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解放军横扫千军的40大战役
1463200000088

第88章 淮海战役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胜利(3)

具体部署是:由山东兵团兼政治委员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统一指挥,聂凤智第9纵队在南,王必成第6纵队在西南,周志坚第13纵队在西北,陶勇第4纵队在北,张仁初第8纵队在东,特纵(炮兵、坦克)按配属分别进入阵地。针对平原地形开阔,敌依托村落组成集团防御、火力密集、接近困难等不利情况,要求各部队抓紧时间做好攻坚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强调各部进行土工作业,想方设法把堑壕挖到敌阵地前沿和攻击目标的两侧,用众多的交通壕连接,以求隐蔽接敌,每战能以较小的伤亡,攻歼守敌。

16日晚,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各主攻部队经过两昼夜的土工作业和各项准备工作后,集中兵力、火力,以碾庄圩以西、以南各村落据点为目标,发起猛攻,广大干部战士不怕牺牲,英勇顽强,逐村逐屋展开争夺。

18日,解放军全歼国民党军第100军、第44军。第100军副军长杨诗云、第44军军长王泽浚被活捉。第150师师长赵壁光率残部2000余人投诚,敌第25军、第64军也伤亡惨重。

19日晚,各攻击部队对碾庄圩黄伯韬兵团部发起总攻,经一夜激战,于20日晨攻占碾庄圩,歼敌兵团部和第25军大部。黄伯韬逃到大院上第64军军部,作垂死挣扎。

21日晚,解放军向敌第64军所在地大、小院上及第25军残部所在地尤家湖发起总攻。22日黄昏,全歼残敌,生俘第64军军长刘镇湘。

黄伯韬与第25军副军长杨廷宴于22日由碾庄东北之小费庄向西突围,至一独立家屋草堆下,黄举枪自杀。黄临死时对杨廷宴懊丧地说:“我有三不解:第一、为什么那么傻,要在新安镇等待44军两天。第二、我在新安镇等两天之久,为什么不知道在运河上架设军桥。第三、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向东进攻来援救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11册,第320页)

从1948年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协同作战共消灭敌军1个兵团、8个军(含冯治安部起义、孙良诚投诚各1个军部)、18个整师(含起义3个半师、投诚两个师),重创敌各路援军,共歼敌17.8万余人。控制了战略枢纽宿县,将刘峙集团分割为南北两大股,为全歼该集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3日,中央军委致电华东、中原野战军领导,庆祝战役第一阶段的伟大胜利,并指出:造成这一胜利的原因,“主观上是因为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合并攻占宿县,客观上是敌人只有某种程度的防御能力(对于这一点绝不可轻视),很少有攻击能力(对于这一点必须有充分认识)。”(《淮海战役》,第181页)并勉励他们作好充分准备,“在第二阶段中大量地歼灭南面敌人”,争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9、 黄伯韬死后享受“哀荣”

侥幸逃回徐州的杨廷宴向杜聿明报告了黄伯韬自杀的经过,他说:“当时黄伯韬、陈士章、刘镇湘等人未追究,我将黄掩埋后,钻空子跑出来。”见情势危急,决心各带一部分人向西突围。黄突围后走至一茅棚附近,只剩我们两人,见四面皆有共军包围,无法再走,即举枪自杀,但并未断气,我又加了一枪。黄死后我正在哭,共军过来盘问我,我说:‘我是火夫,死了的是火夫头,是我的哥哥。’共军再蒋介石对黄伯韬之死非常伤心,指示徐州“剿总”派人把他的尸体运了回来,并在南京给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赠黄伯韬为陆军上将,抚恤其妻儿10万金元券。据说,在黄伯韬的葬礼上,蒋介石曾慨叹地说:“黄埔精神不死。”许多人听后不解,因为黄伯韬并不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

白崇禧以嘲讽的口吻私下里解释说:“黄埔精神不死者,黄埔精神——不死——也。换言之,黄埔学生不肯为老蒋死,而为老蒋死者非黄埔出身之人。”白崇禧的这段话道出了蒋介石为什么要让黄伯韬在死后享受如此“哀荣”的秘密。

对于黄伯韬之死和第7兵团全军覆没,颇有兔死狐悲之感的第16兵团司令官孙元良作了这样的评价:“消灭黄伯韬兵团的是国防部,而不是陈毅,黄伯韬之死也是如此。国防部对敌情算不清,对敌人企图断不明,要部队白白送死,实可叹息。陈毅主力十几个纵队南下,离新安镇100里时,还不让该兵团西行集结徐州,反要黄伯韬掩护第44军,贻误良机,为了救1个军而害了5个军,这样指挥,安得不败!”

