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前人留下的谜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14394500000011

第11章 名人轶事(4)

原来,当时在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也被诗人妻子的美丽姿色所倾倒。为了让冈察罗娃能够经常参加宫廷晚会,沙皇特地在1834年底任命普希金为“宫廷近侍”,陪伴沙皇的左右。此时,诗人已经年届三十有五,被迫整天夹杂在一群年轻气盛的侍从之中,普希金表面上不敢违抗指令,但心中为此事感到屈辱不平。他曾气愤地对人说过:“我可以做一名普通的平民百姓,甚至做一个奴隶,却永远不愿做个被人拨拉的弄臣,哪怕就是在上帝那里。”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对诗人越来越感到不满,专门委派心腹暗中监视诗人的言行举动。后来,法国逃亡者乔治·丹特斯在各种社交场合公开追求普希金的妻子冈察罗娃,就是受到沙皇的暗中支持与纵容。

与此同时,因为沙皇本人早就看中了诗人娇妻,于是沙皇就利用丹特斯这件事在彼得堡上流社会大肆造谣中伤,散布小道传闻,并且授意布置了丹特斯与诗人之间的血腥决斗。当诗人普希金在决斗中不幸遇害之后。悼念追忆诗人成就的各种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一时成为声讨沙皇黑暗****的战斗檄文。面对群众的抗议浪潮,沙皇尼古拉一世做贼心虚,担心诗人的葬礼会引起更大的事端,秘密派人趁夜色掩护把诗人的灵柩悄悄从准备举行葬礼的教堂中运走,送到远处一座偏僻的圣山修道院里草草埋葬了。研究人员指出:此事明显表明了沙皇对于诗人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普希金英年早逝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阴谋诡计的牺牲品。诗人普希金作为俄罗斯文坛的巨子虽然过早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参与杀害他的直接凶手和幕后谋划者,包括沙皇和吃人的沙皇****都已经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为人们所唾弃。

俄国文豪高尔基称赞普希金的作品“真实地描绘了时代的面貌”,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则称普希金的诗作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人们在痛悼这位“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同时,也希望尽早挖出谋害诗人的真正元凶,好让这位伟大的诗人瞑目于地下。

音乐大师贝多芬猝死之谜

天才似乎总要受到更多的磨难,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便是这样。他一生与病痛为伴,饱受折磨,尤其是耳朵失聪几乎断送了他的音乐前程。由此他的精神支柱坍塌了,甚至曾一度绝望得企图自杀,终于,这颗音乐巨星于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30分陨落,给世人留下无限遗憾和感慨。

关于贝多芬是什么原因致死的,人们大都认为:这位作曲家的死是由严重酗酒而引起肝病所致,他在55岁时发现患有严重肝病。但是英国尤维尔区医院风湿科顾问医师帕尔福曼对这种看法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折磨这位作曲家的许多病痛是一种少见的风湿病引起的,这种少见的风湿病会使身体的每个器官发炎,并逐渐侵袭全身。贝多芬禁不住要自杀也主要是因为这种病痛非常剧烈。最后,贝多芬被这种风湿病折磨致死。他还认为,如果用现代的类固醇给他治疗,给他做肝脏移植手术,贝多芬可以多活许多年,足以让他完成“丢失”的第十首交响曲。

法国著名作家阿尔方斯·卡尔是贝多芬的同时代人,他的《在椴树下》一书为贝多芬之死的原因和具体情况提供了新的线索,并详细介绍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他写道:作曲家死前不久的一天,他的侄子来信说自己在维也纳被牵连进一桩麻烦的事件中,只有伯父出面才可以帮他脱离困境。贝多芬接到信后立即徒步上路,夜宿于一家农舍,到了夜里,贝多芬感到浑身发烧,疼痛难忍。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于是爬起身,赤着双脚到田野里徜徉。由于时间待得太长,夜寒侵骨,回来时他已冷得发抖。主人从维也纳请来一位医生为其诊治。最后医生确诊为肺积水。医生说他的命已危在旦夕。得知贝多芬病重的消息后,德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胡梅尔来看他,但贝多芬已无法与其交谈,他仅用饱含感激的目光凝视着他。胡梅尔通过听音筒向他表示他的悲伤之情。贝多芬以听音筒依稀听见几句大声的喊叫之后,顿觉畅然,他两眼熠熠生辉,对老朋友说:“胡梅尔,我果真是个天才吗?”说完后,他张大嘴,两眼直勾勾地瞪着胡梅尔,溘然长逝。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专家试图从贝多芬的家庭关系上来揭开作曲家的死亡之谜。我国学者赵鑫珊在《贝多芬之魂》一书中认为:贝多芬侄儿卡尔长期的烦扰,大大损害了他的健康,给他的精神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导致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侄子在别人面前称呼贝多芬“老傻瓜”,而且只要人家看到他同这个“老傻瓜”在一起,他就觉得丢脸。只要贝多芬对他稍加严格,言语过重,这个无赖就会用自杀来威胁。但是尽管如此,贝多芬对他慈父般的爱还是有增无减,并且一再容忍他。1826年12月1日,卡尔不听贝多芬之劝,硬要去军队服役,贝多芬只好陪他上路。就是在旅途上贝多芬得了严重风寒,从此一病不起。他回到维也纳时,完全是个去日无多的老人。可是伯父卧床不起的消息传到卡尔那儿后,他竟无动于衷,依然自娱自乐。严重的肺炎过后,接着便是肝硬化,最后引起水肿。有的学者非常明确地说:实际上,贝多芬是被侄儿气死或逼死的。

