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解密老子思想
14683400000035

第35章

上德不德,最高的德性无所谓德性,

是以有德;所以具有最高的德性;

下德不失德,劣等的德性随时注意保持德性,

是以无德。所以没有真正的德性。

上德无为,最高的德性以无为作为本质,

而无以为;而真正是没有可为之处;

下德无为,劣等的德性以无为作为原则,

而有以为。而恰恰这就是有为。

上义为之,要追求上义,

而有以为;倒可以有获得;

上礼为之,要追求上礼,

而莫之应,则没有基础和条件,

则攘臂而扔之。就只有一抬手臂把它扔来丢了。

故失道而后德,因此失去道了之后才崇尚德,

失德而后仁,失去德性了之后才崇尚仁,

失仁而后义,失去仁性之后才崇尚义,

失义而后礼。失去义之后才崇尚礼。

夫礼者,礼这个东西,

忠信之薄,是忠信缺乏的表现,

而乱之首也。而且是造成祸乱的根源。

前识者,追求对事物的认识,

道之华,是道的虚假表象,

而愚之始也。这正是愚蠢的根源呵。

是以,所以,

大丈夫,作为顶天立地的人,

处其厚,不居其薄;立脚于坚实之处,不居于危薄之处;

处其实,不居其华。立脚于踏实,不居于虚华的表象。

故去彼取此。所以要远离和排除那虚假的东西,靠向和选择真实的价值。

注解:

(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高境界的德,是纯粹的德;所谓德这个东西,是相对非德而存在的,这种思想,老子已经作过论述。“不德”:不再有追求道德的需要,无所谓德,已实现了最高境界的德,德性已经圆满。(二)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正因为不足,才产生需要;要随时注意道德规范,是因为缺乏道德的缘故,这种德,就不是真正彻底的,而是相对的,因而是虚假的。

(三)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上德不需要作为,它的作为就是无,它没有也不会有什么可以为的。

(四)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此句讲述了从道向礼的逐级下降的情况,表明了道德规范的劣等性和虚假、虚伪性。此句是伦理道德的“本体论”。

(五)故去彼取此

此是对全章的最后决断。“彼”即虚假的伦理道德。“此”即真实的本原的道德本性。

章析:

此章具体论述了道德伦理的生成和演变,指出了一切伦理道德都具有其局限性和虚伪性,要求人们以处“厚”和处“实”的态度和方式,以实现真正的道德。

此章一开始就列举了关于“上”“下”的若干种情况,比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等等之类,其“上”“下”的真义究竟何在?

此章的“上”“下”不是简单的优劣之分,而是有其本体论的根据的。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中,无极和道是“上”,而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万物,以及一、二、三是“下”。无极是超越于一切时空形式和现象的,是一切纷繁存在的终极真理,终极本原,故为“上”;而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万物,以及一、二、三是无极这个终极真理、终极本原所衍生的形式和现象,它是具有时空的局限性和有限性的,它是有生有灭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它就是“下”。

从高能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来看,大统一场衍生正反虚实空间场,正反虚实空间场衍生正反基本粒子,正反基本粒子衍生原子,原子衍生分子及各种宏观物质形态。大统一场是超越于一切时空形式和现象的,是一切纷繁存在的终极真理,终极本原,故为“上”;而正反虚实空间场、正反基本粒子、正反原子、正反分子及正反各种宏观物质形态是大统一场这个终极真理,终极本原所衍生的形式和现象,它是具有时空的局限性和有限性的,它是有生有灭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它就是“下”。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和大统一场衍生正反虚实空间场,正反虚实空间场衍生正反基本粒子,正反基本粒子衍生正反原子,正反原子衍生正反分子及正反各种宏观物质形态之比较图:

无极大统一场

↓↓

太极正反虚实空间场

↓↓

两仪正反基本粒子

↓↓

四象正反原子

↓↓

八卦正反分子

↓↓

万物正反各种宏观物质形态

《易》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之分,人有先天和后天之别。

先天八卦图为:乾南、兑东南、离东、震东北、巽西南、坎

西、艮西北、坤北。后天八卦图为:乾西北、兑西、离南、震东、

巽东南、坎北、艮东北、坤东南。

以人而论,在母腹时为先天,出母腹后为后天。正像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在方位排列上有变化一样,人出生前头朝下,而出生后头朝上——这也是先后的区别。

