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堪舆术研究
14394100000022

第22章 堪舆形胜述略(2)

艮岳是北宋的大型园林,它仿浙江凤凰山修建,因其方位在八卦的艮位,故称艮岳。艮岳内埋雄黄、炉甘石以避虫害和提高地温,堆上砌石高达九十步。山上奇花异草遍布,珍禽云集,是开封城内最好的人造风水之地。后来,金兵攻陷开封,毁了艮岳,至今荡然无存。

山东之龙

山东的既念,古今有所不同。古代的山东指华山(今属陕西)或崤山(今属河南)以东的黄河下游平原,有时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清代桂馥在《晚学斋集》有《答周书昌论山东地脉书》,对山东地势有全面的说明:“龙人山东有分水三:其一为峰之阴平岭,二为泅水之陪尾,三为芜莱之原山。过此三陕,则东岳插天矣。徂徕,岳之几案也。岳即起祖,遂多分披。其正脉转西南,经东河、肥城,逆沸水而尽于东平,非大干安能逆此大水?若取其远势,今黄河人海处即水口也。收其近局,巨野泽即水库也。盖泰山以此之水,尽归丑艮;以南之水,尽归辰巽。其趋未坤者,惟有随龙之汶文。龙气即止于东平,背乾面巽,其水缠戌,乾元武而去,然后与大清河众水同归丑艮以人海。山东地脉,起止如此。”

山东是中国儒学文化的发源地。孔子的家乡在曲阜。曲阜的形胜尤佳,它位于鲁中山地和鲁西平原的边缘,背负泰岳,泅水北枕,沂河南带,东连群山,西俯平原,孔子的旧宅地处泰山之下,沫泗二水交流,乃是平原得水之贵格,故子孙福祚绵远,千万年不绝。

天府之国四川

四川地形具有相对完整和封闭的特点。它四周被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环绕,中间是一块北高南低、海拔300—700米的盆地,四川的北部是秦岭和大巴山双重屏障,西南部是云贵青藏高原,东部有夔门险阻。境内有四条大河俱汇长江,故称四川。川者,江也。四川为岷江、涪江、沱江、嘉陵江。

从全国地理位置看,四川稍偏,有闭塞之憾,然而,在战争频繁的古代,这个缺撼正是它的优越性,可以免遭兵患。何况四川幅员辽阔、物产丰饶自给,可以独立发展,在军事上,凭借其山川形胜,进可攻、退可守,不失为一方宝地。当年,诸葛亮在隆中茅庐就看好了四川,依托蜀地,作为复兴汉室之基,大有统一天下之势,诚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对刘备之语:“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成都是四川盆地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2400多年历史,始建于古蜀国的开明王朝。因为成都位于天府的中心,岷沱襟带,所以能够发展为大型城市。成都城本身无险可守,它以盆地四周的群山为天然城郭,北有剑门,东有夔门,这种天然屏障使城都城很有安全感,

四川的大山有峨嵋山:岷山、青城山、巫山,大河有岷江、金沙江、嘉陵江。天险重重,战略地位重要。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云:“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四川对于长江中下游有居高临下之势,然而,汉中是入川门户,古代兵家往往由汉中人四川,由四川而取东南。

龙盘虎踞的南京

南京市是江苏省省会。江苏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平原,在其西南有一条海拔200一400米的宁镇丘陵,紫金山(钟山)是其主峰,南京就是紫金山的结穴点。

南京地势险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难攻。西边有秦淮河人江,沿江多山矶。从西南往东北有石头山、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幕府山,东北有钟山,北边有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南边有长命洲、张公洲、白鹭洲等沙洲形成夹江,这些天然屏障拱卫着南京。

因为南京的独特地势,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南方重镇,或者建为都城。与北京、洛阳等古都比较,南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四周经济发达。东南的太湖平原和钱塘江流源是中国的大粮仓,秦淮河与太湖水系贯穿其间。长江是运输大动脉,比黄河更加便利。凡是在此建都的政权,都不愁经济供给。

