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河会议决定陈赓部队进军豫西
★作战时间 1947年8月22日至10月13日
★作战地区 陇海铁路潼关至洛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
★作战目的
解放军 晋冀鲁豫野战4纵、9纵等部队为配合大别山和陕北两地解放军作战,奉命由晋南的浮山、翼城和豫北的博爱等地区,向河南省西部出征。
国民党军 晋冀鲁豫野战军渡过黄河后,乘胜向陇海路进击,国民党慌忙调兵,企图阻其西进。
1947年7月间,中共中央在转战陕北的过程中召开的“小河会议”,是在解放战争的转折关头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决策,对于人民解放军进一步组织和发展战略进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从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后,中共中央先后决定:由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党中央的精干机关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朱德和一部分中央委员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由叶剑英、杨尚昆等人率党中央及中央军委大部分工作人员,到晋西北统筹后方工作。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在转战陕北的过程中,与敌周旋,历经艰险。6月16日,毛泽东人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到达陕北靖边县小河村。
这时,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了一年。在此前后,中央领导人对一年来的作战和今后的任务及战略方针进行了讨论和思考。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计划以解放军一部分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吸引和调动敌人,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彻底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为此,中共中央决定召开一次会议,商讨今后的作战计划和方针问题。
会议的酝酿从6月15日开始,最初的主题是准备商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陈赓、谢富治纵队)到陕北战场配合作战问题。早些时候,中共中央于5月4日已确定,陈谢纵队在结束晋南反攻战役后,现地待命,随时准备西渡黄河至陕北,受彭德怀、习仲勋指挥,协力击破胡宗南的进攻,收复延安,保卫陕甘宁,夺取大西北。6月30日,刘邓大军发起鲁西南战役,在一举突破敌人的黄河防线后,迅速控制了黄河南岸的广阔地区;并与陈粟野战军夹运河东西呼应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对整个战略部署有了新的考虑。7月11日,毛泽东再次电告彭德怀、习仲勋:陈谢纵队行动仍待会商决定。陈19日到小河,请你们亦于此时到达或提早数日先来。
7月19日,陈赓按时到达中央驻地。彭德怀、习仲勋、贺龙等人也于此前先后到达小河村,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已与他们一起研究磋商了陈谢纵队使用方向的两个方案。不久前,中央领导同志曾召见绥德分区负责干部,商讨筹集粮食问题。绥德分区的同志说,要2万兵不成问题,要2万石粮食可是大问题。
中共中央鉴于刘邓野战军主力实施战略突破后,战局已有重大变化,决心改变在陕北打大仗的计划,决定陈谢纵队由原定西渡黄河到陕北腹地,改为南渡黄河出豫西,协助刘邓经略中原,从相反的方向牵制敌人,配合陕甘宁边区军民击破胡宗南集团的进攻。
为此,中央领导同志同前来与会的同志一起,进一步全面地研究和讨论了军事形势。认为一年来解放军正确地执行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内线歼敌百余万,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敌人在解放区东西两翼发动的重点进攻还没有被粉碎,但它的主力已深深地陷入了解放区腹地。敌人的战线之长和兵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在全国战场上已经没有进行战略进攻的能力。
根据军事形势的新变化,解放军有必要而且有可能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解放军在陕北战场的局部反攻和刘邓野战军兵出鲁西南,转入外线作战的胜利,这些都显示了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
因此,中央决定召开一次扩大会议,讨论如何进一步组织和发展战略进攻问题。
2、 毛泽东给陈赓讲“破釜沉舟”的故事
在小河村开会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和陈赓同住在一个院子里,他们向陈赓进一步说明当时全国战场的大好形势,深刻地阐述了新的战略决策。根据这次会议的决定,陈赓统率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和太行军区新成立的第9纵队及孔从周等人率部起义后组成的第38军,组成一个兵团,挺进豫西,配合主力作战。
对于挺进豫西的行动,毛泽东作了重要指示。他向陈赓指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一定搞得敌人手忙脚乱,到处调兵去堵;胡宗南又被牵在陕北,陷入绝境。豫西敌军不多,是个空子,师出豫西是有战略意义的。进去以后应当放手发展,东向配合刘邓、陈粟,西向配合陕北,东西机动作战,大量歼灭敌人,开辟豫陕鄂根据地。
毛泽东还向陈赓讲了破釜沉舟的故事(《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昔项羽救钜鹿,“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要部队以最大的决心和勇气打出去。
毛泽东说:“‘破釜沉舟’的故事你知道吧?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以后就把锅砸了,把船沉了,激励士兵不打胜仗绝不生还!说来很巧,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你们将要渡河的地方……”
陈赓说:“主席,那我更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打到豫西去!”
