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解放军横扫千军的40大战役
1463200000049

第49章 鲁西南战役高明出色的军事行动(1)

1、 毛泽东决定把战争引向蒋占区

★作战时间 1947年6月30日至7月28日

★作战地区 山东省西南部菏泽、郓城、金乡、巨野、定陶、曹县地区

★作战目的

解放军 晋冀鲁豫野战军奉中央军委指示以主力部队强渡黄河,先在鲁西南地区歼敌军,而后向大别山进击,以达在鄂豫皖边界地区实施战略展开的目的。

国民党军 晋冀鲁豫野战军渡过黄河后,顾祝同急忙调兵增援鲁西南,企图阻止野战军南进,迫其在黄河边背水作战。

到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进行了整整一年。经过一年的战争,敌人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但是,无论在数量上或者装备上它都还占着优势。蒋介石还在继续获得美帝国主义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还有广大的统治区可供搜刮,以支持其军事进攻。

敌人对我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还在继续进行:集中了31个旅共20万人压在陕北战场上;集中了56个旅共40万人压在山东战场上。东北战场上的敌人虽已被迫采取“全面防御”,但也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兵力。

解放区的重要城市延安、临沂和张家口等地还沦陷在敌人手中。当时,从表面上看,可说是乌云依然弥漫天空,局势依然严重。但是,毛泽东高瞻远瞩,科学地分析了革命形势,指出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到来了。事实正是这样,经过一年来的军事较量。敌人被我军歼灭了正规军97个半旅,连同非正规军共110余万人,被迫把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而且重点进攻也遭到了挫折,成了强弩之末。敌军被我大量歼灭,总兵力已从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为370万人。

敌人进攻解放区的兵力,除了用于守备外,战略性的机动力量已经大大减少。在后方任守备的只有21个旅,且分布在新疆、甘肃、四川、西康等省。在湘、桂、黔、闽、浙、赣6个省的广大地区,只有一些地方保安部队维持秩序。国民党的后备力量已经快用完了。同时,在敌人统治区域的伟大的人民运动,已经蓬勃发展起来,迅速地遍及60多个大中城市,形成了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我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万人,发展到195万人,其中正规军发展到100多万人,可以全部用于机动作战,装备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我军虽然在数量上还劣于敌人。但机动兵力却占优势;在政治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总之,蒋介石无论是在军事上或政治上都打了败仗,“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而我军则在战争中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装备大为改善,士气极为旺盛,广大指战员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战略战术的本领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解放区在“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下胜利地进行着土地改革。我军的后方更加巩固了。

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中国人民最后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新的大革命高潮临近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基本上成熟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毛泽东及时抓住战机,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应等到敌人的进攻被完全粉碎,我军在数量上装备上都超过敌人之后再去展开战略进攻,而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不让敌人有喘息机会,立即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因而,毛泽东规定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毛泽东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决定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蒋管区,将中国革命推向新的高潮。

2、 秘密而周到的准备

1947年5月下旬刘邓野战军在结束了豫北反攻后,立即进行休整。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转入外线作战的要求,部队集中时间,进行了转入外线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思想方面,全军普遍进行了形势、任务和政策教育,使干部、战士认清中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大好形势。6月3日,野战军政治部颁发《关于目前形势与方针任务的报告大纲》。10日,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在安阳附近的石林镇召开各纵队首长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冶陶会议精神,讨论转入外线作战的各项准备事宜。

刘邓野战军已整装待发,但要做的事情还太多太多。刘伯承自石林会议后,他更加紧张地日以继夜操持着这场惊心动魄的军事行动。

实施中央突破,转入外线作战,首先要突破国民党部队的黄河防线,为此,在渡河作战前夕,刘伯承亲笔写出了一份详细的《敌前渡河战术指导》,指出晋冀鲁豫野战军这次渡河作战的前提是:

1.处于夏汛前的水势;

2.处于敌刘汝明部(曾累被我击败者)在南岸宽达300里的地带组织河防封锁状况之下;

3.处于南岸老解放区游击战争的有力掩护之下;

4.处于我早已准备了渡河器材的状况之下。

为使渡江作战真正做到万无一失,刘伯承要求参谋部情报处等部门广泛搜集情报,知己知彼,以稳中求快。还在具体部署上精心策划,考虑多种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据当年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军训处长杨国宇和参谋部情报处长柴成文等人回忆说:

就此情况,刘伯承指示部队:我军在敌前渡河的行动上,必须秘密而周到地准备,突然而果敢地实施;在渡河指挥上,南岸部队(包括地方武装及民兵)应背击河防之敌,以掩护我军主力渡河登陆。而我军主力应乘夜间黑暗,突然实行宽大正面的渡河,务期抓住敌人弱点,突破其纵深,再由敌侧背力求由南向北果敢兜击敌人,压迫敌人于河岸,各个歼灭敌人大部或一部。

这里所说的“秘密而周到的准备”,在当时的确是天衣无缝的。10多万正规军要渡过黄河作战,首先要击敌不意。这就需要高度的保密,同时还需要声东击西,转移敌方注意力,有关掩护性的军事行动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刘邓野战军南渡黄河,实施中央突破的重大战略任务,其准备工作也确实是不容易的,因为10多万人的大军要在汛期渡过滔滔黄河!

