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解密老子思想
14683400000036

第36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道理,

斯恶已;便不再以之为美了;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道理,

斯不善已。便不再以之为善了。

故有无相生,所以有和无是相对互生的,

难易相成,复杂和简单互相构成一完整过程,

长短相形,长和短互相构成一完整尺度,

高下相盈,高和低互相构成一完整形象,

音声相和,音和声互相构成一完整调子,

前后相随,前和后互相构成一完整次序,

恒也。这是普遍永恒的原则!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处无为之事,就要用不谋求私利和私欲的世界观来处世,

行不言之教;用超越语言的行为来感化众生;

万物作而弗始,对万物的产生和发展均不加以人为的改变,

生而弗有,不把自然所赐予的东西当作私有,

为而弗恃,拥有自然的某种恩惠但不以为了不起,

功成而弗居。有所成绩而不把它当作是自己的。

夫唯弗居,正因为不把它当作是自己的,

是以不去。这种功绩才真正是自己的而不能抹去。

注解:

(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此句还有另一重含义,就是知道美是与丑相反相存的,就厌恶“美”了。

(二)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此句还有另一重含义,就是知道善是与恶相反相存的,就不再以此为善了。

下面文章的展开,都是过去所述的思想,所不同者,这里把全部属于道的德行,全部搬到圣人的身上,以道教圣,以圣喻道。

(三)音声相和

我们平常说的“声音”,其实是由“声”和“音”构成的,易有“天音地声”之说。“音”属天,“声”属地,天地是一组对待,音声也是一组对待,正如长短、高下是一组对待一样;发于天地,通过听觉感受到,这便是声音。所谓“天籁之音”而不是“天籁之‘声’”,其道理就在如此。

章析:

此章前部分罗列了一些对立统一的事物,说明了其相反相成的道理;既对立统一又相反相成,故执其一端便会堕于偏激,因此主张超越这种对待关系,用什么来超越呢?用“无为”之道——此正是本章后部分所陈述的圣人的行为之道。

关于“美”的问题,后来愈来愈复杂,终于形成了诸多流派的美学并造就了许多美学家。在这里,老子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为开端,一语道破了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和相反相成性,指出了美的另一面就是“恶”。

抽象的道理不一定能够让人明白,这里我们对美的问题作一个简单分析。一方面美是主观性的东西,客观本身无所谓美不美;另一方面,美是社会化和人性化的东西,他一开始就打上了社会性和人性的烙印,而社会性和人性又离不开伦理道德,而伦理道德又必然与善与恶联系在一起,所以,离开了社会性和人性,离开了伦理道德,离开了善与恶,便谈不上美不美。

从前述太极辩证法来讲,美的另一面就是丑,你在接受这一面的美的同时,必然也接受了另一面的丑。

同理,善也是相对的,它也有不善的另一面,你在肯定这一面的善的同时,必然也肯定了另一面的不善。

这种道理与“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的道理是一样的。不仅仅福与祸可以转化,而且福与祸本身就具有两重性:福中有祸,祸中有福。只看到福与祸的转化性而看不到福与祸的正反两面性,不是对福与祸的辩证关系的完整理解。

福的另一面就是祸,祸的另一面就是福。从这种意义上讲,福即是祸,祸即是福。

同理,美即是丑,丑即是美。任何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一对范畴正像一个钱币有两面一样。

本章后半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对本书《德经·一章》阐述内容的重复,其意在于强调,兹不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