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百问百答
14431700000002

第2章

1.什么是糖尿病?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一般来说,凡是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超过一定的数值并且由尿中排出,就称为糖尿病。

引起血中葡萄糖(简称血糖)含量升高及尿中排糖的原因有多种,大致可分为内因与外因两大方面。内因方面最重要的是遗传缺陷,其他包括免疫功能紊乱、某些疾病状态、肥胖、妊娠等;外因方面有病毒感染、应用某些药物、营养过剩(尤其是长期吃过量高糖食物)等。有时营养不良也可引起糖尿病。无论引起糖尿病的原因属于哪一方面,其共同的特征都是血糖升高、尿糖阳性。血糖升高是因为血中葡萄糖不能被正常地氧化利用,于是过量的葡萄糖由尿中排出。血糖是供给人体营养和能量的重要来源,当血糖的利用发生障碍时,过多的血糖在体内不能发挥作用,人体实际上处于一种饥饿状态;由于尿糖在排出时又同时带出水分,于是病人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多食、多饮、多尿症状,而体重则会减轻,这就是临床上通常所称的“三多一少”经典表现。由于引起糖尿病的病因有多种,其临床类型各不相同,临床症状亦有很大差别。

高血糖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彻底控制,任其长期发展存在下去,则必然会导致多种急、慢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糖尿病性心肾病变、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各类急、慢性感染等,并易发生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冠心病。这些并发症对健康危害极大,轻者使病人丧失劳动力、造成残疾,重者引起死亡。由于90%以上的糖尿病之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其病因无法根除,仅少数糖尿病之病因可以解决(如药物引起之糖尿病),所以临床上所见的糖尿病,绝大多数为终生性慢性疾病,为此,每个糖尿病病人包括其家属在内,均应对糖尿病的基本防治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与疾病做长期不懈的斗争。

2.糖尿病是如何分型的?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糖尿病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1型糖尿病,又分为免疫介导型与特发型两个亚型。

(2)2型糖尿病,为最常见的糖尿病。

(3)其他类型糖尿病,共有8种类型,比较少见。

(4)妊娠糖尿病。

上述分型未把糖耐量受损(IGT、IFG)包括在内。

糖耐量受损,指血糖已超过了正常的范围,尚未达到糖尿病的标准,但今后演变为糖尿病的可能性很大,故可视为糖尿病的“初级阶段”。有人称它为“隐性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亚临床型糖尿病”。

继发性糖尿病的病因众多,涉及范围广泛,它是指以某些明确的原因或疾病为基础,继而发生的糖尿病。常见原因有:

①药物。如避孕药、糖皮质激素(强的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和某些利尿剂等。②疾病。如慢性肝病、胰腺炎、甲亢、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及少数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等。

继发性糖尿病的特点是:当原发病因去除之后,糖尿病可望痊愈;但如果原发病因持续时间太长,则即使治愈后,糖尿病也不一定消失。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伴发之糖尿病不可治愈。

尚有营养不良性糖尿病又称3型糖尿病。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主要见于一些贫困地区(如非洲)以木薯为主食的人群,在我国极罕见。

在上述四大类型糖尿病中,第二大类占了绝大多数,即2型糖尿病,其发生率最高。至于糖耐量受损的发生率是否也很高,则很难确切估价,因为在我国尚未对人群进行大规模的葡萄糖耐量普查。从局部的调查资料推断,它的发生率不会很低,可能超过5%。

3.我们通常所说的糖尿病是指哪种类型?

绝大多数糖尿病均属于原发性糖尿病,其中又以1型(胰岛素依赖型)和2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占多数,所以人们通常所说的糖尿病,皆指1型或2型糖尿病两种(参见问题2)。妊娠糖尿病多数为2型,也可为1型,糖耐量异常类型者常发展为2型糖尿病,少数发展为1型糖尿病。

本书所述之糖尿病均指1型和2型糖尿病,不包括其他类型及继发性糖尿病。

4.你知道人类对糖尿病研究的发展史吗?