南京城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今南京的清凉山筑城,埋金以压王气,

秦朝时,秦始皇听说今南京一带有天子气,于是堑其北山,以绝龙脉。

据《建康实》引晋人张勃《吴》,三国时刘备曾使诸葛亮到南京,因观秣陵山阜日:“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也。”《建康实》还记载了当时的一首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就建业死,不就武昌居。”可见古代很推崇南京形胜。

从东吴、东晋,到宋齐梁陈,南京一直是都城,史称六朝古都。以后,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国民党政府都在南京建都。南京的名称多有变化,战国时称为金陵邑,秦称秣陵,东吴称建业、晋及南朝称建康,明称南京,南唐和清朝称江宁府,太平天国称天京。

谈到南京的风水,明代的文人有许多论述。元末明初,朱元璋起兵,儒士冯国用、陶安、叶兑纷纷主张取南京而定天下。《明史·冯国用传》记载冯对朱元璋之语:“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朱元璋曾命儒士为钟山赋诗,邓伯言云:“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这是一句称誉南京有帝王之气的诗,朱元璋拍案大声叫绝,邓伯言以为太祖发怒了,吓得半死。

明代的文人认为天下能够作为帝王之都的地形不过两处,一是南京,一是北京。《日下旧闻考》引明代《杨文敏集》云:“天下山川形势,雄伟壮丽,可为京都,莫过金陵。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扼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于燕蓟。虽云长安有崤函之固,洛邑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会,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蓟若也。”《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记载,洪武二年九月癸卯,朱元璋与臣僚讨论建都地址,“初,上召诸老臣问以建都之地,或言关开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京,又或言北平元之官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者。上日:所言皆善,惟时有不同耳。长安、洛阳、汴京实周秦汉魏唐宋所建国,但平定之初,民未苏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官室,不能无更作,亦未易也。今建业长江天堑,龙盘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朱元璋是从国力考虑,不愿劳民伤财,且认为南京地形极佳,所以一锤定音,决定建都南京。当时的大多数臣僚都拥护这一举措,因为他们多是江南人,不愿离开家乡。

朱元璋建南京费尽了心机。由刘基主持规划,《明实录》卷二十一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初,建康旧城西北控大江,东进白下门外,距钟山既阔远,而旧在城中,因元南台为官,稍卑隘。上乃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官于钟山之阳,在旧城东北下门之外二里许,故增筑新城,东北尽钟山之趾,延亘周回凡五十里。规制雄壮,尽据山川胜焉。”南京约建城工程从1366年动工,到1388年才完成。后来,明朝又在城外建立土城,将雨花台、钟山、幕府山都包括到土城内,形成双层防护城郭。

朱元璋的皇宫选择在城东,这一带有个燕雀湖,填湖造宫。由于地基不稳,皇宫倾斜,年老的朱元璋一度产生迁都的想法。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卷十三记载朱元璋之语:“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唯官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老矣,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唯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皇宫的地址没选好,使朱元璋心里蒙上一层阴影。靖难之役后,朱棣迁都北京,皇宫冷落,后被清兵毁掉,至今仍是一块平地。

太平天国攻占南京以后,有人主张继续北伐,定都北京。有人主张定都南京。洪秀全认为南京地连三楚,势控两江,群山屏围,长江襟带,钟阜有龙蟠之象,石城有虎踞之形。1853,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南京的城防坚固,湘军屡攻不下。

关于南京的龙脉走向,堪舆师自有一套说法,李思聪《堪舆杂著》云:“南京牛首之龙,自瓦屋山起东庐山,至溧水蒲里生横山、云台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双峰特峙,成天财土星,生分一枝生吴山,至西善桥止,复于肘后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从烂石冈落,变作冈龙,至麻田止。中抽将军山,过黄泥冈,起祝禧寺,至安德门,生雨花台前,至架冈门上方门而止。虽为锺山,应龙打水,归聚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