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研究结果肯定了长期以来人们的担忧,即气候变化会影响诸如霍乱一类的传播性疾病的暴发。
该地区的降雨模式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会受到厄尔尼诺的影响。所谓厄尔尼诺是南美西海岸太平洋的周期性变暖现象。这一现象会引发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以及海表面水温变化和几千公里外的季风强度的变化。
气候学家预测,在未来,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引发的气候变化会使极端天气越来越严峻也越来越频繁。但是帕斯卡的这个研究小组认为,气候变化并不是影响霍乱暴发可能性的唯一因素。他们的计算机模型表明,当地居民的免疫状况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大面积人群是否会受到感染取决于人群的抵抗力。他们发现,即使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使细菌更容易传播,多数疾病的爆发也是轻微的,仅有少数人会受感染。
他们指出,这是因为如果以前受过感染,人体在一个较长时间(长达3年)内会对霍乱病菌产生抗体———这早在多年前科学家们就已经发现了。帕斯卡说:“我们应该指出,单独考虑气候来说明霍乱流行的规模及时间是不充分的。人群的免疫能力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她说:“这种免疫水平与气候相互作用,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共同决定实际的暴发规模。”
能力训练
患者,男,29岁,渔民,温州人。因上吐下泻3h入院。患者既往体健。入院查体:中度脱水貌,皮肤弹性差,心肺无殊,肝脾未及。实验室检查:粪检大便水样,可见少量白细胞,涂片镜检可见呈鱼群状排列的G阴性弧菌,粪便培养结果未出。分析以上病例,回答以下问题:
1.该患者入院时最可能的临床诊断是()
A.霍乱
B.菌痢
C.阿米巴痢疾
D.秋季腹泻
E.伤寒
2.该患者入院时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是()
A.腹泻
B.呕吐
C.体液不足
D.恐惧
E.舒适改变—肌肉疼痛引起
3.该患者正确的隔离措施是()
A.严格隔离
B.消化道隔离
C.肠道隔离
D.血液隔离
E.虫媒隔离
4.该患者首要的治疗应该是()
A.止泻
B.止吐
C.补液
D.抗菌
E.以上都是
5.该患者饮食护理要求是()
A.暂禁食
B.普食
C.流质
D.果汁、米汤
E.牛奶、豆浆等
(金祥宁)
任务2鼠疫护理
●知识要求
1.掌握鼠疫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
2.掌握鼠疫的治疗原则。
3.了解鼠疫的临床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能力要求
1.熟练掌握鼠疫的病情观察内容及对症护理措施。
2.能正确使用治疗药物,并能观察其副作用。
3.能对不同类型患者实施正确的消毒隔离,科学指导其休息与饮食。
4.能正确进行健康宣教,科学指导预防接种。
任务描述
某女,50岁,农民,云南人,因头痛、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周,化脓2d入院,入院查体:T39.5℃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直径约2cm,有3颗,且已溃烂、化脓。实验,室化验淋巴结穿刺液找到鼠疫耶尔森杆菌。护士接待了该患者,请问她应如何正确实施整体护理,使患者尽快病愈出院。
过程
一、护理评估
该患者为鼠疫,应安置在特殊传染病区,安排在单独病房,进行严格隔离,入院后,护士应立即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同时通知医生。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详细询问患者本次症状发生及变化情况,同时了解其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接触史及预防接种史等。通过询问了解到患者既往体健,但家里老鼠较多,有鼠蚤接触可能,而且近期村里也有类似患者。
2.身体状况。患者T39.5℃,身体疲软,伴头痛,四肢肌肉酸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左侧腹股沟有3颗直径为2cm的化脓淋巴结。
3.心理和社会状况。通过询问发现该患者对疾病认识很不理想,有一定恐惧心理。同时因家里经济状况较差,担心医药费昂贵,希望尽快病愈出院。
二、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菌血症有关。
2.疼痛。与淋巴结肿大及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有关。
3.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鼠疫的高传染性有关。
4.恐惧。与严格隔离、病情危重有关。
三、护理目标
1.患者出院时体温正常,疼痛缓解,彻底康复。
2.患者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恐惧心理得到改善。
3.知道科学的饮食、休息、隔离、消毒、预防知识。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隔离。患者按甲类传染病进行严格隔离,禁止家属及亲朋好友陪护和探视,腺鼠疫患者隔离至淋巴结肿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d,肺鼠疫患者隔离至痰培养6次阴性。接触者医学观察9d,曾接受预防接种者应检疫12 d。