毛泽东风趣地说:“只要锅别砸了,船也别沉了。”引得在场的人们一起大笑起来。
最后,毛泽东问他有什么困难没有?陈赓说,现在部队士气很高,在晋南反攻中又搞到了敌人大量的装备,兵强马壮,在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一定可以师出报捷。出师以后,部队迅速展开,弹药的运送补给可能有时跟不上,到了新区,伤员的安顿也可能有困难,但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毛泽东笑着说:对嘛!弹药不足,由蒋介石来“补充”,多伤员安顿,靠群众嘛!我们从来是这样办的。根据地是创建起来的,不是一切搞好了才去革命。蒋管区的人民遭受封建势力和国民党的残酷统治,你们去了要好好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人民革命的高潮推动起来,这样就一定能胜利。
3、 陈赓部署出征
陈赓于8月初返回晋南,即向全军传达了党中央的进军命令。
在此期间,部队对于渡河南征进行了充分的准备。7月27日,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迅速出动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辖第10旅、第11旅、第12旅、第13旅,以后又增加第22旅),新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辖第25旅、第26旅、第27旅和1个炮兵营),光荣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的第38军(辖第17师、第55师),共8万余人组成1个兵团,以陈赓为司令员,谢富治为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并指示组成兵团前委,以陈赓为书记、谢富治为副书记,执行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建立豫陕鄂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八月初旬,由陈赓主持,在太岳解放区的首府阳城召开了兵团前委扩大会议。各个部队的军政负责同志都参加了会议。
陈赓在会上详细传达了中央小河会议的精神,传达了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非常生动地讲述了“破釜沉舟”的故事,同时表示挺进豫西,逐鹿中原的决心是只能前进、绝不后退,只许胜利、不能失败。他还深刻地分析了解放战争一年来的形势发展,指出这次行动的有利条件,同时要求大家要充分估计到可能遇到的困难,准备克服一切严重的困难。会议经过了认真地讨论以后,制订了强渡黄河、挺进豫西的军事计划,还研究了新解放区的各项政策问题。陈赓在会上强调指出,在新解放区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在斗争地主恶霸的时候要注意团结民主人士,在解放城镇的时候要保护民族工商业,注意团结各界爱国人士,扩大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一战线。
陈赓平素作风潇洒,生活上是乐天派,在战争中却是兢兢业业,十分严谨的人。打起仗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眠不休,脑子里只想着这一件事。他对作战指挥,总是非常细致,经常亲自偕同主攻部队指挥员看地形,找群众询问情况,和干部研究计划,力求每次战斗都有充分的准备和胜利的把握。
对于这次关系全国战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军事行动,陈赓尤其小心翼翼,态度认真,进行了异常周密细致的战前准备。本来,在召开阳城会议以前,兵团所属各旅、团的指挥员,早已前往准备强渡的黄河沿岸地段作过详细侦察,渡河地段的地形,民情以及对岸的敌情,等等,都已深入了解。
但是,在会议结束以后,他又指派太岳军区第4分区、第11旅和第4纵队联络部负责人等,马上出发前往靠近黄河岸边的蓝田,专门负责了解对岸敌人的情况。行前,陈赓交付他们两项任务:第一,对于沿岸情况再作一次全面的了解;第二,逐日观察对岸敌情有无变化,随时报告。第4分区司令员郭庆祥等带领少数参谋,侦察人员到达蓝田,每天都将所得到的敌情资料,及时地打电话或写书面报告给他,直至渡河前夕,陈赓亲自率领指挥所来到前沿的时候。
渡河前,部队开展了政治整训、战前练兵活动,通过诉苦教育,激发了广大指战员的阶级仇恨;通过军事演练,提高了作战能力。同时还深入具体地进行了新区政策纪律教育。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为使部队做好充分准备,8月6日还作出了《关于支援陈谢兵团南征的决定》。
