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上班族妈妈的教子百科全书
14390400000024

第24章 孩子有状况?上班族妈妈也能轻松解决(2)

有的孩子自我观念极强,妈妈鼓励其分享自己的东西很难起到作用。这时,妈妈也可以采取相对“强硬”一些的方式来对待他。比如,妈妈把孩子一个比较要好的朋友或者他喜欢的表弟表妹叫到家里来,当着他的面,把他的吃的、玩具分给对方。这时,只要他一抗议,立刻将他抬高到“好哥哥”“好姐姐”“好朋友”的高度,或者和对方的家长商量好,用彼此交换的方式来达到分享的目的。孩子是很单纯的,只要他能感觉到分享的“好处”,就不会那么排斥了。这样反复试几次,孩子也就逐渐习惯分享了。

3岁的果果是个可爱的小姑娘,面对家里人,她有时活泼可爱,有时“小鸟依人”;面对外面的小朋友,她也很是亲切。在别人看来,果果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小女孩。但果果的妈妈海燕知道,她可不是一个“省油的灯”,虽然大部分时候很“温柔”,但谁要是敢动她的东西,她立刻会来一个“河东狮吼”。一次,爸爸给果果买了一件漂亮的裙子,果果别提多开心了。海燕忍不住逗她,让她把裙子送给自己,果果立刻翻了脸,大哭起来,哭得那叫一个伤心。海燕哭笑不得,跟果果解释了半天,还在自己身上比划了很久,果果才相信海燕根本穿不进去,所以不会要她的。

这天,海燕到幼儿园去接果果,老师对海燕说,果果对自己的东西很敏感,不许小朋友碰,也不许老师拿。当天下午有点热,老师想让果果把外套脱下来,只穿里面的小衬衣,但她说什么都不肯。老师没办法,只好由着她热着。

回家的路上,海燕心里反复在琢磨这件事,果果这么“小气”,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如果再不纠正过来,那将来说不定会长成一个自私、蛮横的姑娘。

周末,海燕把果果丢给老公,自己出去寻觅了半天,买回了一个精美的“游戏屋”。果果一看见,高兴得跳了起来,立刻对着游戏屋端详起来。海燕对果果说:“这个屋子里,住着兄妹两个。我们必须每天给他们一个面包,他们吃了才不会饿肚子。”果果想了一会,问:“只有一个面包,那谁来吃呢?”海燕趁机说道:“他们两个分着吃啊。这个哥哥很疼爱妹妹,所以都会给妹妹一半;妹妹也很喜欢哥哥,所以也会给哥哥一半。”果果点了点头。海燕追问:“那谁来给他们那一个面包呢?他们很可怜,没有爸爸妈妈。”果果脱口而出:“把我的面包给他们吧!”“真的吗?果果真是太棒了!那他们两个肯定会喜欢你这个新朋友的,因为你是一个把自己的好东西分享给朋友的好女孩!”果果被海燕哄得开心极了,果真从自己的小零食库里找了一个蛋黄派,放到了游戏屋里。海燕欣慰极了,虽然果果只是分给了“玩具人”,但她总算卖出了分享的第一步,体验到了分享的感觉。

过了几天,海燕的妹妹带着女儿来家里玩,海燕特意对果果说:“乖果果,你的好吃的,能不能给妹妹一些?”果果看着海燕,没吭声,但是也没有像以前一样立刻大叫。海燕又说:“你现在是最好的孩子,你一直把自己的面包分给游戏屋里的兄妹呢!所以他们那么喜欢你,把你当好朋友!如果你现在肯分享给妹妹,那你就又是一个好姐姐啦!”果果想了一会儿,拉着妹妹的手说:“走吧,我带你去拿好吃的!”

妈妈教孩子学习分享,千万不要心急,只要孩子有进步,就值得鼓励。妈妈心急,一下子强制孩子把自己的东西让出来,那么孩子就会变得更“抠”、更“护食”,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威胁。只有让孩子心甘情愿把自己的东西分享出来,才是真正对孩子教育的成功。

职场妈妈育子经

有的孩子之所以有很强的防卫意识,主要是大人逗弄的结果。孩子还不会说话也没处世经验,有人故意拿走他的东西来试探他的反应而取乐,让他对周遭的人失去信任,越来越情绪化是必然的。妈妈要停止自己和家人的这种“恶作剧行为”,尝试和他建立合作游戏的关系,在孩子体验到游戏的欢乐的情况下,才能慢慢恢复对他人的信赖。

“他有我也要有”——还是比比谁更能干吧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社会,每个人的物质条件不同,难免彼此之间会有一些比较。其实孩子也不例外。对于孩子来说,小时候他们的世界里只有爸爸、妈妈、玩具、零食,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关注的事物越来越不一样,懂得的道理也越来越多,他们会逐渐注意到:为什么别的小朋友的爸爸有小汽车,而我们家没有?为什么别的小朋友能每天跟着妈妈到高级餐厅吃饭,而我不行?为什么有些小朋友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收到一个新玩具,而我玩来玩去只有那么几个?当孩子怀着这些疑问来跟妈妈交流的时候,妈妈可不要做出一副“凄凄惨惨”的样子,告诉孩子我们不如“别的小朋友家”条件好;也千万别不以为然地说“那有什么,妈妈也给你买”。妈妈要明白,无论经济条件如何,都不要随便教孩子攀比,而是要把这当做一次教育良机,教给孩子,重要的不是比物质,而是比能力。

