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有轻重的差别,有缓急的区分,必须拿捏清楚。比如,工作中常会遇到千头万绪、问题多多的情况,往往弄得我们晕头转向。这时,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找到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集中力量解决它,是最该做的事。
“敬其事而后其食”.事情可以有各种区分标准,从而可以指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动。比如“今天的事,今天办”,“所有的事,认真办”,“困难的事,想法办”,“复杂的事,梳理办”,“重要的事,立即办”,“能办的事,马上办”,“限时的事,计算办”……有了这种区分,就有了—份做人做事的提示。
一、遇事冷静,处事通达
“人”与“事”密切不可分,遇到事情的时候冷静对待,处理事情的时候照顾到各个方面,就能达到完美的境界。概括来说,遇事、处事要求我们把握好分寸,学会相机行事。
1.遇事冷静,临危不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迭,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一座寺庙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小徒弟对师傅说:“应该马上撒些草籽!”师傅不慌不忙地说:“不着急,等天凉了再说。”秋天播种草籽的时候,大风把草籽都吹散了,小徒弟又着急起来,师傅劝他:“没关系,吹到空中的会落下来,也会发芽。”过了一段时间,小草长出来了,整片草地都绿油油的。从中可以看出,小徒弟播种草的心态有些浮躁,而师傅则冷静处事,洞察了世间的玄机,因而能够把各种事情处理得有条不紊。
机勇者,临危不惧,临难不惊,机勇沉着,镇定乃尔,诸葛亮沉着应对司马懿的雄兵,唱了一出“空城计”,这种遇事冷静、临危不惧的作风显示出了战略家的胆略。在历史上有名的“完壁归赵”故事中,蔺相如跟随赵惠文王参加渑池会议,面斥强秦,不辱国体,这也是临危不惧的典范。此外,勾践兵败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雪耻;姜太公年届八旬仍然垂钓于渭水,最后得遇文王……都是不急于求成,处事冷静的性格使然。
在个人事业发展过程中,许多人和小徒弟一样具有浮躁的心理,而不善于冷静处事;急于求成却事与愿违,这种心浮气躁的做法是成事的大敌。我们都知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当我们按照预期的设想作出种种努力后,要耐心等待事情的进展,不必人为地作出违反事物内在规律的事情,这样反而更有利于事情成功——这与“冷静处事”的道理是相通的。
人们在做事的时候往往缺乏耐心,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耍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并善于在做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处事冷静的个性,真正做到临危不惧。
2.遇事果断,胆识超群
当断不断,必留后患。——俗语
有“胆识”,即沉着应变,有胆憾;遇事果断,有预见;临难不苟,有武德;责以礼义,有礼有节二比如,孔子就是这样的人。
公元前495年,齐景公约鲁定公商谈结盟的事宜,希望两国交好,从此永息于戈。当时,跟随鲁定公前去的是鲁相孔子,晏子则作为齐相一同在坐。
会谈的时候,齐景公提议演奏乐曲,接着乐声一起,鼓声大振。只见有三百多人冲过来,手里拿着长矛、剑盾,鲁定公非常害怕,脸色突变。孔予全无惧意,他站到齐景公面前说:“两国同君今日相会,是修两国之好,本行中国之礼,怎用夷狄之乐呢?请命有司去之、”晏子不知道这是预先设好的计谋,就对齐景公说:“孔某所言,乃是正礼,应该听从。”景公感觉非常惭愧于是命令大家撤下去。
齐国的谋臣看到这种情形,又想厂一个办法。只见二十多名侏儒,异服涂面,装女扮男,分成男女一二队,簇拥到鲁定公面前,跳的跳、舞的舞,口中歌唱的都是不堪入耳的淫声。孔子手握宝剑,忍无可忍,要求齐景公处死这些侮辱鲁定公的人,接着砍掉了二个领队的脑袋,其余的人四散奔逃。
齐国强大,本想乘机侮辱鲁国,但是孔子胆识超群、遇事果断.坚决粉碎了强齐外交上的进攻,化被动为主动,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处在危难的时刻,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挑战。正因如此,一些人常常手足无措,陷入了慌乱之中。危难时刻显身手,只有胆识超群.才能作出正确决策:只有遇事果断,才能化解危局。
3.遇事理智,三思后行
谨慎驶得万年船。——俗语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领蜀国大军北伐曹魏。魏国大将军司马懿采取以逸待劳的拖延策略,不与蜀军正面交战,消耗对方的实力。这一招着实厉害,诸葛亮的军队远道而来,后勤补给困难,如果不速战速决,势必难以取胜:
为了让司马懿出兵,诸葛亮派人给他送去一件女人的衣裳,并且下一封战书:“不敢出兵,这跟妇人没有什么两样。你如果是一个真正的男儿,就出来两军交战;否则,就穿上这件女人的衣服吧!”
