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被折腾的世界
1456300000049

第49章 蜜月期是如何蹉跎的? (2)

第二十七章 蜜月期是如何蹉跎的? (2)

莫里森训练法的核心是:“要把一件事情做成功,你首先对这件事情要有一幅清晰正确的心理图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心里有一幅清晰的图像,想象出你要高尔夫球落到什么地方以及怎样滚动,比高尔夫球的“形式”技巧似乎更为重要。

这种方法不仅被运用到游泳等项目的训练中去,也为一些企业所借鉴。

人力资源专家承认,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上,有着过于注重技术培训而忽视心理培训的倾向。其实,一个人对自己、对企业的心理认知对他的从业态度和潜能发掘有着近乎决定性的影响。

正如心理学家所言,“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失败者,这就足以使你不能取胜;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伟大的人生以你想象中的图画——你希望成就什么事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开端。”

你想象自己怎样,你可能就会变成什么样。这一点,多位杰出的美国总统都以他们有准备的白宫岁月作出了验证。

事实证明,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几乎不存在的。绝大多数成功,都是有准备的执著努力的产物。在政治生活中,对未来的“模拟操盘”,以及贯穿始终的成功冥想,不但有助于领导人提早作好相应准备,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执政心态——宠辱不惊,笑看风云。

拿破仑是很经典的例子,在参加实际的战争之前,他就曾在内心“演习”过多年后的军事行动。史料记载,拿破仑在上学的时候所做的阅读笔记在付印时竟达满满四百页之多,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司令,画出科西嘉岛的地图,经过精确细微的数学计算后,标出他可能布防的各种情况。

同样的,戴高乐在成为自由法国运动领导人之前的许多年里,都一直把自己当做未来法国的领袖,他曾出过一本小册子,叫《剑刃》,讲的是领导艺术,而其中所讲的种种事情,后来都被他应验了,多少年后,他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就是写给他自己的。

卡斯特罗则更是“在心里打高尔夫球”的高手。早在学生时代,卡斯特罗就对军事十分痴迷,并为自己将来成为一个军事统帅而准备着。他的媒体意识很强,经常对着镜子像军事领袖一样演讲,想象着有无数的人在聚精会神地听他说话。

结果十几年后,在1959年1月,卡斯特罗终于上演了多年以前的“样片”,当他带领部队穿越古巴,进军哈瓦那时,他欣慰地感到这是一次胜利的进军,一次彻底改变古巴命运的进军,也是一次在自己心中预演了无数次的进军。

沿路的群众都自发地向他们欢呼和致敬。当卡斯特罗在哈瓦那向人民发表演说时,一只白鸽落在卡斯特罗的肩上,顿时人群沸腾了,人们拼命地呼喊着“菲德尔、菲德尔、菲德尔”。就在那一刻,“大胡子”卡斯特罗成了古巴人民的信仰。

相比之下,奥巴马就明显对困难估计不足,这也是准备不足的一个反映,或可说是奥巴马逐渐陷入执政困境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在医保改革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硬币的另一面是盲目乐观,在一定程度上,中美关系便是某种盲目乐观情绪的“牺牲品”。

耐人寻味的是,由于2009年中期奥巴马政府便以为金融危机到此为止,以为美国经济将从此调头向上,使得其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尤其是国际经贸关系上,不再像最困难时刻那样强调同舟共济,而是表现出浓烈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而影响到许多国际问题的解决,也影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寻找和培育。正是从那时起,中美经贸摩擦开始逐步升级,并很快驶入2010年的拥堵路段。

奥巴马的教训告诉我们:为未来所作的准备永远都不嫌多。

喜欢围棋的朋友都知道,围棋非常讲究落子的顺序,许多时候,顺序错了,结果也就完全不同了。也正是由于这点,下围棋成了很费时间的事,因为顺序的选择太重要了,急躁不得。

这与施政的节奏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奥巴马来说,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盛名之下又多了几分急于求成的心理,而自己又比较欠缺政治经验,结果施政的顺序搞错了,节奏完全被打乱了,不久便陷入被动。医保改革和增兵阿富汗计划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应该说,推行医改,以及强化阿富汗重建力度,都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是,在这两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上,奥巴马用错了顺序。就医改而言,尽管非常重要,但始终不如提高就业率更容易凝聚民心,如果奥巴马政府能在改善就业方面有所作为,而后再推行医改,民意的支持力度就会大很多,民众中对生计纠结的心理也就会舒缓许多。