朵朵今年上幼儿园大班了,越来越像个小大人。但最近,朵朵的一个变化让妈妈程洁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朵朵从幼儿园回来之后,总是喜欢告诉程洁,自己班的哪个同学又带了新的玩具,谁又穿了一套漂亮衣服,谁又拿着新的电子产品在玩……最后还会颇有深意地说上一句:“哎,要是我也有就好了。”说完,朵朵就偷偷地瞄程洁几眼。

朵朵的这些举动令程洁觉得很诧异,她不明白朵朵什么时候开始学会攀比了,为什么这么小就懂得物质追求;更不明白的是,朵朵还会使“小心计”了,学会偷偷察言观色了。程洁故意装作看不见,不理她,她也就不再提了,好像就忘了这回事了。

但程洁没想到的是,朵朵根本就没有忘记。朵朵的生日快到了。姥姥、奶奶、舅舅都打电话来问朵朵想要什么生日礼物。程洁发现,朵朵在电话说的,都是她曾经跟自己要求过的、别的小朋友拥有的、自己没有答应买给她的东西。程洁不禁有些意外:朵朵的小心思藏得真够深的。看来她这攀比的心思有必要纠正一下了。

生日这天,朵朵如愿收到了她所有要求的礼物。当然了,价格都不菲。生日的第二天晚上,程洁把朵朵叫到卧室,认真地问她:“朵朵,你昨天收到那么多礼物,高兴吗?”朵朵有些平静地回答:“高兴。”程洁说道:“如果妈妈没有猜错的话,你心里一直惦记着那些玩具、衣服,好像自己特别想要,但是当你真的拿到手里了,又觉得好像也没那么喜欢,是吗?你看,才第二天,你就不怎么在意它们了。”朵朵想了想,点了点头。程洁又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朵朵不解,程洁解释道:“这是因为,有了它们,也不能证明朵朵很厉害、很聪明,或者怎么样。所以,朵朵高兴一会就忘掉了。其实真正令朵朵高兴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朵朵用聪明智慧取得了好成绩,得了大红花,帮助了别人。那是朵朵靠自己取得的荣誉,是真正属于朵朵的,到那时,所有的同学都会羡慕朵朵,朵朵也会特别高兴!”看着朵朵有些听进去了,程洁又说道:“世界上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衣服,如果能靠自己的努力买来,那才是最值得开心的。而不是跟同学比,看自己的父母给不给自己买。妈妈这样说,你能懂吗?”朵朵看了程洁半晌,说道:“妈妈,我能明白。可我怎么才能自己买?”程洁亲了亲她,回答道:“只要你现在好好上幼儿园,以后好好上小学、中学、大学,学习成绩好,该学的本领都学到,那妈妈保证,你将来可以给自己买所有想要的东西!”朵朵也亲了程洁一口:“知道了!我以后还要给妈妈买!”

孩子心中最初是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只觉得别人的东西好,自己也想要。这时,妈妈要引导孩子比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东西,比谁更爱劳动,谁最爱干净,谁更愿意帮助别人。这样,孩子无形中就有了良好的价值观。

妈妈也要注意,别让自己的错误言行导致孩子染上攀比的“毛病”。比如,生活中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生活,别总在孩子面前讨论品牌。女人爱美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回家之后难免跟老公讨论几句诸如“今天新来的同事背了一个Prada的包”之类的话,或者无意中感叹“咱家要是也有一辆谁谁家那样的沃尔沃就好了”……这样“比来比去”的话说多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就会受到妈妈的影响,总是将注意力放在物质的比较之上。

妈妈给孩子买玩具、衣服,也不要总是注重品牌,或者“非贵不买”。从妈妈的出发点来说,这可能是对孩子的爱。但实际上,妈妈每次都很注重品牌、价钱,这会影响孩子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使孩子认为自己就应该被包围在名牌中间,过“有品质”的生活。俗话说“再富不能富孩子”,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妈妈应该教给孩子的,是生存的本领和积极的心态,而不是如何用金钱来包装自己。

另外,妈妈要避免孩子产生攀比心理,就要坚定原则。比如,当妈妈刚意识到孩子开始攀比的时候,就要立刻想办法打消他这种心理,对于他所提出的要求,也不要满足。假如妈妈第一次满足了孩子,孩子接下来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要求;而如若妈妈这次答应,下次不答应,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很容易使孩子的价值观混乱,搞不清楚到底怎样是对怎样是错。

