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理财家
14429900000006

第6章 品德修养(3)

不少家长提出,这样的节约教育虽然好,却比较局限。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孩子不要攀比浪费更为重要。但老师有自己的难处。北师大二附中的徐静老师说,“现在的孩子法制观念很强,他们认为花多少钱、怎样花是私人问题,老师不应该干涉。”地坛小学的一位老师也认为,当今中小学生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意识较强,但在个人理财方面却非常欠缺,勤俭节约的意识很弱,“但对这些方面,我们也不好直接去管,只能侧面地提醒学生注意。”

4.专家呼吁开设中小学“消费教育”

北师大教育学院副院长石中英教授认为,节约教育是不会过时的。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已经得到了满足,“节俭”不再是为生活所迫的被动选择,而升华为一种纯粹的美德。

新时期的节约教育不能仅限于节能教育,必须把制止高消费纳入体系。在操作层面上,“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尤其是学校,应多开展主题班会等探究式的活动,让学生在钻研、讨论中经历思想观念的斗争,深刻地转化为行为准则。同时,还要将节约贯穿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用朴实健康的校园风貌和师长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

石教授还解答了一些家长关于“现在鼓励消费,为何还要孩子节约”的疑问。他认为,国家鼓励的是有节有度的合理消费,而不符合国情的“超高消费”,从社会、经济、人文各个层面讲,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未成年人更不应以“消费主义”为价值观,盲目追逐“消费”风潮。因为他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不具备消费的条件,心理上也尚未完全具备消费主体应有的辨别能力和承受能力。对他们而言,养成正当、合理、有品位的消费观才是重要的,而不是急于拿着父母给的钱去提前消费。

二、让节俭成为习惯

节俭,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优良传统,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当代的年轻人,远没有吃过苦的老一代人做得好。

一日,明明与祖父共进晚餐,夹菜不慎落到桌上,刚准备找来垃圾篓弃之,不想祖父却又重新夹起食之,令明明大为愕然。他不解地问:“都什么年代了,您老还有这种习惯?”然而祖父却摇摇头,似乎深有感悟的对他说:“孩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勤能补拙,俭以持家啊!”。

节俭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反映,古语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可以说节俭是美德的源泉,一米一粟皆来之不易,都是人们劳动的结晶,节俭是一个人珍惜劳动,爱惜成果的表现。一代领秀毛泽东,身为国家元首,却节俭至经常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而深受人民的爱戴;文学作家鲁迅,虽生活富裕,却极为节俭,支持革命青年,而深受人敬仰。节俭是一个永恒的传统,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在如今大力弘扬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节俭更应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范围里的一部分。

节俭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奉献意识。我们看一个人是否奉献了,是看他付出和创造了多少,而不是看他得到和索取了多少。为公司节约了成本,节约了能源,就是节约了价值,就等于为集体做了贡献。节省下来的价值,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归根结底最后受益的还是我们大家。一个人的节俭可能是有限的,但如果每个人都能为国家节俭,积少成多,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数目。所以节俭不是哪一个人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

时常听到一些老年人说,穷日子富过易,富日子穷过难。经常过着清苦日子的人,一旦过上富裕的生活,那是很容易适应的。如果经常过着富裕日子的人,一下子让他勒紧腰带过上清苦日子,那就很难以接受了。所以为了适应环境和竞争的需要,就让节俭永远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习惯吧!

三、培养孩子节俭的好品质

先讲一个小故事:

北京的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刚上小学不久的女儿去逛街。在一个繁华的路口,有一位老爷爷正在卖《北京晚报》。父亲从口袋里掏出出4元钱交给女儿让她去买10份晚报。女儿买回晚报,父母一起跟她商量:按原价把晚报卖出去,看看我们能不能很快卖完。女儿在父母的支持与帮助下,费了不少时间才把10份晚报卖出去。然后,父母让小女儿去问卖报的老爷爷,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孩子从老爷爷那里知道,卖一份报纸只赚几分钱。她算了一笔账,花了这么长时间才能挣几毛钱,而且费很多辛苦和口舌。“爸爸、妈妈,我以后可不能随便花钱了,挣钱太不容易了。”父母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及时表扬了她。这个女孩后来很懂得节俭。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对年轻父母经过认真思考,才采取了很有教育效果的方法。他们是家庭教育的有心人。

