便于管理且质量差、产量低的小盐场,进行全场性盐田废转,改为农业或水产养殖等。三是市局协调,协议废转。通过宁波市盐业局统一协调,将象山、鄞县废转盐田指标与慈溪庵东盐区废转盐田指标相互协调,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四是通过水产养殖,调整废转。对于象山昌国、新桥、旦门等盐场利用场内低洼低产盐田进行有步骤的废转,改建成水产养殖塘。与此同时,北仑、慈溪、象山等地方政府和盐业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盐田废转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指导盐田废转工作。如,象山县规定对金星、番头老盐区每废转一亩盐田,由县、镇政府和县盐业部门各补助150元。

自1999年2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盐业管理条例》第十条又规定:“盐田的废弃、转产,面积在三十五公顷以下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查,报省盐业主管机构和省土地管理部门批准;三十五公顷以上的,由省盐业主管机构和省土地管理部门审查,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查和省盐业主管机构及省土地管理部门审查的废弃、转产的盐田面积大小进行了调整。

2002年6月2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又发布了第32号令,将南方盐场年生产能力小于1万吨的海盐生产装置,全部列入淘汰目录,宣布自该年7月1日起施行。

截至2005年8月,浙江省盐务局针对个别盐区存在无序废转的情况,提出盐田废转应严格审批手续,确定象山、北仑、鄞州现有盐场为重点保留盐场,不能随便废转,但盐田废转的步伐并没有因之而停止。2006年7月5日,浙江省盐务管理局与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发文,批准鄞州区大嵩盐场和红卫盐场废转,宣告了鄞州区1230年的盐业生产历史的结束。

自1961年起,宁波盐区均有部分老盐田转为农业。这种转业废场既由自然条件改变的使然,也更有经济因素的促进。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主要原因:

其一,盐场自八塘、九塘围筑后,土壤自然变淡,且盐田失修,杂草丛生,制盐条件较劣。

其二,杭州湾海水因受钱塘江入海淡水影响,常年海水浓度在1°Be′左右,较之省内其他盐场海水浓度3°Be′左右相差甚远,故产量低,成本高。

其三,农业有超产奖励、产品提价、农用生产资料的优惠,盐业部门则没有政策上的优惠和奖励,带来盐、农产品收购比价严重失调,造成盐民经济收入增长较慢。

其四,一些盐民沿海开发鱼塘养殖,大规模饲养淡水鱼,经济收入远高于盐业,这对盐民有很大的吸引力。

此外,纯盐业队改农后人均占地较多,3年内又可免征农业税,再加上1980-1981年两年盐业歉收的影响等诸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改盐归农的进程。

二、改盐归农的进程

宁波盐区随着海涂淤积带来的海岸线北移,一些近海新涂不断被开辟为新盐田,原有老盐田因滩远水淡逐渐失去了晒盐条件而有利于农业生产。由此,宁波近海的大片盐田被改造成大片农田。

慈溪平原的大片农田,就大都由盐田改造而成。1978年,慈溪因当时连续几年盐业经济收入不如当地农业收入,庵东盐区采取“缩两头、扩中间”的办法,将西三乡三八江以西和东三乡水云浦以东之盐田全部改农,慈溪老盐区由此开始进入大面积废转。自1979年起,慈溪盐区加快了废盐转棉的进度。其中,龙山区废转盐田面积843亩,浒山区废转盐田面积210亩,逍林区废转盐田面积454亩,庵东区废转盐田面积7811亩,盐科所废转盐田面积44亩。除去长河区增加了104.29亩外,增减相抵净减9260亩。1980年11月18日,慈溪县革委会批准将龙山盐场改为农垦场,盐田面积减少3461亩。1981年,庵东区盐田改农,共减少盐田16789.25亩,是年全县净减20225亩。1982年12月,庵东区公所按县人民政府复文同意减少盐田3991亩,改农或建鱼塘。另外,盐民分农用自留地及兴修水利道路占去盐田3600亩,县盐业局又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将逍林区1438.93亩盐田全部改农。至此,西三乡、逍林区各盐场全部改完。1983年,全县盐田净减8323亩。1984年,慈溪县庵东区再次大面积废盐改农,东三乡和长河区盐田全部改为农田,全年共计废盐改农28608.71亩。1985-1987年,慈溪县盐田面积又稍有废转,共计减少1433亩。自1979-1987年,慈溪县盐田共废转71348亩,占原面积的85.98%。其中,1980年慈溪县浒山区盐场95.6公顷、庵东镇盐场38.07公顷盐田,是因台灾损坏无力修复而转业为农。2001年11月9日,庵东盐区废转最后的54公顷盐田,慈溪结束了千年以上的产盐历史。

1995年,为克服严重的产大于销而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浙江省盐务局对全省盐业实行控产压田方针,明确要求宁波市于1995年至1997年3年内压缩盐田生产面积600公顷。

