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解放军横扫千军的40大战役
1463200000016

第16章 中原突围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4)

据中原军区1946年1月15日所制《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10日)中原军区现有人员、武器、马匹统计》(注:原件现存湖北省档案馆。)中称:

中原军区直属队1691人,第1纵队12374人(注:原统计有误,应为13374人),其中:纵队直属队1348人,第1旅4291人,第2旅4725人,第3旅3010人;第2纵队15173人,其中:纵队直属队933人,第13旅4207人,第14旅3106人,第15旅4002人,第359旅2925人;江汉军区14062人,其中直属队985人,独立第1旅3868人,襄南分区2748人,襄北分区1626人,襄中分区洪山区4835人;鄂东军区9665人,其中直属队1860人,独立第2旅4004人,鄂东分区1815人,罗礼应指挥部492人,罗礼经光指挥部1494人;河南军区7508人;豫东南分区724人(区乡武装均未列入),总计6.1197万人。(注:应为6.2197万人)。除去突围前复员近1万人(注:据1946年4月19日“郑李”电称:复员者达8000人,准备复员到1万人);根据国共双方签订的《汉口协议》,以火车北运伤病员、眷属及随车医护人员1000余人,因国民党方面无理阻挠,实际抵达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有740余人;留原地坚持斗争的江汉支队1000人(后于8月上旬才奉命转战襄西),河南军区留下的豫鄂边独立游击支队600人;加上利用各种合法手段转移到其他解放区的以及在数次自卫战斗中阵亡的人员,等等,实际上参加突围的总兵力约为5万人。

这约5万人的分布情况是:北路突围部队1.5万余人,(其中:第2纵队13旅、15旅45团及中原局、中原军区直属机关7900人,第359旅和干部旅8000余人);南路突围部队1.3万余人,(其中:第1纵队9000余人,第2纵队第15旅4000余人);第1纵队第1旅7000人;江汉军区部队6000余人;鄂东独2旅6000余人;河南军区部队2000余人。

突出重围后到达党中央命令就地分散开创新根据地的地域时,各路部队的兵力保存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其基本事实是:鄂东独2旅于7月17日到达岳(西)太(湖)边境的冶溪河地区后,“伤亡约100人,唯非战斗减员较大,总数约500人”(注:吴忠诚、张体学、熊作芳致中共中央及中原局、华中局电,1946年7月16日。),全旅保存的兵力为5500人;第1纵队第1旅伤亡300人,非战斗减员1700人,以“还是1个旅,5000人”的兵力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连上级交给该旅代管的干部大队100余人,也无一掉队”(注:《铁流千里》第10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北路突围部队中,中原军区机关直属队、第2纵队第13旅,第15旅45团,战斗和非战斗减员2100人,保存兵力5800人左右。北路的另一部干部旅和359旅完成战略转移任务后,战斗和非战斗减员约1700人,保存6500余人。

南路突围部队完成突围任务后,第1纵队机关和第2、第3旅战斗和非战斗减员约800人,保存的兵力约8200人(注:王树声、刘子久、张才千致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电,1946年8月1日。)。南路突围的另一部15旅(欠45团)3000余人,到达鄂西北时损失了七八百人,保存人数为2500人左右。

河南、江汉军区部队在突围中损失很小,河南军区部队在完成突围任务后,“进入豫陕地区打游击,共2000人”(注:黄林、张水泉致中央军委电,1946年8月1日。);江汉军区部队进抵镇坪牛头店时,保存的兵力“约有6000人”(注:罗厚福、文敏生致中共中央原局电,1946年7月31日。)。

综上所述,在中原突围战役结束时,中原军区部队保存的总兵力约4万人,占参加突围战役总人数的83%左右;战斗伤亡和非战斗减员8000人左右,约占突围战役中总人数的17%。

此外,在非战斗减员人数中,包含有经组织批准,在突围战役过程中化装转移到各解放区和沿途留下以及掉队后在各地隐蔽下来的人员近千人。如果在保存的总人数中再加上这一部分,那么,中原军区部队在突围战役结束时保存的有生力量,则占参加突围战役总人数的85%以上。

