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1435000000070

第70章 战争的结束和战争的果实(2)

双方扯皮之间,其他英舰陆续来到,七十余艘战舰一摆,四千五百名步炮兵一围,南京便乱了。有钱的要跑,没钱的也要跑,但是南京的管理者为了稳定人心,不放大家跑。当然了,有特权的,能拿到将军令箭者,便可出城门。于是,城门拥了成千上万的百姓,督抚衙门更是拥了成千上万的百姓,大家就一个意思:既然政府打不过人家,放我们百姓跑行不?而政府的意思很干脆:不行。江宁将军德珠布已经八十多岁了,但家中光二奶就弄了六房。天朝官宪就有这个特点,御敌不行,但在御女方面却往往有以一当十、老当益壮的余热。大家商量御敌之策的时候,他端坐一旁,默无一语。不过,态还是要表的,说:“人死只污一片土,何惧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5页)老家伙说得也是,天朝这帮尸位素餐的官员,死了,污一片土;不死,污一大片土!

8月11日,当英军摆开阵势,作出轰城的样子时,南京城门打开了,跑出来几个代表,他们打着白旗!

英国人一看,乐了:my god,天朝政府终于会使用白旗规则了。他们不知道,南京这个白旗打得不容易啊,因为天朝有一个人,一直在坚持抗战呢。谁呢?

道光:一个人的抗战

还是那句话,天朝臣民们即使投降完了,道光作为大清公司的法人代表也是不愿意投降的。可怜的道光,“投降三人组”在跟英夷抛媚眼的间隙,时不时地回过头来唬弄他,希望他尽快明白:咱大清公司的实力远远不如大英公司,你得割肉补仓。

1842年7月15日,皇上收到了钦差大臣耆英、参赞大臣齐慎、署乍浦副都统伊里布、江苏巡抚程矞采的联衔折子,内云:坏菜了,已打到咱江阴县了,看英夷的意思,想打到咱南京呢。(《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四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2047页)第二天,道光发出了《密谕耆英乘间派陈志刚与英人议和》的廷寄,意思很丰富:

一、英夷现在有悔罪之意了,可乘机开导了。著耆英密派陈志刚代表耆英前往夷处,告知对方,我大皇帝恩威并用。夷人毁我炮台,伤我商民,我大皇帝并不计较。

二、终年交战,有何益处?若英夷能罢兵,我耆英必向大皇帝奏明,将香港一处,赏给尔国。

三、如英国只求通商,我大皇帝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也不必要求俺们天朝再派钦差了,我耆英就可代奏的。

五、耆英按朕的意思回复后,英夷如有回信,著赶紧回奏皇上。但是事关机密,断不可泄露,致懈军心。(还是那句话,统治者有投降的意思了,不能让前线将士知道,国民们也不能知道)

六、英夷如要求忒过分,超出情理之外,俺还是抗战到底的。(《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四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054-2055页)

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叫:“婊子为什么就不能立牌坊?”看看道光的密谕,我们就明白了,婊子从来都在立牌坊的。打不过人家了,还愣不愿意承认,反说人家悔罪态度好,可以考虑与之休兵。问题是道光的底线,英国人不会同意的,双方只好继续打下去了。

当然了,对道光来讲,赏给英国一个香港也是不乐意的,他是一颗红心,老不死心,时刻准备抗战成功。7月19日,他给牛鉴下谕,著他倡议江苏当地士绅办团练,招义士,上保国,下卫家。((《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四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082页)而耆英等人陆续上奏的则是“人心震动”、“英夷猖獗”、“战守两难”,“日久更不堪设想”,皇上你赶紧拿主意云云。((《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四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089页)道光一听,又是谕福建、浙江、广东的督抚制造战船,又是谕麟庆制造巨木以破英船。前者是临死抱佛脚,根本不行的;后者更是传奇,道光说有人说了,用巨木,上缚引火之物,下系石块,夷船入口,咱就放木,顺流而下,击碎英船。另外,巨木两端,还可弄上铁钩,届时钩住英船,它就跑不掉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四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093)我晕,也不知哪个智障出的这等馊主意,道光还立马儿吩咐下去了,可谓是病急乱信邪。

