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上班族妈妈的教子百科全书
14390400000023

第23章 孩子有状况?上班族妈妈也能轻松解决(1)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能力较小、对外界依赖性较强,因而总会出现各种各样心理上的“问题”,比如自卑、胆小、懒惰、孤僻、霸道、虚荣等等。当孩子出现这些状况时,上班族妈妈往往尤其感到焦心——既为没有教育好孩子而自责,也因担心无法纠正孩子而害怕。其实,孩子出现某些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由于“发病”时间较短,只要妈妈正确引导是能够改掉的。上班族妈妈们,放下焦虑情绪,来学一学如何让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吧!

怕生人——树立起孩子交际的信心

在家里爱闹、爱笑的孩子,一见到陌生人就哇哇大哭;在家里能说会道、小嘴说个不停的孩子,一被要求和“叔叔阿姨”打个招呼,立刻变成一个小“木头人”;在家里总是玩得欢天喜地,但一出门,哪怕是和陌生的小朋友,也缩手缩脚放不开……面对这个羞涩、怕生的问题,妈妈总是要费一番心思。要知道,孩子的心门是难以打开的,他们的世界也需要外人来慢慢融入。

也许令妈妈们不太理解的是,明明和孩子打招呼的人很和善,面带笑容的,但孩子怎么还一逗就哭呢?这就是妈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了。一般来说,6个月以后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陌生人焦虑症”,即一看到陌生人就产生不安全感。甚至有的孩子到了两岁多,还是看见陌生人就有消极情绪,陌生人伸手逗、摸、想要抱孩子,更是会让孩子觉得“恐惧”就要来临。

这种对于陌生人的不安全感,可能与孩子的个性有关。比如,有的孩子天性比较腼腆、软弱,喜欢安静。这是性格比较内向的表现。天性是比较难改变的,但妈妈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改善。这样的孩子大多是“慢热型”,改起来比较慢。妈妈对其要多一些宽容和接受,凡事多加鼓励,肯定孩子做事的独立性,让他们逐渐对自己产生信心,渐渐能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敞开心扉。

还有的孩子怕和陌生人接触,是由于后天某些因素的影响形成的。他们在家中表现得非常活泼,但一出门就变了个人,不敢说也不敢笑。这样的孩子,多半是有过相关不愉快的经历,导致心里留下了对“陌生人”的阴影。比如,假如孩子第一次见到陌生人的时候,表现得不那么活跃,不打招呼,反而表现得很排斥。而妈妈为了缓解这种尴尬的场面,就责怪自己的孩子:“你看你这孩子,哭什么?阿姨这不是在和你打招呼吗?又没有谁欺负你。你这样多不好,真是不懂事……”或者,妈妈不顾及孩子害怕的情绪,强迫孩子与陌生人接触。当孩子不愿意,妈妈又觉得下不了台时,就吓唬孩子:“不许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当时会哭得更厉害,事后又会因为害怕,在心中留下不愉快的印象。当他们再次见到陌生人的时候,这种害怕的感觉又会回来,当然就无法跟对方很好地交流。

又如,有的孩子本来不怕陌生人,见到对自己亲切的人都会表现得很高兴、很亲热。而妈妈为了防止孩子出现危险,就会暗暗告诫孩子:“下次不要和不认识的人说话,不要吃他们的东西。外面有很多坏人,会把你抱走,你就见不到妈妈了!”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恐惧感莫过于离开赖以生存的父母,妈妈这样吓唬孩子,孩子即使原本不怕生,也会在心里对陌生人产生巨大的恐惧。

罗罗有一个外号叫“小啰唆”,因为他很爱说话,不光常常在家人面前“口若悬河”,就是见了陌生人,也是个标准的“自来熟”,不一会儿就能和对方热络地攀谈起来。孩子这么健谈,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罗罗的妈妈刘林却总是不由地担心,担心孩子有一天会因为爱说话、不怕生而吃亏。

这天下午,刘林觉得无事可做,就提前去接罗罗放学。刚走到学校门口,就看到有一个陌生女人在和罗罗说话,还不时用手拍罗罗的肩膀,说了几句之后,竟然要拉罗罗走。刘林吓了一跳,立刻走上去,一把抓过罗罗,对女人喊道:“你干吗!你是不是人贩子!你等着,我马上就报警!”说完,她掏出手机就要打电话。

那个女人也被吓了一跳,接着她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刚要开口,只听罗罗大声说道:“妈妈,这是我们的大队辅导员,她今天教我们怎么过马路呢!你看,那站着好多同学,都在等着学呢!”刘林抬头一看,果然学校门口还站着几个小朋友,正看着他们。刘林的脸一下子红了,她又看了看那女人,果然有点眼熟。她只好笑着说:“真对不起,我还以为……”大队辅导员很尴尬地笑了笑,说了声“没事”。

回家的路上,罗罗有点埋怨刘林:“妈妈,您也不问清楚,就冲我们大队辅导员大喊。多难为情啊!”刘林本来心情就受到了影响,这时听到罗罗的抱怨,不由有点生气:“你还说呢!要不是你总是喜欢跟陌生人随便说话,我怎么会这么担心呢!都告诉过你几次了?坏人很多,不要随便和陌生人交谈。你不听我的话,现在还来抱怨!好吧,那以后你爱跟谁说就跟谁说吧,就算真的遇到坏人我也不管你了!”罗罗被妈妈这突然的“爆发”吓了一跳,他心里不由嘀咕:“真的有那么多坏人吗?”

