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打开心灵的锁
14410800000033

第33章 岁月留痕(3)

18.张需身体力行

张需擅长治理人民,先是担任郧州的佐吏,当地河渠淤积,水田废弃了数十年,历任太守都无法加以疏通。张需刚到任,太守和他谈及这件事情,担心疏通河渠耗费民力。张需前往察看,说:“只要有若干人,三天就可以做完。”太守很是奇怪,以为他是信口胡说。张需招集需要的人数后,让他们各自携带器具,分别量好长度,尽力而为,果真三天就完成了。太守非常吃惊,还以为是有神灵相助。后来张需转任霸州太守,看到当地有很多百姓游手好闲,以讨饭为生,于是在每一个里甲都放置一本公文簿,列出游手好闲者的户口,每户都要报告男女大小人丁的数目,让他们一起去种植米、麦、桑、枣,纺织的器具,鸡和猪的数目,都明白地记载在上面。闲暇的时候,张需就亲自下乡检查户。簿,有短缺的就加以处罚。于是百姓都勤勉努力,不敢偷懒。不到两年,家家户户都有了固定的产业,百姓生活日益富足。

张需可以在三天内就将河渠疏通,废弃多年的水田得以利用,从反面证明了当地官员严重的形式主义作风,像这样关系到当地农业收成的大事,大家都在议论,却无法解决,只能说明缺乏干才,没有认真地做实地分析。其实,只要有人愿意虚心地向农民讨教,就能找到解决办法。再根据实地获得的资料,详细地推算人工、物质资料和工作进度,完全可以游刃有余地予以处理。张需在霸州解决游食问题,也是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里甲的管理功能,通过连带责任的方法加以抑制。同时,他又通过促进农业生产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感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时刻谨记。

19.樊姬之力

楚庄王主持朝会处理政事很晚才结束。樊姬走下台阶迎接他,说:“为什么这么晚才结束,不饥饿疲倦吗?”

庄王说:“今天听到忠诚贤明臣子的进谏,不觉得饥饿疲倦。”

樊姬说:“大王您所指的忠贤大臣,是诸侯国中的宾客呢?还是国人中的哪一位?”

庄王说:“就是沈令尹。”樊姬听说后掩住嘴巴发笑。庄王说:“你发笑是什么原因呢?”

樊姬说:“我侍奉大王,主管沐浴,执掌梳洗工具,整理卧席,已有十一年了,然而我总是派人到齐国、郑国之间,选拔美女进献给大王。现在,与我地位同等的有十个人,比我贤明的有两人。我难道就不想专擅大王的爱宠么?我是不敢以个人的欲望来遮蔽他人的美好啊。我想要大王见得多就更能识辨人。现在沈令尹辅佐楚国多年了,没有见过他举荐贤明的人而贬掉无能的人,又能称得上是忠贤吗?”

庄王第二天朝会时,将樊姬的话说给沈令尹听,沈令尹离座起立,向庄王举荐孙叔敖。叔敖治理楚国三年,楚国就成为霸主。楚国史官执笔在简策上记下:“楚国之所以成为霸主,是樊姬出了力啊。”

感悟:

不以个人的欲望来遮蔽他人的美好,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啊!

20.宋人的秘方

古时宋国有一族人善于制造一种药,这种药冬天擦在皮肤上,可使皮肤不会干裂,不生冻疮。这一族人靠这个秘方,世世代代做缥染布絮的生意,日子倒也过得充足殷实。

后来有个来买布的商人知道了此事,就出重金买下了这个秘方。

当时吴越两国是世仇,不断交兵打仗。这个商人便将这个秘方献给吴王,并说明在军事上的用途。

吴王得此秘方大喜,便在冬天发动水战。吴国士兵涂了药粉,不生冻疮,战斗力极强,而越国士兵仓促应战,加上大部分都患了冻疮,苦不堪言,大败而归。

吴王重赏进献秘方的商人一块土地,这个商人从此大富大贵,也不用再去贩卖布匹了。

感悟: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去做爆竹,西方人学去造枪造炮,也是这个道理。同一样东西,在不同人手里就能有不同的用途,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1.庾公不卖妨主之马

庾亮有一匹性情十分暴烈的马叫的卢,有人劝他把这匹马卖出去。庾亮说:“如果我卖它,肯定会有人买它,那样就又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能够把危害自己安全的东西转嫁给别人吗?从前孙叔敖杀死了不吉祥的两头蛇,就是为了让后面走来的人看不到,这在古代被传为美谈。我效仿他,不也通情理吗?”

