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经典1
14373700000016

第16章 绘画(2)

②人物画家顾恺之

魏晋时期,老庄思想成为当时的士大夫思想的主流,具体表现为“任性放达,风神萧朗,不扬于礼法,不拘泥于形迹,追求超然绝俗、简约玄澹的魏晋风度”。它不同于秦汉时的君子风度和品性道德,是一种艺术审美的人生观。当时的“玄学”对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即单纯以审美情趣来进行艺术实践,确立艺术评价准则。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它使绘画走向了自身发展的轨道,而区别于绘画的礼乐功用,追求美的原则。这一转变,首先表现在魏晋时的人物画上,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提出“传神写照”美学思想的顾恺之。

顾恺之(约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曾任司马参军、散骑常侍。当时人称他画绝、才绝、痴绝,充分肯定了他的绘画、文字方面的才华和他任性放达、超越世俗的虚静态度。

顾恺之曾画过释道人物、山水及同时代人物肖像。现在流传下来的是他根据文学作品而创作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图》等作品的摹本。顾恺之是卫协的学生,他继承发展了卫协的艺术风格,把线描的表现力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用线道劲连绵如“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体现出当时艺术追求的秀雅与高贵之美。顾恺之还提出了人物画的最高要求——传神写照,并加以实践。他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神”是指人的风神、个性、情调等,顾恺之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实践给中国的传统绘画树立了新的范式。

到了六朝时期,绘画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领域。由于绘画的需要以及文艺思想的活跃,美术评论开始出现。士族知识分子也投身于绘画领域,他们对于创作经验的总结、艺术规律的探讨、绘画发展的研究起了主导作用。其中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即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模写是也。前两法理论性较强,内涵丰富,历来解释不一,后四法是关于绘画的学习、认识、表现手法的阐述,得到后世画家的肯定。

③山水画的兴起

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兴起,出现了一批山水画家和有关山水画的评论。这时的山水画目前已经失传,据史料记载有戴逵的《剡山图》、《吴中溪山邑居图》,戴勃的《九洲居山图》,宗炳的《秋山图》,谢赫的《大山图》等等。

山水画的兴起有诸多原因,玄学的兴起是山水画形成的基本原因。玄学思想也是山水画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即山水画真正的审美价值所在。玄学使人们回到自然。在士大夫们看来,山水的美不在于山水本身,而在于它体现了“道”。宗炳的《画山水序》中这样写道:“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使有而趣灵。”他认为圣人理解或“映照”万物,而贤者澄清胸怀以道为法则去看待万物,至于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山水与道是相合的。

中国的山水画家以老庄哲学为基础来认知自然。艺术家们的简淡、玄远以及深厚丰实的美感、艺术观决定了1500多年来中国山水画的基本趋向和主要气质,使中国绘画在世界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

魏晋在变乱中求生存,产生出新的思想和观念,而这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开始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佛教艺术也随之兴起。佛教艺术主要体现在建筑、雕塑、壁画上,一般的石窟和寺庙中都绘有壁画。佛寺壁画因建筑的破坏已荡然无存,但北朝的石窟壁画仍然保存至今,主要有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库木吐喇千佛洞壁画和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壁画。

莫高窟壁画大体分为佛像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画和佛教故事画,早期故事画的题材主要是佛教故事、因缘因果故事和佛本生故事。这些来自民间的佛本生故事,通过画师的妙笔,构成了莫高窟壁画中最富有人间气息的动人作品。壁画中有《鹿王本生图》、《须大拏太子本生图》、《尸毗王本生图》。

《尸毗王本生图》绘制于北魏前期,重点表现了故事发展高潮中有代表性的场面。画面描绘了尸毗王为从鹰嘴下救出一只鸽子,以及他宁愿用自己的肉来喂鹰的情节。尸毗王端坐着,双目下垂,安详镇定地被人割着左腿上的肉。周围配有各种表情的弟子眷属,天上有飞天散花,以衬托庄严的气氛。

2.壁画与漆画

①墓室壁画

战乱年代,当时的绘画遗迹遭到洗劫,流传的画作不多。20世纪70年代初在嘉峪关和酒泉之间的戈壁滩上,发掘出魏晋之际的墓室壁画600余幅,描绘了农桑、畜牧、狩猎、林园、屯垦、营垒、庖厨、宴饮、奏乐等景象,多方面、生动真实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生活。壁画是每砖各成单位的小幅构图,不同于汉画的分层排列的布局方法,画工们基于劳动实践经验,很准确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幅活泼感人的画面,色彩热烈明快,线条单纯和谐。

现存的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魏晋壁画中,宣扬儒家思想的三皇五帝、忠孝节义之类的题材仍占据重要地位。左思在其《魏都赋》中对曹魏宫廷中的温室壁画这样写道:“丹青炳焕,特有温室,仪形宇宙,历象圣贤,图以百瑞,绰以藻泳,茫茫终古,此焉则镜。”