总而言之,孩子的攀比之风是千万不能助长的。攀比的念头一旦在孩子脑中生发,那就将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课题,会占据孩子的很多精力。所以,妈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让他将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地方。

职场妈妈育子经

妈妈们之间在谈话的时候,最好不要拿自己的孩子比来比去,尤其不要说“你女儿长得白,穿什么都比我家的好看”之类的话,更别总把“贵”啊“便宜”之类的词汇放在嘴边。妈妈的言行会在孩子脑中形成相应的意识,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妈妈就要多用什么样的态度说话。

偏和妈妈对着干——扭转他的叛逆心

每个妈妈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孩子从出生到两岁以前,一般还是很乖,很听话的。虽然他们不大会说话,但是大人的话,他们还是很听的,大人的意图他们也能心领神会。经常是妈妈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乖乖地做什么;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孩子做得开心,妈妈也很高兴,家里每天都是一幅“天伦之乐”的场景。

但当孩子到了两岁多或者更大的时候,对待妈妈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孩子不再愿意听从妈妈的“指挥”,遇到事情喜欢自作主张。更有些时候,妈妈让他这样做,他就偏偏要那么做,即使明知不对,也要故意跟大人对着干。比如,刚下过雨,妈妈带他到户外,告诉他要挑没水的地方走,他偏偏要一脚踩到水坑里;吃饭的时候,妈妈怕他把汤撒掉,要喂他,他却偏要自己吃;妈妈给他这个玩具,他会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而去拿一个自己原本不大喜欢的玩具;妈妈让他穿好鞋再下床,他偏要光着小脚在几个屋子之间跑来跑去……

这时,妈妈不得不发出感慨:“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其实,妈妈可能不知道,孩子这是进入了人生“第一个反抗期”。孩子到了两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逐渐显现,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只是妈妈的“附属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反常现象,还是正常的现象呢?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必然会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孩子到一岁半的时候,彻底“断乳”,他们开始自己进食,这就意味着孩子要逐步摆脱对母亲的依赖。由于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空间的扩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从完全依赖、依恋父母变成在对父母的依赖、依恋和摆脱、独立之间摇摆不定,并且逐步向摆脱、独立靠拢。再加上孩子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喜欢尝试、爱表现自己、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等心理特征,他们常常会故意做一些大人不赞成的事。这时孩子经常说的“不”“不要”“不干”“偏不”,就正是他的“独立宣言”,而和妈妈对着干的行为,就是他争取独立的具体行动。

孩子的这种表现,不仅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必然,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它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自信心。妈妈应当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不能一遇到这种情况就发火,甚至动手打孩子,这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也会有意无意地阻碍孩子的身心正常发展。

那么,当孩子由一个安静乖巧的小天使,变为一个叛逆、难管的“小恶魔”,妈妈该用什么招数来将他“制伏”呢?

孩子到了“人生第一个反抗期”的时候,妈妈要有个心理准备,免得来个措手不及。遇到孩子要跟大人对着干的情况,要冷静,平静,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大发雷霆。很多时候孩子一表现出不听话的样子,妈妈会感觉很烦躁、焦虑,不知如何是好,或者自己的脾气也会被孩子点燃,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其实,孩子的脾气越是大,妈妈就越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等自己冷静下来,再去跟孩子说话。说话的时候,妈妈也要采取示范、讲道理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的方式耐心地教导。孩子想做的事,若是合情理,妈妈要帮助他们做,指导他们做,这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能力,也会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孩子虽然在表面上表现出了“顽强的反抗性”,但这只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想要独立带来的反映,但内心仍然需要妈妈的情感支持和适时的鼓励。因此,妈妈不要因为孩子这段时间不听话,就一直“打击”他们。比如,妈妈和孩子说话要尽量使用肯定句,如“宝贝轻轻地把杯子拿起来”,而不要说“别把杯子打碎了”;或者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给他们选择的权利,如想给孩子吃水果时,可以问:“宝贝是想吃苹果还是草莓?”而不是说“来吃个苹果”,否则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容易会说“我不吃”。

晶晶越来越喜欢和妈妈吴慧对着干了。这不,吴慧将饭摆到桌子上,告诉晶晶:“等妈妈拿来勺子再吃。”可她才转身,晶晶就用手去抓碗里的米饭吃,结果被烫了一下,晶晶“哇”地大哭了起来。吴慧吓了一跳,赶紧拿冰块给晶晶敷了一会。晶晶好不容易止住了疼,母女俩这才坐到餐桌前吃饭。谁知晶晶刚好了“伤疤”就忘了疼,吴慧越是要求她坐端正了吃饭,她越要拿着勺子扭来扭去,结果一不小心呛到了,憋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吴慧好不容易领着晶晶吃完这顿饭,不由叹了口气,心想:晶晶这么难领,以后还不知道要发生多少危险的事情。

吃完饭,趁着晶晶睡觉的工夫,吴慧上网查询了一些相关知识,了解到这是孩子必经的阶段,是孩子独立意识的体现。她又看了很久,了解了一些相关的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