10、 成立总前委

西柏坡。

周恩来拿一个文件夹子朝毛泽东住处走着。文件夹子里有两份文件,一份是淮海战役战情通报,一份是写给刘陈邓粟谭(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谭为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及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

毛泽东批阅完这两份文件后,接着又作了下列批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在现在地区作战3个至5个月,吃饭的连同俘虏在内,我军将达到80万人左右。应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领导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位同志组织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5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其中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由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以上请恩来与朱德、少奇、弼时、剑英商议后电告刘陈邓粟谭并中原局、华东局。

经过大家研究,一致同意毛泽东关于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及其参加人选的意见。周恩来并起草了致刘陈邓粟谭及中原局、华东局的电报,来请毛泽东签发。毛泽东看完电文后签上:毛泽东1948年11月16日。

总前委在我军历史上还是首创。为什么要成立总前委,据专家分析认为:

粟裕曾建议淮海战役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央军委采纳粟裕的建议,令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当时的战争设想为:华野、中野互相配合,分别进行淮海、徐蚌两个区域的作战;中野的目标是牵制徐州以西的敌军,以配合华野在徐州以东大量歼灭敌军。

战役发起后,战争形势就显示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拟订了徐蚌会战计划,不仅徐蚌附近的敌军纷纷向徐蚌靠拢,而且还从东北和华中战场增调部队增援徐蚌战场,摆出了徐蚌决战的战略态势。

为适应国民党军徐蚌决战的战略态势,毛泽东制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总方针,这就是:“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

隔断徐蚌,必须攻占宿县。宿县,北距徐州75公里,南距蚌埠90公里,是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的枢纽,也是徐州“剿总”通向京沪的门户,国民党徐州“剿总”在这里存有大量武器、弹药、被服和装备等军需物资,是他们重要的后方补给基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陇海路被华东切断以后,津浦铁路徐蚌段即成为徐州“剿总”同南京政府统帅部之间陆上的唯一通道。我军攻占宿县,就切断了徐蚌线,从而置徐州刘峙集团粮弹两缺、欲退无路的绝境。

因此,在华东野战军积极准备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同时,毛泽东令陈毅、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1纵、3纵、4纵、9纵东出徐蚌线,进行徐蚌线作战。以牵制徐西敌军,从战略上配合华野的徐东作战。

与确定淮海战役的作战总方针,使淮海战役从“小淮海”发展成“大淮海”一样,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切断徐蚌线,使中原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的地位从战略上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发展为从战役上协同华东野战军作战,即两支野战军从战役上组成一个整体。这是淮海前线总前委设立的重要基础。

两支野战军协同作战,需要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是淮海前线总前委设立的实际要求。

对于深谙古代兵法的毛泽东来说,是非常重视作战时的统一指挥的。他认为,军事指挥机构必须有核心,特别是几个兵团协同作战,完成同一个作战任务时,这个核心就更加显得必不可少。

战争规模的扩大,使毛泽东将支前规模扩大,要求“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30页),战争的严峻性和持久性,使毛泽东认识到,必须组织一个全局的指挥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统一安排,以保障后勤工作跟上战争的进程,保障战争的胜利。

也就是说,淮海前线总前委的成立,是淮海战役胜利发展的需要。

11、 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部署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完成了中间突破的任务,扩大了战役规模,把敌人重兵分割成互不联系的几块,使徐州敌军完全陷于孤立,整个态势对我军极为有利。

截至22日黄伯韬兵团被歼灭,徐州以东增援黄伯韬兵团的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被我军阻击于大许家南北一线,此时已失去东援意义,正准备缩回徐州;徐州以南蚌埠以北的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被我军阻击于固镇以北的任桥、花庄集等地区;徐州西南方向,远道赶来增援徐州的黄维兵团,经过数百里行军,进至蒙城与宿县之间浍河南岸的赵集地区,遭到中野部队的阻击、牵制,不能前进。

在华野方面,华野部队在歼灭了黄伯韬兵团以后,4纵在碾庄圩以西曹八集地区监视徐州以东的敌人;8纵、9纵、10纵南移至陇海路以南张庄、占城、右霞等地区;1纵、11纵、12纵、鲁中南纵队仍位于徐州东南一带;3纵、两广纵队及冀鲁豫军区部队位于徐州以南津浦铁路东西两侧桃山集、孤山集等地区监视孙元良兵团;6纵、13纵及江淮军区部队南下至大胡家、张大庄及蒋家庙等地区,并歼灭了灵壁县城守敌,解放了灵壁县城;2纵进至西寺坡以北地区阻击由固镇北犯的李延年兵团。7纵位于宿县以南为战役预备队,中野部队此时除以一部位于任桥、西寺坡一线阻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外,其主力已全部展开于涡河、浍河之间,南坪集以东、以西、以北的广大地区。4纵、9纵位于浍河北岸正面阻击黄维兵团,1纵、3纵、6纵等则呈扇形展开于黄维兵团的东西两侧。

中央军委于11月23日,分析了淮海战场上的敌我态势,强调指出:在战役第一阶段我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敌人仍有50个师左右的兵力,在防守方面尚有相当顽强的战斗力。对于我们,最有利的是以现态势各个歼灭当面之敌,我们应力争这一着。如果我们能在第二阶段中,大量歼灭南面敌人,即可全部实现战役计划。

