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全歼该敌尚需一定时日。此时由蚌埠北援之敌第6兵团在第8兵团的策应下,已推进到余家集、包家集以南地区,距离双堆集仅70余里,从华中白崇禧集团中抽调的第20、第28军已陆续到达浦口,估计12月15日前后可以到达蚌埠地区。
此外,国民党正在上海集中待命的数十艘船只,有可能突然北上接走平、津、塘、唐地区的蒋系各军,转用于徐蚌战场。
针对这些情况,总前委为争取战役主动,经中央军委批准,决心首先集中中原野战军主力,并使用战役预备队华东野战军第7、第13纵队及特纵炮兵一部,先歼灭黄维兵团。华东野战军主力则围困杜聿明集团。另以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并调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及豫皖苏、豫西军区5个团和渤海纵队1个师,统归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江渭清指挥,担任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的任务。
刘伯承把这个作战方针形象地比喻为:“吃一个(黄维),挟一个(围困杜聿明),看一个(阻止李延年、刘汝明)”。
5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下达《总攻黄维兵团命令》,指出:敌黄维兵团经与我半月作战,已损失兵力至少三分之一,战斗部队至少损失五分之二,其主力18军(包括18师)亦已残破,这是解放军各部队英勇作战的结果。根据总的作战要求及当面实际情况,决定组成3个攻击集团。命令中原野战军第4、第9、第11纵队及豫皖苏独立旅,华东野战军炮兵一部组成东集团,由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指挥,向双堆集以东地区攻击;命令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中原野战军第1、第3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特纵炮兵一部组成西集团,由第3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指挥,向双堆集以西地区攻击;命令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和陕南军区第12旅组成南集团,由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治委员杜义德指挥,向双堆集以南攻击。
在总攻发起前,各纵队进一步动员,补充兵源,实行火线整编,充实连队。各级指挥员深入第一线,动员组织突击队。开展军事民主,组织沙盘作业,解决战术难点,研究歼敌办法。增强火力,推广被敌称为“特大威力炮”的土造炸药抛筒。加强通信保障,架设环形电话网,重要线路架设双线,并加强和改进支前后勤工作,将粮草、弹药、药品送到前沿阵地,保障部队连续作战。
6日,解放军经过充分准备,尤其是进行了大量的土工作业后,3个集团同时发起全面攻击,各部队采取稳扎稳打,攻占一村巩固一村的战法,对敌实施有重点的多面多点的连续突击。至10日,共歼敌近5万人。
为加速歼灭黄维兵团,总前委决定,将华东野战军第3、第13纵队加入南集团,由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统一指挥,突击敌核心阵地双堆集,东西两集团的各纵队分别向当面之敌实施突击。
12日,刘伯承、陈毅发出《促黄维立即投降书》,指出:现在你所属的4个军,业已大部被歼。就是你所依靠的王牌18军,亦已被歼过半。你的整个兵团全部被歼灭,只是几天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你本人和你的部属,再作绝望的抵抗,不但没有丝毫出路,只能在人民解放军的强烈炮火下完全毁灭。你身为兵团司令,应爱惜部属与生命,立即放下武器,不再让你的官兵作无谓牺牲。如果你接受我们这一最后警告,请即派代表到本部谈判投降条件。时机紧迫,望即决策。(《人民日报,1948年12月16日》)
对此,新华社连续广播,各纵队抓紧时机,广泛开展政治攻势,国民党军整连整营纷纷来降。但黄维仍负隅顽抗,拒绝投降,并施放毒气,作困兽斗。国民党空军也频频出动,支援黄维兵团防守,仅13日,敌机就向解放军阵地投弹百余吨。
13日晚,解放军发起总攻。14日,南集团攻占敌临时机场南端阵地以及双堆集以南尖谷堆阵地,黄维兵团部完全暴露。东集团攻占杨老五庄、杨子全庄。15日黄昏,各集团乘胜继续攻击,东西集团通过敌人严密火力网,突破敌人用汽车筑成的防线,与南集团会合。3个攻击集团密切协同,迅速摧毁敌人的指挥中心。残敌分散突围,均被截歼。15日12时,解放军全歼黄维兵团,活捉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兼85军军长)、第18军军长杨伯涛,第10军军长覃道善等人。兵团副司令胡琏乘战车潜逃。第14军军长熊绶春被击毙。至此,黄维兵团全军覆灭。
由蚌埠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遭解放军阻击部队的顽强阻击,连攻10余日,终未能与黄维兵团靠拢。黄维兵团覆灭后,该敌于16日撤到淮河以南。被围在陈官庄地区的杜聿明集团从11日至15日曾连续向南突围,均未得逞,其防区进一步缩小,处境更加不利。
黄维兵团被歼,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任务已经完成,其间,解放了战略重镇徐州。正如中共中央贺电中指出的:“徐州是南京的门户,是匪首蒋介石进行反革命内战的巨大军事基地,徐州的迅速解放,对于全国战局,极为有利。尚望继续努力为全歼当面匪军而奋斗。”(《人民日报,1948年12月6日》)
中共中央、毛泽东在电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大捷时,指出:黄维兵团的被歼,迫使李、刘兵团向淮河以南回窜,从而使杜聿明集团“完全孤立于永城东北地区,粮尽援绝,坐以待毙”。“望团结全体军民,继续努力,为全部歼灭当面匪军而战!”(《淮海战役》,第233页)
14、 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歼之谜
黄维兵团被歼后,华野和中野本可立即发起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作战,歼灭杜聿明集团,但毛泽东指出“暂不作最后歼灭”,为什么呢?
