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澈悟的思与诗
1466500000030

第30章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性(3)

第三节 绘画艺术

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关系图画之效力

图画家将绘某物,注意其外形姑勿论,甚至构成之原理,部分之分解,纵极纤屑,靡不加意。故图画者可以养成绵密之注意,锐敏之观察,确实之知识,强健之记忆,著实之想象,健全之判断,高尚之审美心。(今严冷之实利主义,主张审美教育,即美其情操,启其兴味,高尚其人品之谓也。)此图画之效力关系于智育者也。

若夫发审美之情操,图画有最大之伟力。工图画者其嗜好必高尚,其品性必高洁。凡卑污陋劣之欲望,靡不扫除而淘汰之,其利用于宗教教育道德上为尤著,此图画之效力关系于德育者也。又若为户外写生,旅行郊野,吸新鲜之空气,览山水之佳境,运动肤体,疏瀹精气,手挥目送,神为之怡,此又图画之效力关系于体育者也。

今举前所述者,括其大旨,表之如左:

图画之效力实质上普通之技能

专门之技能

形式上智育上

德育上

体育上

画家绘某一物体时,要注视观察它的外形,这是不用说的。甚至于物体的构成原理、局部分解研究等等,这些极细微的特征,画家也将作非常细致的观察分析,无不加以重视。所以,绘画的人能养成细致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具有实实在在的知识,强健的记忆力及丰富的想象、健全的判断力,更有高尚的审美心灵!(当今理性的实用主义,主张审美教育,即是以审美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培育审美旨趣,从而以审美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更加高尚。)这正是绘画艺术的审美功能与人的智育教育直接关联之所在。

倘若论及弘扬审美情操,绘画艺术的审美功能无疑具有极强的魅力。一个绘画技艺精湛的画家,他在生活中的嗜好、情趣的审美取向必定高尚,他有高洁的道德品性。种种卑污低劣的欲望,无不清除荡涤,所以,绘画的审美功能运用到宗教教育道德感召方面尤其显著。这正是绘画艺术审美功能与人的德育教育直接关联之所在。再如户外写生,旅行于城郊或原野,吸纳大自然清新的空气,饱览青山绿水等美好风景,肌体得以运动,精神得以振奋,举目远望,振臂挥手,心旷神怡。这又是绘画艺术审美功能与人的体育教育直接关联之所在。

李叔同在这些论述中,指出了绘画艺术的审美功能与学校教育的德、智、体、美等最基本的教育宗旨相互关联的重要关系。

第一,绘画艺术审美功能与智育相关。

李叔同指出了绘画艺术实践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等智育能力。他特别强调这种美育教育对于培养人的高尚心灵,提升个人审美旨趣的重要意义。

第二,绘画艺术的审美功能与德育相关。

绘画艺术有提升人的审美情操的独特魅力,使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道德价值取向趋于高尚。他特别指出了绘画的审美功能运用于宗教教育时所具有的巨大道德感召力。现代美学理论认为,美育与德育二者之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二者的联系体现为两者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美育是基于一定道德理念的教育,包含了德育的内容;德育要化入人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引入美育机制。李叔同特别提到了审美功能运用于宗教教育的道德感召力量,亦可见他对此有比较深的个人体验。

第三,绘画艺术的审美功能与体育相关。

李叔同在阐述中,特别提到绘画写生,这一审美创作活动与体育的内在联系。体育与艺术的关系,突出地体现在培养完整人格的目标中,两者联系紧密,不可或缺。美育属于精神意识教育,体育属于健全的生理体质健康教育。二者紧密联系于绘画的写生审美创作活动中,一则铸造精神,一则强健身体,身心相互协调,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至新文化运动前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进一步对审美教育予以重视。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是教育宗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后来还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以美育代宗教,以审美超道德,从而合天人为一体,超越有限的物欲、情思、希望、恐怖、人我、利害……以到达或融入真实的本体世界,推及社会而成‘华胥之国’、理想之民,王、蔡二人是相似相通的。这似乎再一次证实着中国古典传统(主要又仍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的顽强生命,以及它在近代第一次通过美学领域表现出来的容纳、吸取和同化近代西学的创造力量。”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那一代人的教育理想在当时没能实现。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文化中逐渐蜕变的民国初期,提倡并实践新的教育理念虽然异常艰难,但毕竟还是有如李叔同这样一批人在踏踏实实地做,他们是中国现代审美教育的开启者、创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