“士可杀不可辱”,这些挑衅性的言辞激怒了司马懿;但是他转念一想,诸葛亮是在故意让自己意气用事、仓促出兵啊。于是,司马懿强压着怒火,下令全军坚守不出,等待作战时机。几个月后诸葛亮病逝,蜀军悄悄退兵,司马懿不战而胜。
作为三军统帅,司马懿能够在紧要关头控制住自己的愤怒情绪,不凭感情用事,作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这是他最后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
历史的发展不是个人力量能够左右的,但是许多时候又受到关键人物的影响而改变了走向。明朝末年,李自成占领北京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听说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起义军掠走,“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开始满族政治集团在中原几百年的统治。
由此可见,情绪会影响到人们的决策,改写个人命运与历史。在工作中,往往需要人们具备理性的精神,而不能依靠情绪化判断。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交流沟通的情绪体验日益增加,这都要求我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自制力,从而游刃有余地进行各种活动。
人是情绪化的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的内心世界就像月圆月缺、花开花谢一样,会产生潮水般的情绪波动。喜与悲、怒与哀,都是来自生活的不同体验,构成了五彩斑斓的人生画卷。但是,每个人读书、交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秩序,而在工作中实现目标、取得业绩更需要建立做事的原则:这时,完全凭借情绪行事就走不通了,有效的方法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掌控未来。
4.遇事敢言,化解风波
此人姓范名汝为,仗义执言,救民水火。——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有时候,遇到难题时,只要敢站出来说话,就能化解矛盾、误解,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反之,不指明情况,任由形势恶化下去,就容易使矛盾激化,达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乾隆年问,有一位掌管侍卫亲军的侍卫处内大臣,叫博尔奔察。他跟随乾隆时间最久,因此颇受器重。博尔奔察虽然是领兵的统帅,但是与乾隆并不拘束,大家还时常开玩笑。
乾隆第一一次南巡的时候,想笼络江南地主阶级。但是,在南巡中,乾隆不仅从事政治活动,还大肆挥霍、享受。各级官员为了讨好乾隆,在接待中滥用民力,大肆铺张,从而给江南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时间,民怨沸腾。
博尔奔察作为侍卫长官,跟随乾隆南下。看到乾隆贪图享乐的样子,以及各级官员献谄的情况,他总是在一旁讽谏。有一次,乾隆检阅步兵射箭,一位士兵不慎将弓掉在地上。乾隆皂帝大为震怒,想要下令责罚士兵。博尔奔察站在一旁说:“为了迎接皇帝的到来,士兵们连日训练,当然要精疲力尽。”博尔奔察的一席话,终于使乾隆帝改变了初衷,一场风波就这样化解了。
出现紧急情况时,一些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不敢说出真相、不能为他人化解尴尬。殊不知,这种任由事态严重下去的做法会损害和谐相处的局面。懂得如何做人,知道怎样处事,就应该遇事敢言,化解风波。
5.顾全大局,成就大事
世事如棋局。——俗语
周围的世界复杂多变,这要求我们在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必须善于把握大局,不能被一时的利益遮敞自己的视野。人们常常说,一个人要成熟起来,说的就是要使自己具备妥善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而顾全大局是其中关键的一点。
美国有一位伐木工人失去了一条腿,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是他自己锯掉的。原来,有一次他独自一人开车到很远的地方去伐木。一棵被锯断的大树倒下来时因为撞到旁边的大树弹了回来,伐木.丁人躲闪不及,结果自己的左腿被树干牢牢地压住了。
情况十分危急,一方面伐木工人的腿血流不止,钻心的疼痛使他眼前发黑:另一方面,他努力Ⅱ乎喊,却没有人回应。原来,周围十儿里内没有一个人,这样下去不出9个小时他就会因为流血过多死去。只能靠自己了,他用力地把腿往外抽,但是粗大的树干牢固地把他的腿压在下面,纹丝不动。于是,伐木工人拿起身边的斧子,想把树砍断,可能因为用力过猛,斧柄折断了。
伐木工人绝望了,他忍受着痛苦义朝周围看了看,还好不远的地方有那把电锯。他用树枝弄到了电锯准备行动,然而倾斜的树干会把锯条夹住,最后的希望也落空了。难道只能坐以待毙吗,伐木工人脱险的欲望促使他寻找各种生机。最后他想到了用电锯锯断自己被压住的大腿。这在常人看来难以置信,但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只有这样做了。
伐木工人忍受着巨痛完成了这一壮举,然后爬到汽车上,最后终于脱离了险地获救了。这是一次生命的赞歌,也是个人为了保全整体而牺牲局部的明智做法。当他拿起电锯的时候,应该需要怎样的决心和勇气啊!