其中,1997年8月宁波遭强台风侵袭,多数盐场海塘被冲毁,北仑昆亭盐场更是汪洋一片,盐业部门和盐场均无财力重新修复海塘而废转。废转的海塘计有:北仑昆亭盐场278.8公顷、奉化国营东海盐场28.3公顷和宁海长街盐场45.6公顷。

1999年,慈溪市又废转27.3公顷的庵东镇办盐场。2001年11月,庵东盐区十塘筑成后仅存的54公顷盐田又全部改为农田,慈溪市并就此结束了千年以上的产盐历史。

2001年,象山县也召集公安、工商、卫生、盐务等各部门人员,集中对石浦金星地区未列入国家盐生产计划的劣质盐田进行废转,截至该年4月底,该县全部私晒盐田被强制废转。2005年6月23日,白岩山盐场全部废转。

2003年1月,北仑区三山盐场四工区33.12公顷盐田转水产养殖。

同年12月,北仑区梅东盐场废转44.53公顷盐田。2005年2月18日,梅峰盐场废转盐田255.4公顷。

2005年4月28日,鄞州联胜盐场209.6公顷盐田全部废转。2006年7月5日,大嵩、红卫两场废转盐田320公顷。

此外,2002年底,奉化知青盐场37.5公顷盐田也废转改农。2004年2月,宁海伍山盐场废转60公顷盐田。截至目前,宁波全市尚存象山县和北仑区两地产盐。

在上述改盐归农中,宁波的盐田无外乎是因自然条件改变而废场或因经济收入不如他业而转产。自2004年以来,包括鄞县联胜盐场、北仑盐场等多个盐田都转产成为滨海经济开发区,宁波市最大的梅山盐场,也在2008年成为国家级保税区,宁波几大盐场基本都实现转产。在原先的鄞县联胜盐场,当地政府为保留点记忆,建起滨海博物馆,里面有一小块盐田,象山县文化部门也将晒盐技术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整个宁波只有象山的新桥昌国盐场仍在继续生产,盐场面积仅有7000余亩,年产不到2万吨,宁波市场的用盐基本都外调。

第二节 宁波盐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成果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宁波盐区针对盐业劳动负荷重、生产效率低、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的特点,重视科技兴盐和盐业科技队伍的建设,改革生产工艺,完善生产设施,降低劳动负荷,减少制盐成本,开发出了多种新产品,使盐业生产得以稳产高产,盐源渐趋稳定,进而为宁波科技兴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制卤和成盐技术的革新

减少盐田渗漏是提高盐产量的关键,主要措施是除草、除虫害、滩田压实、铺薄膜防渗漏等。盐田杂草主要生长在卤水浓度较淡的初级制卤区。

20世纪80年代后,宁波有的盐场采用除草剂灭草,有的盐场采用晒盐后苦卤灭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6年,慈溪县庵东区盐技站的朱可为、韩新钿、王顺仙试制用农药草甘膦作除草剂,清除盐田荒草,在庵东区得到推广。该项技术也因此获1991年浙江省盐业科技进步四等奖。

盐田除虫的药物原来主要是茶子饼和六六粉。国家禁用六六粉后,宁波盐区经过试验,改用浓度为4×10-6~50×10-6倍的硫磷、甲基对硫磷、********和敌敌畏4种药物,使用上述浓度的药物对盐田害虫有强烈的灭杀作用且残留毒素极少。1992年5月,经宁波市卫生防疫站检测,使用上述浓度药物后所生产的盐无毒性。

为减少卤水渗漏,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采用石磙子人工压实滩田。

1970年,慈溪盐机厂和宁波梅山盐场开始分别试制压滩机。1977年,宁波盐区压滩机使用量已达86台。截至1980年达201台,为宁波盐区压滩机使用的历史之最。此外,1963年,浙江组织全省盐场工作人员赴闽参观学习,带回了石子滩制作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宁波鄞县联胜盐场、奉化知青盐场等曾推行过石子滩压实防渗方法,但未大量推广。

为提高盐田的单位面积产量,宁波盐区加强了标准滩的建造。1978年冬季,慈溪盐区开始着手老盐田的改造工作,按照标准,配套齐全。其改造的内容是:(1)采用塑膜垫底防渗,苫盖结晶。(2)改革沙灰板为缸砖结晶池。(3)增添卤池设备,一般达到每亩有2立方左右容积的卤池。(4)增添提卤泵等必要的机电设备。(5)进行滩型结构的改革,或将两个单元的结晶区合并为集中式的结晶区,或将两个单元的制卤区和结晶区全部并为一个生产单位,走水路线由原来的12排13步,改为8排13步。是时,省盐业部门又重新引导晒制工业盐。1979年,梅山盐场、昌国盐场采用塑料薄膜浮卷法长期结晶新工艺,生产出大粒子工业盐。从1982年起,宁波盐区全面推广活动式黑膜垫底结晶工艺,此方法在降雨时能迅速将半幅黑膜覆盖在另一半结晶池上,以达到防雨的目的。此法比应用全塑苫防雨节省了大量的成本。1984年后,宁波盐区的结晶区防雨苫盖全部采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