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1435000000055

第55章 稀里糊涂的战争就开始了(12)

献出以上三人首级每颗30000元

缉获英夷军官每人10000元

献出夷人军官首级每颗5000元

缉获英夷兵或水手每人500元

献出英夷兵或水手首级每颗300元

缉获印兵或水手每人100元

献出印兵或水手首级每颗50元

因捕获夷人或夷船而丧命者,给家属补助300元。(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译本第一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97页)

怡良赏格远远高于林则徐在任时所开的价,且重点奖励捕获英夷船舰者。问题是,赏格再高,天朝的百姓也俘获不了英夷的战舰与大炮,发不了这笔国难财。百姓爱财,取之有道。偷个鸡啊鸭啊的还凑和,拖人家英国一口大炮,正规军队都拖不动,何况老百姓呢?现代战争,不是这么个打法啊!还是那句话,天朝百姓想捉个英夷扣个英船先富起来,不是那么好玩的。怡良不知道,他贴告示的当天,英军已做好了再次进攻虎门的准备工作。虎门,这次准备奉献给天朝什么样的精神原子弹呢?

虎门之战(2):成全了关天培,一个最悲凉的英雄

1841年2月24日,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向关天培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清军把虎门第二道防线——横档一线的清军阵地全部交由英军据守。清方当然不干。于是2月25日,英军开始了针对虎门的第二次战事行动。战争开始前,关天培大设疑兵计,命令一些士兵绕着炮台后的小园山不断旋转,意图给夷人造成增兵无数的印象,这种三国演义里的冷兵器招术惹得英国人报以“愉快地一笑”。直到如今还有中国学者埋怨琦善拒不增兵导致战事失败云云,可见人多力量大的冷兵器思维在中国是多么的流行。其实一个小小的炮台,炮本身不行,即使增兵到人挤人的程度,也只是徒增伤亡而已。茅海建先生对此有过详细的论证,他考证威远炮台,炮位40尊,平时守兵编制60人,战时编制160人,而到交战时编制实是327人,另外雇勇91人。这样算来,平均是一百人守一座炮。难不成大家以为,英国打仗不用炮,专门跑炮台上跟天朝士兵摔跤、扛膀子、使绊子、掰手腕子呢?

具体到这次虎门之战,英军事前就侦察到,下横档岛没有设防,所以战争一开始,他们就派出炮兵分队,携带臼炮三门,在一百五十名步兵护卫下,由“复仇女神”号轮船拖运至该岛登陆,架开了大炮。2月26日,占领下横档岛的英军,放炮轰击上横档岛。一个小时后,上横档岛的清军被压缩到了炮台内,英军遂展开登陆活动。清方阵亡三百,被俘若干,逃亡若干。上横档岛也落到了英军手中。

上午11时,英舰“伯兰汉”号和“麦尔威厘”号炮轰靖远、威远、镇远等炮台。一个半钟头后,镇远崩溃。

英舰的主攻目标是靖远,下午二时开始进攻,关天培在靖远督战,英方一阵大炮过后,关天培这边的守军即伤亡过半。关天培后来牺牲了,英国又给天朝成全一位民族英雄,而天朝人士又嗜望英雄,所以把英雄描绘得气壮山河,版本多多:

版本一:据《中国近代史记》和《中国近代爱国者的故事》,关天培负伤十多处,血流如注,依然镇定指挥,还替代炮手,亲自放炮杀敌。谁知突遭大雨,大炮火门透水,失去作用。关天培向琦善要求援军,琦善拒绝(似乎英军的胜利与英军军事实力无关,只与琦善一个人的态度有关),关壮士只好孤军奋战,坚持到傍晚,鲜血染红了英雄的战袍,英雄在霞光中巍然站立。目光炯炯,凝视前方,手中握着一把利剑。近身战开始了,英雄伤了左臂,但英雄用利剑杀死了不少敌人,穿过了英雄的胸膛,英雄力竭而死。还有,英雄在战争开始前,就把自己的钱财全部分给了部下(估计不是讹饷所致,而是英雄表示自己的誓死抗战决心),且给家人寄去一个匣子,内放几枚牙齿和几件旧衣。英雄净身死亡了!

