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被折腾的世界
1456300000042

第42章 死海微澜 (1)

第二十四章 死海微澜 (1)

在以色列的死海岸边,一位俄罗斯医生正在往身上抹泥,除了露出眼睛和泳衣,他身上几乎所有部位都在与死海“亲密接触”。可爱的死海泥巴正在使他的皮肤获得新生,在按摩了几天后,他的皮肤现在舒服多了。

像他这样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的人不在少数。尽管巴以冲突不断,但每年仍有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来到死海,因为死海的水对人体有着特别的保健作用,是一些疾病的克星。对患有皮肤病的人来说,这里简直就是天堂。

但来自以色列环境部的消息却使人们不得不发出叹息,这个名字很丑但对旅游者特别是患者却很温柔的保健天堂正走在消亡的边缘。

2009年年末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由于死海的海平面逐年下降,同时又缺乏必要的补救措施,这个世界上海拔最低、盐含量最高的内陆湖泊很可能最终成为一潭真正的“死水”。

大限或许就在2050年。

以色列环境部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点:位于亚洲西部的死海正在“死亡”,只有实施彻底的建设和改造工程,才能挽救死海。而对以色列及约旦等国来说,死海的死亡将是一个灾难性的事情。

死海其实是充满活力的。由于死海四周均被炎热的沙漠包围,海水蒸发量大,其中所含高浓度的盐和各种矿物质使游泳者可以毫不费力地漂浮在水面上,死海因此而成为著名的度假胜地,周边地区豪华酒店林立,旅游者络绎不绝,人们显然难以接受这个天然财源和旅游资源慢慢死去的现实。

正在消失的死海威胁着诸多相关的产业。死海的丰富矿藏正在吸引着许多开发商的眼球,无论在约旦一边,还是以色列一边,人们都在梦想着“变死海为金海”,他们不希望这里真的变成“死海”。

伤感的还有科学家、摄影师、电影导演以及那些从地理课本知道这里并希望有朝一日能真的漂浮在死海上面的孩子们。

以色列的环境部正在督促政府和国会为此拿出切实可行的拯救方案来,它的一个计划是从地中海引水过来,但造价实在是太大了,因巴以冲突而日渐憔悴的以色列经济已很难负担起如此的重负。更何况,这还需要安全的保障。

现在最大的希望是所谓的“红海—死海和平管道”,也即在红海与死海之间挖掘河道,这样做除增加死海水源外,倾泻而下的红海海水还能用于水力发电。不过这个计划需要50亿美元的投资,显然一个国家是难以独自承担的,而且它必须是在和平的环境下才会得以顺利实施。

用世界银行的话说,从红海引入死海的水将是中东和平与合作的象征。

但问题是,在巴以冲突如此激烈、阿以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下,有谁会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与以色列人谈合作呢?又有谁会在硝烟弥漫的管道沿岸抛金撒银呢?

人们不是没有努力过。2005年,约旦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当局就从红海向死海引水发电等达成协议。然而,巴以的政治矛盾和武力冲突还是影响到了各方在治理死海的工程上的合作,并最终导致“救海”行动停滞不前。

政治上的障碍显然是难以超越的。在以色列搭建隔离墙的同时,它也付出一个非常大的代价,那就是阿拉伯国家达成的不与以色列进行合作的约定和默契。作为红海的沿岸国家,埃及已公开表示,“红海—死海和平管道”将是对阿拉伯联盟决议的侵犯。只要以色列不转变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埃及和沙特等国是不可能与以色列一同挽救死海的。

同样可能会“死在”巴以冲突中的还有约旦河。从表面上看,死海的濒亡与其唯一水源约旦河的供给不足有关,而从根本上说,正是以色列与约旦的“水战争”导致了死海水源不足和约旦河的日渐瘦弱。

由于以色列和约旦所占据的地区,加上约旦河西岸,基本上是一个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水在这一地区特别稀缺,这也使得水成为几十年来约旦河沿岸国家争夺的焦点。遗憾的是,以色列、约旦的互不相让,以色列与叙利亚的紧张关系,巴以冲突的连绵不绝,使得各方始终无法理性地面对这个共同的危机。

就像中东和平谈判起伏不定一样,中东的水谈判也是几经周折,只是在巴以关系相对稳定时才有所进展。

客观地说,以色列在水谈判方面还是有些诚意的,但问题是,它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做法破坏了谈判的基础——信任与平静。

巴以冲突不仅极大地分散了以色列政府的注意力,也因其对经济的伤害影响到以色列及其他国家解决死海以及中东水资源问题的能量,即便是以色列国内有责任感的政治家也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解决水问题、挽救死海的时机在一点点丧失,而约旦河流域的人口却在倍增。

新生儿正在张着嘴渴求雨露与和平,谁会满足他们的愿望呢?

