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的标志,城墙则又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产物和象征,也是冷兵器时代规模最大、最有效的防御体系。在中国古代的城池建筑理念中,城墙既是统治者护卫自己政权的军事防御设施,也是统治者中心形象的扩大。作为国都的城墙,始终是都邑规划和建筑形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国城墙修筑的历史非常悠久。如果以我国都城的建设而言,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夏朝。《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都记载了“夏鲧作城”的传说。《吴越春秋》的记载则更为具体:
“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吕氏春秋》中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就是指在自己的封疆领域内选择适中的地方,营建足资防御的城池。《古今注》就说:“城,盛也,盛受国都民。”因此,统治者在“立国”之后,便要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自己作为政权基础和统治中枢的都城。我国都城建筑的兴盛,北京明代城墙主要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历代的封建君主们,也一向把筑城当做立国的根本。
关于城墙的建筑,在《周礼·考工记》中可以找到明确的规制。“公之城方九里伯之城方七里子男之城方五里”,公侯七仞,“天子之城高九仞,伯五仞,子男三仞”。对不同等级的城墙从尺寸上都给以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报道,建于明代的西安城墙,是迄今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都城垣。北京的城墙,几经变迁,而作为明清北京城标志的城墙,是历史上修筑得最宏伟、最完整,也是最坚固的。它如同我国的万里长城一样,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人类历史文化的遗产,其价值无疑是超越国界的。北京城墙以及宏伟壮丽的城门楼、箭楼和角楼等,构成了整个北京城整体环境中不可分割的要素。而对北京城的认识,往往也是从城墙、城门开始的。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由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四个部分组成。
外城,拱卫都城的屏障
明清北京城的外城是明嘉靖年间,为防御蒙古人的侵袭而修建的。外城四周有护城河环绕,河上建有与城内相通的石桥。外城共设有七座门。南面三座门,居中为永定门,东为左安门,西为右安门;东面设一座门,为广渠门;西面设一座门,为广安门;在外城的东北隅与西北隅另开有两座门,分别是东便门与西便门。外城各门都建有门楼,门楼为单檐(永定门门楼后改建为三重檐)。在门外建有瓮城,瓮城正中辟门。在东便门的东西两侧和西便门各设有水关,共计三座。
外城拱卫内城,外城的城墙、街道与房屋建筑规格都比内城低,外城的门楼也比内城的要矮小。居住在外城的人也为普通百姓和寻常商人。
明清北京的外城从方位上大体分为中城、南城、东城、北城、西城五个部分,从功能上分大体可分为四个部分,即空旷无人区、皇家祭坛区、商业区和居住区。
老北京过去有“东富西贵、南贫北贱”的说法。这是因为老北京城的布局规划而形成的。东城因为靠近通惠河,南来的货物多被运到东城内的各个仓库,此外,北京最大的税关崇文门也在东城的南部。所以,商贾大户多就近落脚,有的甚至在东城置房安家。于是,东城的商人越来越多,富人也就越来越多。而西城因为有许多王公显贵的府邸,西郊园林又是清朝皇帝休憩长住之重新修建的永定门所,达官显贵为了上朝方便,于是都纷纷搬到西城居住。这就是所谓“东富西贵”的由来。至于“南贫北贱”则是因为在南城居住的多是普通劳动者和民间艺人,而北城虽为八旗满洲人的聚居区,但到了清末之后,他们大多家道中落,日渐贫寒。
外城的空旷无人区,主要是指今宣武区南横街以南和崇文区天坛公园以东一带,当年这一带多为空地。皇家祭坛区主要指天坛和先农坛一带。商业区指前门、菜市口、崇文门到花市一带,这里商业繁华,又被人们称为“中城”。居住区主要指今宣武区南横街以北和崇文区天坛公园以北地区。此外,清代外城还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商业区,一是文化街琉璃厂,一是大众化文化娱乐场所天桥。
