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解放军横扫千军的40大战役
1463200000114

第114章 广东战役解放战争史上极其重要的篇章(1)

1、 蒋军防守广东的部署

★作战时间 1949年10月2日至11月4日

★作战地区 广东省乐昌至广州铁路沿线及阳春、阳江地区

★作战目的

解放军 我进军广东之第4兵团(陈赓)、第15兵团(邓华),先第四野战军主力向广东挺进,以尽先解放广东断敌退路,为合围白崇禧集团创造条件。两兵团统一由陈赓指挥,分3路向广东进军。

国民党军 当我解放大军向中南推进之际,敌国防部令广东余汉谋集团“巩固粤北,确保广州”,并策应白崇禧集团在湖南作战。余集团约7个军在韶关至广州段布设四道防线,并在潮汕和湛江地区集结机动兵力,以策应广州作战。

1949年初,蒋介石任命薛岳为广东省政府主席,余汉谋为广州绥靖公署主任。4月下旬,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国民党政府南迁广州。

7、8月间,解放军第4、第二野战军布阵湘、赣,第三野战军南下福建,广州岌岌可危。8月23日,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召集两广军政首脑余汉谋、薛岳、陈济棠、白崇禧等人,商讨对策,并将余汉谋的广州绥靖公署改称华南军政长官公署,赋予余汉谋统一指挥广东境内陆、海、空军的权力,要求他与白崇禧主力配合,“巩固粤北,确保广州”。

这时,广东全境计有国民党正规军刘安琪第21兵团(辖第32、第50军)、沈发藻第13兵团(辖第23、海军第4军区、5个保安师、5个纵队、虎门要塞司令部、海南警备司令部、广州卫戍司令部、广州保警部队、税警部队、盐护部队、交警部队等特种兵及地方部队4万余人。这些部队,看起来数目不少,但吃饭的多,管用的少,而且刘安琪、胡琏等蒋系中央军,余汉谋是指挥不动的。于是,余汉谋首先把他自己的旧部布置在湛江、肇庆、海南等地,第70军)、胡琏第12兵团(辖第10、第18军)及第39、第62、第63、第64、第109军共11个军31个师,12.5万人。另有空军第1军、以图万不得已时,退至湛江,以海南为基地,雷州半岛为外围,坐观时局,据守待变。

9月7日,蒋介石由重庆电示参谋总长顾祝同,重申他的守粤方针:“应集中现有驻粤兵力,保卫广州革命根据地,为目前剿共军事革命战略之最高指导原则,如有余力,则可扩大范围,以期保卫华南,万不可再蹈保卫长江全线,而放弃京沪重地,以致江防部队,几遭全部被歼之覆辙。”蒋介石强调:“对现驻粤中之第50、第39、第63、第109军之建制,切莫再分割使用,以免陷于被动,为匪各个击破,今后一切部署,均应准此原则实施,切莫举棋不定,俾确保革命基地。”(《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5部,《戡乱》第6册,《戡乱后期》(上册),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9年版,第357页)

根据这一指令,余汉谋又作了一些调整。至9月底,广东国民党军布防的具体情况是:第39、第63军于乐昌、曲江、南雄一带组成第一道防线;第23、第50军和第70军于英德、翁源一带组成第二道防线;第32军和第109军于广州外围的花县、从化、河源、增城、博罗、惠阳一带组成第三道防线;第10军和第18军布防于潮汕,相机增援广州;第62军和第64军布防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保护后撤道路;其余各特种兵及地方部队均驻防于辖区。余汉谋的打算是,争取稳住粤汉铁路的广州至曲江(今韶关市)一线,控制由湖南、江西入粤的交通要道,阻止解放军进军广东,如果一旦顶不住,则撤往雷州半岛、海南岛或广西。

2、 大迂回大包围作战方针的确立

解放广东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早已明确赋予第四野战军的任务,但形成具体的作战方案则经历了一个过程。

1949年5月至7月上旬,军委在给四野的一系列电报中,就进军广东问题曾作了多次指示。

宜沙、湘赣战役将要结束之际,毛泽东对解决广东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考虑。7月16日,他电示林彪、邓子恢等四野指挥员,在作出以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追歼白崇禧部的整体部署的同时,指出:“广东只有残破不全之敌军四万余人,而我则有超过四万人之游击部队,只需要两个军加上曾生两个小师即够解决广东问题,至多派3个军加上曾生部即完全够用,不需要派出更多兵力。”

但是,在第二天给林、邓等人的补充电中,毛泽东又对进军广东提出新的意见:“陈赓3个军、15兵团两个军统由陈赓率领经赣州、南雄、始兴南进,准备以3个月时间占领广州,然后15兵团两个军协同华南分局所部武装力量及曾生纵队负责经营广东全省。”

对中央军委的上述意见,第四野战军表示:“同意17日电示,当遵照该指示指导而后行动”(1949年7月19日林彪、邓子恢、肖克、赵尔陆致中央军委并刘伯承等人的电报)。

