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德 修 养
(第一节)压岁钱与理财教育
家长对孩子们数额不等的“压岁钱”,大致有三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一曰“没收充公”型。不管孩子得到多少“收入”,一概由至高无上的家长说了算,作为全家的共同收入,贴补家用,孩子没有所有权和使用权。二曰“储蓄代管”型。孩子具有“压岁钱”的所有权,但不能自由支配,家长代表孩子管理,一般都存入银行,作为孩子未来上学、结婚、买房的开支。三曰“自由支配”型。孩子对这笔“收入”具有完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自由支配,或存入银行、或缴纳学费、或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其实,除了春节以外,多数孩子平时也都有一定的零花钱,不少孩子存在乱花钱、多花钱、理财意识缺欠的问题。孩子是未来的主人,是未来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和能力,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未来,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持久经济竞争能力。
一、借鉴美国人的做法
在儿童理财教育方面,我们有必要向精明理智、富有远见的美国人学习。美国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理财教育目标: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认识到无法把商品买光,因此必须作出选择;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能够数大量硬币;7岁能看价格标签;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9岁能够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12岁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一般银行业务中的术语;13岁至高中毕业,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
二、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实践证明,对孩子进行适度的理财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章先生很开明,已经对孩子进行了多年的理财教育,效果非常好。他的孩子从8岁起开始管理自己的“压岁钱”及其它收入,至今已坚持四年。孩子有个账本,对每笔收入、支出都有详细的记载;每当钱攒到一定数量,就让父母帮他存到银行。章先生夫妇急需现金、从银行取钱来不及时,就向孩子“借款”——谈好金额、期限、利息,“借”“贷”双方还得签名;还款期限快到时,孩子会提前几日提醒;如果不能及时按期归还,就要办理续借手续。以此为契机,章先生乘机向孩子灌输了不少有关货币、股票、债券、借贷等知识,进行了记账、讨价、购物等方面的训练,孩子有钱不乱花、花钱有计划,不仅攒了不少钱,还从父母手里“赚”了很多利息,并没成为令人担忧的小“守财奴”。
(第二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随着发生变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在这悄无声息的变化中有一种情形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这就是伴随着一些人收入的提高、生活的富足、家境的改善,于是放松了对孩子的节俭教育。面对孩子,一些家长有求必应、一味地满足。正是由于一些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得不少孩子从小养成了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等畸形消费观。
消费必须有金钱作为后盾,作为中学生,我们的消费资金将近90%都从父母那里取得,所以,我们应该树立适度的消费观,“适度”就是适应家庭经济条件,适中的,正常的消费。然而,也有一少部分人表示曾经通过打工获取一定的零花钱,但是,在家长看来,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期间打工,所以,对于孩子的消费资金,他们绝大部分表示会提供孩子所需的所有费用。
解决了消费资金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消费去向的问题了,大多数中学生对于自己零花钱的分配,大致划分为食宿、衣着、娱乐、购书等几个方面。据调查,它们所占比例大概为40%、30%、10%、10%,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的消费还是比较健康、合理、文明的。然而,还有一部分中学生不健康消费,如吸烟、喝酒、到营业性舞厅、网吧等,有的甚至赌博,这些都是中学生缺乏审美观念和坏的生活方式的表现,所以,我们还应在修养、励志、健体等方面下功夫,做一个正派而朝气蓬勃发展的青少年。
眼下,绝大多数家庭属于“三员”式结构,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于是一些父母、尤其孩子的爷奶辈,在对待孩子上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普遍存在着宠、娇、惯孩子等毛病。一些家长大人宁可头顶烈日、身披繁星,辛苦奔波、终日受苦受累,也不愿意让孩子受半点委屈。于是出现了孩子吃喝讲品味,今天肯德基、明天麦当劳,一顿饭数十元上百元成了家常便饭;衣服要时髦,一套衣服数百元,早已习以为常。鞋帽要品牌,买鞋不问价钱看厂家、专挑有档次的名牌货。有的孩子甚至一件名裳没穿多久便“推陈出新”,提前“退役”。孩子一星期的零食鼓鼓囊囊几大袋,零花钱有一二百。你腰间挂上小灵通,我就拿起了手机,整天嘀嘀嘀地响个不停,全然一个公子哥、闺家秀……正是由于一些孩子在消费观念上,一味地贪图名牌化,进口化、高档化,使得他们的消费观念过早“贵族”化。