毛泽东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有关内部资料披露了当时实情:
如果我军在淮海战场上迅速全部解决杜聿明集团余部,则国民党全局动摇,势必重新部署。蒋介石可能以在上海集中待命的数十艘船只突然北上,作出接走华北北平、天津、塘沽、唐山诸敌的计划。所以,淮海战场这时我军如何动作,对平津战役关系重大。
为配合平津战役之作战,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令淮海战场我军,对被围的杜聿明集团余部,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这样,可使蒋介石看到他的几十万大军还在,就不会马上决策让华北的军队南逃,可以达到稳住华北敌军的目的。
12月11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在《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明确指出:“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于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已歼一半左右)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
14日,中央军委正式通知华野围攻杜、邱、李的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态势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待黄维兵团歼灭后,集中较多兵力,再举行攻击。
华野接到中央军委指示后,鉴于敌人连日来疯狂南突,我军阻击任务比较重,所以报告中央军委,我军在阻击敌人南突的同时,设法以师为单位争取轮流休息,使敌人无喘息机会。
16日,黄维兵团已经全部被歼,蚌埠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也已停止北援,杜聿明集团南突之势锐减,所以华野决定就现阵地休息3天,以小部队监视包围圈里的敌人。但是,中央军委考虑平津战场上分割包围敌军的行动正在紧张进行,所以当天指示华野:包围杜聿明集团的各纵队可休息10天,然后集中华野全力发起攻击。对杜聿明集团应不断进行政治攻势。
总前委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为配合平津战役,令华野自16日起转入战场休整,并加强对敌围困,展开对敌政治攻势;中野全军位于宿县、蒙城、涡阳地区休整,并担任歼灭杜聿明集团的总预备队,视情况加入战斗或消灭突围之敌。如李延年兵团再次北犯,也可就地歼灭。中野各部按照总前委的命令,均拟订了半个月(到1949年1月2日止)的休整计划。
17日,华野按照中央军委指示和总前委的命令,即部署休整10天,规定了休整期间的4项中心工作:敌人突围则歼灭之、研究战术、整理组织和展开对敌政治攻势。
到了22日,平津战场的形势发展迅速。我军已完成了对华北敌军分割包围的任务,攻歼围敌的作战已经开始。22日当天,我军即全歼新保安之敌主力35军军部和2个师。这时,蚌埠李延年兵团54军已撤回南京,李延年兵团第三次向北增援的可能性已大减,刘汝明兵团已撤到合肥一带。所以,中央军委指示华野:可集中全军多休整数日,养精蓄锐,休息至下月初,于5日左右开始攻击较为适宜。
根据中央军委22日的指示,华野前委经研究,决定华野全军再延长休整10天,到1月5日左右,再开始攻击。25日,华野前委电示各兵团各纵队遵照执行。
至于休整期间的活动内容,华野前委向各纵提出几点:第一、加强攻击准备,政治上深入动员,总结政治上攻势经验,军事上研究经验,酌量调整部署;第二、继续巩固新兵,做好融化俘虏工作;第三、继续利用天气变化及敌人困难等条件,向被围困敌军展开普遍的、有效的、各种方法的政治攻势,瓦解敌人;第四、对部队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教育,注意克服无组织无纪律现象;第五、补足弹药。
从淮海战场来说,这时暂缓攻击,转入休整,不仅对提高我军的战斗力有利,而且对最后全歼被围困的敌人、夺取淮海战役全胜也是有利的。这时,徐州地区天气骤然变冷,风雪交加,天寒地冻,包围圈里的敌人粮草断绝,忍饥挨饿。对敌军延长包围时间,可以利用天时条件,进一步造成敌人的各种困难,瓦解其斗志,消磨其锐气,而我军则可以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做好最后攻击的充分准备,以较少的兵力消耗、较短的时间,争取更大的胜利。
15、 杜聿明不愿执行突围令
