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澈悟的思与诗
1466500000008

第8章 激扬沉郁的忧国情殇(4)

第二节 沉郁太息哀故国

《金缕曲?别好友东渡》词作于1905年秋的上海。其时,作者将赴东京留学,所以该词又题作《金缕曲?留别祖国并赠同学诸子》,是李叔同所有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强烈的爱国激情,集中体现在即将离别祖国、东渡日本留学的这首词中。

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行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画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众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李叔同创作的这首《金缕曲》,开篇直吐胸臆,“披发佯狂走”,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曾有许多政治黑暗、统治严酷的高压时期。在恐怖笼罩的社会环境中,诸多士人不满现实而又欲罢不能,对社会的强烈批判意识,对社会弊端的不满、愤恨,也多以极其特殊的变异、扭曲的表达方式反映出来。或散披长发,佯装癫痴,急遽奔走,作糊涂癫狂之貌,状精神失常之态,以较极端的方式发泄内心积郁的压抑和痛苦。另一方面,许多具反抗意识的士人因生存环境的残酷,也以“披发佯狂”之态作为掩饰,避免随时可能降临的残酷迫害或杀身之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佛门的济公和尚等。这种貌似精神失常的“披发道人”或“痴癫和尚”——心灵疑似被扭曲而又有强烈反叛意识的人格类型——多产生于封建时代某些极其严酷的、令人窒息的政治高压环境中。

“暮鸦啼彻,几行衰柳。”国衰山河黯然,西风离人悲愁。上阕之词意,大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屈原《离骚》)之意。如此鲜明的奔突狂走之呼号形象,不能不使人联想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爱国获罪被放逐,在楚国行将灭亡时,忍辱负重,奔走疾呼……

《喝火令》(半阕)是李叔同为所选之歌曲填的歌词,1905年秋作于日本东京。

故国今谁主,胡天月已西。朝朝暮暮笑迷迷,记否天津桥上杜鹃啼,记否杜鹃声里几色顺民旗。

李叔同这个时期的作品已锋芒毕露地直指清末的社会现实:谁在主掌国家的沉浮?“胡天”(指代统治了华夏几百年的清政权)的月亮已西堕下沉,不久,东方既白!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腐朽清王朝的岌岌可危。可另一方面,“朝朝暮暮笑迷迷”的国民,看似仍处于浑浑噩噩中,仍然沉睡,心如死灰。于是,恰如当头棒喝一般,两声呐喊似两句严厉的大声呵斥。一问国民:曾记否“天津桥上杜鹃啼”?——是否还记得“本族君主”的召唤?二问国民:“杜鹃声里几色顺民旗”?——望帝化为杜鹃鸟,声声哀怨不断,它是国难时的救赎呼唤。于泣血之呐喊声中,我们又能看到了几多“顺民”劣根性的再现?作者再次用望帝“死化为鹃”感召抚民,这一古蜀神话的典故启发国人。

1906年春,李叔同已在日本东京留学。写有春之感怀的七言诗《春风》:

春风几日落红堆,明镜明朝白发催。

一颗头颅一杯酒,南山猿鹤北山莱。

秋娘颜色妖欲语,小雅文章凄以哀。

昨夜梦游王母国,夕阳如血染楼台。

诗中的“红堆”,其所指为声色之场吗?如果正是,当必定不是寄望“春风”之人的真正心系所归!春风时难觅,明镜叹白发。思想的头颅,遣愁的醉酒,南山猿鹤飞,北山豆苗肥。望眼前之景,牵故国之情,理想与现实构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时代社会的阴影,不时地遮蔽、弥盖个体的精、气、神,“秋娘”色相虽然好、“小雅”文章生气衰。于此,“女人”已不是文学的创作灵感或源泉,恰恰相反,两者构成了特殊情境中的悖论关系:女色妖艳浸体,辞章苍白无力!更有夜梦故国之破碎河山,残阳如血浸楼台,好似惨烈悲凉一派。

寄情声色,虽然可麻痹一时,却不能沉沦一世。声色浇愁,愁更愁,更增添了几多落寞愁绪。我们这位似乎濒临颓放、潦倒的诗人,其内心的苦闷、痛苦正表明了其仍然在挣扎,仍然不甘于沉沦。

《喝火令?哀国民心之死也》是1906年8月作于天津。其时,作者因患肺结核,自日本返天津度假养病。

故国鸣鹆,垂杨有暮鸦。江山如画日西斜。新月撩人透入碧窗纱。陌上青青草,楼头艳艳花。洛阳儿女学琵琶。不管冬青一树属谁家,不管冬青树底影事一些些。

此词的标题已非常鲜明地表露了作者对清末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对国民精神状态的极度失望。词中,用了较多的比喻和象征修辞手法。鹆、暮鸦、斜阳,是衰颓的象征;而“撩人之新月”、“陌上青青草”、“楼头艳艳花”,皆为使人沉醉之景物。时局危艰中的大好河山,国民更是沉醉其间……“冬青树”为常绿乔木,叶长而椭圆,它作为作者的特指喻体,似乎以此比喻面临衰亡的国家。看似大好美景,实为“国将不国”,国家主权正在丧失。“属谁家”即担心祖国彻底沦为殖民地。“洛阳女儿”却怀抱琵琶,“不管冬青一树属谁家”,“不管冬青树底影事一些些”。“树底影事”,或指代前面提及的鹆、暮鸦,或是更宽泛地意指国家“危”、“亡”的种种迹象。

笔者认为,此词的情感、韵致、诗格及全词的中心意指,和晚唐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诗《泊秦淮》,有异曲同工之境。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