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
1464300000003

第3章 “如母石”之缘(2)

(丹吉补充说,因为他师父甲木英旦活佛当时很有声望,受人尊重。他当时在进行佛事活动条件最好的延福寺,又是在十世班禅身边工作过的人,所以桑吉拉布坦就找到他,商量让骨灰重见天日的事。后来甲木英旦用这些骨灰制作了舍利子,六世达赖在圆寂235年之后,终于重新得到香火供奉。)

桑吉拉布坦:做灵塔的时候我们去了塔尔寺问一位活佛,当时他说要做和以前一样大的,我们说没钱,活佛说没事,你回去之后就有人给你钱了。结果我们回来一下车,就听到消息说做灵塔的宝石都丢了,正在发愁。贾拉森活佛知道了,说我这还有五六斤银子,给你们做,结果大半用的是银子,其他用的是红铜。2000年灵塔做好了,之后就安放在了南寺。

4、 石头里藏着心灵的秘密

无法忘记的是,和仓央嘉措一起走进我心灵的,还有那块白色的石头。对我来说,它的强烈的吸引力,除了让我想起“母亲”之外,就是它的洁白、温润、坚硬。再次走进西藏,除了那白云、雪山、哈达、羊群、民居……眼睛看到的最多的颜色,似乎就是“白”了。在西藏,似乎到处都是“白色崇拜”的痕迹。

哈达无疑最能体现西藏人对白色的喜爱。据说那洁白的颜色,是雪山白云般纯洁无瑕的感情,是表达感情的最好载体。有句谚语说:“朋友不求多,就求挚友一个;哈达不求多,就求洁白一条。”

在雪域高原,白色是雪山的颜色,也是西藏最高的山神的颜色,代表的是力量和尊贵。所以,献哈达是十分隆重的礼节。一般给盘坐的僧人要放在膝盖上;给高僧活佛献哈达,只能放在他面前的桌子或脚下;只有给平辈、晚辈献哈达,才可以直接挂在脖子上。

在过去,有些穷人即使为了省钱,不给小孩子献哈达,但也必须用白色的糌粑在肩头点一下代替,以表示吉祥和祝福。据说在过去,有的西藏妇女在祭神时,头上也会缠一撮白羊毛表示恭敬。过去用鞭刑惩罚犯人时,只要在受刑人屁股上放上哈达,就表示要替他说情,请鞭下留人。

在新年或喜庆的日子里,西藏人的酒水容器要用白羊毛缠绕;当作贺礼的整羊肚子里要塞满白羊毛,羊腿贺礼要缠白羊毛;屋顶的经幡上要缠白羊毛,房梁要用白色糌粑点上图案,墙上要用白颜色写吉祥文字和符号,就连房子也要用白色重新粉刷一新。

当地人告诉我们,西藏人过年时家人或宾客出门,要按男左女右在肩膀上点白糌粑,表示一路平安。人们没有过生日的习惯,只有当一个人八十高寿的时候,才要穿上白色的衣袍庆贺一下。

在西藏,迎接新娘时,要给新娘披上白色的毡子表示祝福;拜师时,要给师傅送上一块白色的丝织品;有人家里生了男孩,一定要在门口墙头放上一块白色的石头,表示吉祥。

是的,在西藏,石头有着非同寻常的涵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块石头其实也一样。沉默亿万年的石头,是人和神灵对话的最好媒介。

石刻是西藏最常见的艺术形式,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灵语言。传说松赞干布定都拉萨前,曾在河里沐浴,看到光芒反射到一块石头上,呈现出六字真言,从此定都。这种源于灵石崇拜的风俗,形成了西藏的“玛尼石、玛尼堆”文化,即到处都能看到写有六字真言或画有佛像图案的石头或石头堆。

有人说,到处可见的玛尼石,是荒凉高原给路过的人以安慰和支持。通过石头的语言,赋予无处不在的石头以人格,人与雄伟荒凉的大自然交谈沟通,把人的信息传递到未知的自然那里。

