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经典1
14373700000023

第23章 建筑(2)

②仅存的楼阁式木塔——佛宫寺释迦塔

佛宫寺在山西省应县城内,原叫宝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中国现存惟一的楼阁式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

释迦塔在佛宫寺的前部中心,前面为山门,后面原建有佛殿,是典型的中心塔式佛寺布局。释迦塔是一座平面正八边形、立面5层6檐的木结构楼阁式塔,底层直径为30米,塔身底层直径为23.36米,每上一层收小1米,到第五层时直径还有19.22米。第5层尖顶屋面上有砖砌的1.86米高刹座,座上立铸铁塔刹,高9.91米,全塔总高为67.31米,显得庄重雄伟。

释迦塔殿堂的结构为“金箱斗底横”形式,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坚实稳固,能非常有效地抗震和防风暴。这也是释迦塔落成900多年依然屹立不倒的原因。

释迦塔同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三颗璀灿的明珠。

③宋塔的流行

宋朝是我国佛塔建造的盛期。这时期的佛塔已由砖石结构替代了木结构,外观和形式更加多样化,以楼阁式塔型为主的佛塔遍布全国各地,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佛塔大多分布在中原黄河流域和南方。

报恩寺塔坐落在苏州城北,又叫北寺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塔身9层,总高71.85米,平面呈八角形,现只有砖砌塔身是宋代建造,其他部分都是清末重建的。

六和塔位于杭州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始建,后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重建,完工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塔身共7层,总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现存只有塔心部分为宋代原构,13层木构外檐则为清末重建。

双塔位于开元寺大殿前东西两侧,东塔称镇国塔,西塔称仁寿塔,两塔分别高48米和44米,平面都是八角形,有5层,塔下基座上刻有莲瓣、力士和佛教故事。塔心石柱与塔壁间设有巨型石柱楼梯,这些大石头每块重约1吨。

开元寺塔为11层八角形楼阁式砖塔,总高84米多,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建成。底层砌平坐、腰檐,上面各层用砖简单地叠出腰檐。塔壁与塔心之间砌回廊,第四层以上阶梯在塔心作十字交叉。塔身各层开有4门,第二、十、十一层四面开窗,其余各层均为假窗,这样设计都是为了加强砖塔的刚性。

祜国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琉璃砖塔,因呈铁锈色俗称“铁塔”。塔上构件如柱额、斗拱等都是用各种型砖拼砌而成,装饰性的琉璃砖上雕有飞天、麒麟、降龙等。

宋代砖塔先进的技术,多样的形式结构,大大丰富了中国佛教建筑艺术,标志着中国佛教建筑的逐步成熟。

4.中国式桥梁的全盛时代

宋代是中国古代桥梁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建造的桥梁长度是前朝没有的,桥梁种类繁多,技术逐渐成熟。

宋代最常见的是石礅梁桥,有些桥至今还在使用,如北宋嘉祐四年峻工的福建泉州市的洛阳桥、南宋宝祐丙辰年造的浙江绍兴的八字桥等。福建省晋江县的安平桥,全长2070米,是当时最长的石礅梁桥。

桥梁结构形式独特的还有江苏苏州市东南的平江宝带桥,这些都是当时运用先进的技术而留下的杰作,使中国桥梁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5.宋代园林建筑

宋代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沿着唐代特色持续发展并逐渐成熟,尽管没有了唐朝博大的气魄,但能更广泛地同生活结合起来,这标志着造园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北宋的首都汴梁和西京洛阳,园林最为兴盛。汴粱城的帝苑就多达9处,其中最著名的是宋徽宗时所建的艮岳,艮岳的兴建足足花了6年的时间。

大臣贵族的私园遍布汴京内外,总数不下两百处。

南宋建立后,私人园林更是在苏州、杭州、湖州、扬州一带兴盛起来,园主根据自己的想像随心所欲地设计,大大促进了园林建筑的创新。如欧阳修曾仿江船格局,在官署内作“画廊斋”。这些园林建筑充分体现出了四大特色: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建筑与自然美的结合;如诗如画的情趣;清幽蕴藉的意境。总之,两宋时的风景园林已广泛渗入到了城市各阶层的生活,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明时期的建筑

1.元明时期的城市建筑

①元大都城——城市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元代的大都城,是唐代以来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座新建城市,明清北京城就是在此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元大都始建于1267年,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才告完工。它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接近周礼之制的一座都城。

大都总体布局呈方形,东、西、南三面各3门、北面2门,为三重城垣。宫城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分前朝和后宫两部分,社稷坛位于皇城以西,太庙在皇城东部,钟鼓楼一带为商业活动区。

大都城布局严谨,有明确的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南起丽正门,经过广场和录星门进入皇城、宫城,直达皇城以北位于都城几何中心的中心阁。