②漆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安徽马鞍山市发现了三国时孙吴大司马右军师朱然的墓,从该墓中出土了大量漆器。漆器上的彩绘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描绘宫廷生活的,有表示祥瑞的,还有诸如杂技、宴会场面,以及山水、云树等景物。漆画在构图上以平稳手法求变化,色彩多用朱红、红、黑、金、浅灰、深灰、赭等,给人一种色泽华丽而又庄重的感觉。

盛世风采

1.初唐画风

阎立本和尉迟乙僧代表着初唐的画风。

①阎立本以画颂政

阎立本(600~673年),临潼(今陕西临潼县)人,出身于贵族家庭,其父兄皆善画并任职于朝廷。阎立本一直追随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绘画适应了唐初巩固政权的需要,先后画过开国立业的功臣的肖像,如《凌烟阁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昭陵列像图》。传世作品有《步辇图》、《职贡图》、《十三帝王图》等。

《步辇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前来迎接文成公主的吐蕃王朝的使者的情形,《职贡图》描绘了外国的进贡队伍,是“中国即安、四夷自服”的形象说明。《十三帝王图》描绘的是两汉至隋代的十三位帝王的形象。阎立本的人物画一般不画任何背景,只通过对侍从和少量器物的描绘来交待情境与衬托人物。他特别看重对人物的服饰、举止、面部神情的刻画,通过这些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气质、个性和外貌特征。

阎立本的画风继承并发展了顾恺之等的“以线描画”、“以形写神”的风格。

②尉迟乙僧的西域画风

尉迟乙僧是西域于阒国国王的亲族,他在长安从事绘画创作。他的画继承了西域画风,当时人说他“凡画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象,非中华之威仪”。他在绘画技法上用线“曲铁盘丝”,用色“堆起绢素”,具有“身若出壁”的艺术效果。其作品“气正迹高”。他的独特艺术风格使他在长安画坛与阎立本齐名。

2.盛唐大家

①画圣吴道子

盛唐时期,中国的绘画进入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在绘画门类中,宗教画占主要地位,宗教壁画比比皆是。寺观壁画是体现当时绘画水平的重要方面,这时期最杰出的画家是吴道子。

吴道子画派佛像图吴道子(约689~758年),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出身贫寒。早年浪迹洛阳,因绘制壁画而出名,得唐玄宗赏识。他画了一些反映玄宗宫廷生活的作品和数百幅寺观壁画。吴道子一生作品众多,所画人物、佛像、鬼神、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绝于世。现在流传下来的他的作品仅有《鬼伯》、《搜山图》、《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改变了印度佛画的面貌,创造出了一种连绵不断、能粗能细、运转自如的“兰叶描”。吴道子用这种笔法画佛像背上的圆光,一挥而就以这种方式画人物的衣带,疏密有致,飘飘若举,人称“吴带当风”。吴道子的这种绘画技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画的诞生,也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里程碑。

②丰腴华贵——张萱、周防的仕女画

反映贵族生活的风俗画在南北朝时即已出现,到了唐代,仕女绘画得到发展,主要代表人江山雪霁图物是周昉和张萱。

张萱,京兆人。他生长在繁华的长安,目睹了贵族豪门的生活,其作品“于贵公子与闺房之秀最工”。《虢国夫人游春图》(宋徽宗的摹本)描绘的是杨贵妃的二姐与一群侍女乘马结队郊游的场面。画面构图合理,宾主安排有序,既有节奏又富于变化,人物神态从容,马匹行步舒缓,显示《捣练图》表现的是妇女们制作丝绢的劳动场面。全图12个人物共分3组,开端是捣丝,中间是理丝、缝合,最后是把绢拉直、熨平。画中人物的动作自然和谐,细节精微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周昉,长安人,擅长画贵族人物肖像画及宗教壁画,亦以仕女画出名。在仕女画上继承和发展了张萱的艺术风格。所画仕女“衣纹劲简,色彩柔丽”,以丰腴为美,意态闲适。周昉现存的作品有《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听琴图》等。

③山水画派的继承与创新

李思训及其儿子李昭道继承了魏晋以来的山水画的技法,从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画派。

李思训(651~716年),出生于宗室之家。他的画用笔严整,画面格局宏伟,确立了山水画“青绿金碧”一派的风格,《江帆楼阁图》是体现其风格特点的代表作。画面以俯瞰的视角描绘山林江景,设色以青绿为主,线条转折处用金粉突出,具有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

李思训的青绿山水画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后人把他推为“北宗”或青绿山水画派之祖。

在唐代山水画中,“水墨山水画”的出现与勃兴把山水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王维的“泼墨山水”。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他诗、书、画、音乐样样精通,但最擅长的是诗画。他的画作中的水墨山水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以王维之名传世的作品有《雪溪图》、《江山雪霁图》、《辋川图》,均为后人摹本。从其作品来看,他已运用了“皴法”和凹凸晕染法,用笔干湿浓淡,各有其妙处,别有一种萧疏淡远的“禅境”情趣。王维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被尊崇为“南宗”之祖。