据此,我们可以说中原军区部队的突围战役是胜利了。

而在整个中原突围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直接用于包围和进攻中原军区部队的有11个整编师25个旅共28.8万人,加上在东线还部署有整编第58师新10、新11旅2.5万人,作为进攻中原解放区的机动兵力,再加上参与堵截中原突围部队的胡宗南部5万余人,国民党投入围追堵截中原军区部队的总兵力达15个整编师32个旅,共36万余人。中原军区部队将如此众多的蒋军成功地牵制在自己的周围,这就大大支援了其他解放区军民做好反击蒋军进攻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突围战役中,中原军区部队不仅成功地牵制了大量蒋军,而且还歼灭了蒋军的有生力量。在35天的突围战役中,中原军区部队发扬了我军“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向敌人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面对7倍于己且装备精良之强敌,英勇奋战,转战数千里,给敌以重大杀伤。

据统计,在100余次的主要战斗中,共毙伤俘敌1万余人(含敌正规军5090人)。各路突围部队歼敌的具体情况是:北路第2纵队13旅、15旅45团、359旅及干部旅,自突破平汉路至黑山镇共作战30次,歼敌近4700人;南路第1纵队(欠第1旅)及第15旅(欠45团)自晏家河出发至合峪集共作战21次,歼敌2400余人;第1旅自白雀园出发至突破津浦路共作战23次,歼敌近1100人;江汉军区部队自流水沟至牛头店共作战8次,歼敌600余人;鄂东独立第2旅自佛塔山至五河镇作战11次,歼敌近700人;河南军区部队自庙湾至轱辘沟共作战8次,歼敌近600人;留下坚持斗争的豫鄂边独立游击支队和江汉支队主要战斗有3次,计歼敌100余人。

中原军区部队在突围战役中,取得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自损8000、歼敌1万的辉煌战绩,打击了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嚣张气焰。

9、 盘点

此役共歼敌1万余人。这一战役牵制了国民党军30多万人,使其不能长驱直入进攻我华北、华东解放区,从而为我部署巩固华北、争取东北的战略全局,完成由民族解放战争向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争取了最宝贵的时间。其后中原解放军突出重围,转入外线作战,执行战略牵制任务,历经5省,转战两年,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的战略部署。它调动了程潜、刘峙、胡宗南三部力量,又先后牵制了国民党军32个整编旅,迫使蒋介石、胡宗南推迟了进攻华北、进攻延安的时间,从而为内线兄弟部队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夺取自卫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起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1946年9月12日《解放日报》为中原突围、苏中战役、陇海线大捷发表的《蒋军必败》社论指出:“这三个胜利,对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

中原突围是党史、军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党中央、毛主席在中国革命重大转折关头的英明战略决策,是中原解放军执行战略转移任务,粉碎国民党妄图聚歼我中原解放军主力、制造新的“皖南事变”阴谋的重大胜利。

1946年10月1日,毛泽东在《三个月总结》中评价中原突围说:“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建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

1947年1月,刘少奇在关于中原问题的讲话中曾说,中原坚持与中原突围起的战略作用,不比到华北编几个纵队、打几个胜仗的作用小。

同年5月28日党中央致中原部队的慰问电说:“我中原各部在极端困难条件之下,执行中央战略意图,坚持游击战争,曾经牵制了蒋介石正规军30个旅以上,使我华北华中主力渡过蒋介石进攻的最困难时期,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所有参加这一英勇斗争的指战员均为全国人民所敬佩。”

1947年11月,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后,陈毅在淮阳对原新四军第5师部分干部讲话时说,中原部队牵制蒋介石30万主力部队达十几个月之久,这就为华北的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和华东的七战七捷,创造了有利条件。我敢说,如果没有中原部队的战略牵制,那就可能没有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和华东七战七捷的胜利。中原部队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完成了战略牵制任务,对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对配合各个解放区作战,对党的革命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