2.消毒。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应彻底消毒或焚烧。死于鼠疫者的尸体应用尸袋严密包套后焚烧。医务人员给患者诊疗护理后也应用消毒液消毒。
3.休息。患者应住无鼠、无蚤的单间病房,急性期应强调卧床休息,待症状改善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以不感疲劳为度。
4.饮食。急性期进流质饮食,保证热量,补给足够液体,重症伴神志不清者暂禁食,恢复期可予普食。
5.心理护理。因鼠疫起病迅猛,病情危重,又系甲类传染病,实施严格隔离,极易导致患者紧张、恐惧、极度不适。患者迫切需要得到全方位的关心,及时有效的护理和治疗。所以,护士应积极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严格隔离的重要性,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顾虑和困难,满足其合理需求,热心护理,增强其安全感,消除紧张与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用药护理
1.治疗原则。病原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早期使用敏感抗生素,必要时可联合应用。
2.常用药物。
(1)庆大霉素。每次8万U,每日3~4次肌内注射,亦可静脉滴注,疗程7~10 d。
(2)氯霉素。每日2g,静脉滴注,好转后减量,疗程7~10 d。
(3)链霉素。每次0.5g,每6小时1次肌内注射,2d后减半,疗程7~10 d,宜与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等合用。
3.注意事项。
(1)庆大霉素。其副作用主要为耳聋性及肾毒性,儿童患者慎用。
(2)氯霉素。注意其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使用期间应定期检测血象。
(3)链霉素。同庆大霉素。
(三)病情观察与对症护理
1.主要观察内容。主要有生命体征(T、P、R、BP)、神志、精神症状、皮肤黏膜出血情况及全身淋巴结肿大化脓情况等。
2.对症护理。
(1)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但不能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皮肤的充血、出血损害,必要时可配合药物降温。
(2)疼痛。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指导患者深呼吸或分散注意力,局部疼痛严重者,可予热敷,严重头痛并伴全身肌肉酸痛者,可遵医嘱给予水合氯醛、异丙嗪等。
(3)皮肤黏膜护理。保持皮肤干燥清洁,用温水洗浴(禁用肥皂水、酒精),剪短患者的指甲。若发生破溃或继发感染时,可按医嘱局部涂用消炎软膏等。
(四)健康宣教
1.指导患者和家属学习、认识本病的有关知识,以帮助患者去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2.指导患者和家属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指导患者及其家属灭鼠、灭蚤工作,学会必要的消毒方法。
鼠疫(plague)是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染菌的鼠蚤为媒介,经人的皮肤传入引起腺鼠疫;经呼吸道传入发生肺鼠疫,均可发展为败血症,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之首。
一、病因
鼠疫耶尔森菌为两端钝圆,两极浓染椭圆形小杆菌,长1~1.5μm,宽0.5~0.7μm。革兰染色阴性,无鞭毛、无芽孢,不活动,在动物体内或在弱酸性含血的湿润培养基上可形成荚膜。鼠疫耶尔森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在陈旧的培养基或化脓性病灶中呈多形性,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8~30℃培养基最适酸度为pH6.9~7.2通常需24 h便可形成典型的灰白或淡青色半透明中间隆起,的小菌落。鼠疫耶尔森菌菌体含,有内毒素,并能产生鼠毒素和一些有致病作用的抗原成分,已证实有19种抗原,即A、K、N、O、Q、R、S、T、V、W,主要有FI抗原和与毒力有关的V、W抗原。
该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干燥、热和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阳光直射、100℃1 min、5%甲酚皂溶液、5%~10%氯氨等均可致细菌死亡,但在潮湿、低温与有机物内存活时间则较久,在痰和脓液中可存活10~20 d,在蚤粪中可存活1个月,在尸体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
1.发病机制。鼠疫耶尔森菌经皮肤侵入后,经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引起剧烈的出血坏死性炎症反应,此即“腺鼠疫”。鼠疫耶尔森菌经血液循环进入肺组织,则引起“继发性肺鼠疫”。由呼吸道排出的鼠疫耶尔森菌通过飞沫传入他人体内,则可引起“原发性肺鼠疫”。各型鼠疫均可发生鼠疫败血症。