④金碧辉煌的唐代敦煌壁画

唐代的壁画十分发达,而且大多出自名家手笔。但大量的宫殿、寺观壁画随着建筑的损毁而消失,保存下来的主要是石窟和墓室中的壁画遗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莫高窟的唐代壁画了。

在莫高窟的壁画中,历代都有画作,其中唐代的壁画几乎占了一半,而且保存完好。

其中的《西方净土变》壁画表现了喜乐升平的极乐世界:中坐如来,上有天女散花,彩云缭绕,下有乐伎演奏,轻歌曼舞,琼楼玉宇,亭台水榭。一幅花团锦簇、绚烂华丽的景象。如此成功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民间画工的艺术技巧和想像力。画面紧凑完整,线条流利圆润,色调明净富丽,另外还有《药师净土变》和《弥勒净土变》,在构图和形式上与《西方净土变》大体相仿,也是唐代壁画的艺术水平和时代风格的体现。

《维摩经变》在莫高窟壁画中多有出现。维摩经变通常描绘的是卧病在床的维摩与探病的文殊菩萨论辩的场面。

在大型经变图的周围,常常配有连续性的故事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不同阶层的生活场景。

3.晚唐画风

唐代的宗教壁画实现了外来艺术民族化,以及宗教艺术向世俗化方向的转变。

①孙位与《高逸图》

孙位生活在9世纪后半期,是唐僖宗时的宫廷画家,后随僖宗逃往四川。其画风对当时画坛影响很大。汤重在《画鉴》上这样记载:“蜀中山水、人物,皆以孙位为师。”现在流传下来的《高逸图》是他的代表作。画卷画了四个“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隐士。该图用笔较细,流畅自如。《高逸图》体现了晚唐人物画的水平。

②花鸟画的兴起

花鸟的形象在绘画上的出现比山水形象的出现要早,但到了唐代才有独立的花鸟绘画在画坛上出现。盛唐时有薛稷,擅画鹤,中唐时有边鸾,所画的牡丹和翎毛设色精工。到了晚唐,善画花鸟、湖石的刁光胤避乱入蜀,五代画家黄筌拜他为师,后成为黄家花鸟派系的先驱。

追寻自然之美——宋代绘画

1.宋代画院画风

①宋画院

在中国历史上,殷商时宫廷就设有专门机构统领美术人才,唐、五代以来,机构逐渐分工明确,开始出现画院。西蜀前、后主很重视绘画,画院制度更为完善。宋代的高道兴、黄筌、黄居寀等都是画院有名的画家。两宋时,画院制度最为完备。

宋徽宗像赵佶时又设立了画学专业,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家画院。画学的学科,专业课有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术六门,公共课有《说文》、《尔雅》等。画院的取士标准是“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洁为工”。

②黄氏花鸟

黄筌是宋代花鸟画的代表画家,他在南唐和西蜀时已是一代名家,其绘画的题材、手法都反映了宫廷贵族的要求,作品以富丽工巧见称。北宋统一后,黄筌入宋画院,其画风成为画院派花鸟画的典范。

由于黄派花鸟画符合帝王、贵族的审美要求,一时成为院体标准画风,且“较艺者视黄氏体制为优劣去取”。黄筌之子黄居寀,最受皇家宠幸。他的画继承家学并有所发展,画风艳丽工致,作花卉翎毛,妙在得其天真之处。《山鹧棘雀图》是他仅存的一幅真迹。此画表现的禽鸟、小滨,都是先作勾勒,然后着色,线条清细秀劲,功力很深。

③山水画宗师荆浩

五代两宋时期,是山水画家辈出的时代。这些山水画家继承并发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把山水画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元、明、清山水画家努力学习的楷模。

五代山水画坛出现了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几位大画家,他们创立了南北山水画的风格。

荆浩表现太行山景色,关仝描绘关、陕一带风光,董源、巨然画江南山水,他们都创造了自己独特崭新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优秀范例。

荆浩,字浩然,沁水人。《匡庐图》是荆浩名作。图中描绘了庐山及附近带的景色,重峦叠嶂,山路蜿蜒,巨峰凌空,飞瀑如练,林木依山川地势而参差多样。用细碎多变的皴笔表现了山石的形状,抒发了画家对巍峨耸立的庐山的崇敬仰慕之情。

荆浩还基于个人创作心得,写出了一篇探讨绘画技法的山水画论——《笔法记》,使中国水墨山水画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文中提出画法“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只有“六要”具备才能画出山水的“神”,达到山水画的最高境界——真。他还提出了神、奇、妙、巧作为山水画品评的四个标准。荆浩的绘画影响极大,当时已获得成功的关仝还师法于他,北宋的李成、范宽都与荆浩有师承关系。元代的倪瓒、黄公望,明代的唐寅,也都一致尊他为山水画的宗师。

④山水三家

宋初山水画以李成、关仝、范宽三家为主要代表。三家都师从荆浩,关仝的峭拔、李成的匡庐图旷远和范宽的雄杰代表了宋初山水画的三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