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炼出好男孩的100种方法
14319800000032

第32章 培养男孩的多向思维能力

有这样一道智力题:

晚上,一个房间里点燃了五支蜡烛,吹灭了一支,问第二天早上还剩几支蜡烛?

孩子们稍许思考,便会很快答出“一支”,即被吹灭的那支蜡烛。孩子确实没答错,多数父母对孩子这样的回答往往也不会有什么疑义。而事实上,此类智力题简单想起来“标准答案”都只有一个;但经过多向思维,就知道能有许多正确的答案。可见,这里存在着一个父母是不是重视孩子思维能力训练的问题。

不妨先看一则小故事。

美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作家劳拉在其自传体小说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父亲给我们姐弟俩讲笑话。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为此他在门上为大猫凿了一个大洞,为小猫凿了一个小洞……”我的姐姐打断父亲的话说:“小猫可以从大洞进去呀!”我却说:“因为大猫不让小猫走大洞,所以要凿两个洞。”父亲夸奖我们谁都比那个养猫人聪明。

劳拉父亲的赞扬是很有道理的,其对劳拉的肯定实际上是对孩子进行多向思维的训练。这就给我们启示:许多问题,我们不应该仅满足于为孩子提供一个标准答案,或是满足于孩子答案的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孩子有兴趣去寻求答案。因为标准答案有时并非只有一个。

还以上面的智力题为例,答案“一支”当然是正确的。但设想一下:如果燃着的四支蜡烛在夜里有一支被风吹灭呢?如果四支当中有一支较大,因而到了第二天早上仍在燃烧呢?如果……那么答案显然就不只是“一支”了。

上述的“如果”都是不违反题目条件的,答案便自然都是正确的了。问题的关键是可以通过这一个个“如果”,训练孩子多向思维,拓宽孩子思考问题的空间。初始孩子可能不会去“想”,父母不要心急,可先讲例子,再出题引导孩子学着“想”。

天才往往善于从他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办事角度。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构成的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他发现自己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种角度太偏向于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他就会不停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随着视角的转换而对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从而理解得更加深入,最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为了使孩子更聪明,父母千万别忽视了对孩子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①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和分析事物的习惯。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一个角度想问题的好习惯。例如,椅子除了可以用来坐,还有什么作用吗……其实,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

事实上,多角度思考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科学家哈定说:“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都是幻想家,而幻想主要是靠发散性思维。”确实,发散性思维是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的方法,它是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加强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比如,回形针的用途有哪些?回形针的用途非常多:可以用来把纸和文件别在一起;可以用做发夹;可以代替别针;可以拉直了用作粗织工的织针;可以当鱼钩等。

比如,怎样才能达到照明的目的?方法有许多,可以开电灯;也可以点蜡烛;还可以用镜子反射太阳光以及用手电筒、点火把等。

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比如,折叠桌子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方便,那么这种折叠的结构可以运用在其他哪些事物上呢?可以是折叠椅子,折叠床,折叠自行车等。

经常性地培养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他就能够学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创造力。

②引导孩子对经典故事进行新编。

选择一些孩子喜欢的经典的童话或寓言故事,引导孩子从另外的角度重新构想故事的结局,让孩子能意识到事物具有许多不同的方面,有助于他们克服单向思维,发展到思维的更高水平。

③用句式转换启发孩子。

在和孩子的日常对话中,可以特意训练孩子的思维转换。比如,采用句型的转换方法:“小亮,你刚吃了一个苹果。”转化为“小亮,一个苹果刚被你吃了。”这种转换也能使得孩子明白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思考问题。

④借用“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指一个团体的人聚在一起就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可以将这种方法借鉴到对孩子的逆向思维的训练中来。比如,让孩子说说纸张可以用来做什么?尽量鼓励宝贝开动脑筋,说出的用途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