与此同时,总前委根据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迟迟不前,黄维兵团已渡过浍河,与中原野战军交战,且该兵团远道而来,兵疲粮缺,又与宿县、蚌埠有相当距离,孤军突出等情况,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先歼灭黄维兵团的作战方案。在得到中央军委批准后,总前委立即进行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部署:

第一、以中原野战军第4、第9纵队、豫皖苏军区独立旅,位于南坪集地区,与黄维兵团保持接触,并将其引诱至浍河以北,利用浍河隔断敌军;以中原野战军第1、第2、第3、第6、第11纵队隐蔽集结在浍河以南的曹平集、五沟集、孙疃集、胡沟集一线,等黄维兵团进入预定作战地区后,分别由东西两翼实施向心突击,配合正面各纵队将敌军包围分割,各个歼灭;以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炮兵纵队一部归中原野战军指挥,参加歼灭黄维兵团作战。

第二、以华东野战军第2、第6、第10、第11、第13纵队位于宿县、西寺坡地区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援,并力争歼其一部,保障中原野战军的侧背安全;以华东野战军第1、第3、第4、第8、第9、第12、鲁中南、两广纵队及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位于徐州以南夹沟至符离集之间,跨津浦路两侧,构筑多道阵地,阻击徐州方面的敌人援军。

按照总前委的作战部署,华东、中原野战军各参战部队迅速开赴指定的作战地域。

12、 蒋介石想救黄维却无兵可调

11月22日,黄伯韬兵团被歼,23日,蒋介石要刘峙和杜聿明到南京开会。

10点钟前后,刘峙和杜聿明到达蒋介石官邸的会议室。

会议开始,首先由郭汝瑰报告作战计划,他说:“我军以打通津浦路徐蚌段为目的,徐州方面以主力向符离集进攻,第6兵团及第12兵团向宿县进攻,南北夹击一举击破共军,以打通徐蚌间交通。”

蒋介石采纳这一方案,对杜聿明说:“你回去马上部署攻击。”杜聿明说:“这一决策我同意,但是兵力不足,必须再增加5个军,否则万一打不通,黄兵团又有陷入重围的可能(其实黄维兵团已于11月25日被围,而蒋军尚未知道)。”杜聿明还建议调青江浦附近之第4军、南京附近之第88军及第52军等部队迅速向蚌埠集中,参加战斗,另外再设法抽调两个军。蒋介石说:“5个军不行,两三个军我想法子调,你先回去部署攻击。”

对此,杜聿明回忆说:我当时认为蒋介石这一决策尚有一线“希望”。当日午后即同刘峙飞返徐州,准备作垂死挣扎。飞机经过第12兵团上空时,我与黄维通话,黄说:“当面敌人非常顽强,应想办法,这样打不是办法。”我说:“今天老头子已决定大计,马上会对你下命令的,请你照令实施好了。”

然而至28日晚,蒋介石并未照他原来的决策抽调兵力增援。黄维兵团被围,越围越紧。

28日上午,杜聿明再次到南京开会。在黄埔路蒋介石官邸,先到的顾祝同把杜聿明叫到一间小客厅中讨论如何挽救国民党军的这一危机。

杜聿明先问顾祝同:“原来决定再增加几个军,为什么连一个军也没增加呢?弄到现在,形成骑虎难下的局势。”

顾祝同说:“你不了解,到处牵制,调不动啊!”

杜聿明说:“既然知道不能抽调兵力决战,原来就不该决定要打,以致把黄维兵团陷入重围,无法挽救。目前挽救黄维的唯一办法,就是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兵力与敌人决战,否则黄维完了,徐州不保,南京亦危矣!”

顾祝同很丧气地说:“老头子也有困难,一切办法都想了,连一个军也调不动。现在决定放弃徐州,出来再打,你看能不能安全撤出?”

杜聿明觉得蒋介石又是老一套,这一决心再变,黄维完了,徐州各兵团也要全军覆没。但无法增加兵力,打下去不可能,对守徐州也失了信心。沉思了好久,杜聿明对顾祝同说:“既然有这样的困难,那从徐州撤出问题不大。可是要放弃徐州,就不能恋战;要恋战,就不能放弃徐州;要‘放弃徐州,出来再打’,这就等于把徐州3个兵团马上送掉。只有让黄维守着,牵制敌人,将徐州的部队撤出,经永城到达蒙城、涡阳、阜阳间地区,以淮河作依托,再向敌人攻击,以解黄兵团之围(实际上是万一到淮河附近打不动时只有牺牲黄兵团,救出徐州各部队)。”

顾祝同同意了这一方案。蒋介石得知这一方案后,也马上同意,并急忙撤回了要黄维突围的命令。

13、 全歼黄维兵团经过

中原和华东野战军从11月23日开始,经过18天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分别包围了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并予以沉重的打击,但这两股国民党军拼死顽抗,仍图向南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