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传说:民间美丽故事
14317900000003

第3章 诸葛亮助刘备传为神人

诸葛亮于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8岁丧父,他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当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诸葛玄就投奔荆州牧的刘表了。

诸葛亮少年时代,曾经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他,就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于是,诸葛亮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好久,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鸣叫?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报告了司马先生。

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人听了诸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

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

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年纪小,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

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

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经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从16岁开始念《梁父吟》,后来,他常以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战国后期杰出军事家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等名士相信他的才干。

刘备依附于刘表时,屯兵于新野,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凤雏。”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当时的另一个名士庞统。

后来,诸葛亮被徐庶推荐到刘备那里,刘备希望徐庶引诸葛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几经周折,最后终于见到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诸葛亮陈说三分天下之计,令刘备听后大赞,便力邀诸葛亮相助。从此,诸葛亮开始了他传奇而精彩的一生。

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尽忠效力。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使得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的确可以与管仲和“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相媲美。

诸葛亮在汉中期间,利用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保障了刘备北伐军的物资供应。汉中当地人们生活好了,也招来了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了发展,逐步达到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居乐业。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关于他的故事一直是民间茶余饭后相传的首选。在那里就有很多地方的居民保留着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而形成的,历经1000多年之久。

诸葛亮作为著名军事家,得到了历代兵家的认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布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三国西晋时期著名史学家陈寿在断代史《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唐太宗李世民与隋末唐初著名将领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唐时也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秦末汉初谋士、大臣张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韩信,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尊享同等地位。

诸葛亮也写了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我国军事理论具有一定贡献。除此之外,他在技术发明上也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过连弩等。

在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中,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于是就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

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此菜称为诸葛菜。

诸葛亮作为“智者”、“勤政者”的典范形象扎根于人们心里,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来研究他、歌颂他、崇拜他。历代围绕诸葛亮开展的有关政治、军事、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及以其故事为题材的文艺创作、民间传说,形成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无不折射出传统文化的理念、价值观。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赞誉诸葛亮的诗作《蜀相》,其中的后四句这样写道: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句歌颂了诸葛亮集智、勇、忠诚等封建美德。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描写成未卜先知的预言家,奇谋巧计的战略家,口若悬河的外交家,高瞻远瞩的政治家,神出鬼没的策略家,而且还是位呼风唤雨、脚踏七星的方士和超能力的奇人。

这些民间传说,都是通过诸葛亮这个人物,反映出在生产力落后的封建时代,人们同恶劣的大自然搏斗,同险恶的政治环境抗争并取得胜利的一种希冀,以至于使诸葛亮成为人们心目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化身。以诸葛亮为题材的文化现象还在不断发展、光大,扎根于群众,流传于四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