爷奶的掌上明珠、父母的娇生惯养、家庭的全部寄托、优越的生活环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得不少孩子根本就从不考虑大人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生活的艰辛。加之孩子与孩子间相互的争强好胜、相互盲目攀比,于是,一些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一味地贪图享乐,心中唯我独尊、独断专横、处事霸道。一些家庭忽视了对孩子从小节俭观念的教育,不仅让孩子从小养成了大手大脚、铺张浪费陈规陋习,同时,更使一些孩子心胸狭窄、心理承受能力差,遭受挫折后不是自强自立、走出困境,而是极容易精神崩溃,走向极端,要么选择报复、要么选择出走,要么选择轻生等过激的行为。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从建设节约型家庭开始,而要建设节约型家庭,就必须从娃娃抓起,也就是要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念入手!这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安康幸福,同时更是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祖国的繁荣昌盛。
(第三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一、从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一个富人去拜访一位哲学家,请教他为什么自己有钱后变得越发狭隘自私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问:“向外看,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银子。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世界了。”
人们都知道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个著名的慈善家,但很少有人知道洛克菲勒也曾被薄薄的一层银子蒙住了双眼。
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创业初期勤劳肯干,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可当他富甲一方时,便变得贪婪冷酷,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带的居民深受其害,对他恨之入骨。洛克菲勒的前半生在众叛亲离中度过。当他53岁时,疾病缠身,人瘦得像木乃伊。医生们向他宣告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他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三者中选择一个。这时他才开始领悟到,是贪婪的恶魔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生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去剧院看戏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他开始过一种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后来,洛克菲勒开始考虑如何把巨额财产捐给别人。密歇根湖畔的一家学校因资不抵债行将倒闭,他马上捐出数百万美元,从而促成了如今的芝加哥大学的诞生;北京著名的协和医院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而建成的;甚至连联合国办公大楼的地皮也是他捐赠的。此外,他还创办了不少福利事业,帮助黑人。人们开始用另一种眼光来看他。
洛克菲勒的前半生为金钱迷失了方向,后半生千金散尽,才重返生命的正道。他一生至少赚进了十亿美元,捐出的就有七亿五千万。他用一生的时间才找回曾经丢失的世界,那里有用金钱买不到的平静、快乐、健康和长寿,以及别人的尊敬和爱戴。做到这些,享年98岁的洛克菲勒无憾了。
我们无须像洛克菲勒走一生的弯路去寻找生命的真谛,我们只要不远离生活中的真善美,不被金钱所奴役,那么世界就属于我们。而那颗不被铜臭玷污的心,就会如天上的明月晶莹剔透,与美丽的世界交相辉映。
二、正确对待金钱
“钱”,这个字值得大家永远去探究。
什么事情都是有两面的,而金钱也不例外。那么金钱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呢?其实它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对于那些洁身自好,不慕金钱的人来说,金钱简直就是魔鬼。它会磨灭人的意志,令人深爱着它而不能自拔;而对于贪图富贵的人来说,金钱简直是最美的天使,不但能带来荣华富贵,还能带来荣耀和地位。世界上存在着这两种人,所以金钱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诠释。的确,有金钱未必不好,而没有金钱又未必会好,有句俗话说的好:“金钱不是万能的,而没有钱就万万不能。”
拿破仑曾拥有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荣耀、权利、财富,但他却说:“我这一生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又聋又哑又瞎,她却表示:“我发现生命是这样的美好。”这又是有金钱未必好,而没有金钱却也一样快乐的典型事例。
所以,不同的人的眼中对金钱的看法并不同,而怎样才能正确运用、对待金钱呢?必须要有智能的人才能正确对待。
钱能做什么?钱不能做什么。钱能买来食物,却买不来食欲;钱能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钱能买来熟人,却买不来朋友;钱能买来奉献,却买不来信赖。所以凡事都不能勉强,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对于金钱,我们得学会运用。王延江,他是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对钱有两论:一是“人活着没钱不行”,拥有百万之富,却简单朴素。二是“人不能为钱而活”,他把钱看的比棉花还轻,他对穷人慷慨相助,把钱都拿出来,把村变成了一个亿元村。多么伟大的人啊!
