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14544300000029

第29章 统一大业的兴衰(12)

公元184年八月,张角病死,黄巾军失去了一个重要领袖。张宝、张梁继续领导农民军,抗击皇甫嵩的进攻。在保卫广宗的战斗中,张梁的部队,兵精而勇,斗志昂扬,皇甫嵩几次接战,都无法取胜。诡计多端的皇甫嵩,“闭营休士”,坚壁不出,以松懈农民军斗志。然后,他乘黑夜农民军不备,发动突然袭击。混战到天亮,张梁战败牺牲,三万多农民军被杀,五万多农民军投河而死,无一投降。后来,张宝在下曲阳也被皇甫嵩打败,英勇牺牲。

在冀州黄巾军血战的同时,南阳黄巾军也在和东汉政权进行拚死战斗。张曼成、赵弘、孙夏等农民领袖,在攻取宛城和保卫宛城的斗争中,不幸先后战死,南阳黄巾军也被打败。

三支主力部队失败后,分散在其它各地的农民起义军,仍然高举着黄巾军的旗帜,继续进行战斗。其中有几支声势较大,如冀州的黑山军,有上百万人,并州的白波黄巾军,也有十几万人;益州黄巾军,曾控制今四川大部地区;青州黄巾军,也有一百多万,活跃在山东中部,攻杀过济南王刘赟。从公元184年起义开始,各地黄巾军此伏彼起,前赴后继,一直斗争了二十多年,才被最后扑灭。

黄巾大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全国规模的农民革命战争。比起秦末、西汉末两次大起义,这是一次有周密计划、有长期准备、有明确目标的农民革命运动。同时,这次起义不再利用某些统治者的旗号,而是公开提出“黄天当立”的革命口号,表明了农民革命斗争有了新的发展。

当时除太平道之外,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张陵孙张鲁依靠益州牧刘焉的势力,占领了汉中,张鲁自称师君,信徒称鬼卒,官吏称祭酒,不用太守、县令名号,由祭酒管理民事。据史书记载,张鲁在大路上设立义仓,备有义米义肉,行人可以住宿取用。民有小过,罚修路一百步,犯罪三次,然后行刑。张鲁在汉中统治近三十年,在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汉中成为当时最平静的地区,关中流民前来逃难的达数万家。公元215年,曹操攻汉中,张鲁投降。此后,五斗米道主要在统治阶级中流传。

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黑暗腐朽的东汉朝廷,也在农民革命的风暴中土崩瓦解了。

“官渡之战”的经过

官渡之战爆发在公元200年(汉献帝建安五年),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曹操与袁绍争夺中原地区的关键性一仗。在这次战役中,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

袁绍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大世族豪强势力。依附袁家的门生、故吏遍天下。

在董卓军事集团进入洛阳,控制东汉中央政权后,袁绍逃到冀州,发兵讨伐董卓,被各地起兵的豪强势力推为盟主。后来因参加反董卓的各路军阀各有自己的打算,不久就相互攻杀起来。在混战中,袁绍很快夺得了冀州牧的位置,占有了冀州。经过八、九年的兼并战争,于公元199年,又消灭了割据幽州的公孙瓒,占有幽、冀、青、并四州(今河北、山西、山东东部),大体上统一了河北。

于是,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大规模兼并战争便爆发了。这时候曹操也已经占据了兖州和豫州(今河南、山东西部)。并且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大体上统一了河南。公元199年春,袁绍调兵十万,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准备一举打下许昌(今河南许昌),消灭曹操。他事先派人联络荆州(今湖北、湖南北部)的刘表和穰(r6ng攘)县城(今河南邓县)的张绣,要他们配合夹攻曹操。刘表口头答应,但按兵不动;张绣非但没有帮忙,反倒归降了曹操。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进兵抗击袁绍。他利用袁绍内部在南进问题上意见还不统一,和袁绍迟疑寡断的弱点,抓住时机,调兵遣将,先行攻占一些战略要地,并把主力布置在许昌北面的官渡,以阻挡袁军进攻许昌。接着,又亲自率兵东进,攻占下邳(今江苏邳县东),打败了与袁绍联合的刘备,俘虏了他的妻子,迫使刘备的大将关羽投降,从而解除了后顾之忧。这以后,曹操迅速移兵官渡,准备迎击袁绍。

公元200年二月,袁绍派遣大将颜良进军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他亲率大军驻黎阳,准备渡黄河,攻许昌。四月曹操从宫渡出兵去解白马之围。随军谋士荀攸献计,要他声东击西,分散袁绍的兵力;可率兵先到延津(今河南延津县北),伪装要渡河进攻袁绍的后方,然后,趁其不备,派轻兵突袭白马的袁军。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袁绍果然中计,等到曹操的轻兵到达离白马十多里的地方,才被颜良发现而慌忙迎战。曹军前锋关羽出其不意突入袁军阵中,斩杀了颜良,袁军顿时溃败。白马解围后,曹操把军队连同百姓沿河向官渡撤退。