过去二十年的美国,是最能体现注意力经济价值的。每当它全神贯注在正确的事情时,都会

有所成就,而一旦分神,则会陷入不同的尴尬中。

遗憾的是,三位总统都相继分心在不同的项目中:克林顿分心于男女关系,布什分心于伊拉

克战争,奥巴马则分心于医保改革。

作为代价,克林顿错过了成为伟大总统的机会,布什错过了摧毁“基地”组织的良机,而奥

巴马则错过了振兴美国经济的最佳时机。

连带着,奥巴马的分神还不断给中美关系添堵,使之走过了一段高开低走的纠结岁月。

没有人能否认奥巴马先生勤于做事的精神,人家上任不到两年就搞了数个改革,还从伊拉克按时撤军出来,也缓和了一些原本紧张的关系。但遗憾的是,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上,他却没有用心去打理,而是有一搭无一搭地应付着,那就是中美关系。

没用心,不等于不受累。应该说,在处理对华关系上,奥巴马政府上上下下还是费了很多力气的,无论是2009年前三个季度的高官频繁访华,还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抑或是2010年对台军售、谷歌、达赖、经贸摩擦方面的惊人之举,乃至在黄海和南海的我行我素,都让人有“惊艳”之感。

落差大,反差更大。

曾几何时,奥巴马将中美关系视为最重要的外交关系,并乐见中国的繁荣和强大;希拉里更是高呼中美两国要同舟共济。彼时的中美关系也是继承了布什时期的良好势头,呈现高开高走的喜人场面。

但有熟稔美国政治的美国媒体朋友说了,哈哈,那是奥巴马政府十分需要中国的时候,是美国遭受金融危机后还比较虚弱的时候。

想想,好像也有道理。中美关系开始出现不和谐音,正是在美方认为金融危机已经过去,美国经济复苏指日可待之时,而后就有轮胎特保案“意外”通关。

这其实给了中国人很不好的感觉,有种过河拆桥的被忽悠感。但很快,奥巴马先生就说了,下不为例,这次只是为了应付美国国内,是为了医改过关,希望中方能谅解。

那好吧,质朴的中国人朋友般地相信了他一回。

可结果呢,奥巴马先生很快就证明了他说话的“灵活性”,不仅有下次,而且还多得惊人,就像下雨一样,连布什先生都感叹说,还是这小伙子能干,我几年也没搞出这么多摩擦,人家半年就已经丰收了。

灵活性真的是双刃剑。一方面,它意味着很多事情都有得商量,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很多事情也都不太靠谱。其实就连美国学者和媒体都承认,奥巴马太容易妥协了,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有时会因小失大。

问题的关键是,政客的灵活性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全局问题的掌控人太过灵活了,或者说太没有一定之见了,就会产生系统性问题。

表现在中美关系上,就是许多做法互相矛盾,令人难以捉摸,而太多枝节的横生,则势必影响到这对非常重要的双边关系的发展。

许多时候,明明该是蜜蜂出来工作,可人们迎来的,却是马蜂。被蜇得一点甜头都没有。

这使人不自觉地想起那位分神在伊拉克、但用心在中国的布什总统。

布什离开白宫时,我曾经在节目中感言,中国人民用不了多久,就会怀念朴实地处理中美关系的布什的。

在中美关系方面,奥巴马很不以为然的布什总统,倒是可以成为他的老师。

布什的可取之处,有三点。

一是比较重感情。

经过很多事情,布什发现,中国这个国家不像有些媒体和瞎子摸象一般的人宣传的那样,而中国人也很像他老家的人那样,热情,仗义。憨厚的布什,在此后的许多事情上,开始对中国投桃报李。最让中国人难忘的是,北京奥运,希拉里要求抵制,而布什却带了一大家子人来京捧场。用东北话说,够哥们。

二是抓大放小。

布什时期,不是没有政客和利益集团叫嚣,但出于维护中美关系的大局,布什多数时候都能淡化处理,而特保案,他更是否决了4次。其实,布什也并非没有国内政治的考虑,但在他看来,不能为了某个节点的国内政治需求,而牺牲这么重要的关系。毕竟,朋友,不是用来出卖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一点,是“利益攸关者”理念的提起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