伐木工人牺牲了—条腿,最后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这是顾大局、识大体的做人做事方法。在个人事业发展中,处理其他大事务,更需要我们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否则斤斤计较一时的利益,只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世事无常,祸福相依
中国人最喜欢用“好”、“坏”来评价人和事。人有“好人”、“坏人”的区别,事情也有“好事”、“坏事”的差异_其实,“好”与“坏”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判断,有时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世事无常,祸福相依,在许多情况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又可以演变为“好事”。
1.是好是坏,自我掌握
烦恼与欢欣,成功与失败仅系于一念之间。——大仲马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虽然掌握着大量财富,但是非常注重节俭。他有一双穿了多年的光头皮鞋一直不忍舍弃。有一次出访英国的时候,在出访之前,洛克菲勒换了身笔挺的西装,穿的却还是这双光头皮鞋。看到这种情形,随行人员建议他换一双,而洛克菲勒却说:“没关系,反正在英国没有人认识我。”
访问结束之后,洛克菲勒一行就要返回美国了,那位随行人员想,在英国没人认识洛克菲勒,这次回美国可是人人都认识他,这次他该注意一下自己的形象了吧。于是,他又建议洛克菲勒换掉那双光头皮鞋,谁知洛克菲勒笑呵呵地说:“没关系,反正在美国谁都认识我。”
洛克菲勒不以他人的眼光行事,而是凭借自己的意志决定事物的好坏,实在是一种高明的处世哲学。遇到事情的时候,断然判定是好是坏,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常常让我们的思维固定化,对事物抱有某种成见,很难与人正常相处,很难把事情处理得圆满妥当。做人做事,必须从总体上有一个全局的把握。但是,以“好”“坏”来评价,总是缺乏客观依据,更多的是主观的想象。
2.遇到好事,戒骄戒躁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人生得意须尽欢。遇到好事的时候,享受成功的喜悦、掌声,内心产生一丝轻狂是自然的事情。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如果终日骄横行事、月中无人,只能使我们成为他人眼中不受欢迎的对象。在必要的傲气之外保持一份谦卑,会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是全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前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革命胜利了,但是更要忍耐骄傲、躁进的冲动,才能沿着正确的道理继续走下去,否则就可能大意失荆州。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个人成长的过程永远没有止境,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到勤奋努力上,并注意不断提升自我境界,可以使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不可否认,遇到高兴的事情后,人们喜欢倾听赞美的言辞,但是面对外在的夸奖,我们要保持冷静思考,不能恃宠而骄,最后断送美好的发展前程。我们常常说“捧杀”一个人,这是有现实依据的。因为在夸耀中,当事人变得骄傲自满,很容易裹足不前、自取灭亡。所以为人处事要力戒骄奢。
“骄兵必败”,一支傲气十足的军队会产生轻敌思想,最后失去强大的战斗力。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一个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比如,在企业内部,如果从普通员工到上层领导都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最后只能是长胜将军败走麦城。在曰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一定要力戒自己的傲气,踏踏实实做事,专注于日常功课的点点滴滴。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好事”与“坏事”,“祸”与“福”,是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的。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因此,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单纯从好坏上给出最后的评价,而要善于把握事情的发展趋势,进行总体的评判。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诱惑,当人们追逐美好的事物时常常出现两种结果,即好与坏,得与失;而它会深刻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包括处世态度、生活哲学等。一个成功人士和一个普通民众的心境是不同的,就在于他们的得失存在差异。在人生过程中,我们可能左右不了自己的成败得失,但却可以掌控自己的心境,以辩证的观点看待生活中的得失,可以使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从容面对人生各种挑战。
在商业活动巾,投资人面对利益的诱惑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一些人获得利润后,不懂得进退之道,一味推行资本扩张战略,结果贪图一一时的规模而使企业失去了正常运作的基础,导致彻底破产。生活中,一些人面对美食的诱惑难以控制自己的饮食习惯,结果导致肥胖症,或者引起身体疾病复发,都是贪得一时失一世的深刻教训。
遇到坏事,辩证看得失,这是我们保持良好人生状态的关键。积极乐观的人说到底是对得失有正确认识的人,他们遇到困难,面对失去时,往往会对着镜子给自己微笑、鼓励,提醒自己敞开胸怀,不要让失去的事物干扰自己未来的快乐;而在受到利益的诱惑时则会不贪心,懂得适时退却的道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坦然的心态,养成辩证看待得失的个性,才能收获快乐和幸福。
执着追求但不贪婪。在获取成功的道路上,执着追求是我们奋勇前进的必备素质:但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是不正确的。有时候,一时的贪婪会使我们陷入危险的境地,这种做法是短视行为,不值得提倡。
4.遭遇磨难,从不低头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