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瑞亭治验集
14600900000023

第23章 内科病证(15)

处方: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9g,制首乌30g,桂枝7g,天花粉15g,丹参15g,全当归9g,煨生姜6g,大枣4枚。3剂,水煎温服。

10月11日二诊:药后病情稳定,左半身已稍能活动,左手仍抽动,仍未解大便。脉细濡,左脉弱,关尺大,舌苔白满腻。

上方增甘草为9g,炒杭芍为12g,桂枝为9g,全当归为12g,天花粉为20g,丹参为20g,大枣为6枚,加粉葛根9g。10剂,水煎温服。

11月30日三诊:上方服20余剂,诸症均明显好转,已出院。下肢酸软无力,左膝痛。脉细濡、弦,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茯苓、甘草、全当归、煨生姜、大枣,增炒杭芍为12g,减制首乌为20g,桂枝为5g,天花粉为12g,加广橘红9g,茯苓15g,炒白术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鸡血藤12g,路路通12g,砂仁6g,鸡内金9g,炒苍术9g。5剂,水煎温服。

12月5日四诊:患者未来诊,其妻代诉:药后左膝疼痛已愈,仍发凉,纳差。

原方去甘草、全当归、大枣,增茯苓为12g,炒杭芍为12g,桂枝为9g,减制首乌为20g,天花粉为12g,加炒白术12g,广橘红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鸡血藤12g,路路通12g,砂仁6g。5剂,水煎温服。

12月11日五诊:病情平稳。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甘草、全当归、大枣,增桂枝为9g,丹参为20g,减天花粉为12g,加泽泻9g,广橘红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鸡血藤15g,路路通15g,砂仁6g,补骨脂9g。10剂,水煎温服。

1986年1月11日六诊:药后病情明显好转,唯左少腹胀,左腿无力,睡眠差。脉细濡,左关尺较大,舌苔白薄。

原方去甘草、全当归、大枣,增桂枝为9g,丹参为20g,煨生姜为9g,减天花粉为12g,加泽泻9g,广橘红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鸡血藤15g,路路通15g,砂仁6g,补骨脂9g,炒枣仁12g。10剂,水煎温服。

1月21日七诊:药后病情继续好转,唯手指尖稍麻。脉细濡、稍革,关尺大,舌苔白腻。

1986年1月11日方继服。10剂,水煎温服。

4月4日八诊:上方服60剂,诸症明显好转。复查脑电图示:大部分瘀血已吸收。已上班,左手稍麻。脉细濡,左关尺大,舌苔白腻。

1986年1月11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7月13日九诊:上方服50剂,无明显不适。脉症均佳。痊愈。

例2:高某,男,68岁。1984年4月5日初诊。其子代诉:左半身活动不灵两天。两天前因生气而致左半身活动不灵,言语稍不利,口角流涎,头皮发麻,继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150/90mmHg。脉细濡,右稍牢,两关尺大,舌苔白腻,偏左厚。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清阳下陷,浊阴上逆。

诊断:中风,左半身不遂。

治则:健脾疏肝,活血通络,清降肺胃。

处方:茯苓12g,炒白术9g,炒杭芍12g,制首乌40g,桂枝6g,广橘红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法半夏9g,青浮萍9g,鸡血藤12g,夏枯草12g,砂仁6g,丹参15g,决明子15g。5剂,水煎温服。

4月7日二诊:药后病情平稳,左上下肢仍活动不灵,肤温正常,有痛觉,头皮麻,言语已清楚。血压:150/90mmHg。脉细濡,稍促,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满厚,稍腻舌体向左倾斜。

上方去桂枝,加嫩桑枝15g,北沙参20g。3剂,水煎温服。

4月10日三诊:药后左下肢已能活动,足已能踏地,足趾仍不能活动;左上肢也已能活动,左大拇指不能活动,言语清楚。血压:140/90mmHg。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满腻。

原方改桂枝为嫩桑枝15g,增丹参为20g。5剂,水煎温服。

4月16日四诊:药后自感尚可,气短,痰多。血压:140/80mmHg。脉细濡,稍滞涩,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中心黄。

原方改桂枝为嫩桑枝12g,改决明子为天花粉12g,加北沙参12g。6剂,水煎温服。

4月21日五诊:药后自感尚好,左大拇指已能活动,纳食、睡眠均可。血压:140/80mmHg。脉细濡,关尺略大,舌苔白腻。

4月16日方再进。6剂,水煎温服。

4月28日六诊:药后诸症继续减轻。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改桂枝为嫩桑枝12g,改青浮萍为泽兰15g,加路路通12g,北沙参12g。6剂,水煎温服。