在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的统一领导下,太行、太岳两解放区党委和政府动员了8000余名翻身农民分别补充了各部队;在半个月的时间内,黄河北岸人民群众为部队渡河赶造了大小船只60余艘,并准备了葫芦、油布包等大量渡河器材,挑选和训练了随军渡河的船工、水手。两解放区党政军机关还抽调干部成立了联合后方指挥部,动员民兵、民工3万多人随军渡河南进,并筹集了一定数量的经费,为这次渡河作战给予了大力的保障。
4、 南征
8月12日,陈赓兵团所属各部,分别从驻地出动,开始了伟大的南征进军。
这是许久以来全军一致盼望的日子。进军命令下达的时候,一个个都为行将到来的胜利的喜悦所鼓舞。
晋冀鲁豫解放区人民全力支援大军南征,太行600万人民送给第9纵队的红旗上,写着太行人民引以为荣的壮语:“太行子弟结长缨,跨河南征缚苍龙。”当向解放区父老告别的时候,全体指战员对于在这里成长壮大的土地,对于一同战斗过来、血肉相连的人民,都怀着无限眷恋,依依惜别之情。
部队行军途中,正逢阴雨连绵的季节,遍山满谷弥漫着云雾,所有河流都泛滥着洪水,部队经常在暴风骤雨中踏着泥泞的山路前进,一个个被淋得像落汤鸡一般。到了夜晚,山巅、村边、道旁,到处燃烧起一堆堆烘烤衣服的篝火。这些烽火会聚成巨大的光辉,像在漆黑的夜幕边际出现曙色。当它被远远地留在背后的时候,遥望更加美丽,恍若传说中的神话世界。
不论是铺天盖地的倾盆大雨,或是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都挡不住千军万马的伟大进军。8月20日左右,东路部队如期进抵济源长泉渡口附近,西线我军也按时到达平陆茅津渡口附近地区集结,控制了郑州、潼关间黄河北岸330里沿线地区,积极进行强渡黄河的最后准备。
在渡河作战发起前夕,西北野战军于榆林战役后,8月20日又在陕北沙家店歼灭了胡宗南主力部队第36师,使胡宗南集团深陷在米脂以北地区,饥疲不堪。刘邓主力跃进大别山的行动,调动了敌顾祝同主力20多个旅向南堵追。这就使敌顾、胡两个集团的主力无暇顾及豫西、陕南地区。在我突击地段潼关至洛阳之间,敌人仅以5个保安团,沿黄河南岸孟津至潼关段500余里正面担任第一线防御,以整15师、青年军第206师、第76师的新1旅(原第75旅)等部署于洛阳、陕县、灵宝、潼关之间,依托铁路进行机动防御;陇海路以南广大地区,只有保安团队守备。该地段黄河北岸都是山地,便于隐蔽行动和进行各种准备,群众条件也好,这些情况给我军渡河作战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和条件。同时也有利于我军渡河后乘虚而入,放手发展,寻机歼敌,创建根据地。
据此,陈赓指示司令部制订了这次行动的作战方案:以第4纵队的4个旅为左纵队,在垣曲,济源间的官渡至青河口,和大教至马湾的两个地段上渡河(以第10、11旅为左路:第10旅担负渡河突击,第12旅为预备队,在官渡青河口实施南渡;以第13旅、12旅为右路:第13旅担负渡河突击,第12旅为预备队,在大教至马湾实施强渡),而后,以主力迅速向陇海路突击,攻占新安、渑池,并相机夺取洛阳。以第38军和第22旅为右纵队,在茅津渡以东渡河,而后以一部向东奔袭张茅镇和观音堂车站,策应左纵队作战,其主力向西南发展,威迫陕县,并向西迂回大营车站,切断灵宝、陕县间敌人的联系,抗击牵制由陕西东援的敌人。以第9纵队为兵团第2梯队,尾第4纵队渡河,而后主力向东南发展,牵制郑州之敌西援。为了保障陈赓兵团胜利渡河,太岳军区以第23旅及各分区的基干武装,积极向临汾南北、同蒲沿线的敌人展开攻势,迷惑牵制敌人,配合主力行动。
5、 半小时突破黄河天险
陈谢集团选择的黄河渡口是孟津和潼关地段。这是黄河历史上的老渡口,原来是人来人往。自从抗战以来北岸成为解放区后,国民党封锁了渡口,长期不能正常摆渡通航,船只缺少。这里地势险峻,加上连日暴雨,河水猛涨,水流湍急。
陈赓得知后非常焦急,如果在河边耽搁时间,行动就难以保密。一旦南岸敌军发觉,增强防务,对我军渡河将非常不利。他派纵队情报科长到黄河边监视水情,并询问上游情况。当得知陕北没有下雨,黄河渡口水位很快就会下降,陈赓命令部队抓紧时间,准备强渡。
关于渡河,陈赓回忆道:我们渡河的地带是在三门峡左右,河水湍急,渡口很少,又值秋汛,水大浪高。对岸敌人筑有坚固的河防工事,又加强了警戒。他们不仅把渡船集中烧毁,驱使士兵日夜在河防工事中守备,而且强迫黄河南岸的居民组成河防队、听水队,有的地方甚至把狗都集中起来,随其士兵一齐巡逻,叫做“狗兵”。但是敌人的这些措施是挡不住决心打到外线去的人民军队的。
渡河是分左、右两个集团进行的。8月22日夜和23日拂晓,右集团在茅津渡以东,左集团在垣曲、济源间,先后发起了渡河作战。
左集团的指战员,机智地利用了黑夜和连天大雨,河水猛涨,浪大声喧,对岸看不见、听不清的机会,登舟起渡。在渡船将近对岸的时候,才发起了炮火轰击,巧妙地把偷渡和强渡结合起来,登上了对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