现在的孩子多数不懂得节俭,乱花钱、随便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有一所小学,捡拾的物品堆满了一间屋子,大至皮夹克,小至铅笔、橡皮。学校多次广播,要求孩子们去认领,却没有人去。一次家长会上,校领导讲了这件事,说再不认领就处理给废品收购站了,也只有几个家长带着孩子去认领。这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我们不应该忘记我国的古训:成由勤俭,败由奢。成功由勤劳节俭开始,失败因奢侈浪费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钱的时候,这个朴素的真理也不会过时,何况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民仅仅走在奔小康的路上。节俭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大手大脚随便浪费的人能创造一番事业,建设好家庭。

孩子不懂得节俭,不能怪孩子,我们大人有责任。社会上的许多传媒起劲儿地宣传吃好、穿好、用好,刺激孩子盲目消费的广告形形色色。家长出于疼爱“独苗苗”,迁就孩子花钱自不必说,就连家长自身也往往产生了非合理消费的心理——攀比、从众、追时髦、喜新厌旧等等。时代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确实应该改变。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吃饭更讲营养,穿得更美,用得更可心自然无可非议,而且应该提倡;但盲目花钱、随便浪费永远是坏事情,是不良品质的反映。

新的时代,应该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念。人们的消费可以分为三类——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享乐性消费。生存性消费、享乐性消费容易理解,发展性消费指为了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事业发达所进行的消费。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同,对孩子如何把钱用在有利于发展上应该认真动动脑子。我们认为,不管花钱多少,以下三条是重要的标准:

1.是否高效益地使用金钱、财物,合理消费,用所当用;

2.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品质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

3.是否杜绝了奢侈浪费、享乐主义。

为了培养节俭的品质,我们提出几项具体建议:

1.教育孩子正确认识钱。要让孩子从小懂得钱是什么,钱是怎么来的,怎样正确地对待钱财,不义之财绝不可取。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应联系实际生活给孩子讲解,多引用一些事例。年龄大的孩子,可以跟他专门讨论钱的问题。

2.教孩子学会花钱。孩子消费行为是由被动逐步走向主动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教孩子买东西,如何用钱,如何找钱,如何选择物有所值的物品。教孩子把钱保管好,防止丢失、被窃。随着年级升高,要让孩子学会先认真思考再花钱,而且逐渐养成习惯,避免盲目消费。有些家长让孩子“一日当家”、“一周当家”、“记收支账”,是教孩子学会理财培养节俭品质的好方法。

3.教孩子学会积累。孩子手里的零用钱、压岁钱应该计划使用,适当积累。必需的东西才买,可买可不买的不买,把剩余的钱存起来。教会孩子在存钱、用钱的过程中,培养节俭的好品质。

4.教育孩子懂得量入为出。要让孩子明白,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每个人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同,花钱要看支付能力。即使家里很有钱,也要坚持前述的几标准。

5.教育孩子珍惜物品,不浪费。让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来之不易,都是人们用汗水和心血创造出来的,随意浪费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的表现。让孩子经常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工厂、农村的生产劳动过程,参观书籍、报刊的印制过程。

当然,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首先应该从家长做起。家长从认识到行为,都应给孩子做出好样子。

节俭的美德是传家宝,在孩子身上应得到继承和发扬。

四、如何培养孩子的节俭习惯

“节俭”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美德,古人云:“足国之道,节用裕民”、“以俭治身,则无忧;以俭治家,则无求”。一个人厉行节俭,是具有高尚道德的重要标志。一个单位提倡节俭,是保证可持续发展、树立文明道德风尚、构建和谐氛围的重要举措。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无论财产多么充足,资源多丰富,都应该提倡节俭。

倡导节俭,不是限制利用资源,限制消费,而是合理利用资源,健康消费。建设小康社会与倡导节俭不矛盾。人人过上幸福生活了,节俭还是要大力提倡的美德。比如:我们生活、工作中用到的米、水、纸张等,该用的就好好地利用,发挥其价值。同时,应注意节约,杜绝浪费。

倡导节俭,不是限制投入,制约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可持续发展。比如:沂河大堤的开发建设,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改善了城市面貌,这就正确处理了发展与节约的关系。对于技术含量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设备就要被淘汰。投入必要的资金,消除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这不能说成是浪费,我国煤矿频繁出事故,正是安全设施投入得太少的原因。血的教训太深刻了。实际上科学的投入,就是为了更好的节约,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