从那之后,妈妈的话就在罗罗心里“生了根”,他即使在跟不认识的同学说话的时候,心里也总是虚虚的,生怕自己多说了一句,就会惹来什么麻烦。当然了,陌生的大人,他更是不敢随便与之交谈。罗罗逐渐由活泼变得沉闷,家里来了客人,他的话也少多了。刘林察觉到罗罗的变化,也很是纳闷:儿子最近怎么像变了个人似的?能说会道的他哪去了?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让孩子感觉到和别人相处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不是让孩子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必要的安全警告固然不可缺少,但不要刻意夸大,否则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观念,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影响交际。

如果孩子有怕生人的现象,妈妈最该做的就是帮孩子树立起与陌生人打交道的信心。可有意识地逐步让孩子接触外界。一般的孩子都喜欢与同龄孩子一起玩,在与小孩的交往中也就逐渐与周围的新人接触,慢慢地当孩子意识到周围的人对他都很好,就会放松紧张心理,渐渐接纳一些新人新事。

职场妈妈育子经

消除孩子对陌生人的恐惧,最重要的是让他觉得有安全感。如果孩子看到陌生人就哭,妈妈可以将他抱起来,然后一边轻轻拍抚着他,一边告诉他:“不要害怕,你不认识他,可他很喜欢你啊!”用来缓解宝宝恐惧的心理。如果这时孩子情绪稍微平静些,不再哭了,也可让对方用好玩的玩具或有趣的动作等逗引孩子,以联络情感,解除紧张心态。

不跟别人玩——宝宝是否太孤僻

在人们的心里,小孩子应该都是快乐的小天使,调皮、爱玩,喜欢有人陪着,见了同龄人更是很新奇、很高兴。如果没有人陪,他们会觉得备受冷落,会不开心……这是人们对孩子的最主要印象。但偏偏有一种孩子,生来就不太喜欢与人交往,喜欢独自玩耍,不怎么跟其他小朋友交往,也很难有什么东西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这类孩子通常话很少,性格也比较沉闷,喜欢独自待在角落里。

孩子没有“孩子样儿”,换句话说一点活泼劲儿都没有,妈妈当然心中焦急。但这样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不管别人怎么急,他都不急,总是一副淡淡的样子,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既然着急没有用,妈妈就先静下心来,找到孩子如此“孤僻”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

孩子性格沉闷,不排除有先天的因素。如果父母都是性格比较内向的,那么孩子也会遗传一部分这样的性情。如果是这个原因,那么只要孩子表现得不那么极端,妈妈就不用过于担心,生活中注意加以引导,培养孩子的快乐、积极心境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后天因素,妈妈就要重视。

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架,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培养,心灵受到创伤,常常就会表现出一副“冷漠”的样子。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即使希望快乐一些,也难以达到目的,因此他们只能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久而久之,就好像得了“孤僻症”一般。因此,妈妈要提醒自己,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遇事多以包容、温柔的心态对待,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和家人争吵。只有将家庭氛围搞好,孩子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是受到父母关注的,而不是经常被吵架的父母无视的“小可怜”。孩子能感觉到家庭的欢乐和温暖,当然不会自己到角落去品尝孤独的滋味。

有的家庭虽然夫妻不吵架,但两口子和外界的关系很疏远,整个家庭对外很封闭,节假日从来不出门,也很少有人到自己家里来做客。这样的环境也容易熏陶出一个“孤僻”的孩子。孩子会模仿大人的样子,或者说是被大人要求,终日待在家里,几乎无交际、无娱乐。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因此,妈妈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轻松的环境,让孩子在环境中受到有益的影响。到了假日的时候,多带孩子到室外玩一玩,到别人家里热闹一下,到游乐场放松一天。孩子的快乐是很容易被召唤出来的,只要他爱上室外、爱上热闹的地方,就会远离患孤僻症的危险。

父母如果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训斥孩子,孩子就会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感到自己很笨和行为不好,这种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固定下来,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都不行,谁都不如,于是干脆一个人缩在一旁不敢出声,压抑自我。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不妨采用一些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我仍要表扬你,因为你已经努力了。”“你一直在努力,再加把劲,一定做得更好!”这样注意评价和态度,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孩子自信、开朗起来。