袁绍派骑将文丑和刘备引五、六千骑兵渡河追赶,一直到了延津以南。这时曹操停止后撤,命令骑兵卸鞍放马,把辎重停放在路上,引诱袁军。袁军纷纷赶来抢夺辎重。曹操趁其混乱,以不满六百的骑兵猛然出击,杀死文丑,获得了全胜,顺利地撤回了官渡。首战告捷,曹军士气大振。

同年七月,袁绍进军官渡北面的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东南),八月进逼官渡。袁军依河丘屯营,东西达几十里,曹操也立营相拒。打了几仗,曹军不利,使坚壁不出。袁军筑起高楼台,堆起土山,居高临下,向曹营射箭,使曹兵出入行动都得用盾牌遮身。曹操命令部下造了一种能发射石块的霹雳车,击破了袁军楼台。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人暗地里挖地道通向曹营。曹操针锋相对,命令在营外挖深沟以防御。就这样,双方在官渡相持了好几个月。在这期间,曹操曾派徐晃、史涣截击焚烧袁绍的几千车军粮,使袁绍受到很大损失。但是,相持日久,曹军兵少粮缺,士卒及辖区百姓疲惫,有些郡县动摇,个别投降了袁绍,后方很不安定。为此,曹操曾给留守许昌的谋士荀彧(yù玉)写信商量,打算放弃官渡,退守许昌。荀彧回信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谁先撤退,谁就处于被动。曹军现在已经以劣势兵力与袁军相持了数月之久,战局正处于关键时刻,很快就会出现转机,到时候只要出奇制胜,就能取得胜利。千万不要丢失这个机会。曹操接受了他的意见,继续坚守官渡,等待战机。

转机终于来到了。同年十月,袁绍派了淳于琼带兵一万多人押送军粮,驻在大营以北四十里的故市、鸟巢(约在今河南延津县境内)。鉴于上回军粮被偷袭的教训,袁绍大将沮授建议派蒋奇率兵驻扎,以防抄袭。袁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这时,袁绍的谋士许攸也曾向袁绍建议,趁曹军主力坚守官渡,后方空虚的机会,派轻兵偷袭许昌,又未被袁绍采纳。许攸感到袁绍如此骄傲轻敌,最后一定要被曹操打败。再加上这时留守邺城(今河北磁县东南)的审配,以许攸家人犯法为理由,拘捕了他的妻子,使他非常气愤,便背弃袭绍,投奔了曹操。

许攸投降曹操后,便将袁绍的情况都告诉给了曹操。并且建议他偷袭故市、鸟巢,烧掉袁绍军粮,用这着棋置袁军于死地。曹操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好机会。他当即留下大将曹洪守营,自己率领五千轻兵,假冒袁军,让战马口衔横枚,军士每人抱一捆干柴,连夜抄小道行进。天快亮时曹军赶到了乌巢,立即包围袁军,并放火焚烧军粮,顿时袁军大乱。袁绍闻讯后。以为曹营必然空虚,便派张邰、高览率荤前去劫营,而只派少量军队去鸟巢救援。结果,张邰等遇到曹军顽强抵抗,不能攻下。而去救援鸟巢的军队连同淳于琼的守军,也全部被曹军消灭。张邰、高览听到鸟巢失守,军粮烧尽的消息后,认为大势已去,便率领全军投降了曹操。曹军乘胜出击,大败袁军。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仅带领八百骑兵逃回河北。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毛泽东同志说,官渡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官渡战后两年,袁绍郁愤病死。公元205年,曹操彻底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完全占有了冀、青、幽、并四州,大体上统一了北方。

在这次战役中,袁绍虽然据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但是他骄傲轻敌,不能够采纳部下的正确意见,内部分裂,多次坐失战机,终于失去优势,遭到了惨败。

而曹操由于能够听取部下的正确意见,审时度势,在军事上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果断地捕捉有利于自己的战机,因而能够在兵寡粮少的情况下,变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取得了这一战役的最后胜利。

“三顾茅庐”的来历

唐代大诗人杜甫游览了成都诸葛亮祠后,写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名句。他说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治蜀的故事。

诸葛亮,字孔明,生于公元181年,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人,少年失去父母,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只好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今湖北襄樊)避难。不久,叔父也去世了,诸葛亮就到襄阳城西的隆中定居下来。在这期间,诸葛亮读了大量书籍,经常和他的好朋友徐庶、崔州平等一起纵谈今古,品评时事。他常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军事家乐毅自比,是一个很有抱负的青年。

就在诸葛亮隐居隆中期间,汉末以来的军阀混战,已经初见分晓。曹操消灭了袁绍,基本上统一北方,势力最大;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在江东的统治也趋于稳定。此外,还有割据荆州(今湖南、湖北)的刘表,割据益州的刘璋和活动于荆州一带的刘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县)人,是汉朝皇帝的远房宗室(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在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军的活动中,形成了一个不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在军阀混战中,四处奔波,经常寄人篱下,始终没能取得一块立足之地。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后,一度依附袁绍的刘备,在北方更站不住脚,在曹操的逼迫下,逃到荆州,依附刘表。