贝多芬真的是死于酗酒所致的肝病吗?亦有人说他的耳聋和他在爱情上的失意使得他的身心遭受极大的创伤,由此而抑郁成疾。有关贝多芬的真正死因或许我们永远都无法得知,但我们不会就此放下探索的脚步。

莫扎特是死于谋杀吗?

18世纪奥地利伟大音乐家莫扎特(1756-1791)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共创作了50部交响乐、28部室内乐、21部钢琴协奏曲、17部钢琴音乐奏鸣曲、17部歌剧。虽然在贫困的泥沼中挣扎一生,但莫扎特使音乐充满欢乐与光辉。后人评价他的音乐“抒情流畅,真挚明朗,充满高尚的美感”,给世界文化增添了光彩,也给人类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

1791年12月5日凌晨,这位音乐天才与世长辞,年仅35岁。没有隆重的葬礼,连送葬的队伍都很零落。没有体面的墓地、豪华的墓碑,他被草草地安葬在贫民公墓。几经岁月沧桑,当后人来此凭吊时,只能茫然地面对一片荒冢。然而更有人觉得,上天对莫扎特的不公,可能还不仅仅于此。

莫扎特为何英年早逝?当时的医务界认为他死于尿毒症。尿毒症是由于肾功能丧失而引起的疾病,这当然不需要另外验尸。莫扎特夫人也相信了医务界的观点,没有提出特别要求。但是关于这位著名音乐家之死,当时就有一些传闻。它似乎在向人暗示,莫扎特死得“不明不白”。天才和成就使他遭人嫉妒,嫉妒者最终以卑劣的手段暗算了他。

莫扎特的葬礼是在他去世的当天下午匆忙举行的。虽然当时就流传莫扎特遭人暗算而死的说法,但这均被斥为无稽之谈。“病死说”成了盖棺定论,就连权威的《牛津音乐指南》也承认这一点。然而近两百年来,一直有不少人怀疑莫扎特并非死于疾病,而是被人蓄意谋杀。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还曾就此写过一首长诗。但这些都是推测,没有实际证据。

事隔近两百年后,英国剧作家雪佛在其剧本《阿麦丢斯》中,又重新提起莫扎特之死,引起人们对这一沉沦两个世纪的悬案的注意。据以往说法,莫扎特葬礼那天有一场暴风雨,因此参加葬礼的亲友无法陪着灵柩去墓地。就这样,莫扎特的遗体在没有一个亲友在场的情况下入土。但雪佛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了一篇文章,该作者声称他看过1791年维也纳全年的气象记录,记录显示莫扎特下葬那天维也纳并没有暴风雨,根据维也纳的降水情况来看,12月的维也纳有暴风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雪佛经过进一步调查还证实:“莫扎特葬礼遇暴风雨”的说法不是当时就有的,完全是后来以讹传讹的结果;在莫扎特死后50年,也就是1840年左右,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这就引起了雪佛对莫扎特死因的怀疑。前西德一位著名内科医生用现代医学技术观点,分析了莫扎特死亡的症状,认为他是死于******慢性中毒。但由于莫扎特墓地至今无法确认,这也只能是个猜想。

凡·高到底因何自杀?