当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转入休整阶段时,包围圈内的杜聿明集团尚有8个军22个师(旅)余部。即邱清泉兵团的第5军第45、第46、第200师,第70军第32、第96、第139师,第72军第34、第233师,第74军第51、第58师,第12军第112师,新编第44师,骑兵第1旅;李弥兵团的第8军第42、第170、第237师,第9军第3、第166、第253师,第115军(由收罗的第59军残部编成)第39、第180师。还有孙元良残部收容起来编成的归第72军指挥的第122师。
黄维兵团被歼后,蒋介石12月16日命令杜聿明赶快“向外扩展,设法脱离包围”。杜聿明深知,黄维兵团被歼,人民解放军会全力解决他的余部,此时让他突围,等于自找毁灭,故而没有马上执行蒋介石的电令,而是加强工事,持久固守,以待时局的发展。他回电蒋介石,要求调兵增援并表示将率邱、李两兵团坚守到底。
蒋介石则坚持要杜聿明照他的命令迅速突围,于12月17日电示杜聿明重申:“请吾弟万勿单独行动,明日派员飞京面授机宜。”(《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第41页)
18日,舒适存飞南京受命,19日午后偕空军总司令部第三署副署长董明德返回陈官庄,带回蒋介石及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的两封亲笔信。
蒋介石信的大意是:第12兵团突围失败,完全是黄维性情固执,不照我的计划在空军掩护下白天突围;黄维擅自决定夜间突围,毁了我的军队。弟部被围后,我已想尽办法,华北、华中、西北所有部队都被共军牵制,无法抽调。目前唯一办法就是在空军掩护下集中力量,击破一方,实行突围,哪怕突出一半也好。这次突围,决以空军全力掩护,并投掷毒气弹。如何投放毒气,已交王叔铭派董明德前来与弟商量具体实施办法(《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第41页)。王叔铭在信中表示,决心以空军全力掩护杜聿明突围。
按照蒋介石的旨意,杜聿明与舒适存、董明德拟订了陆、空协同突围计划。同时又与邱清泉商议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由西安、武汉(必要时放弃)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与共军决战;中策是各兵团持久固守,请蒋介石和谈,在政治上争取时间;下策是照令突围,绝对达不到希望。12月20日晚,气候突变,风雪交加,飞机无法起飞,直至29日天气转晴后,董明德、舒适存才将突围计划与“三策”建议带回南京。
1月1日,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这时,杜聿明鉴于援兵无望、突围又危险,转而希望“和谈”成功,以保全他的兵力,所以迟迟不作突围的行动。蒋介石在求和声明发表后的第3天,即1月3日,再次电告杜聿明:自5日起投足2日粮弹后赶快照令突围(《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第46页)。并指示舒适存返回陈官庄时,随机带去约800套防毒面具,以供突围时施放毒气用。
1月5日,蒋介石开始空投粮弹。杜聿明则以粮弹未投足、将士饥饿无力、请求继续大量投粮弹,故意拖延突围行动。蒋介石严厉命令“准再投3日,务必遵照实施”(《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第46页)。至此,杜聿明不得不进行突围。
16、 杜聿明集团的末日
杜聿明的突围计划还来不及实施,1月2日24时,粟裕下达了总攻杜聿明集团的命令。
命令指出:为贯彻战役决心,乘敌人还未能得到充足粮食、弹药补给,且疲惫动摇恐慌之际,争取迅速解决该敌,全歼杜邱李匪部,以获淮海战役全胜,决首先分割攻歼13兵团残部,压缩对敌之包围圈,而后乘胜扩张战果,攻歼邱兵团残部。
粟裕的作战命令明确指出了各纵的作战任务和行动方向,以及各纵协同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赋予了各攻击集团领导人根据敌情制定行动部署的权力。
1月6日,华野我军的总攻便开始了。
国民党李弥兵团第9军军长黄淑在回忆我军总攻时的情况时说:“元月6日起,解放军发起全面总攻,炮火之猛烈为前所未有,青龙集被轰成一片火海,尸横遍野。第9军之青龙集、大小李庄外围据点全被解放军所拔除,师、团长亲自率队出击亦无法夺回原有阵地。解放军以坑道作业接近军、师指挥中心,杜、邱、李在此紧急情况下,不得不将突围计划提前实施。”
1月7日,杜聿明慌忙部署突围。据敌第9军军长黄淑回忆:杜聿明鉴于元月6日以前作战的教训,乃将突围攻击任务交由两个兵团轮流担任。
第一天,邱兵团由张庙堂(邱兵团第5军第200师周朗所占领的阵地)之线,向解放军阵地进攻,李兵团在后掩护。李弥命令第8军及第115军(系在包围圈临时编组成的,军长司元恺,归第13兵团战斗序列)在大荒村等地担任掩护,第9军移至张庙堂附近准备邱兵团突围奏效后接替第5军阵地。
第二天,第9军越过邱兵团8日所攻占之阵地继续向解放军攻击,如此更替跃进。杜、邱、李认为这样部署避免了两个兵团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