早在公元前数十年,西方医学文献即有关于糖尿病症状的记载,至15世纪时,已注意到糖尿病可产生多种并发症,并明确了尿中有糖排出的事实。17世纪末,Morton最先注意到糖尿病的遗传性质。1869年郎罕(Langerhans)发现了胰腺中的胰岛组织,但他未能将胰岛与糖尿病联系起来,直到20年后(1889年),VonMering等人发现实验性胰腺切除可导致糖尿病,胰岛和糖尿病的关系才正式确定,但对胰岛中究竟是什么成分在起作用尚不清楚,因此对糖尿病的治疗只是限于饮食控制和对症处理,许多糖尿病病人均因严重的急性代谢紊乱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感染而死亡。1921年,Banting和他的同事在胰腺中成功地提取了胰岛素,并证明用它可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与尿糖。胰岛素的问世彻底改变了糖尿病患者的命运,使糖尿病病人的寿命大大延长。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糖尿病专家们将研究重点转向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糖尿病发病原理和发掘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方面。1956年以来陆续研制出了口服降血糖药——第一代及第二代磺脲类降血糖药及双胍类降血糖药,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近年来,对糖尿病的发生原理已深入到基因异常与分子生物学水平,对了解免疫异常在糖尿病发生(尤其是1型糖尿病)上的作用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从遗传基因及免疫学方面着手对糖尿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

5.我国中医对糖尿病是怎样认识的?

在我国,数千年来一向把糖尿病称为“消渴病”。在我国最早的古典医着——《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消渴病的记载。以后,从汉、唐直到宋、元、明、清等历代医书文献,均有消渴病的详细描述。汉朝张仲景所着《金匮》一书中曾写道:

“其人一日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并称其为消渴病。唐朝初期的甄立言在其《今古录验方》中,曾给消渴病做了如下的定义:“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消渴病这一名称已成为中医文献的固有病名沿用至今,从未变更。

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亦强调综合措施。中国古代医书中即提出了对消渴病人要限制饮食、避免过饱及饮酒。并倡导以适当的体力活动来治疗消渴病。至于用来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更是丰富多样,有些中药经过临床研究已证明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一定效果。

6.糖尿病是一种世界性疾病吗?它的发病情况如何?

糖尿病是一种遍布全球的内分泌疾病,是最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世界各地均有发现糖尿病病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糖尿病发病率平均为2%~5%,其中美国的印第安比乌族与西太平洋瑙鲁人糖尿病发病率竟高达30%。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平均为1%~1.5%。据粗略统计,目前全世界糖尿病病人总数超过1.2亿,到本世纪中叶,患病人数将至少增加1倍,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因此,大力开展糖尿病防治工作,普及糖尿病基础知识已成为全球性的紧要任务。

7.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如何?

我国两次普查资料显示:1981年糖尿病发病率约为0.67%,至2005年发病率已上升到4%左右,目前已接近5%,其增长速度之快令人不安。这与我国人民近年来生活条件的改善与饮食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估计我国目前有糖尿病病人超过2000万。尽管如此,在亚洲地区,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并不算高,例如:日本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4%~5%,印度与新加坡为4%~5%,菲律宾则高达6%。

8.性别、年龄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吗?

根据我国14个省市30万人口调查资料证明:男女之间糖尿病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但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年龄在40岁以上者患病率高达3%~4%,而且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年龄在40岁以下者患病率则低于4%,其中青少年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由此可见,糖尿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少年儿童甚至婴幼儿也可能患糖尿病,但非常少见。

9.职业、饮食与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发生有影响吗?

有一定的影响,但非绝对。一般而言,从事室内职业又不喜运动、懒于劳作的脑力工作者较体力劳动者易患糖尿病;营养过剩、饮食不节、又嗜食过量甜品及饮酒者较饮食清淡、营养适度者易患糖尿病;而那些生活懒散、四体不勤、劳逸不均的人也是糖尿病的好发对象。有资料表明:城市居民糖尿病患病率比农村高1倍左右,这显然是由于城乡之间的居民在职业、饮食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别所造成的,从而为上述特点提供了客观依据。

10.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有遗传的倾向已成定论。统计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直系亲属(即有血统关系的亲属)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病人直系亲属糖尿病之发生率要高4~5倍,这一现象提示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病人之基因有改变(称突变基因),这种基因可传给下一代,使下一代具有容易发生糖尿病的素质(又称糖尿病的易感性),这种内在的先天因素如果遇到外在的后天因素如感染、饮食不调、妊娠等,则极易发生糖尿病。所以,糖尿病病人遗传给子女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突变基因,除了这个遗传因素外,尚须有其他后天因素参与,糖尿病才有可能发生。因此,糖尿病病人的下一代并非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糖尿病。