同样的,与阿富汗重建相比,打击恐怖主义更容易引起国内外的理解和支持,如果能有力地打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奥巴马的国际威望就会大增,而后再联手各国重建阿富汗,热度就会高出很多。

但遗憾的是,奥巴马选择了难度最大、争议最多的关节下手,不但招致了民众、媒体和政界的强烈反对,导致人气在一波波的批评声中日渐清淡,而且也错过了执政“蜜月期”这样重要的时间段。

策略上的疑问确实值得商榷。静下心来,奥巴马似乎应该想想,明明医改是一件好事,为何却引发了如此大的矛盾?

从普通美国民众的反对来看,奥巴马推行医改显得比较仓促,宣传和解释工作都很不到位,有很多民众对这个事情不了解,也因此产生了很多误解。

换句话说,奥巴马低估了医改的难度,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却没想到,医改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方方面面的强烈反应,沟通不足,就会产生很大问题。

对于利益集团和共和党的反应,奥巴马也估计不足。让他多少有些意外的是,法案不仅触动了一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也引起了共和党人强烈的反对。

在这个时候,奥巴马表现得耐心不够,未能很好地与共和党人沟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反而是自负于民主党在国会的优势地位,过早放出了即便共和党不同意也要强行通过的风声,引起了共和党人的强烈反感。这以后,很多事情就难办了。

时机更为重要。从好的方面说,医改得以通过,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金融危机发生后,普通美国民众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冲击,尤其是那些没有医保的个人和家庭,承受着双重的生活压力,由此也积聚着社会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优先考虑弱势群体的福祉,成为了奥巴马施政的重要考量,也很自然地拥有了相当大的社会基础。

但在另一方面,医改的时机选择却很成问题。事实上,2009年上半年,奥巴马面临着一个战略性的选择,即应该将哪件大事置于施政的首要位置,最终,奥巴马选择了医改,而不是促进就业,从后来的结果看,这样做不仅错过了很好的推动就业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寻找和培养。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医改举步维艰,加之支持率持续下降,奥巴马不得已转而寻求各种社会集团的支持,其典型做法,便是顺应小众的美国钢铁工人工会而通过对华轮胎特保案,从而打开了中美经贸摩擦的“潘多拉的盒子”。

医改引发的政治裂痕在日后充分发酵了。从医改方案通过后的反应看,共和党明显受到刺激,很郁闷地认为奥巴马根本就不把共和党人的意见当回事,只是在依靠民主党的多数优势强力通过医改方案。投票结果显示,众议院共和党议员中没有一人对“预算协调”议案投出赞成票,这也使得奥巴马上任伊始提出的两党精诚团结的愿景显得讽刺意味十足。

梁子从此结下。在公开的场合,共和党人不满地表示,奥巴马提出的医改方案“是民主党内部的产物”,按照这样的方案执行,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保费升高、工作岗位减少、税收增加、民众享有的医疗服务受损”。

在所有建议被驳回,主张被不屑一顾后,两党关系不久便紧张到了如此程度:国会开会期间,两党议员都是泾渭分明地站着,谁都不敢向对方阵营走去,生怕被当做“叛徒”。

从那时起,共和党人就下定决心,要夺回众议院主导权,并发誓要颠覆医改法案。结果是,2011年1月19日晚,刚刚接手众议院议长一职没多久的共和党人博纳,就给了奥巴马一个下马威——联手同僚,在共和党占优势的众议院通过了废除美国总统奥巴马医改法的议案。与此同时,各州也纷纷响应,使得奥巴马政府灰头土脸。

这其实也是共和党人在还愿。一方面,这是在兑现去年中期选举时对选民所作的承诺,表现出共和党的战斗力和行动力;另一方面,这也是在对奥巴马及民主党人“一报还一报”。

共和党人说,我们不能像奥巴马那样,说说就算了,我们说到的,就一定要争取做到,比如说,在医改和预算问题上和奥巴马政府周旋到底。

一招错,步步错。

奥巴马的执政教训,对其他国家的领导者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不仅是要注意力集中,更要优先关注最有意义和决定性的事情。

更何况,执政“蜜月期”只有一张“单程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