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澈悟的思与诗
1466500000022

第22章 “衔花佩实”的文艺审美(6)

二、文化转型时期的“学堂乐歌”创作

在这一时期,著名的学堂乐歌作者、音乐教育家主要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早期出版的学堂乐歌集有沈心工编《学校唱歌集》(1904)、曾志忞编《教育唱歌集》(1904)、辛汉编《唱歌教科书》(1906)等。著名的学堂乐歌有《中国男儿》、《何日醒》、《男儿第一志气高》(又名《体操——兵操》)、《黄河》、《革命军》、《祖国歌》、《送别》、《春游》、《苏武牧羊》、《木兰辞》等。

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以及在杭州浙江一师任音乐、美术教员时,还配制了许多歌曲(包括学堂乐歌)。这一类歌曲,均撷取西洋歌调,配以自己创作的歌词,或选取中国古代优秀诗词作为这些歌曲的唱词,恰到好处地将典雅的民族诗词融入具一定经典价值意义的优美西洋歌调旋律中。艺术形式上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应该说在当时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是比较成功的二次创作。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作品达到了近乎完美的新演绎。从李叔同填词配曲的这几首歌曲看,经他编配的二次创作歌曲,在艺术上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中西合璧的天作之合,主要以《送别》、《忆儿时》这两首歌曲为代表。

李叔同将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洋歌调相融会而创制出的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情思深蕴,或丝丝欣悦,或淡淡感伤,契合了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时期国民的普遍社会心态。人们的内心情感随时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产生了复杂的、无所适从的、或怀旧或迷惘,这样一些社会大众心理。音乐有平衡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功能,在不失平衡感的基础上,给人们带来几缕惆怅,几多人文精神关怀的抚慰,所谓“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情感得以慰藉,民众也乐于接受。“学堂乐歌”的诞生,形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化转型过渡中,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音乐”文化景观,对国民音乐教育起着开创性的作用,特别是新音乐开启了现代音乐审美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李叔同等开创的“学堂乐歌”,在广泛地流传中“从文化心理上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音乐审美听觉习惯与趣尚,在行为上产生了新的音乐活动方式,这预示着中国音乐的发展,开始进入新的文化转型期。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表面挨打,实质上主动选择的文化现象,实际上已成为新的文化变迁的开端,这些意味着中国音乐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阶段的真正结束和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三、《忆儿时》,一种情感需求和精神冲动

《忆儿时》被誉为《送别》的姐妹篇。这首中西合璧之佳作,于1912年春创作于上海。歌曲的曲调采用美国通俗歌曲作者海斯(William Shakespeare Hays, 1837—1907)的《My Dear Old Sunny Home》(我可爱的阳光明媚的老家)。《忆儿时》的主题与海斯这首歌曲的主题类似,对“老家”的讴歌或对儿时家园的怀想,均是寓意深长的对“家园”的回首,从更深一层看,即人类普适之情结——对精神家园的眷念。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

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歌曲回忆童年美好的儿时生活,简捷而又生动的叙事饱含着抒情性的怀旧。“怀旧是某种朦胧暧昧的、有关过去和家园的审美情愫,它不仅象征了人类对那些美好的,但却一去不复返的过往的珍视和留恋,而且暗含了人类的某种情感需求和精神冲动。”

歌曲的叙事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如引子,以非常自然的手法,引出音乐叙事主体感时伤事之由来,似全曲的“起兴”。第二层,“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伤事感怀,是回忆儿时在家嬉戏玩耍之欢娱,其情其景历历在目,恍如昨天发生的事;第三层由两个乐句承担,展开铺陈,“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茅屋三椽”、“老梅一树”、“迷藏捉”这几个倒装句式的运用,更增加了儿时玩耍场景的形象性与生动性。简练的白描勾勒出“三椽茅屋”、“一树老梅”、“树上啼鸟”、“小河游鱼”等客观物象。这些儿童玩耍的特定物象、场景,无疑注入了儿童游戏时浓厚的主观情致,由此生成栩栩如生的意象、意境。所以,第三层是全曲的核心部分,歌曲蕴含的童趣、童心、童真等均于此绽放而出。第四层,可看作全曲的结束部。“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两个重叠复句感叹逝去的童年,喟叹儿时无忧无虑的美好光景不再,回味那今生今世不会再来的童年。

游子孤寂,几许惆怅,赋予心曲。“……李师年轻厌世,他所写的诗词,都有着释迦悲悯的情绪,我在一师时,年纪很轻,当然不懂得他的心怀。但他的《回忆儿时》,永远环绕我的灵魂深处。”李叔同在浙江省立一师教授过的学生曹聚仁曾有这样的述说。

丰子恺在文章中是这样回忆、介绍恩师李叔同的:

……而在城南草堂读书奉母的“最幸福的”五六年,就成了他的永远的思慕……他说那房子边有小浜,跨浜有苔痕苍古的金洞桥,桥畔立着两株两抱大的柳树……他后来教音乐时,曾取一首凄惋呜咽的西洋有名歌曲《My Dear Old Sunny Home》(《我可爱的阳光明媚的老家》)来改作一曲《忆儿时》,中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之句,恐怕就是那时的自己描写了。

歌曲《忆儿时》的曲式比较规整,适宜叙述铺陈。歌曲为C大调,4/4拍,Andante行板。《忆儿时》为比较规整的三段多段式曲式结构,即A段“4+4”小节、B段“4+4”小节、C段“4+4”小节,各段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每一段各有特点,形成对比,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忆童年”这一中心主题。

第一段(A段,第1—8小节,共二个乐句)第一个乐句的前四个小节,以属音“5”起调,是明朗舒缓、饱含深情的主题旋律。第二乐句的前两小节与第一乐句的一、二小节相同,第三小节的旋律由高音的主音下行回落过渡,在第四小节回到主音。整个第一乐段的曲调酷似五声音阶,在这一点上,其旋律也正暗合了汉民族的审美接受心理,具有较好的审美接受基础。第二段(B段,第9—16小节,二个乐句)与第一乐段的明朗形成较鲜明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旋律更显婉转延宕,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均出现升高音程的下方音“2?#1”及“3?#2”,使其减缩为不协和的小二度,旋律的情感色彩因此而富于rückerinnerung(德语音乐表演用语:回忆、怀旧)或recueilli(法语音乐表演用语:沉思的、冥想的),非常适合这一乐句对儿时玩耍具体场景描绘的词意。第二段第二乐句的四个小节,几乎是第一段第一乐句全曲主题的再现,在第三小节变化的旋律节奏用了一个切分音“3 2?”,“2”开始于次强拍的中途而持续到次弱拍“2”,这一变化与第一段第一乐句的全曲主题形成了对比,“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切分在“闲情”,亦突出了对儿时欢娱的留念。第二段最后一小节回到主音“1”结束。第三段(C段,第17—24小节,二个乐句)是相对独立的一个乐段。第二小节与第六小节,即两个乐句各自的第二小节是全休止,旋律进行中歌唱暂停,只留下伴奏的后续,第三段配上两个重叠的复句歌词,具有回忆中情感眷顾滞留的意味。而第七个小节后两个音符出现了切分节拍“3 2?”,又强调了儿时欢乐之“不可”作,这一令人思之怅然的现实必然性。最后,旋律回到主音“1”,从而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