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1435000000069

第69章 战争的结束和战争的果实(1)

伊里布、耆英、牛鉴与英夷:瞧不懂的媚眼与照会

镇江之战前,具体来讲是1842年7月4日,伊里布向璞鼎查发出照会,重申战争的坏处,甚至说英国怪不容易的,隔七万里之洋前来打仗,邻国说不定会乘其空虚前去袭击呢。至于中英之间的战争,更是“干上苍之所怒,载青史而不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6页)

璞鼎查的回复是:俺愿意和谈,既然现在已来到了镇江,那就等俺们打进南京再和谈吧。另外听说你们的耆英还没被皇上封作全权大臣,没法谈啊。

这个时候,耆英已顾不上天朝面子啦,第二次亲自给璞鼎查发出照会,文字比第一次更煽情了:久慕芳型,只缘中国相隔,未得畅晤芝宇,殊深怅然。两国和好了二百余年,只因查办烟土严禁,启兵戈,一误再误,不胜其误啊,实庸臣误事,以致如此。俺们实在没啥可说的。你们的委屈,俺们皇上不是不知,你们在俺沿海蹂躏,涂毒生民,天潢不忍坐视啊。若你们畏天命,咱们合好,老天一定会保佑你们的啊。若你们非得要打,俺也没办法,唯有静以待之了。要知道,自古以来,骄者必败,深入者难返,公使年高有德,还望三思啊。俺这信,虽然区区数字,但出于至诚,倘有欺诈,天必诛之。璞鼎查的回复是:接到广东通事送来的信,俺读了。可惜信上没有贵将军印钤,不知此信是否出自贵将军之手?两国大事,断不能以私信方式办理啊。当然了,和好俺是愿意的,但还是那句老话,你们得有钦赐全权大臣,这全权大臣有自主之权,而且完全同意我们之前的各条款要求才行。另外,我们昨天就到镇江了,准备到南京再说。如果你们能赎城自救,俺们也可以不进城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7-458页)

7月26日,巴加、郭富致两江总督牛鉴和江宁(南京)将军德珠布,说:镇江已陷,俺们要打江宁了,你们快快拿赎城费来。

7月27日,牛鉴给璞鼎查回信。信文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废话,我看了半天,看到如下信息:

第一,俺大皇上体天好生之德,视中外为一体。

第二,伊中堂原先因畏懦而致罪,今突然遭遇皇上重用,此中深意,你们可明白?

第三,百姓闻风大动,莫不结社图丁,各卫身家,就说总督我本人,也会誓死报国的啊。

第四,不就是给你们伸冤吗?你们写个状纸给我,我呈给皇上,替你们申冤好不好?

第五,俺一介书生,不懂军事,自问平生,一无所长,但俺就会当官,皇上给俺以封疆重任,俺只有以一片血诚矢天日告鬼神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0-461页)

牛鉴叽哩咕噜说了一大堆,就是不提钱的事。7月30日,耆英再致璞鼎查,说:俺瞧不懂你们的文书啊,既然说要行和议通旧好,又说赎城才免战,语出两歧啊。一面打仗,一面和议,不是个理儿吧。望贵公使深思。璞鼎查回曰:贵将军说瞧不懂俺们的文书,友邦惊诧啊。俺们说得够明白了,你们那边派全权大臣来,且要按英方先前所要求诸条款酌定,否则俺们政府不让俺罢兵啊。望贵将军再考虑一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3-464页)

三位天朝大吏也不容易,从未与鬼打过交道,英夷的照会他们瞧不懂,抛给英夷的媚眼,英夷也瞧不懂。要不咋说理解万岁呢?