刘伯承本人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野战军接受任务后,全军为之振奋,立即进行渡河作战的准备。根据地的广大群众,也积极为部队的出征准备了大批的粮食、车辆和担架,奔赴前线。

3、 刘邓发布强渡黄河的命令

就在刘邓野战军为执行毛泽东的渡黄河的指示,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刘邓首长还在指挥室考虑从哪里突破黄河的问题。

从哪里突破黄河,是刘邓集中考虑的问题。李达参谋长回忆:“这时,我们司令部已经有了‘空中优势’,即情报处已经有了美军观察组从太行撤走时留下的通信设备,并培养了一批技术娴熟的报务员。敌军师以上部队来往的电讯,情报处几乎都能截获。他们甚至连敌军电台报务员的指法都很熟悉,只要一收听讯号,即能判断出是哪支部队的几号报务员拍发的。”(李达:《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通过截获敌军电报,我方把黄河南岸敌军部署摸得清清楚楚。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6月18日发布的《情字第1号通报》说:“黄河归故后,蒋军第4绥靖区刘汝明即抽调55师之74旅、181旅及68师之81旅、119旅共4旅之众,担任河防守备。自开封至东阿长达约500华里之防线,守备薄弱,有些地区只得进行游击防御。”刘汝明部是旧西北军,不是蒋介石嫡系。这些部队编制不完整,战斗力不强,让他们守黄河也是无精打采,在黄河南岸隔一里地修一个小地堡,还要让老百姓替他们站岗放哨。刘汝明本人住在郑州,根本不到前线去。就是蒋介石也没想到我军会出击,他仍把主力摆在鲁南,要与华野决战。当刘邓主力由安阳向鲁西南运动时,他却命令王仲廉由新乡向安阳反击,与我军走了个南辕北辙。

掌握了敌情,刘邓于6月20、26日连续发布强渡黄河,实施鲁西南战役的命令。决心以第1、2、3、6纵队从张秋镇(今河南台前县)至临濮集(今属山东鄄城)150公里地段上强渡黄河。首先消灭刘汝明集团的两个师,再求歼敌于运动中。

具体部署是:以冀鲁豫军区独立1旅先行秘密渡河,在戴庙至孙口段黄河南岸接应1纵渡河。1纵由魏山、张堂、林楼渡口渡河,会同独1旅歼灭郓城之敌。原在河南的独立2旅在旧城集至临濮集段接应6纵渡河,6纵由濮县东南的李家桥、于庄、大张村渡口渡河,会同独2旅歼灭鄄城之敌。2纵由孙口、林楼渡河,协助1纵作战。3纵为总预备队,视情况渡河扩大战果。

6月23日,刘邓率4个主力纵队由安阳地区向鲁西南秘密出动。为了保证渡河的秘密性和突然性,刘邓命令太行、冀南部队在豫北发起佯攻,以豫皖苏军区部队向开封以南出击,转移国民党军的视线。部队昼伏夜行,国民党军的飞机天天在黄河上方巡弋,却没有发现我军行动的踪迹。30日,刘邓指挥部到达寿张镇(今属山东阳谷),各部队也到达预定渡河地点。

4、 中国发生了“六三〇事件”

6月30日夜,正当豫北、豫皖苏两战场我军虚张声势、积极行动的时候,刘邓大军主力在东阿至范县横宽300里的地段上,突然发起了渡河作战。在南岸我预设部队的接应下,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我1、2、3、6纵四个纵队共12万大军,以偷渡与强渡相结合的战术,强渡黄河天险。

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的5个纵队也在津浦路泰安至临城一线,发动了攻势,有力地支援了他们的行动。敌人做梦也没料到解放军全线(分8个大的地段)猛扑过来,最快的仅5分钟就完成了强渡。动作如此突然勇猛,使他们惊慌失措,防不胜防,形成了处处薄弱、处处被突破的局面,很快全线就崩溃了。

刘邓大军如此迅速、全面地破坏了黄河防线,就连敌人也感到莫名其妙。在接下来的鲁西南战役中,晋冀鲁豫野战军俘虏了敌70师师长陈颐鼎、副师长罗哲东和55师副师长理明亚等高级军官,当解放军把这3名战俘解送北渡黄河时,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渡船行至河心,面对着几里宽的河面,罗哲东很是感慨,不禁发问道:“这么宽的河水,对面又有重兵把守,解放军到底是怎样过的河?”理明亚沮丧地说:“河防是我们55师把守的,也不知怎么的,解放军一下子就过了河,我们想顶也顶不住,只好撒腿就跑。唉!跑到郓城还是当了俘虏,打不过人家呀!”陈颐鼎长叹了一口气,插话道:“刘伯承将军真是天下奇才!他的一些打法,自古以来兵书战策上从未有过!”