5月4日七诊:药后自感尚好,诸症均有好转。脉舌同前。

4月28日方再进。6剂,水煎温服。

5月12日八诊:近几天手脚肿胀。脉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根腻。

原方改桂枝为嫩桑枝15g,增丹参为20g,加北沙参12g,改决明子为路路通12g。6剂,水煎温服。嫩桑枝、槐树枝各半斤,煎汤熏洗手脚。

5月17日九诊:用熏洗方后,手脚肿胀已消。脉舌同前。

5月12日方再进,6剂,水煎温服。

9月12日十诊:上方服20剂,无明显不适。血压:130/80mmHg。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

健脾丸两盒,每次1丸,每日3次,善后。

怔忡

怔忡系因中气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心肾不交,上下表里不调,五脏六腑升降失序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中气健旺,清阳左升,浊阴右降,上清下温,心肾交泰,所以不病惊悸、怔忡。

素体中气虚弱之人,脾家多湿,脾湿则运化迟滞,碍肺胃清降之路。甲木也化生相火,上炎而不藏,肾不得温而下寒,相火逆升而上热。若突受惊恐,或因情志不遂,思虑过度,均可扰及神明,致使心君不宁,而病惊悸,甚则怔忡。

胆胃上逆,肺无降路,浊阴弥漫于上,故症见头昏目眩,心慌心悸,头晕耳鸣,恶闻声响,怕光羞明,失眠多梦,心烦易惊,纳差恶心,或见悲伤叹息。

肝脾郁陷,清阳不升,故症见精神不振,乏困无力,腹胀运迟,二便失调。脾湿肝郁,故大便初干后溏。三焦相火陷于膀胱,肾寒膀胱热,故而小便淋涩不利,或尿频。脾湿肾寒,肝气郁陷,男子症见遗精,女子症见月经不调,或白带过多。脾湿肾寒,肝脾下陷,积瘀脐腹,故症见当脐硬跳,其大如掌,按之疼痛,或脐左跳动鼓指,奔气上冲,致使心烦意乱,难以自持。肝主知来,藏血而生魂,魂者神之初气。

水土温暖,生发之令畅,则肝木条达,魂神畅旺,故五官空灵,头脑清晰,耳聪目明,反应灵敏,判断迅速而准确。脾湿肾寒,肝木郁陷,则魂虚无以济神,而致神虚,故症见五官昏朦,虚眩脑鸣,反应迟钝,判断迟缓而不准,两目干涩,昏花不明。肾主藏精而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上承,以济心神。水土温暖,则升降有序,心肾交泰而神宁,脑髓充盈而善记。脾湿肾寒,中土不运,则心肾不交,上则虚热扰神而健忘,下则肾寒志沦而惊魇不宁。腰为肾之府,肾家虚寒,故症见腰腿酸困疼痛,软弱无力。中气虚弱,虚阳浮动,故脉现细濡,稍动弱,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上热较重,则脉现细濡,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和中,平胆疏肝,理气降逆,交通心肾。

【方药】茯苓9g甘草9g炒杭芍9g粉丹皮9g全当归9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炒杜仲12g生龙骨12g牡蛎粉15g炒干姜6g白蔻仁6g

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全当归疏肝平胆;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生龙骨、牡蛎粉潜阳安神;炒杜仲补肾强腰止痛;炒干姜暖下祛寒;白蔻仁开胃纳食。

【加减】头昏、头痛者,去全当归,加黄芩炭9g,以清相火。失眠者,加炒枣仁15g,敛神安眠。心慌心悸者,加柏子仁9g,北沙参12g,清肺养心以止悸。恶心欲吐者,加广藿香6g,醒脑以止呕。胃酸多者,改牡蛎粉为乌贼骨9g,健胃以除酸。胃酸少、食后呕吐者,加山楂12g,或加乌梅肉6—9g,或加炒五味子9g,疏肝敛肺以止呕吐。中下虚寒、全身酸困疼痛不适者,加肉桂4—6g,温中暖下。精神不振者,加党参15g,补中益气。因鼻炎而致头痛者,去全当归,加黄芩炭9g,辛夷花9g,清相火,利鼻窍,止头痛。心悸、当脐硬跳者,加石菖蒲12g,化瘀通窍,交通心肾。小腹冷痛,或耳鸣者,加炙米壳4—6g,潜阳以止耳鸣,温暖中下,以止腹痛。腰痛、小便清长者,加补骨脂9g,壮腰止痛,温涩缩泉。大便干结者,去炒干姜,加肉苁蓉15g,炒麻仁9g,润燥滑肠以利便。月经提前、量多者,去生龙骨、牡蛎粉,加棕榈炭12g,炒莲房12g,调经以止血。