明清时期,外乡人、苦力,以及社会各种人等,大都居住在外城。外城也是北京城市发展最快最繁华的地区。外城和内城相比较,则是一个大众的天下、世俗的世界。
内城,分工不同的城门
所谓北京城的内城,是相对于明代修建南外城以后而言的。在没有修建北京外城以前,内城就是完整的北京城。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北京古城(二环路以内),实际上是明代北京城的总体格局。而明代北京城又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和发展起来的。
内城环绕于皇城之外,周长二十二千米,城墙高十二米。内城共有九座城门,它们各自的位置和功能各不相同。
正阳门:元代时称为“丽正门”,俗称“前门”。因为只有皇帝的龙车才可以出入此门,所以又被称为“国门”。
崇文门:元代时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是当年车船来往的枢纽,明清时将京师的税务衙门设在此地,征收的税收居全国之首。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崇文门成了“九门八不开”中唯一一座日夜开启的城门。
宣武门:元代时称“顺治门”,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囚车从此出入,所以又称为“死门”。
朝阳门:元代时称“齐化门”,城内所需的粮食都是从这座门运进来的。
阜成门:元代时称“平则门”,京西的煤炭车大多由此出入。东直门:元代时称“崇仁门”,为木材进京之门,在内城九门中属最贫困的大门。
西直门:元代时称“和义门”,皇帝御用之正阳门水取自玉泉山,所有御用水车都走这座门。德胜门:元代时称“健德门”,是出兵征战必走之门,所以又称“军门”。安定门:元代时称“安贞门”,为征战得胜而归的收兵之门。当年,对出入这九座城门还有着严格的规定,九座门中有八座门启闭有时。当时有句俗语“城门响点不等人,出城进城要紧跟”。九门中惟独只有崇文门才是通宵达旦地开着的。
皇城,宫廷与百姓的分界线
皇城是中国古代首都建设的一种形制,意在区分宫廷建筑和百姓建筑。修建皇城起源于唐代,当时在长安城北部修建的皇城是中央一级的行政单位,里面设有许多官府衙门。这种古老的制度一直影响着古代都城的建设。
明清皇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在紫禁城的外围、内城的中央。明清皇城东垣在今东皇城根一线;西垣在今西皇城根一线,南端自灵境胡同东折到府右街,然后再南行至西长安街。南垣在今东、西长安街的北侧,其中部自天安门前东、西两侧分别南折,约至今纪念碑左侧;北垣则在今地安门大街一线。
在旧时,皇城是一般民众不得进入的皇家城池,其内大量分布着服务于皇宫的皇家园林、寺庙、库房、作坊以及大量的养殖和服务机构,皇城四周并没有像紫禁城、内城、外城一样为防御而建有马道和垛口的“城墙”,只有一道六米多高的红门拦马墙(也称萧墙),萧墙全部由砖砌筑,中间填有少量碎砖石,萧墙墙身红色,顶覆黄色琉璃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墙黄瓦。皇城墙四面共设七门,正南面开四门,其他三面各开一门。正南大门是承天门(清代称天安门),长安右门。在承天门的前面还有个帽子门——其两侧是长安左门、—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称中华门)。正东大门是东安门,正西大门是西安门,正北大门是北安门(清代改为地安门)。明代时各门都建有关帝庙。
明清皇城的南门承天门(天安门)同紫禁城的午门,北门北安门(地安门)同紫禁城的神武门,东门东安门同紫禁城的东华门,前后都是两两正对的。只有皇城的西门西安门和紫禁城的西华门相差了一里多地。并且皇城的西半天安门部比东半部面积要大。因为在紫禁城的西边,金、元两代的遗物很多。此外,这一带还建有许多的亭台楼阁。明代修建北京城的时候,为了把西苑等地都圈在皇城内,只得把皇城的西半部扩大。而在紫禁城西华门外的不远处,正是西苑的太液池,皇城不便设门。这样,西华门就和皇城的西安门无法对齐了。
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除了天安门还安然无恙外,皇城其他的六座大门早已荡然无存。但有些大门的名称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标志性地名。
明清皇城的中部是宫苑区紫禁城,西为西苑。皇城东北部、西北部以及东西两侧多是内宫署衙。明代,皇城之内共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即所谓二十四衙门。