感悟: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们都想尽可能将自己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避免自己遭受损失的时候,应尽可能不要把这种损失转嫁给他人。庾亮当然知道把没有用处的烈马卖出去可以赚到一笔钱,弥补自己的损失,但是这样势必给马的新主人造成伤害,同时损人利己的行为必定为人不齿。而良好的口碑是一匹马的价值所无法相比的。作为一个聪明人,庾亮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当然不会为了这一点小利而使自己的名誉受损。能够明辨一匹马与良好的声誉孰轻孰重,这就是有道君子和逐利小人的区别。而珍视名誉的人也一定会被人们所敬重。可惜生活中经常有那些为蝇头小利蒙蔽住双眼的人们,他们为了追求一点微小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坑害他人。从眼前利益来看,他们自然占了便宜;但是从长远来看,却得了一个欺诈蒙骗的恶名。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旦给人们留下一个恶劣的印象,就难以消除。这样势必会对事业的发展造成重重阻碍,造成的损失就不是当初追求的那点小利所能相比的了。

感悟:

不要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损人利己,恶劣的声誉会给一个人的事业造成种种障碍。

22.苏子容入乡随俗

苏子容奉命出使辽国,在辽国正巧赶上冬至。宋朝的历法比辽国的早一天,辽国人就问他哪一种历法才正确,苏子容从容地回答:“每个国家的历法家计算时间所采取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会有早有晚。比如亥时是今天晚上,而过几个时辰就是子时了,那就要算明天了。是前还是后,各自根据本国的历法就可以了。”辽国人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以自己的历法来庆祝冬至节。苏子容回国后将此事禀报给皇上,皇上高兴地说:“你讲得十分正确!”

苏子容是个杰出的外交家,他回答辽国人的提问十分巧妙。辽国人突如其来地让他评价宋,辽两国历法哪个正确哪个错误,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如果说宋朝的历法正确,那就等于否定了辽朝的历法,不免有碍于外交礼貌;如果说辽朝的历法正确,那更不妥当。这个时候似乎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肯定哪一个都要否定另外一个。如果换了一般人,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好,而苏子容的回答十分巧妙,对两个国家的历法都做了肯定,既表达了对辽国的尊敬,也无损于自己的国家。一位使者代表本国出使外国,有时会遇到对方别有用心的刁难、挑衅,这当然需要认真对待,应该毫不留情地予以还击;但有时也会遇到对方一些善意的、突如其来的问题,如果使者没有思想准备,就会陷入极为尴尬的境地。要圆满地完成国家的使命,一方面要求使者具有渊博的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他们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巧妙应答,从容得体。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树立了本国的威望,也与友邦增进了感情和友谊。

感悟:

对于进退两难、模棱两可的问题,不要简单地肯定一方,应该寻找一个两全其美的答案。

23.吕蒙正不记人过

宋朝的吕蒙正,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其他参政为他忿忿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散朝后,那些参政还感到不满,后悔刚才没有找出那个人。吕蒙正对他们说:“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的话,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因此千万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宏大。

在生活中,谁都会碰到那些向我们口吐恶言的人。恶言是指那些损害和攻击人的尊严、情感和人格的话,包括讥讽、挖苦、嘲弄、咒骂、羞辱等各种涉及人身攻击的话。人的素质是不一样的,林子大了,就难免有许多歪脖子树。出言不逊的人,口吐犴言的人,好揭人短的人,说话嘴不干净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有些人尽管你丝毫未触犯他的利益。但由于他对你的某些言行、或出身、资历、能力、生活习惯等瞧不起和看不惯,也可能会对你吐恶言;

对待这些口吐恶言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装聋作哑,不予理睬。因为这些人大多没有什么修养,属于粗鄙庸常之人,倘若你与他们斤斤计较,则无异于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再者说,别人说你“坏话”也是很正常的事,你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夸你好。但同时也应有所警戒,对“坏话”内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你高贵的人格来修正“坏话”对你的歪曲。

感悟:

宰相肚里能撑船,对待别人的“恶言”,有两种选择,要么沉默,要么用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