在西藏,人们认为周围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灵魂的,包括山、林、石头和日常用品。人们往往把自己的命运和它们相连,认为对其他生命的善意就是为自己积德。如此,我们就能理解仓央嘉措对一块石头的钟爱。一块随身的石头,也许是最好的积德对象,因为石头会记得每个善念,对着这块石头,人可以随时观想、寄托自己对于所爱之人的喜欢和怀念。

西藏的历史是与群山相依相伴的历史,人们小时候听得最多的是老人们讲的山的传说,唱得最多的是山歌,走得最长的是转山的路。在每个西藏人心中,山是活的,石头是有生命的,就像家里的一个长辈,梦中的一位恋人,心中的一个偶像。山与人的界限,是分不清的。据说曾有登山队问当地人有没有上过珠峰,当地人不解地问:“登上去干什么?”

西藏人相信,在神山的属相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十三圈的功德。所以,在这些年份,会有一些行动不便或体力不支的人,委托别人替他们转山。委托的办法很有意思,就是在路上拣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交给委托人,让他或她把石头当作信物带着一起转山,这样就如同自己转了神山一样。当然,在转交石头前,要把石头握在手心,放在额头深深祈祷。

在西藏,石头还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比如,除夕的时候,孩子们会按照大人的吩咐,拣9个小石头放在门口,这代表9个尼姑。每个石头面前放上石子,这代表石碗。这些被尊称为尼姑的石头,是当晚家家户户最尊贵的客人,过年的饭做好后,第一个要端给她们。但是随后,人们要用捣火棍把石头一一掀翻,嘴里还要祈祷:请尼姑们回家吧,大人们都要一本正经地做,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吉利。

在念青唐古拉山下,我们看到草地上到处是一个个的小石堆。藏族司机云丹告诉我们,那是灵魂离开肉体后暂时的家。他说:“人死后灵魂如果没有地方去,会祸害家人,这样的石堆可以使灵魂在转世前暂时寄居。”西藏人每走到一个地方,都会堆一个石堆,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在哪里,这样就可以方便灵魂就近安家。

原来,石头上可以寄住逝去亲人的灵魂,而逝去的亲人,会赋予石头一种我们看不见的生命。

我们还得知,西藏人相信一个人做过的所有事情甚至所有念头都会被记录下来,人每做一件善事或者有一个善念,就相当于在天平一端放一块白石头;每做一件恶事或心生一个恶意,就相当于在天平另一端放一块黑石头。白石头多,人死后直接进入天道或继续往生为人;黑石头多,人死后就会被直接打入恶道,进入地狱或者成为饿鬼、牲畜。

西藏有的地区还有这样的习俗:村里有人去世,在尸体去往天葬台的路上,在凡是要经过的人家门前,主人都要在门楣和两旁门框上贴一些牛粪,在牛粪上嵌几块小白石头,他们相信这样可以防止死者的灵魂进入家中。

农民春播举行开犁仪式,也要在地里安放白石头,他们认为白色的石头有威慑能力,能驱魔吓鬼,放在田地里不但能抵御冰雹等自然灾害,还能保佑庄稼丰产丰收。由于有特殊含义,这种白色石头在有的地方被称为“地龙妈妈”,或“金子石妈妈”,这也反映了当地人把白石头当作地龙化身(土地神)或金子化身的观念,体现了西藏人对白石头的敬畏和崇拜。

在过去,无论贫富,每个男人都要在右耳垂带一小块绿松石表示斯文高雅;结婚时,男方要送给新娘一块绿松石作为定情物,表示占有。常人看石,最先想到的是值不值钱,而真正爱的人只问自己喜不喜欢。对自己真正喜欢和真正打动自己的石头,那它就是另外一个生命,或者另外一个自己,是和自己惺惺相惜的终身伴侣。

