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定位决定一切 (2)
耐人寻味的是,因对历史采取了不同态度而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和尊重的德国人,也有些看不下去了,《南德意志报》就直言不讳地说安倍否认“慰安妇”历史恰恰暴露其执政弱点及道德缺陷,并警告说,日本对历史问题不思悔改将损害其与东亚邻国的政治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不仅本田名声鹊起,而慰安妇问题更是迅速升温。
在安倍访美之后,美日关系再现一团和气,美国众议院也一度有意搁置“本田议案”。就在亚裔团体为之奔走的当口,日本右翼又不顾一切地跳了出来,一些议员更是赤膊上阵,在极具影响力的《华盛顿邮报》上刊登了一整版的广告,声称“日本政府和军队没有强征过‘慰安妇’”。结果偷鸡不成,不但亚裔为之震怒,就连美国议员也看不下去了,纷纷表态“是到了该通过决议的时候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小泉时期在美国形成的针对日本历史问题的“小气候”。
人们注意到,在小泉执政后期,美国各大媒体曾轮番上阵,措辞强烈地批评日本政府在靖国神社等问题上的错误做法,并且尖锐地指出,尽管“靖国”的本意是“和平的国家”,但“靖国神社有争议的历史却从来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和平迹象”,相反却已成为和平的巨大隐忧。
在美国国会,2006年5月,时任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的海德更是不客气地要求小泉,在参拜靖国神社和做客美国国会发表演讲之间作出选择。此间,美国国会研究部在关于美日关系的国会报告则警告说,日本在外交上呈现出不断加强自信的趋向,虽然这种自信目前与美国的国家利益一致,但“今后可能会成为敢说‘不’的日本”。
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在日本“入常”问题上,美国疑虑重重地表现出了表面热情、私下冷淡的暧昧态度,让东京大大地“伤感”了一回。
国会的力量转移也促进了“气候”的变化。在民主党控制国会后,人权问题较以往更受重视,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态度也非常鲜明,这在客观上给了亚裔在慰安妇问题上较大的活动和游说空间。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在本田议员的国会证词中,其中有一段便是感谢一长串民间团体对慰安妇问题的长期关注。在“慰安妇”决议案被提起后,更是有超过100个亚洲民间团体敦促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案,其中以在美国代表韩国、中国和菲律宾的利益团体出力最多。
其实,美国政府也并不是不清楚,如果日本决定摆脱《和平宪法》,强化它的防御结构(就像日本一些政界人士鼓吹的那样),从长期来看,这将对美国造成不良影响。
问题的关键是,布什政府希望日本拥有一定的自卫力量,以便在一个可能“充满危险”的地区为美国提供代理部队,但它却并不希望看到一个罗斯福政府曾经面对过的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野心勃勃的国家。
像赖斯这样一位对俄罗斯和远东地区有深刻了解的学者型政治家是很明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历史的,而“新日美同盟派”的“必须使日美关系对等化”的主张更是让习惯于居高临下的美国老大哥感到不舒服。
事实上,从对日战略考虑来看,追求长久超霸地位的美国人,习惯的是有人跟在后面走,而不是并肩走在一起。对于日本政府高官所称的,“如果我们的军事实力有所变化,我们就可以更加开诚布公地与老大哥交换意见”美国人不以为然,并且心有不安。
在海德给小泉提出的要在美国国会演讲就必须停止参拜靖国神社的“难题”和美国媒体日渐增加的对日非议的背后,人们隐约可以看到在对日政策上美国政界和学界长期流行的“瓶盖论”的影子,也就是说,既要保护日本的利益,又不能把瓶盖打开,以免军国主义魔鬼从里面蹦出来。
美国人在伊拉克不小心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在东亚,他们不希望,也不敢设想将日本这个“魔盒”打开,会是怎样的局面。
基于防备的需要,华盛顿其实并不希望日本能够崛起为政治大国。曾几何时,美国人似乎还并不介意日本继续背负着历史的包袱,在他们看来,“日本的历史包袱仍然像一只800磅重的大猩猩站在会谈举行的房间内”,背着这样一只大猩猩,是很难走出大国的境界的,也将难以获得充分发展的良好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空间。
在日本迫不及待的“入常”问题上,美国人更是打起了中国式的太极拳,让日本人摸不着头脑,也无可奈何。
至于布什政府委婉地借由媒体、国会议员和部分高官之口适度地给东京泼些冷水,其出发点也是基于美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美国战略界对于日本的希望是,它能够对中国的崛起、俄罗斯的复兴和渴望统一的韩国有所牵制,但并不情愿日本真的成为政治和军事大国,且非常担心小泉型的恶邻外交最终会使东亚的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和难以把握。
在外面放放鞭炮可以,但不能在大厦内点火。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国会的研究报告中,引用了大量证据,说明日本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动向,也透露出美国对日本社会各领域都了如指掌,而为了得到这些信息,美国各大情报部门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表现出对日本小兄弟“负责任的态度”。
如果不是有所忧虑,谁会对“亲兄弟”下这么大工夫和本钱研究他的异动呢?
布什政府乃至此后的奥巴马政府,其实一直都在提防着东京走得太远。
视亚太地区为重要的经济和安全“前沿”的美国,既希望看到日本能够成为平衡中国和俄罗斯势力的“防波堤”,也希望日本不要与中国、韩国等国弄得太僵,以免“走火”,让美国难以面对。
在小泉之后,中日关系以及日韩关系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其中也有着部分的美国的推动。华盛顿协调的重点,正是在小泉任内登峰造极的无视历史和周边国家感情的态度和做法,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韩国只有正义,没有错失。
从这种角度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布什政府并不反对国会、媒体和学界对日本适度施压。一方面,华盛顿要让东京知道,日本与周边国家交恶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而对美国不利的事情从来都是美国反对的。另一方面,华盛顿也是要让北京和首尔看到,美国不会偏袒日本,与重视美日关系一样,也同样重视中美关系和美韩关系。
这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战略考虑。
聪明反被聪明误。小泉自以为很聪明地选择了抱住美国大腿,可结果呢,除了帮助美国在伊拉克买单,根本就没占到什么实质性的便宜,反倒在许多事情上被美国人忽悠了。作为代价,小泉及此后的历届政府,错失了与中国搞好关系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的“大机会”,事实上,小泉和中国闹的十年,也正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十年。
除了“二百五”,谁真的会和钱、和机会过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