凡·高是荷兰后期印象派大家,具有“现代艺术之父”的称号。有艺术家评论,凡·高的画风对后来的野兽派、表现派都有极大的影响,他的艺术成就比马奈和塞尚对后继者有更大的作用。他一生共创作了850多幅油画和几乎同样数量的素描,他还留下了大批洋溢着情感的书简。在1987年3月3日伦敦克里斯名画拍卖中,凡·高的作品《鸢尾花》和《向日葵》分别以5330万美元和3985万美元拍出,高居排行榜榜首。1990年5月15日,在纽约的一次拍卖会上,凡·高临终完成的《加歇医生的画像》更是以8250万美元的天价,创下了名画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

然而,就是这位现在被公认为是“欧洲最杰出的艺术家”的凡·高,生前却一直默默无闻,一生坎坷。1890年,正当37岁的他在艺术达到顶峰之时,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一条具有无法预测深远意义的生命”。

对于凡·高的悲惨命运和自杀动机,人们早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一个多世纪以来,有关凡·高的生平传记、绘画作品、通信书简也陆续问世,但是不少人认为,这些出版物都缺乏真伪考辨和说服力。近些年来,国际上也掀起了对凡·高死因的探寻热潮,使对凡·高死因的探讨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囿于资料和确切的证据,无论是艺术界还是医学界抑或是化学界,都只能各持一说,还无法达成一致的定论。

关于凡·高之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看法认为,凡·高死于“精神病”。这种说法也是当前绝大多数凡·高研究人士所持的主要看法。这一说法的有力证据,就是凡·高的弟媳约翰娜于1914年公开出版的凡·高写给其弟的部分信件。这些直接的证据告诉我们,凡·高是一个病魔缠身的艺术殉道者。

凡·高生前由于贫困,生活条件恶劣,然而这并没有遏抑他对艺术近乎狂热的追求。长此以往,凡·高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且他还时常受到各种幻觉和噩梦的困扰,再加上萦绕心头的忧愁和郁闷,最终他患上了精神病。

但这一说法并非无懈可击。首先,这些公开的部分信件本身并不能全面地说明问题,如德国新闻周刊《明镜》就提出了异议:凡·高自杀数月前所作的一幅《自画像》,逼真地勾勒出一个目光呆滞、可怖的疯人形象。该画运用节奏颤动的线条,层次分明地表现了所画主题。文章认为,这幅画绝非出自一个精神病人之手。文章还指出,凡·高自杀前约半年的时间里神志清醒,并没有犯过精神病。由此可见,凡·高因精神病发作而自杀的说法,没有压倒性优势的说服力。

第二种观点认为,凡·高死于难以忍受的孤独。凡·高自11岁便被送到外地的寄宿学校学习,也许从那时起,他就有了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在学校里因为他的独来独往,同学们对他避而远之,这导致日后凡·高不能友好地与他人相处,包括其家人在内。最后,他在孤独中决定结束自己的宝贵生命。

第三种观点认为,凡·高死亡的根本缘由在于经济和社会原因。凡·高出身于穷苦的牧人家庭,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尤其在最后10年中,他只能依靠他的弟弟泰奥的接济度日。而就是这样,凡·高还是先把仅有的一点钱财首先用于艺术创作。他没有多余的钱聘请模特,就经常在镜子面前作自画像,因此他作品中自画像之多,在艺术界罕见。而更让他辛酸的是,虽然他具有绘画艺术的天赋,而且创作极多,但在生前只有《红色的葡萄园》一幅被卖掉。这就意味着他作品并没有为世人理解和接受,对于一个画家来讲这是最痛苦不过的事情。冷酷无情的现实,使这个异常敏感的画家内心时时充满了矛盾和压抑。正因为如此,凡·高才毅然决定离开这个让他极度失意的世界。

另外还有其他种种说法。如有人认为凡·高自杀是因嗜饮艾酒成癖所致。这种观点认为,在巴黎与弟弟住在一起时,凡·高经常到咖啡馆或俱乐部中饮这种含有岩柏酮有害物质的饮料。在最后18个月中,凡·高出现了胃痛、便秘、精神恍惚、幻觉等病症,皆为长期饮用艾酒所致。还有人认为,凡·高自杀是由于他染上了梅毒症,以致最后导致精神崩溃。凡·高家族的后裔们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说这是对伟大画家的恶意诽谤。更有甚者,一些人从心理角度着手,认为凡·高自杀是由于强烈的“恋母情结”;也有人认为凡·高自杀根源在于他与画家高更关系破裂,等等。

种种说法,让我们难以辨别,谁是谁非,只有待以日后的科学考证。

海明威选择自杀是受父亲的影响吗?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辉煌的文学成就,富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生活经历,尤其是他自己选择的惨烈死亡方式,使他成为一个挥不去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