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蒋介石拟“肃清”中原共军
★作战时间 1946年6月27日至7月30日
★作战地区 河南、湖北、陕西边境及湖北、河南、安徽边境
★作战目的
解放军 为中原军区争取主动,在敌发动全面进攻前进行突围。
国民党军 蒋介石于1946年6月下旬撕毁停战协议,调集30万重兵对我中原军区部队进行包围,准备于7月1日发动全面进攻,企图一举歼灭我中原部队。
解放战争中共中原区由江汉、鄂东、河南三块根据地组成。这里北接华北,东连华东,南通湖广,西抵川陕,扼长江中游,控制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北平至广州铁路中段,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1944年春夏之季,侵华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至越南交通线,将国民党的军队打得退往大西北和大西南内地,中共军队由陕甘宁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出动,进入河南和挺进粤赣湘边。1945年9月3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中共为避免国共内战爆发后,王震120师359旅,王树声129师3个支队和冀鲁豫军区,挺进黄泛区西的杨勇115师教3旅第8团等部队被国民党军各个击破,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迅速向李先念新四军第5师创建的比较稳固的根据地集结。
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的“向南防御、向北发展”战略方针,李先念、王树声、王震等部的作战任务,系牵制国民党军1、5、6战区几十万军队于中原地区,以利八路军、新四军阻击蒋军深入华北,掩护中共军主力在东北战略的展开。
为此,中共中央于10月下旬将鄂豫皖中央分局,升格为中共中央中原局,郑位三代理书记,李先念为副书记。组建中原军区,李先念任司令员,郑位三任政治委员,王树声、王震任副司令员。除辖河南、江汉和鄂东2个二级军区外,将主力编成两个野战纵队,另3个独立旅和359旅。
部队整编后的中原军区在桐柏山区的发展,引起国民党当局的高度重视。蒋介石调兵遣将,命令第5、第6战区于11月内“肃清”中原共军。在北面,第5战区司令刘峙调第69、第41、第47军的8个师从舞阳、方城、南阳、确山一线向南推进;在南面,第6战区司令程潜调第59、第75、第77军的6个师自汉阳、应城、钟祥一线北上,企图南北夹击,把中原我军压缩在桐柏山区消灭掉。
为了争取主动,中原军区于11月9日开始了桐柏战役第二阶段的行动。初战攻占枣阳县城,俘敌300余人,缴获一批武器。以后的战事就不顺利了。王恩茂在12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向我进攻之敌其8个军、20个师以上,我们处于敌人包围之中。为了回旋作战,跳到敌人包围之外去打击敌人,创造新阵地,军区首长决心实行战役转移,不在现有地区恋战,准备转移到路区淮南地区。”(《王恩茂日记》)
党中央对中原我军的命运极为关注。12月19日,郑位三、李先念、王震联名请示中央:“配合华北确为重要,但以莫大伤亡减员,再坚持时间,确有不利。因此,提议主力靠拢军部(在淮北的新四军军部——作者注),此地留五千到一万人的(部队坚持)游击战争。”(《中原突围史》第1章)
中央考虑了中原局的请求,20日刘少奇复电郑李,先说中央正与国民党方面谈判,有停战的希望,因此希望中原军区部队的转移最好能在一个月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你们部队集中既不能消灭敌人,则不如分散坚持有利。但分散坚持则不需如此多的主力部队和干部。因此中央同意你们的主力向东转移到军部地区,留一部主力多带电台,配合地方游击队分散坚持鄂豫地区。望你们即作这种准备。”
关于转移问题,中原军区内部意见不一。郑位三、李先念不愿离开根据地,愿意留下坚持。王树声、戴季英于1946年1月1日、2日向中央连发两电,表示北上冀鲁豫要过几个渡口,不好通过,建议先南下大别山,再向皖东转移。王震于12月30日对王恩茂等领导干部交代:359旅准备转移到新四军军部地区,然后到东北与后续部队(指已在东北的刘转连、晏福生部)会合,如不可能,就送干部到东北去。
议论的最后结果是:1纵转移,2纵的13、14、15旅和359旅留下坚持,但359旅的多数干部也转移。考虑到部队的稳定,在未行动前,暂时不向团以下干部传达。(《王恩茂日记》)