信仰的虔诚带来心灵的宁静与安详。在电影《入殓师》里,“父亲”的台词打动了不知多少人:在很久以前,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就会找跟自己心情一样的石头,然后赠予对方。收到的一方会在石头里得到感触,然后去了解对方的心。例如光滑的石头,就能想象他平静的心。凹凸不平的石头就代表担心对方……在电影的结尾,被误解的父亲临死前手里紧紧握着的,正是儿子小时候送给他的一块石头。

一块石头,也许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但又可以是最离不开的。信仰可以赋予石头生命——只要有人的地方,石头就被雕成大大小小的佛像。藏传佛教更是把石头视作有灵性的东西。我们认识到,一块石头,白色的石头,能带给人多大程度的心灵平静和愉悦。

也许,心性不是只有人才有,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体悟心性,就是体悟万事万物的本质,老子从水体悟到做人,而每个人对于一块白色石头的体悟,也会有所不同吧。但是,就像我们在西藏所学到的那样,对着一块石头,一个人看到的其实正是自己最真实的本心。

5、 扎西尼玛:什么引领着我的精神世界

在过去的三年里,有个人一直在路上,风里雨里,酷暑寒冬,他都带领着一帮人沿着仓央嘉措的足迹,捡拾仓央嘉措曾经钟爱的白色的石头。这个人就是扎西尼玛。

在2010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和他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问:说说你对这种石头的看法吧。

扎西尼玛:首先是有缘人才能得到这种石头,这种缘分的基础就是热爱。

问:你第一眼看这个石头是什么感觉?

扎西尼玛:那是一种很神圣的感觉。我们走了很多路,到了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我发现只有在特殊的位置才能有这种石头。找这种石头,更重要的是要靠一种感觉,也许是我和这个石头有着特殊的情感纽带吧。一开始我们请了一些工人,没有一个工人能在三个月内学会认识这种石头,他们辨认不了,最后整来了一大堆没用的。后来,我就和工人们讲这种石头特殊的韵味,教他们怎么欣赏和喜欢,后来慢慢地他们才有所感悟。如果一开始就对这种石头的内涵和意义不清楚,没有更深的理解,就不会有这种神圣的感觉。

问:听说在庙附近会更容易找到。

扎西尼玛:对的,而且确确实实要有缘分才能找到。往往很大的一个地方就只有那么一块。所以,寻找石头的时候,你心中会有一种使命感。

问:你所说的这个石头更深一层的内涵是什么?

扎西尼玛:说起来很复杂,实际上也很简单,那就是从外在到内在,这种石头很洁白,很温润,就像学佛的人一样,身上总会有一种圣洁、沉稳的魅力。因为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对石头很感兴趣,有所接触,我觉得在所有石头里,只有这种石头让我感觉到一种神圣。我觉得这是佛赐给我的信物,通过这种石头,慢慢地我对佛教和西藏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内心越来越沉静、愉悦。

问:就是说石头成了你精神世界的引路人,指引了你的精神世界?

扎西尼玛:对,对这种石头我不只是停留在欣赏层面,而是通过它来净化我的内心世界。我越来越觉得,寻找和发现这种石头也许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我寻找的是自己的内心,是一种我们还了解不深的传统文化。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以这种石头为载体,感觉和传递我所说的这种心灵的东西。

问:你怎么比喻你所找的石头的价值?

扎西尼玛:对不了解和不珍惜的人来说,它可能一文不值,但是对真正喜欢和理解的人来说,它又是无价的。我觉得它就像西藏人日常用的酥油灯一样,是我在浮躁的现代社会的黑暗中,能够看到的一点点光明。

问:就像心灵灯塔一样?