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刘备到荆州后,开始“礼贤下士”,访寻人材。当时襄阳的封建名士司马徽告诉刘备说:此处有卧龙、凤雏。卧龙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后来,诸葛亮的好友徐庶投靠刘备,受到刘备的器重。他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他很有才识。因此,刘备非常渴望见到诸葛亮,并让徐庶把他找来。徐庶说:“这个人你必须亲自去请,否则他是不会出来的。”于是,刘备便带着关羽、张飞二将,亲自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一连两次,诸葛亮都避而不见。第三次,诸葛亮看到刘备确实是真心实意相请,才出来会见。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

在这次会晤中,刘备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策略。诸葛亮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判断,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进行了分析。他说:自从董卓作乱、群雄割据以来,曹操已经打败袁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确实不可和他争锋;孙权占有江东,已经过了三代,地势险要而百姓归附,贤能的人为他所用,这是可以引为援助而不可以谋取的。现在剩下荆州,北边有汉水、沔水为屏障,南边有近海之利,东边连接吴会(乒郡、会稽郡,今江苏、浙江一带)、西边通着巴蜀(巴郡和蜀郡,在今四川境内),此用武之地。再有益州,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国。这两个地方的统治者都是愚昧懦弱的人,是可以取而代之的。接着,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夺取天下的大计,即:夺荆州、取益州,做为立足之地,对外联合孙权,共抗曹操;对内搞好政治,与西南各少数民族建立友好的关系,等待时机;一旦天下有变,就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完成霸业,统一全国。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议论后,心悦诚服,表示完全接受诸葛亮的办法。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

此后,诸葛亮应邀出来,辅佐刘备,成为刘备最得力的谋士。二人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这种情况使关羽、张飞很不高兴,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啦!”

不久,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按照“隆中对策”所提出的方案,与孙权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先后占据荆、益二州,并于公元221年自称汉皇帝,建立蜀国。

但是,不久“隆中对策”所制定的计划就遭到了破坏。由于孙权派大将吕蒙袭取荆州,斩杀关羽,于是刘备和孙权的联合关系宣告破裂,并且爆发了吴蜀战争。公元222年,刘备在与孙权的猇亭(今湖北宜都县北)之战中,被东吴的年轻将领陆逊用火攻的办法,打得大败。第二年便病死在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刘备在临死前,把蜀国的军政大权完全托付给了诸葛亮。刘禅(刘备的儿子)继位后,诸葛亮担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

这时,蜀汉政权处于十分困难的局面:北面受到曹魏的威胁,东面和孙权的关系破裂,西南少数民族乘机叛乱,国内由于猇亭惨败,军事力量大为削弱,人心浮动。但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度过了危机,国力也逐渐恢复,局势又稳定下来。

诸葛亮辅政后,首先在对外关系上诙复了联吴抗魏的政策。他主动派人到东吴,劝说孙权和魏绝交,与蜀和好。蜀吴两国重新结盟,使蜀国得以全力对魏。

其次,诸葛亮执行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和抚”方针。刘备死后,益州郡(今云南滇池)豪强雍闿(kāi开)拥兵反抗蜀汉。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也乘机反叛。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粉碎了这些变乱。在南征过程中,诸葛亮采取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对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七擒七纵。叛乱平定之后,诸葛亮又制定了不设官,不驻军,利用少数民族的上层进行统治的政策。从此,蜀汉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改善,大体保持了和好的局面,免除了蜀国的后顾之优。

与此同时,诸葛亮大力进行了蜀国内部的整顿工作。

政治上,诸葛亮革除了刘璋统治时期法令不行,政治腐败的弊政,注意维护封建法制,封建史书上说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尽管有些夸张,但也反映部分事实。他采取任人唯贤的政策,选拔一批有才干的人充任各级官吏,对一些庸碌无能、贪污不法的官吏,则坚决罢掉。

经济上,诸葛亮非常注意务农殖谷,让农民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诸葛亮还很关心水利事业,在都江堰设置堰官,并经常派有一千多名士兵去保护、维修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对煮盐、织锦等手工业,诸葛亮也较重视。蜀国在各族人民的努力下,经济逐渐得到发展。

军事上,诸葛亮特别着重在整顿军队纪律和加强军事训练,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他还积极进行兵法、武器、运输器械的研究和改进。如他改进的连弩,一次能发箭十枝,大大提高了旧式连弩的威力。他还改进了山地运输工具木牛流马,用以减轻人力运输军粮的负担。这些措施使蜀国的军事力量能够与强大的魏国抗衡。连诸葛亮的敌手魏国大将司马懿都不得不称赞他是“天下奇才”。

诸葛亮在执行这些政策时,特别能注意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部下,同时还能比较的虚心听取部下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