7月20日,道光看到了江宁将军德珠布的两个折子,一折说,人家快打到南京了,咱现在缺人缺粮,“实难抵御”,“实属万分危急”。另一折说,江宁八旗缺药缺枪,实在没有办法,问问牛鉴大人吧,“该督竟属茫然”,仅说没有办法,惟有静候守城。江宁是咱根本重地,“不堪设想”啊。道光对他的回复是:你若用备用的柴薪船只,乘机纵火,焚烧夷船,那将军你的功劳就伟大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四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097-2098页)此后的时间,陆续有其他大臣上奏,表示南京危险,但道光一概不听。牛鉴急了,7月22日给道光上折,说:镇江马上不保了,南京危险。俺求皇上了,一旦英夷打到南京,准俺羁縻行不?道光于7月26日看到了折子,回复是:着牛鉴会同将官与绅士们,同仇敌忾,如果谁出力有效了,皇上破格提拔他。至于羁縻一事,另有谕旨,着伊里布、耆英专办。(《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四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126页)

估计是被牛鉴吓着了。当天,道光发出两份密谕,一份是《密谕耆英、伊里布与英夷再商戢兵》,内中意思五味杂陈:

一、道光对英夷三事——要求烟价及战费;用平行礼;请滨海地作贸易,扭扭捏捏地回复如下:烟价嘛,广东已出过了,怎么能再给呢?战费嘛,你们有战费,我们就没有战费?双方都花钱的事,所以不能给。关于平行礼,倒可以通融。至于要求贸易之所,“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吧。道光不愧是天朝老大,不愧读了那么多四书五经,措辞非常得体,现在的教科书直通通地说天朝割香港给英国,措辞太不“雅训”了。应该是“暂行赏借”香港给英国,这才能体现天朝的大国风范。

二、为了让两位大臣放心的投降,皇帝重点交待,“该大臣等,经朕特简,务须慎持国体,俯顺夷情”,以早日实现和平。“不必虑有掣肘,以致中存畏忌,仍于事无益也”。(《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四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127页)看道光的意思,是怕两人投降时放不开手脚呢。可怜的道光,他不知道,天朝前线大吏,早都放开手脚了。对他们来讲,普遍担心的掣肘是那些身在后方的言官们,但最大的掣肘却是道光本人。要把帝国房顶上的瓦片揭给英国人,最心疼的肯定是人家皇上。不心疼的,历史上也仅限于阿斗那样的智障人士。

道光发出的另一份密谕是《著耆英、伊里布便宜行事上谕》。内中云:“据该夷照覆,似以耆英、伊里布不能作主为疑,著耆英、伊里布剀切开导,如果真心戢兵,定邀允准,不必过生疑虑。该大臣等,经朕特简,务须慎持国体,俯顺夷情,有应行便宜行事之处,即著从权办理,朕也不为遥制,勉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80页)

7月27日,道光接到镇江失守的折子,又是一番忙乱地调兵遣将。以中国这方面来讲,动静够大,够折腾了,可惜无济无事。之后,麟庆说撞英船的巨木弄好了,可以试验一下了。就连道光他儿子咸丰未来的老师、当时的吏部左侍郎杜受田都开始上奏谈破夷之技了,他提出的破夷之技,估计都是从三国演义里看来的。

8月3日,道光收到牛鉴两个奏折,一折说,英夷不敢去咱天津,但却占了咱镇江,臣恨不得“食其肉”,但无才无能,屡失城池,求皇上将俺从重治罪吧。道光朱批:“朕惟自恨无知人之明也。”另一折说,英夷头目郭富、巴加投给俺一角公文,语言粗鄙不通,内有速交赎城费,以免战祸之语,真是盗贼无赖啊。臣断不能为其所惑。他们还说了,不答应他们所有条款,他们就不罢兵。臣等的羁縻,他们也不信,说必需有皇上恩旨才行。真是猖獗啊,我也没给他们回复,不便回复啊。道光朱批“可恨之至”。他给牛鉴的回复是:相机办理,耆英办他的抚,奕经办他的战。两不耽误。(《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五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196-2197页)

这个时候,道光仍不甘心放弃抗战,可怜的皇上,真正的孤家寡人一个。

8月4日,耆英给道光上奏,在一个折子中说,英夷非得咱这边出全权大臣,否则不跟咱和谈,没有办法,只好回他,咱的钦差就是他们的全权大臣。在另一折里补充说:万一和议不成,请皇上妥为预备。(《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五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229-2231页)皇上听了,表示愤恨之后,又是一番调兵遣将。

8月11日,耆英、伊里布收到了军机处转来的两份密谕,两人长出一口气:可怜的皇上,我们终于把您老人家忽悠明白了,明白咱打不起了。

剩下的事儿,就是打着白旗投降了,人家说咋咱就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