元大都的道路系统为方格网状,南北向道路贯穿全城,东西向道路因受中间皇城的阻隔而形成若干丁字街。

元大都城中的水系工程是由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规划的,主要水系有两条:一条由金水河引水入城与通惠河相通;一条由高梁河引水经通惠河流往城东通州。城市的排水通过城墙下预先构筑的涵洞将废水排出城外。

元大都以其严谨的规划布局,高超的建筑技术使它成为13~14世纪世界上最雄伟壮观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②明都城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开始营建这座古老的城市。1366年至1386年在原城基础上建起了外城、府城和皇城。

南京城平面南北长,东西窄,城周长约为67公里,城垣高度约14~21米,有城门13个,最宏伟壮观的是聚宝门。外城周长120公里,都城城墙至今还保留着。皇城位于城东,平面方形,内有宫城即紫禁城。皇城以中轴线为主干,自洪武门至承天门间有大街。宫城内依中轴线建有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和乾清、坤宁二宫。城中心建有钟楼、鼓楼。鼓楼东南有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

南京城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

南京城内各种宗教建筑非常多,如报恩寺、灵谷寺、天宁寺、朝天宫、净觉寺等。

明太祖定都南京后,很快就使南京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城还一直保持着其特殊的地位。

③蓬莱水城

蓬莱水城又称备倭城,于明洪武九年建成。它背山临海,地势险要,是明代典型的海防要塞。

蓬莱水城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以小海为中心,建有水门、防波堤、平浪台和灯楼等建筑;二是以水城为主体,建有炮台、敌台和水闸等军事设施。小海位于城的正中,是水城的主体部分,面积有7万平方米,是停泊船舰和水师操练的场所。小海北端建有防波堤和平浪台,布局非常科学,水门外即使波涛汹涌,小海内却是风平浪静,小海内深度可以始终保持3米以上,船舰能任意出入,不受潮汐影响。

蓬莱水城从选址、规划、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表现出明代工匠的高超技术,在我国海港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东方最大的宫殿——故宫

明故宫是在元大都宫殿基础上依明朝南京宫殿的格局建造的。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至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共历时14年,征用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才建成了这规模宏大的宫殿群。

太和殿内景明故宫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四周砌10余米高的城墙,墙外是宽52米的护城河。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房屋9000多间。

故宫有四门,正南为午门,正北为玄武门,正东为东华门,正西为西华门。午门为紫禁城正门,有崇楼5座,以游廊相连,两翼前伸,形如雁翅,俗称五凤楼。午门外为一条石板御道,称天街,与承天门、端门相通。进入午门是一宽敞庭院,庭院正北是皇极门,是明朝皇帝听政之处。故宫的全部建筑可分为外朝和内庭两部分,由午门到皇极门是外朝建筑的开始。

外朝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奉天殿建于高8米的白石台基上,殿高27米,大殿面积2377平方米,顶为重檐庑殿顶。殿内左右立有6根缠龙贴金柱,中央为一座雕镂精美的高台,上有皇帝宝座,宝座后有九龙屏风一块。皇帝即位、大婚、册立皇妃、大将出征等重大典礼均在此殿举行。华盖殿是皇帝典礼前休息的地方。谨身殿则是皇帝赐宴和科举殿试的地方,平面呈方形,上盖琉璃筒瓦。三大殿前设有香炉、日晷、铜龟、祥鹤等,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

内庭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称为后宫,还有养心殿、后花园,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居住休息的地方。乾清宫位于谨身殿后,是内庭正殿。正门乾清门,精巧别致,没有外殿的高大宏伟。交泰殿在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方形,琉璃瓦盖,四角攒尖顶。宫后苑又称御花园,在坤宁宫北面,占地11700平方米,整个园林建筑格局左右对称,布局紧凑,环境清幽,是皇帝和后妃们嬉戏、游玩的场所。

故宫整个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分布,层次分明,主体突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构建筑群。

3.元明时期的寺观建筑

①元代佛教建筑的典型——广胜寺

元代实行的宗教信仰平等政策,使各种宗教建筑得到空前的发展。许多规模宏大的寺院平地而起,据统计,当时国内各地共建造寺院达24318所,其中著名的有大天寿万宁寺、大圣寿万安寺、庆寿寺和崇国寺等。

山西省洪洞县的广胜寺是元代佛教建筑的重要代表。

广胜寺包括上寺、下寺两部分。中轴线因受地形限制不是一条直线,上寺的山门、前殿、飞虹塔及毗卢殿都是沿轴线布置的。上寺各殿的支柱布置和木构设计都非常巧妙,前殿中、前、后只有4根金柱,并向左右推移,省掉了8根金柱,使空间更为开阔。下寺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歇山式屋顶,正殿面阔7间,进深4间,大殿也采用了减柱移柱法,省了6根金柱。上部梁架置于横向大内额上,梁架是以斜梁的方法制作的,这也是广胜寺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广胜寺曾于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重建,明清时多次修复,但始终保留着元代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