版本二:据《晚清祸乱稗史》,关天培死守虎门,老仆劝退,关不干。老仆跪下抱关足求退,关拔剑欲砍之,仆大哭而下。

版本三:据《夷氛闻记》,关天培手燃巨炮,忽自炸裂(假冒伪劣武器,应了郭士立1832年日记中的那句话:中国炮对炮手们要比对他们所瞄准的敌方更加危及性命),兵无人色,皆走。一小兵伏下,希望背受伤的关天培逃跑,关天培用刀砍他,小兵躲开了。一弹当胸至,关倒下。关虽死犹生,居然屹立不倒,把英夷吓傻了。

版本四:据《英军在华作战记》,炮台快要失陷时,清兵纷纷溃逃,关天培手挥利剑,力斩数人,但是仍阻挡不住大家逃命要紧的热情与勇气。正砍逃兵的当口,一弹飞来,英雄中弹而死。

版本五:据郭成、郭伟《民族英雄关天培殉难新说》,炮台失陷了,只剩一个关天培了。义律出面劝降,并说英方会重用关天培,遭到了关天培的怒骂。劝降不成,义律开炮。并且将关公的尸体弄到自己营房,让士们都“膜拜”一番才还给咱的,最后感叹说:天朝有此义将,鸿福未艾尔。

这故事一看就是瞎编胡诌的中国土特产,英军要关壮士何干?难不成要过去重用为将军吗?他们虽然对天朝某些官兵誓死如归的精神表示震惊和感叹,但这些行为都是违反他们的文化理念与人生价值观的。至于义律会汉语,还是关天培会鸟语,抑或他俩找了个翻译,否则如何对话,故事中干脆没有交待。

版本六:据夏燮的《中西纪事》,关天培在虎门抗战非常坚决,奈何抗着的过程中,发现水师贪图回扣,所购得的弹药皆掺了沙子,导致关义士屡发不中,激愤之余,抽刀自刎。

这个还算可信。原因就在于,中国任何一个朝代,都解决不了假冒伪劣问题,大清时期的外国传教士,说他们在街上买中国人的火腿,回到住处才发现,火腿里包的是半截棍子。不过也不能全信,因为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即使弹药不掺假,也不见得能打过英夷,因为弹药质量上去了,还有炮本身呢。炮身变红,甚至自我爆炸都是可能的。不过到了电影镜头中,比如谢晋拍的《鸦片战争》,关义士干脆是引燃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

不管怎么说吧,关天培死了。他的死法被大家想象得壮烈一些,也算一种自我安慰吧。而且,我们的道德祭台上,又多个高大全的标本人物。

还是2月26日,下午4时,英军另一分队进攻巩固炮台,得手。至此,虎门第二道防线的六座炮台,全部落入英军手中。第三道防线,大虎山小虎山炮台上的守军不战而逃。

2月27日,英方由“加略普”号率领,出动一艘军舰,两艘运输轮船,溯珠江而上,来到了离广州仅六十里地的乌涌。镇守此处的乃湖南提督祥福,领湖南兵九百、广东兵七百。由于军防工程尚未就绪,江水暴涨,炮位多在水中,只有一炮能勉强使用。但是由于炮架太笨,沙土松软,导致炮架不能转动,其攻击力与防守力可想而知,但天朝将领还是作了令西方人尊敬的抵抗,英军驾杉板船登陆时,提督祥福、游击沈占螯、守备洪达科刀砍企图逃跑的士兵,浴血奋战,阵亡五百余人(一说六百)。当然,据中方记载,祥福率领清军,用鸟枪就干死二百夷人(还是那句话,尽信了中方数字,几千英军早就全军覆没不只一回了)。如果说炮台抗战还算英勇的话,那么水师就不值一提了,战争一开始,四十艘水师船纷纷逃向了上游。林则徐苦心经营的乌涌阵地,半天就转手英夷。

乌涌之战的当天,关天培的家仆孙长庆,打着一面白旗(据说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使用白旗)来找占领亚娘鞋山的英军,请求运走自己主人的尸体。由于英军已命俘虏把尸体就地掩埋,所以不得不把尸体重新刨出,让孙长庆一一辨认。当关天培的老仆人把自己主人的尸体带走的时候,附近的英舰伯兰号,鸣放小礼炮为中国英魂送行,“对一个勇敢的仇敌表示尊敬”。(《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页)

3月1日,林则徐听说乌涌失陷,把自己的眷属送走了,“登舟赴上游寄寓”。看来,林公心里也发毛了。

3月2日,英军攻陷猎德炮台,逼近省城广州。英舰在广州附近的江面上游弋,很有一番前来广州旅游观光的气象!

下面,该奕山、隆文、杨芳等钦点大臣出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