以蒸馒头为例,蒸之前的馒头好比先天,蒸熟以后的馒头好比后天,本质虽是麦面,但却有生熟的不同。

先天的,上的境界是淳朴的、本原的,而后天的,下的境界是扭曲的、失真的、走样的;先后天虽然是一体,但还是有区别的。由于人性往往会作相于后天的形式的现象的存在而迷失和忘记藏在这些形式和现象后面的本原的、淳朴的、真实的存在,故后天的、下的境界是不可取的。故“上”为上,“下”为下。

由无极而太极而两仪而四象而八卦而万物和由大统一场而正反虚实空间场而正反基本粒子而正反原子而正反分子而正反各种宏观物质形态的过程,一方面它是一种发展,另一方面它是一种下降。它的发展,就在于它由简而繁衍生万物;它的下降,就在于它在由简而繁衍生万物的过程中逐渐背弃和远离大道的本体和本来面目。

全部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和核心意义就在于四个字:“返朴归真”。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这种衍生物是对于大道本体的背弃和远离!

正因为如此,把宇宙自然的道理运用在社会即:“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从道而德而仁而义而礼,表面上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退步。

德、仁、义、礼是人类人性和道德品质不断下滑的阶段特征,也是人类人性和道德品质不断抵御这种下滑的一道道防线;而最后一道防线就是底线,这个底线就是礼,为了维系这种礼,人类就发明了法。故老子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老子的意思,不是不要礼,而是不要礼所代表的道德退步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阶段滑坡。同理,孔子看重礼,也是为了守住这个道德底线。

从异化的观点看,从无到有,从单一纯粹到复杂的花样形式,这也就是异化。由无极而太极而两仪而四象而八卦而万物和由大统一场而正反虚实空间场而正反基本粒子而正反原子而正反分子而正反各种宏观物质形态的过程,也就是宇宙不断异化的过程;而从“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也是道德的异化过程。从人性的角度看,人性在失却了自我以后以幻构的对象作为自我,自我成为自我和他我的奴隶,这就是人性的异化。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有一种复古的思想倾向?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以上古的社会形态作为理想的社会形态,作为大道运行的状态,作为没有异化的社会状态——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相通之处,都以后来的社会形态为大道渐废、人本质异化的社会,都以“天下为公”作为理想的社会形态;所不同者,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学思想似乎强调以复古的方式来消弥这种退步和异化,而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以前进的、改造社会的方式来消弥这种退步和异化——这就是中国长期经历封建主义而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学思想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虽然从理论上讲,返朴归真是好的,然而这种退步又是宇宙衍生万物的这种大周期、大气数所决定的,它本身就在道中,它本身就是道。以个人的出家或遁世的方式去追求返朴归真,这是可以的,但是以全社会、全人类的方式去这样做,历史已经证明是不可能的。

《道德经》和《易经》的一项重要思想,就是物极必反,就是周期轮回。宇宙是周期循环的无限重复(参见《NEWOUTLOOKONUNIVERSE新宇宙观》学术出版社·美国)的“太极宇宙学”),因此,在一个周期尚未完成的时候,以人为的方式去试图阻止和改变它,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学思想中也不是没有这种思想,由于认识的宇宙自然社会的周期(气数)性而无可奈何,便产生了遁世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思想。

因此,以什么方式和态度面去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以什么方式和态度去介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本身就是就非常需要智慧。但无论怎样,老子讲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客观事实,如果因为为了顺应这种发展变化而不顾道德,丧失人格、出卖人格,取机会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态度,这是不可取的,至少是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的错误。

事实上,无论以回归的方式还是以前进的方式去实现“返朴归真”,去消弥异化,它自始至终所依赖的,永远是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如果它断灭了,那人类社会就真正要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