1946年1月4日,359旅部队占领湖北礼山县政府驻地宣化店。这是个商业码头形成的集镇,没有城墙,经济状况是这一带比较好的。随后,郑、李率中原局机关驻到了这里。1月8日,中原军区的1纵、2纵在光山、经扶(今河南新县)以西的鄂豫边界会师。除在桐柏山区还保留了一部分部队坚持外,中原部队主力完成了向大别山区转移的任务,暂时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困。
李先念回忆:“如果不是为了牵制敌人,当我们结束了桐柏战役后,部队一直向东走,最多五天就可以到达苏皖解放区。那时候跟在我们后面的国民党部队只有一个军,打过去毫无问题。”(李先念:《要正确评价中原突围》)但是中原部队没有走,而是留下来继续坚持。因为国共双方的和谈取得了进展,即将签署停战协定。1月8日中原局致电中央:“由于停战最近有很大可能,又由于以部分主力到华北、华东三条路线没把握走通,我们已决定全部留原地坚持。大部分散游击,暂时集结4个旅作游击性的运动战。”刘少奇次日复电:“停战谈判已有结果,命令可能在日内下达。如果中途不发生大的变化,和平新阶段可能从此开始。但你们仍须准备国民党中途变卦,继续战争。你们停止东进、北上的计划,在原地坚持是对的。望你们在最近一星期内计划控制较大的地区及若干城镇,以便在停战时刻到后,你们有较大地区立足及生存。”(任质斌:《关于中原突围的几个问题》)
1月10日停战令下达后,国民党军还是没有停止行动。后面追来的部队迅速在我军外围展开,敌第47军抢在停火时限之前抢占了光山县城,对中原我军形成包围态势。虽然和平暂时实现,但是中原部队负担着牵制国民党大军的任务,一直处于严重的压力之下。任质斌同志回忆这段转移过程的情况时说:“三大主力会师后,进行了湖阳、双沟、祁仪等较大战斗。由于这几次作战没有达到全歼犯我之敌的预期目的,国民党军队气焰嚣张,步步向我紧逼,使我根据地逐渐缩小,财政日益困难。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中央曾同意中原部队主力实行战略转移,以大部主力去皖东。中原军区当时确定,王树声部3个旅、359旅转移到皖东去,与新四军2师会合。同时由王震、周志坚同志和我带第13旅护送,能回则回,不能回也留在皖东。5师的其余部队由先念同志和位老、陈大姐(陈少敏)率领留在中原地区坚持。我们到了平汉路东,刚打下了光山,党中央发来了1946年1月10日的停战令,说国共两党签订了就地停战的协定。于是,先念、位老发电报给我们,要我们到宣化店开中原局会议。在会上,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不走了。其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执行中央的命令,一方面是舍不得离开老根据地。”(任质斌:《关于中原突围的几个问题》)
2、 中原部队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1946年1月13日,国共双方停战令生效。在国内各战场上枪炮声暂时停止,北方的晋冀鲁豫、山东和华中解放区得到一段休养生息的时期,但中原解放区却处在国民党军的四面包围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1月初中原军区部队由桐柏山区向平汉路以东转移时,国民党军前堵后追,将我军压缩在河南光山、罗山、经扶(今新县)和湖北礼山(今大悟)四县交界的宣化店、白雀园、郭家河地区。方圆不过百里,人口仅40余万,经济落后,地瘠人贫。短短4个月,中原解放区的面积缩小到仅为抗战胜利时的十分之一,中原局机关、军区部队和后方家属,一下涌过来六七万人,粮食、给养很快陷入困境。
中原解放区被国民党军队四面包围。北面,47军驻河南罗山,48军驻商城;平汉路沿线,41军驻确山,66军驻信阳,75军驻湖北广水;南面,72军驻麻城。总兵力超过20万。停战令下达后,国民党军仍不断蚕食解放区,卡住交通要道,对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他们盘算:如此下去,不用打仗,李先念的部队很快就会饿死、困死。
情况的确是相当严重。1月14日,郑李急电报告中央:数万人处在四县间狭小地区,“财政给养有朝不保夕之苦”。请求中央帮助解决财政困难,或让他们向东转移。17日中央军委复电指示:“你们的处境是艰苦的,一切计划要放在克服困难、长期坚持斗争的基础上,不要过多寄托在停战和平的希望上。要放在坚持独立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不要过分放在希望外援上。停战命令公布后,斗争形势将更复杂。一方面要进行合法斗争,开展和平民主的政治攻势,瓦解对方的内战阴谋;一方面又要随时提高警惕,坚持自卫原则,防止与打击对方的突然袭击。”(《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走又走不了,打又不能打,郑李对所处的局面非常苦恼。