刘伯承、张际春、李达等人也于18日致电中央军委:经讨论后完全同意中央军委17日电部署。“第一,从战略上,陈赓一路由江西出广东经广西并出云南的迂回兜击,在现时全国敌弱我强及双方分布态势下极为必要。第二,在白匪与其两侧之匪分离而不退广东的情况下,如此可以协取广东,早得广东就势出广西,迂回白匪右侧背,而与我北路军协同作战役的钳形机动,使白匪无法节节抵抗逃出合围。第三,陈赓就现态势下南下广东极为顺手,既可避免与湘西友军交叉运动摩擦,且又减少粮食与道路的困难,并便于四个军立刻在吉安、安福地区集合待命。”

至此,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最终确立。

3、 赣州会议讨论解放广东的作战计划

8月至9月初,准备参加广东作战的第4、第15兵团和四野其他兵团一样,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暑期休整,先后开展了恢复体力,突击治疗病员,部队轻装,进行山地、河川战斗的战术训练等工作,并广泛进行了进军广东的政治动员和尊重地方党委、游击队及遵守城市政策等教育活动。经过这次休整,各部队完成了北方部队初到南方后,在思想上、组织上、战术技术上等一系列的重大转变,为南下广东追歼残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此期间,中共中央进一步完善了解放两广的战略部署。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新的华南分局,任命叶剑英为第一书记,张云逸为第二书记。华南分局隶属华中局领导,负责解放广东及经营两广的工作。8月9日,叶剑英离开北平南下,经武汉、九江、南昌等地,于9月3日到达江西赣州。根据毛泽东的指令,叶剑英将要在这里召开一次“商筹全局”的重要会议。

9月7日,叶剑英在赣州召开作战会议,与陈、邓两兵团首长共同制订了解放广东的作战计划。

此前,叶剑英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和北平市长,他是广东籍,又有接管北平市的经验,这是中央派他到广东工作的重要原因。

会上,叶剑英传达了中央指示,以及在武汉与林彪商讨的作战预案,经过周密研究,8日与陈赓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和林彪、邓子恢:

作战方案:

一、如敌扼守曲江、英德之线顽抗时,4兵团除以一部由铁道西迂回敌之左侧外;主力沿粤汉路及东西两侧并进。15兵团由三南插至英德或以北断敌归路,求得歼灭敌之4个军。以两广纵队经惠阳向南迂回,并相机占领惠州。视情况必要时,以一个军加强之。

二、如敌集中主力退守广州、虎门时,我决以4兵团沿粤汉路南下,进至广州以北、以西,15兵团进至广州以东,两广纵队则插至广州以南,截断广州、虎门之间联系,合力聚歼广州之敌。华南分局部队仍监视与钳制潮汕之敌。

三、由赣州经曲江、翁源、从化至广州,及由南康经龙南、和平、河源至广州之两条公路干线,由4、15兵团工兵部队分工抢修,以利交通。

4、 陈赓的三路分兵部署

9月13日,按照四野总部的部署,衡宝战役打响了,西路军13兵团先后解放了沅陵、泸溪、溆浦、辰溪、怀化等地,突破了敌“湘粤联合防线”的北段,中路军12兵团又紧紧牵住了白崇禧集团的主力。

与此同时,东路军第4兵团第13、第14、第15军,第15兵团第43、第44军和两广纵队,也相继抵达各集结地点。于是,9月28日,叶剑英、陈赓联名签发了《广州外围作战命令》,决定将东路军22万人分为右、左、南3路军,执行解放广东的任务。右路军由第4兵团的3个军共12万人组成;左路军由第15兵团的2个军共8万人组成;南路军由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粤中纵队共2万人组成。命令规定:

第一、以4兵团为右路军,于9月30日起,先后自桂东、上犹、南雄、始兴地区分路出发,顺路扫歼汝城、乐昌、仁化之敌。如敌扼守曲江、英德、翁源地区,除14军主力沿北江西岸经英德、清远地区直插三水,截断广州敌西退道路外,兵团主力于10月9日拂晓开始从东、西、南三面攻歼曲江之敌,然后迅速南下,协同15兵团(缺48军)歼灭英、翁地区之敌,而后直迫广州。如敌不守曲、英、翁地区,则迅速协同15兵团,于10月20日进至三水、高塘圩、归龙市之线,形成对广州西北面之包围。

第二、以15兵团为左路军,于10月1日自南康、信丰地区出发,10月8日进至翁源以东地区,依情况出英德南北之线。如英德敌坚守,则协同右路军合歼之。如敌南撤,则协同右路军迅速南下,于10月30日进至龙眼洞、车陂之线,形成对广州东北及东面之包围。

第三、以两广纵队、粤赣湘纵队、粤中纵队组成南路军,由曾、雷、林(平)统一指挥。两广纵队于10月10日自和平地区出发,粤赣湘纵队自龙川和粤中纵队自高明地区出发,于10月20日前进至东莞,冲破顺德、佛山之线,截断广州敌南退道路,等待主力部队歼之。

29日,陈赓、郭天民、刘志坚将进攻广州的部署上报中央军委并四野、二野首长。10月1日,军委批准了这个部署计划。进攻广州的命令向部队下达后,正好传来人民政协会议闭幕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