明代皇城内主要是官府衙门,是不允许百姓随便出入的。城门一般是天明开启,晚上关闭。到了清代,皇城东安、西安、北安三门改为闭而不锁,皇城不仅可以随意出入,而且不再限时。清末,皇城内开始允许百姓居住。清朝实行的是满汉分居制度,所以在皇城内居住的大多数是满族权贵。1912年国民政府迁来后,以皇城阻碍内城交通为理由,开辟了天安门前和神武门前的东西向的道路,拆除了千步廊,并陆续在南池子大街、南河沿大街、南长街等处开辟了皇城便门。民国二年,东安门在曹锟政变中被毁。民国六年,段祺瑞讨伐复辟的张勋,因张宅在东安门一带,所以将东安门以南的皇城墙也拆除了。此后,东皇城墙、西皇城墙、北皇城墙也被相继拆除。
紫禁城,三千年宫殿建筑之孑存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皇宫。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现在中国以及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宫殿建筑群。
故宫紫禁城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殿宇房屋九千余间。紫禁城的城墙周长三千四百余米,和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一起构成了一个坚固严密的防御体系。高大坚固的城墙、雄伟壮观的城门城楼、玲珑精巧的角楼,使紫禁宫墙显得更加宏伟壮丽。
皇宫作为帝王的居处所在,在其全部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帝王的宫殿不仅雄壮、华丽、肃穆,门禁森严,而且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象征帝王的神圣、威严和神秘莫测。
历代帝王,包括创业和守成的,都把营建宫室作为其生活中的重要活动。特别是开国君主,卸身戎马之后,便要立即营建宫室,这是他坐天下的必要工作。由于不断的改朝换代,中国古代的帝都有二百余座,每一座帝都,都建立了形制、规模相近的皇宫。但由于中国古代木质结构的宫殿很难保持数百年,所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完整的帝王宫殿,仅仅只有两处:一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二是沈阳的清故宫。
北京的明代故宫是非常幸运才未被焚毁或拆毁的,主要是清王朝灭明以后采取了一个十分开明而又巧妙的办法,才得以保存下来的。明朝末年,当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今景山)的时候,宫中的后妃、太监、臣僚或降或逃,而全部的建筑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清兵入关,攻下北京后,面对巍峨壮丽的宫殿,起初也有拆毁之念,但经过慎重考虑之后,觉得毁之可惜,非数十年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建不起来,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妙法,把原来建筑物上的匾额取下来,重新换上一个新的。例如把原来的皇城头道门大明门换成了大清门,把原来的承天门换成了天安门,把原来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改成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样,一座明王朝的皇宫在顷刻之间便变成了清王朝的皇宫,使故宫免去了被焚烧拆毁的厄运,可称得上是一次伟大的创举。
明清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间经过了明清两代二十四个皇帝的统治和居住。直到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出宫,才结束了作为帝王禁城的历史。
故宫的建筑在布局上继承了古代帝王宫殿前朝后寝的传统格局,分作“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分列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日常朝会召见群臣和举行庆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两旁分列东西大宫,其后又有御花园,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乐、礼敬神佛之处。在中轴线的两侧,慈宁宫、寿安宫、皇极殿、养心殿等是专为皇太后、太上皇等养老的宫殿。整个禁城的建筑,金碧辉煌,灿烂绚丽。