国民党军黄河防线彻底崩溃后,晋冀鲁豫野战军各路人马乘胜长驱直入,势不可当,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连美帝国主义分子司徒雷登也惊呼:“中国发生了六三〇事件!”

想当初,蒋介石破坏中共晋冀鲁豫边区行政机构与国民党有关部门签订的关于修复黄河旧道及导黄归故的协议,提早于3月20日在花园口放水,吹嘘一个黄河天险就等于40万大军,足可困阻刘伯承于黄河北岸。不料为时仅仅3个月,蒋介石的这个所谓的40万大军便如此迅速地败倒在刘伯承、邓小平的脚下。

5、 突破黄河天险乘胜东进

国民党军自诩为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被突破,与刘邓野战军相配合的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在津浦路泰安至临城一线的攻势行动,严重地威胁着进攻山东之敌的左翼和后方。国民党军统帅部为堵住鲁西南这一缺口,拱卫战略要地徐州、郑州,一面令担任河防的刘汝明部整编第55、68师缩集郓城、菏泽死守,并从砀山调第153旅扼守定陶,以牵制刘邓野战军;一面从豫北、豫皖苏地区急调整编第32、第58、第66师,连同整编第70师组成第2兵团,由王敬久指挥,北上增援,企图逼迫刘邓野战军于郓城、菏泽狭小地区,背水作战。

刘邓根据上述敌情,决心将计就计,采取“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星火燎原》选编之九,第6页)的战法,乘敌援军主力尚未到达之际,首先攻歼郓城、定陶诸敌,而后集中兵力歼灭来援之敌王敬久兵团于运动中。

据此部署,第1纵队于7月3日至6日肃清郓城外围之敌,7日发起总攻,激战至次日拂晓,全歼敌守军整编第55师师部及2个旅,俘敌中将副师长理明亚,战役首战告捷。9日,第6纵队肃清定陶外围之敌,10日发起总攻,迅速全歼敌守军整编第63师之第153旅。

刘邓野战军控制了北起黄河的鄄城、郓城,南达陇海路的定陶、曹县之间的广阔战场,完全处于主动地位,使敌人企图迫使刘邓野战军背水作战的计划彻底失败。

在刘邓野战军歼灭郓城、定陶之敌时,敌王敬久兵团的整编第70、整编第32、整编第66师及整编第58师分散布置在金乡至六营集的百余里的地段上,形成一条南北向的长蛇阵。

刘邓根据军委的指示,决心乘王敬久兵团主力布置分散之机,实施分割包围,各个歼灭。以第1纵队进至巨野东南地区,切断敌整编第70、第32、第66师之间的联系;以第6纵队经张凤集向东,一部切断敌整编第32、第66师的联系,主力协同第1纵队围攻六营集之敌;第2、第3纵队分由曹县、汶上集地区插向谢家集、羊山集,割歼整编第66师;以晋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2旅,进至万福河地区,阻击可能由金乡北援之敌。

根据这一部署,各纵队遂以远距离奔袭的动作,于13日拂晓迅速到达指定位置,将敌3个师分割包围,敌发觉自己被割裂后,阵势大乱,独山集之敌慌忙逃向六营集。14日晨,第1、第6纵队将整编第70师1个半旅及由独山集北上的整编第32师1个旅包围于六营集;这时,第2、第3纵队在歼灭整编第66师一部于谢家集后,完成了对羊山集第66师主力的包围。

六营集是一个只有几百户居民的小集镇,刘邓判断,敌两个整编师部和两个半旅缩集该镇,固守困难。于是采用“围三阙一”的打法(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星火燎原》选编之九,第6页),网开一面,虚留生路,布下了一个口袋阵。14日晚,第6纵队由西向东对六营集之敌发起猛烈攻击,敌人纷纷夺路东逃,钻进了解放军预设的“口袋”阵内。歼敌两个整编师师部和两个半旅,敌整编第70师中将师长陈颐鼎、少将副师长罗哲东被俘,六营集战斗胜利结束。

6、 郓城战斗中突破口上的英雄

郓城,砖质城墙,高7米,宽3米,四面各有一个“扭头门”;城墙下面有一道3~5米宽,2~3米深的护城壕,守敌为整编第55师,下属第29、第74旅共1万余人;配备有各种火炮百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