中共中央非常关注中原部队的命运,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周恩来、叶剑英督促下,军调部成立驻汉口的第9执行小组,专门解决中原我军的生存问题。23日,在第9执行小组的斡旋下,王震代表中原我军与国民党军代表宋瑞珂等人在罗山举行谈判,达成《罗山协议》。规定“双方军队停留于现在各自所在地区”,中原我军“得在所驻地区运输给养”,国民党军同意“不阻挠或干涉此种运输行动”。
可以运输,但又没钱买粮。为了向中央反映情况,中原局委托任质斌于2月初经汉口、北平辗转飞往延安,向中央汇报中原部队的财政困难等问题。刘少奇、任弼时听取了汇报,答应要晋冀鲁豫、山东等解放区帮助中原解决给养所需钱款,但要求中原复员2万人,精兵简政。(《中原突围纪事》)
粮食是维持军队生存的基本条件。在中国以往的战争史中,因缺乏粮食而导致军队崩溃瓦解的例子很多。中原部队是3支部队组合而成,本来就不太巩固,各部队因缺粮而自谋出路,使根据地内部产生了一些混乱。
3月13日中原局又向中央告急:“停战后50天来,我主力5万余人驻路东罗(山)礼(山)经(扶)光(山)四县边境纵横百余华里的狭窄地区,粮食全靠借本地富户之余粮和进行预征。今年上半年以一年田赋计算,得370万斤,至2月20日已用尽。现每保的平均负担在2万斤米以上。部队有1万6千人已全无粮吃,其他几万人至多只能经一星期至9天。”“我在路西之信阳南部及安陆、应山地区尚可筹得60万斤以上,但因国民党之封锁,无法运至路东。这个狭小地区已处军民交困的状态,不能再筹借了。买米尚可能维持1个至2个月,但无钱购买。”
国民党就是想用围困的方法扼杀中原我军,这一点毛泽东看得很清楚。3月王震飞到延安汇报工作,请示行动方针,毛泽东对他说:蒋介石对待我们的原则是“能消灭的则坚决消灭之,现在不能消灭的则准备条件将来消灭之”。毛泽东要求中原部队继续完成牵制国民党军队的战略任务,并要准备做出重大牺牲,即使是全军覆没,也要保障全局战略的胜利。(王震:《李先念与中原突围》)
为了维持中原部队的生存,周恩来在重庆与国民党方面协商:由晋察冀、太行、山东解放区出粮食2万吨卖给国民党北平、太原、新乡、济南等地粮食管理处,变换成现金,然后由我方在武汉购买粮食,全部运给5师,并由董必武同志专程去汉口办理此事。
中共中央尽最大努力救济中原部队。晋察冀、太行、山东各解放区大量筹措粮食,3月30日董必武代表中央到宣化店慰问中原干部战士,带来各解放区支援的粮款法币3亿元。到4月中旬,中原解放区先后共收到来自各方面的救济款8亿元法币,可供部队两个月的生活费,暂时缓解了中原部队的燃眉之急。遵照中央指示,中原部队开始大量复员精简干部和战士,总数达8000余人。
1946年5月,蒋介石加紧了围困中原我军的行动。负责指挥的是国民党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根据所得情报,他认为李先念部有向东北方向突围,到山东会合新四军的可能,企图在我军行动之前,先发制人,将中原我军消灭在宣化店地区。他派副参谋长韩文元专程到驻马店和汉口,与武汉行营主任程潜、第6、第8绥靖区主任协商,准备采取联合军事行动。
围困中原我军的国民党部队已经增加到12个军、21个师,约30万人,比我军多5倍。特别在平汉、津浦沿线加强兵力,切断我军向东、向北的交通要道。(胡临聪:《蒋介石破坏和平进攻豫鄂解放区经过》,载《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中共中央识破了国民党的阴谋,于4月29日发表声明,“郑重要求国民党当局立即采取一切有效办法,负责制止这一重大流血阴谋的实现,并迅速允许李部安全转移与复员”。(《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
为制止中原内战,在周恩来再三要求下,马歇尔同意“三人小组”派代表前往宣化店调处。5月8日,周恩来与“三人小组”美蒋方面的代表到达宣化店,听取李先念的汇报。李先念揭露了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的围困罪行,国民党代表被迫答应停止军事行动,允许我方干部、家属、伤员乘火车转移到北方解放区,由军调部第32小组在宣化店监督执行。在中原军区举行的欢迎大会上,周恩来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使中原干部们感受到了党中央的关怀。皮定均在日记中激动地写道:“周副主席你来了,你辛苦地奔走在和平的战场,你给我们带来了兴奋和希望!”
周恩来在宣化店听取了郑李的汇报,与他们商量了中原部队的突围、复员和转移人员计划。他明确告诉郑李:虽然和平尚有希望,但内战看来不可避免。这次前来只能暂时缓解一下紧张局势,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
周恩来走后,郑位三向干部们传达了中央指示精神,指出中原的任务是进行反内战准备,同时注意“熬”和争取合法转移。前者为第一,后者为第二;如果内战打起来,中原的出路一是分散打游击,二是与主力会合。(《王恩茂日记》)
3、 中原军区慎择突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