扎西尼玛:是啊,我和你讲,哪怕是在一片再荒凉的土地,只要发现了一块这样的石头,你就会有一种要留下的感觉,你再次回到这个地方就会觉得很亲切。

问:说说这里面的辛苦吧。

扎西尼玛:要说辛苦啊,我已经开坏了两台车了,有一次还掉到了沟里。那次下雨路滑,车忽然就失去了方向,但是说来也奇怪,十几米的深沟掉下去,人一点事都没有。当时车里面一共坐了4个人,都没事,连点伤都没有,真的是非常神奇。

还有一次,眼看着还有40公里就到可以吃住的地方了,可是车忽然坏了,一动不动。那时候天又黑了,又是刮风又是下雨,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们身上也没有吃的了,本来想着再忍耐一下,马上就到地方了。结果没办法,只好在那等,我们足足在风雨里等了3个小时,终于来了一辆车。那个司机真的是非常好心,我们还没拦车他就自动停下了,主动问我们怎么回事。我说车坏了,他就说要不把我们的车吊到他们的车上,他的是个带吊车的大车。就这样,他把我们带了40公里,终于回到了我们住的地方。

问:这个车好像是专门去救你们一样。

扎西尼玛:是啊,那么长时间就去了那么一辆车,而且他还带着可以把我们的车吊到他车上的工具,我觉得冥冥之中真的是有一种运气。还有,我说的那次掉到沟里,车里面的人都迷迷糊糊的,大家一睁开眼睛都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很惊讶怎么会在这里。

问:当时你开车,只有你知道怎么掉下去的?

扎西尼玛:我是知道的,当时心里急死了,刹车也不好用,方向也没有了。那时我们忙了一天往回赶,车后面带的石头太重了,可能是把车压(翘)起来了。不过,当时我真是感觉有种力量在保佑我们。当然那辆车也已经报废了。有时候在沙漠里找石头,到了夏天就特别热,地面反光特别强烈,当然会很辛苦。但是,你不知道我们每次找到石头后有多么高兴!我真的觉得,冥冥之中一种使命感在里面。

问:你们这么辛苦,每次收获能有多少?

扎西尼玛:我们经常一出去就是十几天、将近二十天,每次收获都不等,走远了收获多一些。我们最远走到过玉树方向,收获了几百公斤的原料。

问:那这种石头没有矿么?

扎西尼玛:没有。我早就觉得这真的是很神奇。有时我也在想,这个石头为什么分布得这么广?石头这个东西不是说你找到矿带就能找到好料,这个石头是要靠你人去捡的。

问:那这种石头,就像游方的僧人一样?

扎西尼玛:对,非常像。看似万物无常,但是冥冥之中早有定数,而且一般庙周围会比较多,十公里范围内肯定有,特别是在青海境内,沿途路边都会有。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地方,看到了一块灰色皮子的石头,被那些工人踢来踢去,我一看就说,这块一定不错,结果用锤子敲开了一个边,一看,雪白雪白的。但是说来也怪,工人们谁都看不到,我一眼就看出来了。哎,说起来辛苦,但是心里面还是很喜悦的。

问:是什么喜悦呢?找到宝贝的喜悦?

扎西尼玛:不是的,是一种发现的喜悦,是从平凡中发现了不平凡的那种成就感。

问:你很厉害,能透过表皮看到里面的本质。

扎西尼玛:这我不敢这么说,但是总之,如果这个石头是一个人的话,这么专心地寻找了这么几年,我确实能感觉到它内心的一些东西。我越来越觉得,为什么仓央嘉措看到这种石头后会觉得震撼,想起来他的母亲,后来终生不离不弃,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石头确实是一种类似灵魂的东西吧。

问:那好看石头有很多啊,为什么偏偏这种石头你觉得有灵魂呢?

扎西尼玛:还是因为它能给人一种神圣感。当然,这也和个人喜好有关。当你非常喜欢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赋予了它人格和生命,给了它灵魂。石头也可以是灵魂的载体嘛。所以,如果说很多人都能像我一样喜欢这个石头,那么他们就都能和它心灵相通,那它的意义就更深远了。人给一块石头赋予生命之后,石头就会有一种灵性在里面,就像《红楼梦》里的“通灵宝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