即使父母均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也只有5%~15%的机会得糖尿病,若父母中只有一方患糖尿病,则子女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少,而且该病常隔代遗传,即患者的孙辈中有人得糖尿病。

11.什么是碳水化合物?什么是血糖?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碳水化合物是食物的基本成分,它与蛋白质、脂肪合称为三大营养要素。碳水化合物实际上就是糖类物质,它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3种。它们的成分如下:

单糖:由一个分子组成,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双糖:由两个单糖组成,共有3种:①蔗糖,由一个葡萄糖和一个果糖组成;②乳糖,由一个葡萄糖和一个半乳糖组成;③麦芽糖,由两个果糖组成。

多糖:由千万个葡萄糖分子连接组成,俗称淀粉。

双糖与多糖经胃肠道消化后,要分解成单糖才能被肠道吸收入血液,而单糖中的果糖和半乳糖在肝脏内全部转化为葡萄糖,由此可见,碳水化合物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所以碳水化合物是葡萄糖的主要来源。血糖就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它是供给人体能量的基础,正常情况下,人体所需能量的70%由血糖提供。由于血糖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所以碳水化合物供应过多,血糖的原料也必然过多。各类粮食、水果及小部分蔬菜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故控制这些食物的摄入量可防止糖尿病病人血糖过高。

12.正常人血糖波动范围是多少?它是如何维持平衡的?

正常人血糖变化有一定的范围。在空腹状态下,血糖的波动范围为3.9~7.5mmol/L(70~135mg/dl);在进食后2个小时以内血糖会有升高,但最高不应超过10mmol/L(180mg/d1),2个小时后血糖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凡血糖超过或低于上述所列范围,均属异常。正常人血糖保持在相对恒定范围内的关键,在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之间的动态平衡。血糖的来源有三方面:①食物中的糖类经过胃肠道消化吸收后转变为葡萄糖;②人体内的蛋白质、脂肪可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入血中,此称为糖异生作用;③贮存在肝内的肝糖元及肌肉内的肌糖元(又称为动物淀粉),在血糖下降时可分解成葡萄糖入血。血糖的去路亦包括三个方面:①主要去路为葡萄糖被氧化利用,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供身体消耗;②葡萄糖吸收入血后,可在肝脏和肌肉内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从而防止血糖过高;③血糖尚可转化为其他营养物质如脂肪。

在维持上述血糖来源和去路之间动态平衡的过程中,需要有多种酶和激素的参与,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激素就是胰岛素。当胰岛素不足或作用减低时,血糖的去路发生障碍,结果导致血糖升高,遂发生糖尿病。当然,如果胰岛素过量,则血糖被过分地利用,就会发生低血糖。

13.什么是胰岛素?它是由哪个器官分泌的?正常人胰岛素分泌有何特点?

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激素,由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又称β细胞)分泌。胰腺位于人体腹腔内,呈长条形,俗称连蒂,在它的内部分散着成千上万个肉眼看不见的细胞团,它们之间分散罗列有如海洋中的岛屿,故称之为胰岛。胰岛细胞共有四类:A细胞(又称α细胞)分泌胰升血糖素;B细胞(又称β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又称δ细胞)分泌胃泌素、生长激素抑制素等几种激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在上述四类细胞中,A细胞与B细胞,尤其是B细胞的变化与分泌异常对糖尿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正常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虽然是持续性的,但它的分泌量与进餐有密切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与血糖高低有直接关系。在空腹状态下,由于血糖水平不高(低于7.5mmol/L,即135mg/dl),胰岛素每小时分泌量约为0.5~1.0单位,进餐后血糖明显升高(可达10mmol/L,即180mg/dl),胰岛素分泌也随之增加,可达到空腹时的几倍以上,以防止餐后血糖过分升高。餐后2小时左右血糖基本降至空腹时的水平,胰岛素也随之下降到空腹水平。由上可见:血糖与胰岛素分泌之间存在着精细的相互调节关系,而糖尿病病人这种相互调节关系则发生紊乱甚至消失。

正常人空腹血胰岛素值一般为5~25mU/L,餐后1小时可高达3~10倍,即15~250mU/L。

14.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有何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