【忌宜】忌烟、酒、辣椒,宜食营养丰富之食品;环境以清静舒适为宜。

【按语】怔忡包括神经衰弱等神经系统疾患,以心慌心悸、神疲体倦、脑胀虚眩、健忘易惊、腰腿酸软困痛为特征。此症多继发于惊恐,惊恐则心悸不安,渐至怔忡不宁。其标为肺胃不降,相火虚飘;其本为脾肾虚寒,肝木郁陷,清阳不升。

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血藏于肝而气统于肺,肝藏魂而肺藏魄,魂为神之初气,魄为精之始基。中气健旺,则气血充沛,魂魄不虚,精盈而神旺。中气虚弱,则气虚血少,清阳不升。肝不生心,则神无以济,浊阴不降;肺不生肾,则精无由生,精神俱虚。一旦遭受惊恐,必心悸不安,渐而怔忡不宁。

验之临床,尚有虚热者多,症见头目虚眩脑胀,昏朦不清,怔忡不宁。治疗以健运中气、蛰火潜阳为主,兼以暖下调郁。俾使中气健旺,则气血充沛,精盈神旺,怔忡遂愈。

四、泌尿系统疾病

水气病(肾炎)

水气病系因阳衰土湿,血郁气滞,三焦通调失司,水液泛溢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脾土健运,肝木升达,肺金清降,肾水蛰藏,清阳上升而神旺,浊阴下降而精盈。饮入于胃,气化蒸腾,其清者濡脏腑而润关窍,其浊者输膀胱而为溲溺,所以水气弗作,浮肿不生。《素问·经脉别论》所云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即此之谓也。

由于外感风邪,闭束皮毛,经络壅塞,肺气失宣,致使水气郁于肌肤。病因风作,则病风水(如急性肾炎)。素体阳虚,脾湿胃逆,肺气不宣,水气泛溢肌腠,则病皮水(介于急、慢性肾炎之间)。风皮二水不愈,或因淋雨受潮,劳倦过度,而致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肺失肃降之职,肝失疏泄之权,因而在上不能化气为水,在下不能蒸水化气,水湿留于肌肤四肢或脘腹则病正水、石水(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一)风水、皮水

风邪外袭,闭束皮毛,肺失宣发,致使水气不得外越于皮毛而为汗,郁于经络肌表,故症见颜面及四肢浮肿。风伤卫气,内遏营血,营卫不和,故恶风发热。湿流关节,故症见骨节烦痛。肺热气逆,故症见咳嗽气喘,或兼见鼻衄。

表郁不解,水不得散,里阴上逆,阴乘阳位,故而一身悉肿,腰以上益甚,眼睑如卧蚕起状,怠惰嗜卧。肺胃不降,故症见口渴思饮,虚烦胸闷,胃呆纳差。

脾家湿旺,水气滥溢于皮腠,故全身肿胀,足肿如脱,按之没指。肝木郁遏,下陷生热,传于脾土,移于膀胱。膀胱热涩,水不得渗于膀胱而为尿,故症见尿少黄赤,混浊不利。肝肺双郁,故尿检见红、白细胞。肾虚蛰藏失职,故尿检见蛋白。风邪外束,水湿不行,故脉现浮大而涩,或数,关寸大,舌苔白腻,或稍黄。

【治则】健脾利湿,清降肺胃,发汗利尿。

【方药】猪苓片12g泽泻9g炒杭芍9g粉丹皮9g白茅根15g广陈皮9g炒杏仁9g法半夏9g青浮萍12g泽兰30g炒蒲黄15g冬葵子9g阿胶(烊化)9g

水煎温服。

【方解】猪苓片、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阿胶疏肝行瘀;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清降肺胃;青浮萍解表散湿;泽兰、炒蒲黄化瘀利尿消胀;冬葵子、白茅根清肺止血,滑窍利尿。