秋梅今天又和丈夫吵架了,还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每次吵完架之后,秋梅反思一下,也觉得其实这架吵得不值得——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每次事情发生的时候,她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她心里曾想:吵就吵吧,反正也吵这么多年了,吵也吵不散。但她没想到的是,吵吵小架虽然没有导致夫妻关系破裂,但却给儿子旭旭带来了几乎无法弥补的伤害。

旭旭已经3岁了。秋梅记得,在他一岁半之前,每个见到他的人都说这孩子看上去真机灵,将来肯定是个又活泼又会交际的大小伙子。但从两岁左右开始,他的眼神慢慢没了以前的光彩,性情明显沉闷了许多,平时总是喜欢自己在卧室待着,甚至很少到客厅和主卧来,像别的孩子一样“粘”着爸爸妈妈。平时看到爸爸,也没有一点亲热劲,能躲就躲着。现在已经3岁的他,明明已经会说很多话,但却不像别的孩子似的那么喜欢说话,喜欢“卖弄”自己刚学会的新词。相反,他的话很少。

秋梅心里渐渐不踏实起来,她带着旭旭到儿童心理医生那检查了两次。医生发现,旭旭其实是个对外界很好奇的孩子,他看到医生办公室的东西,都会用一种很好奇的眼神去观察。只是不爱表达。医生又向秋梅了解了些情况,最后告诉她:两口子不要再吵架,至少不要当着旭旭的面吵,多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多带他玩,不久就会好。

母爱真是伟大,秋梅结婚5年来都没能改掉的“臭脾气”,在医生警告之后,只用了两周就基本改掉了。她尽量将温柔的一面展示在老公和孩子面前,强迫自己多看到老公好的一面,少跟他起冲突。她这一改变,老公的心情也好了很多,每天下班回家的心情都是愉悦的,见到旭旭之后也总是“宝贝儿宝贝儿”地又亲又抱。旭旭看爸爸的眼神,也渐渐没了恐惧,而多了惊喜。在秋梅和丈夫的共同努力下,家庭的气氛很快就变得其乐融融起来,旭旭性格中的积极一面也被重新挖掘出来,成了一个活跃、开心的孩子。

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这将直接决定他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做了妈妈的人,千万不要再放纵自己的“坏脾气”。多将温柔、可爱的一面表现出来,打造一个温情脉脉、欢乐多的家,这就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帮助。

还需要提醒妈妈们的是,如果孩子体弱多病,那也可能会导致他自卑、心情抑郁,不爱交际。因此,节假日要多带孩子投身到大自然去,去旅游参观、登山攀登、游泳、锻炼等。一来可以培养孩子勇敢、乐观的精神和持久性,二来可以增强孩子体质,使孩子能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同伴间的游戏、体育活动。

职场妈妈育子经

孤僻的孩子多着迷于一些缺乏社会交往与交流的兴趣,如玩游戏机、看电视等,而对周围的东西不闻不问。这时,妈妈有必要中断孩子这些“爱好”,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鼓励孩子陪同父母外出采购、游玩,或多结交同龄的朋友,培养其与人交往的兴趣。

“谁都别碰我的”——其实分享的感觉也不错

孩子长到一定的年纪之后——一般是2岁开始,就会区分“你”“我”“我的”等一些概念了,或者是说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始对自己的东西产生占有欲,不许别人碰自己的东西。这虽然是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也属正常现象,但当妈妈看到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蛮横地喊出“谁都不许碰我的”那一刻,一定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变得大方一些,学会和别人分享。

占有欲强、归属感强的孩子,一般是比较有主见的孩子,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他们刚刚懂得“自我意识”,才急着维护自己这一权利,当然不会这么快就轻易放弃对权利的掌控。这不排除,有些孩子是比较自私的。自私的孩子比只是有主见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反应更加明显,看到别人碰自己的东西,情绪立刻一个大转弯。而且这样的孩子通常还比较暴躁,对别人没有耐心,喜欢指挥别人,一言不合就会和别人起冲突,事后也坚决不认错、不服输。对于这种自我意识很强,或者说很自私的孩子,妈妈要反思自己和家人的教育行为是否妥当,是否习惯了将孩子放在主位上,凡事顺着孩子,以孩子高兴、“沾光”为最高宗旨。如果是的话,孩子已经习惯了“唯我独尊”,妈妈突然让他分享自己的东西,他当然受不了。

纠正这样的孩子,要一点一点来,不能采取强硬的态度,否则孩子会因为父母前后不一的态度而感到无所适从、备受打击。妈妈可以先给孩子灌输道理,告诉他自私的人不受欢迎,分享才是“正道”。开始时,孩子多半是左耳进、右耳出,对妈妈的教导置若罔闻,但妈妈只要坚持灌输,这些道理总有一天会慢慢渗透到他的心里,他的行为也会渐渐有所改变。当他踏出分享第一步的时候,妈妈一定要有所回应,高兴地表扬他,夸奖他,让他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这样,他日后会更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