这个喜讯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指战员。陈赓司令员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高级干部会议上立下铿锵有力的誓言:“我们一定要百分之百地完成中央人民政府所给我们的一切任务。”各部队官兵更是群情激昂,纷纷表示决心,一定要用战斗的胜利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献礼。(穆欣著:《南线巡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3年11月版,第81页,第117页)

5、 走过胸膛山的“天下能手”

根据作战命令,第4兵团经赣南大庾(今大余)、湘南汝城一线,进击粤北的东昌、曲江之敌。

为完成任务,部队需要跨越横亘在湘、赣、粤桂四省交界处的五岭山脉。五岭山脉蜿蜒起伏,山势雄伟,是中国南方最险峻的山脉之一。部队经过五岭山脉所遇到的艰辛困苦,并不亚于一场激烈的战斗。4兵团随军记者穆欣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除劈开万山重叠的粤赣公路稍好走些,所有的道路都是艰险的。右路大军从湘赣交界处通过,经过五岭的顶峰之一——胸膛山。当地居民有一首形容它的歌谣:‘路过胸膛山,离天三尺三,人过须低头,马过须摘鞍。’某团通过大庾岭主峰之一的岭子坳,团的参谋长祁大海亲自观察道路,带领爆破组,用炸药开辟道路。中路大军爬过的另一座高峰观音山,向来传说是很可怕的瘴气地带,战士们预先都喝了酒,吃了大蒜,戴着口罩走过去。”

“在数百里的大山中,白天常是茫茫一片,分不清是雨是雾。蜿蜒伸展在峭岩陡壁下面的道路,常是只有一尺来宽的羊肠小道,人行其间,仰望不见山顶;只见迷蒙的山雾下,摇曳着残败的衰草,小径下边则是满山翠色。有时候,道路由古树参天的森林里穿过,在山底下人们还热得汗流浃背,而在这些原始的森林里,却冷风飕飕地如临严冬。就是在这些人迹罕到的荒山深林中,南下大军的千军万马,川流不息地通过。在英雄的行列里,响着一片欣快的歌声。”

“爬上岭子坳的某部一个团,经过一天跋涉到达目的地,只见三间茅屋,部队只得露营。当时天上阴云密布,冷风吹得树林沙沙作响,前一天刚下过雨,地下很潮湿,小山沟里水还在流着。团的政治处发出指示:‘露营中要高度注意群众纪律,棚要搭在山坡上避风处和少潮湿的地方,铺厚草,顶盖好,干部负责检查,半夜起来给战士盖被子……’后半夜又落了雨,雨和沁人心肺的寒冷,使战士们翻身起来烧起夜火等着出发。第二天的道路更难走,部队常需等待爆破组用炸药开路才能往前走。黑夜来临后,继续在狭窄崎岖的小路上前进,一头驮骡在险道上跌倒了,四五个小鬼急忙攀着荆棘爬下山沟去,大家围住牲口,抱着头,提着尾巴扶起来。骡子摔坏了,人便把鞍架上的东西放在肩膀上前进。”

“另一个部队翻越高达十五里的胸膛山,巨大的炮兵大队更表现出惊人的奇迹,战士梁占法扛了130斤重的两个车轮,从山脚下扛到山顶上,又帮助别人把170斤重的炮身也扛上来。许多战士都一面谨慎地牵着牲口,一面吃力地扛着炮架或车轮,在遇到最危险的地方,他们就集中起来,想尽一切办法,使牲口和每个人都安全通过。炮兵战士张富堂自豪地说:‘路长没有我们的腿长,山高没有我们的脚高。’当他们翻过胸膛山,穿过湖南省的桂东县城的时候,全城的居民们对着庞大的炮兵部队都发了呆。一个姓李的老头子向挺进的队伍说:‘活了六十多岁,就没有见过胸膛山上能走牲口,能走过这样大的军队,你们真是天下能手。’”(穆欣著:《南线巡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3年11月版,第119~120页,第126页,第133~134页)

6、 尖刀班班长心底的秘密

尽早解放广州是我各参战部队指战员的共同心愿。第43军第127师《前线报》记者于振瀛当时天天记日记,现场记录了南征将士们那“炽烈火暴赫赫威威的战斗生活”,他10月2日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今天的前卫是屡建奇功的3连,我便到他们连去,同尖刀班一起行动。这个班共有12个人,副班长带一个战斗小组走在最前面,冲锋枪打开保险机,轻机枪顶上迎门子儿,步枪插上刺刀,战士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眼睛里闪着机敏的光芒。在尖刀班的行列里,没有说也没有笑,只听到胶鞋踩石子‘咯咯’作响。

尖刀班长是个东北翻身农民,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小休息的时候,坐在柔软的草地上,他告诉我,他们班的同志最乐意当尖兵。

“为啥?”我问道。

“嘻嘻,亏你是个记者,这件事还猜不着。”他很诡秘地告诉我说:“你想想,毛主席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了,咱们拿啥做献礼呢?还不是想多打胜仗,多捉俘虏,多缴枪。可是敌人不多了,说不定走在后尾就打不上仗了。在这种情况下,你想,谁不想当尖兵,遇到敌人好打第一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