对于金钱,我们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得财富,而不义之财终被夺,靠非法经营,非法手段赚钱,决不会有好下场。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境界和智能更上一个层次。
三、培养正确的金钱观
小明快五岁了,为了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妈妈给了他十元钱,要他到楼下超市去买一袋味精、一袋盐回来,作为鼓励,妈妈特许他可以自由支配余下的钱。
一会儿小明就兴高采烈地回来把味精、盐往桌上一放,还得意地掏出一把仿真玩具手枪来,妈妈吓了一大跳。
“你从哪儿弄来的?”妈妈吃惊地问。
“买来的呀!”他仿佛成功地干了一件大事一般美滋滋的。
“你哪来那么多钱?”前几天儿子就带妈妈看过,因为要三十元一把,加之有些危险性妈妈搪塞着没买。
“赊呗!我把买东西的钱全都给了丁阿姨,不够的下次再补去。”他说完还做了个鬼脸。
“谁叫你这么干的?”
“你不是说剩下的钱可以自己安排吗?大人说话可不能不算数。”
“……”他倒先倒打一钉耙,令人哭笑不得。
不满五岁的小明可以自作主张地赊这样大件的东西,这是妈妈没有想到的,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这只是一件平凡的小事,但它折射的却是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的金钱观。
五岁的小明已经挣脱了摇篮,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有了自己的爱好和追求,他虽然不懂得钱的真正含义,但他却知道钱可以买来他需要的东西,可以满足他的许多愿望,就好比人天生就要吃食物一样,但要怎样吃才更合理就比较深奥了。
那么,到底该怎样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呢?
首先,父母应该培养小孩子健康的心理,不做拜金主义者,不为钱所用,这样可以避免小明见钱眼开、唯利是图,减少为钱铤而走险甚至犯罪的机会。
有句俗语说得好:“小偷针大偷金。”说的是古时一个小孩看到补鞋匠的锥子特别好玩,就趁鞋匠不注意时,把锥子夹在膝盖后面的腿弯处,弯起小腿跳着跑开了。回到家时,母亲因为贪小便宜夸儿子有出息,此后儿子常偷些东西回来,母亲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孩子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惯,最终发展为偷国家金库时被绳之以法。执行死刑的那天,儿子借口要给母亲说句悄悄话,咬掉了母亲的一只耳朵,母亲这时才幡然醒悟。若第一次孩子拿锥子时母亲就及时给予阻止,说明利害关系,又怎会有如此结局?
大人们常在街头巷尾看见这样的场面:一群大人逗一个小孩说你叫我爸爸,我给你钱。不谙世事的幼童张口就叫,甚至比叫亲爸爸还甜。被叫的人乐呵呵的,孩子也兴高采烈地拿过了钱,周围的人更是乐得起哄。殊不知孩子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钱的奴隶,这种看似高级的玩法对孩子其实是一种误导。
古人云:“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钱是很重要,它是大人们衣食住行的基础,是生存的起码保障,但人不能为钱所用,面对法律道德和高尚的情操钱是第二位的。
其次,教孩子懂得挣钱的辛苦,学会节约用钱。
祖辈给我们留下一个古训:“挣钱犹如针挑水,用钱犹如水推沙。”做父母的都懂得这话的含义,但要把它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丰富的时代。
逛一趟街,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总要扭着家长买点什么,现在的孩子又是父母的心头肉,哪有拒绝的?不仅买还挑好的,一趟下来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轻易就出去了。更有不少家长因为疼爱,每每逛街主动地问孩子想要什么,一定要为孩子花些钱才安心,久之孩子习以为常,出门非花钱不可,一次得不到满足就会与家长闹别扭。家长为子女购物时也一定要时髦的、名牌的,当然这一方面有伪劣产品之过,另一方面也有攀比心理在作祟。在这种言传身教之下,孩子学会的是花钱如流水,手中没钱不自在,有钱必花个精光。这也是现在的学生零花钱、住校生生活费每每飙升、虚荣心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爱孩子无可厚非,但爱与付出的金钱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相反,若多与孩子沟通,让他(她)明白家长工作的辛苦、钱的来之不易以及花钱应慎重的道理,对他(她)来说反而是受益终身的事。
另外还应让孩子学会由少到多的积累,学会把握每一个正当的挣钱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