【加减】肺热偏重、口渴舌燥、苔白涩腻者,加生石膏9g,清肺退热,或加北沙参12g,清肺润燥止渴。小便不利者,加滑石粉15g,利尿清利膀胱湿热。

无热、肿胀明显者,加木防己9g,利水消胀。伴发咽炎或扁桃腺炎、咽喉红肿疼痛者,加川射干9g,清利咽喉消肿。秋冬季节,改青浮萍为麻黄绒6—9g,辛温解表,清肺利尿。头痛呕吐、癃闭胀剧者,改炒杭芍为黄芩炭9g,清泄相火以止头痛,加木防己6—9g,利尿以消胀。

(二)正水

既病风水、皮水,经治不愈,又因劳倦过度,而致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肝郁不能疏泄,症见全身重度浮肿,下肢按之没指,或见头皮肿,或见阴囊肿,腰痛腿酸,小便不利,面色白,神疲懒言,腹胀便溏者,是病正水。肺不降敛,肝木郁陷,肾不蛰藏,精血不秘,故尿检见蛋白、红白细胞。中下湿寒,里阴上逆,肺胃不降,化生痰涎,故症见咳嗽胸闷,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或见血压升高,或见胆固醇高。水湿内郁,不得外泄,故脉现滞涩,关寸大,或关尺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行瘀利尿。

【方药】猪苓片9—15g泽泻15g炒杭芍9g粉丹皮9g肉桂6g木防己6—9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炒杜仲12g泽兰30g炒蒲黄12g冬葵子12g白茅根15g

水煎温服。

【方解】猪苓片、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疏肝行瘀;肉桂温暖中下;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降肺胃;炒杜仲强腰止痛,温肾降压;泽兰、炒蒲黄化瘀利尿;木防己、冬葵子、白茅根滑窍利尿。

【加减】肺热鼻衄、口渴思饮者,加北沙参12g,润肺以止渴衄。小便黄赤不利者,加焦山栀6—9g,清利膀胱湿热。肿胀、小便不利者,加砂仁6g,行瘀消胀。若无砂仁,以草蔻仁6g代之。两腿脚肿者,加车前子9g,利尿消肿。尿混浊不清者,加川萆15g,清利湿浊。关尺脉大者,改肉桂为制首乌12—15g,疏肝润燥升陷。血压高者,加夏枯草12g,平胆疏肝降压。尿检见蛋白多者,加炒芡实15g,敛精以止蛋白之外漏。尿检见红细胞多者,加瞿麦6—9g,清利湿热,凉血止血。

(三)石水

皮水、正水迁延不愈,脾肾阳虚,水寒土湿,不能生长肝木,木郁不能疏泄,水液潴留,症见全身浮肿,四肢尤甚,腹水明显,面色苍白无华,小便不利,尿检见红白细胞、蛋白、管型者,是病石水。肺、脾、肝、肾俱虚,不能蛰藏,精血不秘,故尿检见大量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中下湿寒,脾湿肝郁,则胆胃上逆,肺失清降,故症见头目晕眩,心慌心惊,耳鸣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纳差,不思饮食,血压升高,胆固醇高。水气停聚,故脉现细濡,沉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化瘀利尿。

【方药】猪苓片12g泽泻12g炒杭芍9g粉丹皮9g桂枝6g广橘红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法半夏9g泽兰30g炒蒲黄12g车前子9—15g炒芡实15g木防己9g

水煎温服。

【方解】猪苓片、泽泻健脾利湿;桂枝、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利尿;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降肺胃;炒杜仲暖肾降压;炒芡实敛精止漏;泽兰、炒蒲黄化瘀利尿;车前子、木防己利水消胀。

【加减】腹水明显、便不利者,先投“减味十枣散”(温冲顿服)0.5—1g,祛其陈宿。肾病综合征加夏枯草12g,茺蔚子12g,利尿降压。一般加减同皮水、正水。待腹水消后,以理中化瘀、清上温下之品复其正气。尿检正常方可逐渐减药,巩固疗效,以期痊愈。

【忌宜】忌食葱、蒜、辣椒、酒,切忌食盐,宜食营养丰富之食品,严重者需卧床休息。

【按语】

水气病(肾炎)系因肺、脾、肝、肾四脏俱病,三焦气化失司所致,有急、慢性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