2.病理。鼠疫的基本病理改变为淋巴管、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急性出血坏死性炎症。腺鼠疫表现为淋巴结的出血性炎症和凝固性坏死;肺鼠疫肺部病变以充血、水肿、出血为主;鼠疫败血则全身各组织、脏器都可有充血、水肿、出血及坏死改变。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是鼠疫和其他啮齿动物。其他如猫、羊、兔、骆驼、狼、狐等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肺鼠疫患者是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带菌者(包括健康带菌和恢复期带菌)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亦应引起重视。
主要储存宿主以旱獭和黄鼠最为重要,由于它们是冬眠啮齿类动物,感染后可越冬至翌春发病,再感染幼鼠,对鼠的自然疫源的形成和鼠疫耶尔森菌种族延续均起重要作用。褐家鼠是次要储存宿主,但却是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经鼠蚤传播。通过蚤为媒介,构成“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方式是主要传播途径。传播主要的媒介是鼠蚤。
2.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类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3.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借飞沫构成“啮齿动物→蚤→人”之间的传播,并可引起人间的大流行。一般情况下腺鼠疫并不造成对周围的威胁。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鼠疫耶尔森菌普遍易感,并可为隐性感染。病后要获得持久免疫力,但轻症鼠疫容易被治愈,病后免疫不充分。预防接种可使易感性降低。接受过预防接种者与患者密切接触,常发生陷性感染。通过咽培养可查出鼠疫耶尔森菌。(四)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地。世界各地尚存在许多鼠疫的自然疫源地,鼠间感染长期持续存在,呈反复的流行与静止交替,随时对人类构成威胁。
2.人间鼠疫与鼠间鼠疫的关系。人间鼠疫流行,恒发生于动物间鼠疫之后。首先是野鼠间鼠疫流行,再由野鼠传至家鼠,家鼠患病后大批死亡,鼠蚤离开死鼠另找新的宿主,人被叮咬而被感染。
3.季节性。人间鼠疫多发生在夏秋季,这与鼠类繁殖活动有关。
4.职业性。人间鼠疫首发病例常与职业有关,如狩猎者等。四、临床特征潜伏期:腺鼠疫多为2~5 d(1~8 d)。原发性肺鼠疫数小时至3d。曾经接受预防接种者,可长达9~12 d。
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迅速升至39~40℃,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等,继而可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步态蹒跚、腔道出血及衰竭和血压下降等。临床分有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等,它们各具其特征性表现:
1.腺鼠疫。该型最为常见,好发部位依次为腹股沟淋巴结(约占70%)、腋下淋巴结(约占20%)和颈部淋巴结(约占10%),多为单侧。病初即有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淋巴结及其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以病后2~3 d最重。若治疗及时,淋巴结肿可逐渐消退,治疗不及时,1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常可发展为败血症或肺鼠疫。
2.肺鼠疫。既可是原发性,亦可为继发于腺鼠疫患者。原发肺鼠疫起病急,寒战高热、胸痛、呼吸促迫、发绀、咳嗽、咳痰,痰为黏液或血性泡沫状,肺部仅可闻及散在的湿啰音或轻微的胸膜摩擦音,显得较少的肺部体征与严重的周身症状不相称。X线检查呈支气管肺炎改变。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危及生命。
3.败血症型鼠疫。该型亦称鼠疫改血症,为最凶险的一型。多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疫。原发鼠疫败血症亦称暴发型鼠疫,但少见。继发性者病初有肺鼠疫或腺鼠疫的相应表现而病情进一步加重。其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谵妄或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肺鼠疫与败血症鼠疫因发绀和皮肤出血坏死,死亡后皮肤呈黑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4.其他类型鼠疫。如皮肤鼠疫、肠鼠疫、眼鼠疫、脑膜型鼠疫、扁桃体鼠疫等,均少见。
五、辅助检查
(一)细菌学检查
1.细菌培养。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取材于动物的脾、肝等脏器或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等,用血琼脂平板、肉汤等培养基均可分离出鼠疫耶乐森杆菌,进一步鉴定用生化反应、噬菌体裂解试验或血清学试验。
2.动物接种。以前述所取材料,以生理盐水调成乳剂,注射于豚鼠或小鼠的皮下或腹腔,24~72 h内死亡,解剖作细菌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