“礼制”这种封建社会中的等级观念也在此随处可以看到。像各种建筑的体量大小、屋顶形式、琉璃瓦饰、彩画制度、室内外装修陈设等等,都体现出紫禁城内等级森严的制度,比如紫禁城宫殿门的门钉,通常都是每扇九路,每路九颗。数字在这里就成为了衡量地位等级的尺度。“九”作为最高的阳数,在紫禁城的建筑中频繁出现。“九”的谐音为“久”,意为永久,所以又寓意为江山天长地久,永不变色。弥散在紫禁城里的这些等级礼制,就连帝王家族本身的后妃、王子们也是不能逾越的。
关于紫禁城的建筑布局情况,按照礼制传统和功能要求,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前朝三大殿。
在城市规划上,面朝后市的制度已相传了三千年。这是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逐步形成的,就连宅第民居也是如此,前部是迎客礼宾和应酬活动的地方,后部是家庭眷属起居生活的空间。故宫建筑正是这一悠久传统的最高体现。
前三殿即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位居紫禁城故宫的中心轴线上,是故宫中位置最为突出,体量最大,建筑规制最高的建筑组合体。三大殿前后分立于高大的工字形汉白玉石台基的中央,白石栏杆层层环绕在台基的周围,衬托着朱柱红墙,金碧彩画,琉璃屋顶的大殿,不仅雄伟壮观的建筑艺术达到了高潮,皇权象征也达到了顶峰。
2.内廷后三宫。后三宫的主体建筑为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在它们的东西两侧又有东西各六个宫院相连,因而被称为三宫六院。
乾清宫是后三宫的主殿,其前的乾清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既是前朝与内廷分隔的地方,又是国家军机、行政要事与皇帝等候决策之处,军机处和九卿房的低矮房屋就在门前东西红墙下。进乾清太和殿乾清宫门后一条石栏甬道通向乾清宫大殿。乾清宫虽然是后宫,但其重要性在实质上不亚于太和殿,它是皇帝居住和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宫内宝座上方悬挂一块“正大光明”匾额,曾经是皇帝立储君选择接位人的地方。在乾清宫大殿左右两侧台基下,陈设了两个雕刻十分精致,工艺非常精美的五座金亭“江山”、,“社稷”象征国家疆土与政权的巩固。
3.帝后退位养老宫殿。
在紫禁城宫殿中有一批供太后、太妃、太嫔们养老的建筑。在制度上,皇帝驾崩后,后妃们都退位,需要养老,因而需要有住所。在历代皇帝中,唯一的特例是乾隆本人不是驾崩而是自己预先就准备退位,为此他精心准备了养老之处,修建了宁寿宫,占了紫禁城中一大片面积,也是现存故宫中一处重要的宫殿建筑群。
4.紫禁城宫殿花园。
历代帝王无不重视游赏玩乐之事。从殷周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莫不如此,他们不仅建了许多离宫别馆,而且在宫中也分别建了许多御苑园林。在故宫中有四处较大的园林,它们是御花园、慈宁宫花园、福建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文渊阁旁边也布置了水池山石,林木葱葱,独具一格。在各个宫院之内也多布置一些露陈、盆栽花木等以美化宫院环境。
5.供神敬佛的宫观佛堂。
历代封建帝王为了祈求神仙佛祖的保佑,除了利用神佛教义进行统治之外,他们自己也要求神灵的保佑。他们不仅在全国名山大川敕建许多佛寺道观,而且在宫中也修建宫观佛寺佛堂。在故宫中最重要的是御花园中的钦安殿,也是故宫中惟一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明代建筑。慈宁宫的大佛堂保存了一套完整的元代精品佛菩萨像。
6.紫禁城四门及四角楼与护城河。
安全保卫是所有的古代天子帝王最重视的。北京帝王之居除了修筑内城、外城、皇城予以层层设防之外,还特别修筑了工程质量最佳的紫禁城城墙和深宽的护城河来环护。护城河周长三千八百米,宽五十二米。紫禁城有四门,南面正门名午门、北门名神武门(原名玄武门)、东名东华、西名西华。四门之上均有高大的城楼,极为壮观。四门中尤以午门的体量最大,形象最为壮观,由五个屋顶与楼屋相结合组成,平面呈倒“凹”形,俗称为“五凤楼”。每逢朝会大典均要在楼上鸣钟击鼓,以壮声威。每逢战胜班师回朝,皇帝都要在正楼上行受俘礼。此外还有许多重要仪式也都在此举行。最为精巧的是紫禁城四角的角楼,溜金宝项,金碧彩画,黄琉璃瓦,白石台基,高耸城角之上,为紫禁高墙增添了玲珑壮丽的形象。
护城河畔的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