似懂未懂之间,英军并没有停止行动。1842年8月3日,英军留一部驻守镇江,其余部队开赴江宁。8月4日上午,英舰“皋华丽”号(Cornwallis)首先到达南京城外。就在当天,牛鉴致璞鼎查照会,说:皇上已明降旨了,要耆英和伊中堂办理和议之事。我们的钦差大臣就是你们的全权大臣。你们的告示之内,诸多负气不平之语,咱坐下来,有话好好说好不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5页)

其实这是牛鉴哄英人。第一,中国绝对皇权制度下,没有什么全权大臣一说。第二,皇帝7月26日降了一个密旨,给伊里布耆英便宜行事之权。这种权略等于全权大臣吧。密旨由军机处寄发,现在还没有来到南京呢。

还是8月4日这天,牛鉴致郭富、巴加两份照会,在第一份照会中说:你俩和你们的全权大使好像要求不一样,璞鼎查重在要求通商,你俩似乎重在索战费。索战费误及通商,似乎不利于贵国吧。再说了,中国的制度,臣下不能挪用公款啊。希望你们不要再索战费了,咱两国从此永结百年之好,岂不美哉?估计是怕拒绝赎城费一事急怒英方,所以牛鉴在第二份照会中重新解释:有关赎城费一事,不好办。国库钱粮,俺们没权擅动。只能让绅民捐献,可是大笔银两,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措到的。若贵兵船退兵数十里之外,给俺们五六天时间,俺们一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6-467页)

8月5日,牛鉴致璞鼎查两份照会,一份说:本部堂深知贵国花钱的地方多,有关赎城费,我们已凑了三十万两。奈何城中富户都跑了,不好凑了。这三十万俺们赶紧派人送去,如果贵军能后撤数十里,俺们还能再凑三十万。一定送过去,俺决不食言。另一份说:闻听您要请俺过去面谈,俺听说之后,高兴坏了。问题是伊中堂驻扎在无锡,离这里五百里远,两天内回不来。这样吧,8月6号,咱在静海寺见面吧。我就带十来个人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8-469页)

8月6日,牛鉴再致璞鼎查照会,说:老实说吧,和好通商之事,不但江南诸大臣不敢替你们上奏,就连扬威将军奕经也不敢替你们上奏。本部堂深念你们不远万里的来了,所以冒死替你们上奏了。所幸皇上允准了,特派耆英与伊中堂专办此事。希望你们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心,若让皇上知道,你们还在打仗,以本部堂言语不实,拿下治罪,江南百姓遭罪咱就不说了,单说你们,天朝哪个官员还肯出面为你们调停办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71页)

我晕,看牛鉴的意思,他与英方和谈,乃是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呢。还有,英方拒绝与他在静海寺面谈,他反问英方:这是不是你们国王的意思?

8月7日,牛鉴致璞鼎查:俺们的伊钦差,明天就能到江宁啊。璞鼎查回复如下:伊钦差来了,我们当然和好,但是在他未到之前,俺们无由息兵。至于贵部堂说我们文书中有负气之语,我觉得乃贵部堂不了解情况所致。贵国欺人太甚,俺们一忍再忍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73-474页)

有意思的是,8月8日,璞鼎查照会耆英、伊里布,对中国来文内,中国皇帝字样抬写于英国国主字样之上,表示抗议。当然,他说得比较婉转,认为不过是书房之误,不是贵国官员故意为之,事虽细小,但失之一毫,差之千里,所以请贵官员谕令各书房,以后抄写的时候,再也不要发生这样的笔误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76页)

8月9日,牛鉴照会璞鼎查,说:赎城费俺们准备了六十万,你们却要三百万。要知道,南京是大明南京,而非大清的南京,虽然是省会,但不是通商码头,百姓们不富,不像广州与宁波那样有钱啊。本部堂见你们有和好之意,三次冒死替你们上奏皇上,你们却非得要恁多战费,俺的一片好心,被你们当作了恶意,你们非得叫俺皇帝着急,让俺重走琦善的老路吗?试问你们这样待俺,公乎不公乎?平乎不平乎?另外,赎省城一说,听起来不雅,这样吧,俺们准备送你们一百万元,作为犒劳贵国官兵之资如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77-478页)

8月10日,郭富、巴加致牛鉴:两国相争,跟百姓没有关系,俺们要三百万,是给贵政府要。既然不给,俺们就要攻城了啊,说恁多废话干嘛。伊里布回复:耆英明天就到啊,一到咱们就商量啊。另外,俺们那个照会内,中国皇帝字样抬写于英国国主字样之上,乃是秘书书写错误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